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現在的富二代炫富主要靠什麼,無非是豪宅豪車、美女遊艇、私人飛機什麼的。那唐朝時期的富二代、官二代們,又靠什麼來展現自己的財富與地位呢?
先說下為什麼要拿唐朝的富二代「開刀」。這事需要長話短說,簡單來說,中國的封建制度始於戰國中期,但公認的第一個封建王朝則是秦朝。當時秦朝之所以統一天下,除了地理、經濟、政治等方面的因素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人才制度。比如秦朝為了提升軍隊的戰鬥力,特意設置了二十級軍功爵位制(以後會專門另寫文章詳細說)。這種制度基本上替代了之前春秋時期的「世卿世祿」人才制度。
但當漢朝當權後,其人才制度逐步確認為察舉制,包括察舉、皇帝徵召、公府與州郡闢除、大臣舉薦、考試、任子、納資。但到了東漢時期,長久以來形成的既得利益群體為了延續自己的財富以及地位,基本上用各種手段屏蔽了底層人群上升的渠道。這也是大家熟悉的《三國》中,袁紹自詡家族四世三公的優越感所在。
而晉朝的九品中正制由於只注重備選者的爵位門第等,更加劇這種人才選拔的割裂現象,進一步形成了門閥的雛形。而到了唐代,由於李唐家族是漢族與鮮卑的後人,在血統上被門第和閥閱鄙視,為了鞏固政權和統治的合理性,早期李唐向門閥進行了妥協。比如最著名的五地四氏,趙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範陽盧氏、滎陽鄭氏等。
而後,隨著科舉制度的深入以及唐末黃巢起義殺戮了大量門閥士族,並造成了門閥士族族譜的遺落,門閥制度才逐步衰落。所以,從這個更替的過程看,唐朝的富二代(或者是富N代)才是中國歷史上最幸福和最具代表性的二代群體。
OK,說完選擇時代的原因,我們再來看看唐朝頂級富二代的炫富神器,崑崙奴、新羅婢與菩薩蠻。
崑崙奴:
這裡的崑崙奴其實和我們熟知的崑崙山關係不大,不過,據推測,之所以叫崑崙奴,是因為當時的交通不便,長安的人認為崑崙山就已經很遠了,再遠的地方一般人也不好理解,而崑崙奴來自崑崙山方