中國學者領銜 完成世界首例及全球最大樣本LHON基因治療臨床試驗

2020-12-11 藍色彩虹官方號

2020年5月15日,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在今天舉行的第23屆美國基因與細胞治療學會(ASGCT)線上年會及視覺與眼科研究協會(ARVO)線上年會上,來自中國武漢的紐福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稱「紐福斯」)公布了兩項利用重組人腺相關病毒注射液(NFS-01 ,rAAV2-ND4)治療Leber’s遺傳性視神經病變(英文簡稱LHON)的臨床研究數據,結果振奮人心。在很多人印象中,基因治療通常與癌症、罕見病等關聯在一起,事實上在當代眼科疾病領域,基因治療已經「大放異彩」,有望使更多眼疾患者改善視力乃至重見光明。

基因治療在遺傳性視神經病變治療上大顯身手

LHON是一種母系遺傳的線粒體疾病,患者表現為雙目視力受損至失明。這一疾病由德國眼科醫生 Theodor Leber於1871年首先發現,目前全球患者約67.5萬人,其中中國12.6萬人。通過基因測序檢測發現,這一疾病通常由細胞內的線粒體DNA 11778G>A位點突變所導致,突變基因為NADH脫氫酶亞基-4(ND4)。由於該突變使線粒體生物呼吸鏈受損,造成ATP缺乏,使患者視神經節細胞產生氧化應激,導致細胞凋亡。目前臨床上尚無針對Leber’s遺傳性視神經病變的有效療法或治癒手段。

2011年,在紐福斯創始人、時任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眼科主任醫師李斌教授的領銜下,全球首例針對Leber’s遺傳性視神經病變的試驗性NFS-01 (rAAV2-ND4)基因治療臨床試驗(NCT01267422)在中國啟動。科學家們以重組腺相關病毒作為載體,將正確的人ND4基因通過玻璃體腔注射遞送至患者受損的視神經節細胞,修複線粒體生物呼吸鏈,使視神經節細胞恢復活力與視功能。在參與試驗的9例G11778A (ND4) 位點突變LHON患者中,7位患者的視力得到明顯改善,最佳視力恢復到0.8,9名患者平均最佳矯正視力提高0.39logMAR (即接近字母表四行的提高)。8名患者完成了近8年的長期隨訪,無嚴重不良反應事件,且6名患者的視力改善一直被保持至今。這一臨床研究成果發表於2020年2月的《眼科學》(Ophthalmology)雜誌上。

李斌教授解釋,基因治療之所以在眼疾治療領域「大展身手」,原因正在於眼睛的特殊性:眼睛是密閉的球體,藥物僅注射局部眼球,對全身影響小,適合基因治療。此外,與眼科相關的基因多達220餘種,任何一個基因突變都可能引起視力喪失和致盲。據悉,全球第一款治療眼科基因缺陷的藥物是由美國的Spark Therapeutics公司研發,並用於治療Leber先天性黑朦(LCA2,RPE65基因突變)的藥品Luxturna,於2017年12月獲美國FDA批准上市。這被視為人類基因療法的重要裡程碑。「實踐證明,利用安全的病毒載體遞送核酸藥物來矯正基因異常或表達正常基因產物的基因療法是治療致盲性眼科疾病最有前景的策略之一。」李斌教授說。

全球「最大樣本」眼科基因治療臨床數據振奮人心

基於臨床前研究的積極結果,李斌教授團隊於2017年至2018年間在中國和阿根廷完成了包括159名Leber’s遺傳性視神經病變患者的國際性基因治療臨床試驗(NCT03153293)。這也是據公開資料顯示迄今針對這一眼部疾病全球最大樣本量的基因治療臨床試驗。在此次美國基因與細胞治療學會2020線上年會(ASGCT 2020)中,紐福斯執行長陸英明博士以口頭報告形式,公布了這一國際基因治療臨床試驗的最新進展,包括對159名Leber’s遺傳性視神經病變患者12個月的跟蹤隨訪結果。紐福斯聯合創始人兼首席技術運營官肖溯博士以壁報形式對2011年首個基因治療臨床試驗的八年隨訪結果進行了報告。

陸英明博士表示:「目前的臨床試驗展現了基因治療在Leber’s遺傳性視神經病變領域的潛力,尤其在長期安全性和療效持久性方面的前景,來自中國的企業—紐福斯基因治療平臺也得到了進一步的驗證。」他透露,目前公司正積極籌備重組人腺相關病毒注射液(NFS-01,rAAV2-ND4)國內外臨床試驗註冊申報。

中國企業「領軍」眼科基因治療

據悉,目前全球眼科基因治療聚集了數10家知名研發企業。作為中國首家眼科疾病基因治療公司,紐福斯致力於研發眼科與其他遺傳性疾病的基因療法。在研發管線領域,公司正在推進數個臨床階段和臨床前階段的管線,包括用基因治療攻克多種眼科疾病,如糖尿病視網膜病變、視神經損傷、視網膜色素變性等。此外,公司正在籌建兩個技術平臺:眼科遺傳病基因治療研發平臺和基因治療藥物的GMP生產平臺。李斌教授透露,公司計劃成立眼科基因治療轉化中心,以作為眼科疾病藥物研發相關的動物實驗、細胞實驗的研發基地。「不久的將來,國內眼科患者就有望受益於基因療法。」

關於紐福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紐福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國首家聚焦眼科疾病基因治療的公司。公司是由前華中科技大學(HUST)同濟醫學院眼科主任醫師李斌教授 (MD, PhD)於2016年創立的一家臨床階段生物技術公司。紐福斯致力於研發眼科與其他遺傳性疾病的基因療法。目前,紐福斯正在推進數個臨床階段和臨床前階段的產品管線。2020年4月,紐福斯成功完成1.3億人民幣的A輪融資,此輪融資由復星星未來資本和紅杉資本中國基金聯合領投。紐福斯計劃為全球患者提供領先的基因治療產品,並將建立GMP車間以向全球提供臨床及商業化產品。

相關焦點

  • CRISPR 治療晚期肺癌安全可行!全球首例基因編輯人體臨床試驗數據...
    2010 年,世界「CAR-T 之父」、權威癌症免疫專家 Carl H. June 開始了 CAR-T 治療的臨床研究;2011 年,Carl H. June 團隊更是利用這項技術從死神手中救回急性白血病復發的小女孩,這位世界首例 CAR-T 臨床病人至今健康地生活著。癌症竟能被治癒,那麼利用基因編輯技術是否也能做到呢?
  • 醫學裡程碑:CRISPR基因編輯療法完成首例人類臨床試驗
    2月25日,總部位於瑞士楚格(Zug)的基因編輯初創公司CRISPR Therapeutics (NASDAQ:CRSP)及其合作夥伴Vertex Pharmaceuticals Incorporated (NASDAQ:VRTX)公布了CTX001臨床開發項目的最新進展:首名患者已接受CTX001治療。這也是美國和歐盟批准的首個基因編輯臨床試驗。
  • 基石藥業BLU-667全球I期註冊性試驗完成首例中國患者給藥
    蘇州2019年8月13日 /美通社/ -- 基石藥業(蘇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基石藥業」或「公司」,香港聯交所代碼:2616)8月12日宣布,BLU-667於I期註冊性試驗中完成首例中國患者給藥。
  • 基因編輯臨床試驗:美國太保守,中國太激進?
    21位參與臨床試驗的患者均為癌症晚期,因此,不能說明他們的死亡是由於CRISPR基因治療所致。這一事件的倫理問題和賀建奎事件不一樣。科學界整體上譴責賀建奎,但支持基因編輯技術用於探索癌症等疾病治療。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一石激起千層浪。賀建奎引起了全球數百位科學家的譴責,受到科技部、衛健委等主管部門和公安機關的調查,被南方科技大學解僱……並從此消失在公共視野中。
  • 廣生堂:B肝治療全球創新藥臨床試驗首例受試者成功入組給藥
    來源:中國證券網上證報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李興彩)廣生堂5月28日午間公告,公司B肝治療全球創新藥GST-HG141臨床試驗首例受試者於5月28日成功入組給藥。據介紹,B肝核心蛋白抑制劑GST-HG141系全新靶點的抗B肝病毒1類新藥,可以抑制HBV(B肝病毒)衣殼的脫殼與組裝,動物體內藥效試驗展現了優異的病毒抑制作用,是公司B肝臨床治癒「登峰計劃」重要組成藥物之一。目前,B肝核心蛋白抑制劑是唯一能夠觸及HBV cccDNA的小分子藥物類型,對於B肝臨床治癒至關重要,是全球研究的熱點。
  • 基石藥業ivosidenib全球III期註冊試驗中國部分完成首例患者給藥
    蘇州2019年7月19日 /美通社/ -- 基石藥業(蘇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基石藥業」,香港聯交所代碼:2616)今日宣布,ivosidenib(TIBSOVO)全球註冊III期試驗AGILE在中國完成首例患者給藥。
  • 廣生堂(300436.SZ):B肝治療全球創新藥GST-HG141臨床試驗首例受試...
    格隆匯5月28日丨廣生堂(300436.SZ)宣布,公司B肝治療全球創新藥GST-HG141臨床試驗首例受試者於2020年5月28日成功入組給藥。B肝核心蛋白抑制劑GST-HG141系全新靶點的抗B肝病毒1類新藥,可以抑制HBV(B肝病毒)衣殼的脫殼與組裝,動物體內藥效試驗展現了優異的病毒抑制作用,是公司B肝臨床治癒「登峰計劃」重要組成藥物之一。目前,B肝核心蛋白抑制劑是唯一能夠觸及HBV cccDNA的小分子藥物類型,對於B肝臨床治癒至關重要,是全球研究的熱點。
  • 全球首例神經母細胞瘤患者完成CAR-NKT細胞治療,國內張明徽教授...
    近日,Cell Medica宣布全球首例兒童神經母細胞瘤患者已經成功接受了該公司在研的自體CAR-NKT療法,同時這也是工程化NKT細胞療法第一次應用於人體。Cell Medica是一家臨床階段的生物製藥公司,致力於開發針對血液腫瘤和實體瘤的下一代CAR療法。
  • 西達本胺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III期臨床試驗 完成首例受試者入組
    深圳2020年5月22日 /美通社/ -- 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宣布,西達本胺針對瀰漫大B細胞淋巴瘤(DLBCL)關鍵性III期臨床試驗(DEB研究)於2020年5月21日完成首例受試者入組,分別在北京腫瘤醫院、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各完成1例受試者隨機入組。
  • 「5.20」——世界臨床試驗日,中國是小滿
    而在3月29日,國務院應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聯防聯控機制科研攻關組也發布了一份「關於規範醫療機構開展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藥物治療臨床研究的通知」,要求對有關的臨床試驗加強監管,並要求「自發布之日起開始實施。已經開展(首例受試者已入組)但尚未完成的臨床研究,醫療機構應當自本文發布之日起3個工作日完成立項、登記並上傳信息等工作。
  • 本草八達宣布其治療腦部腫瘤全球首創新藥成功完成首例患者給藥
    上海和南通2020年7月23日 /美通社/ -- 南通本草八達醫藥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本草八達」),一家致力於攻克腦部腫瘤的臨床階段生物製藥公司,今日宣布其在研新藥NBQ72S(又稱QBS10072S)治療晚期惡性腫瘤的一期臨床試驗完成首例患者給藥。
  • 中國完成世界首例基於iPSC幹細胞的終末心衰治療
    中國網訊 日前,Nature新聞報導的一則消息——南京鼓樓醫院完成世界首例利用人誘導多能幹細胞(iPSC)來源心臟細胞,治療慢性終末心力衰竭的成功案例,引起社會廣泛關注。報導稱,兩位接受心臟細胞治療的慢性終末心衰患者,在完成為期一年的臨床隨訪觀察後,近日康復出院。此案例證明,中國已成功完成世界首例基於iPSC幹細胞的終末心衰治療。
  • 人類醫療史的裡程碑:全球首例人類活體基因編輯臨床試驗開展,一名美國患者成首位受試者
    該臨床試驗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完成,受試者是 44 歲的 Brian Madeux,隨著實驗展開,上億個正確的基因拷貝和用來對他本體基因進行精準編輯的工具一起隨靜脈注射進入他的體內。而且這種基因療法只能對幾種疾病有效,在這有限的疾病範圍內,有的治療效果並不持久,而有的則會因為脫靶效應導致原癌基因表達,進而引發癌症這樣嚴重的新問題。實際上,此前已有多項針對人類胚胎的基因編輯臨床試驗。早在 2015 年,就有消息稱中國的一些實驗室正在進行基因編輯的人體試驗。
  • 基石藥業pralsetinib全球I/II期註冊性試驗,完成首例既往未接受過...
    蘇州2020年2月13日 /美通社/ -- 基石藥業(蘇州)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基石藥業」或「公司」,香港聯交所代碼:2616)宣布,由公司合作夥伴Blueprint Medicines開發的在研產品pralsetinib的I/II期註冊性試驗,已完成首例既往未接受過含鉑化療的
  • 吉利德治C肝藥物在中國上市,臨床試驗有效率可達97%以上
    據清華大學附屬北京清華長庚醫院肝膽胰中心主任魏來教授介紹,索磷維伏片在中國12周是一個療程,日服單片,一個療程的價格為98994元,按照臨床試驗結果,其有效率在97%以上,美國、德國、義大利等國家的真實世界研究中有效率94%至100%,我國真實世界的數據還待觀察。
  • 中國完成全球首個新冠隨機對照藥物臨床試驗,評價「克力芝」
    新冠肺炎COVID-19的全球第一項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結果公布。該項研究的通訊作者為中日友好醫院副院長、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主任曹彬,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院長張定宇,中國工程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院長、國家呼吸疾病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主任王辰。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45期:美國首次利用CRISPR基因編輯技術治療...
    據悉,基因測序儀GENETRON S5是國內首款獲批可應用於臨床的全新一代半導體高通量測序平臺,具有檢測快速、通量靈活、起始樣本量低、應用範圍廣等特點,極具針對性地解決了臨床應用中檢測周期長、通量難調整、起始樣本量不足、儀器應用範圍有限等難題。
  • 《科學》:美國首次完成新一代基因編輯T細胞抗癌臨床研究
    近日,頂刊《科學》上刊登了癌症免疫療法的臨床試驗最新進展,3名難治性癌症患者接受了一種結合基因編輯(CRISPR)技術的新型T細胞療法的治療。這是美國首次在癌症患者身上測試基於CRISPR基因編輯手段改造的細胞療法。
  • 基因編輯臨床試驗:20名癌症患者死亡,但這跟賀建奎不一樣
    最近,又一個關於基因編輯的消息在流傳。2018年11月26日,中國科學家、原南方科技大學副教授賀建奎宣布:他利用CRISPR-Cas9技術對一對雙胞胎的一個基因進行修改,使她們出生後即能天然抵抗愛滋病。這是世界首例免疫愛滋病的基因編輯嬰兒。一石激起千層浪。
  • 前瞻基因產業全球周報第96期:基因編輯在活體動物上成功治療癌症...
    這一項目依託全球植物基因編輯領軍團隊,致力於推動基因編輯這一革命性技術在源頭創新、作物改良及分子檢測等多個領域的產業化應用。納米孔全基因組測序分析發現全球首例COVID-19康復患者二次感染8月,香港大學Kelvin Kai-Wang To 博士團隊利用納米孔手持可攜式測序儀MinION進行全基因組測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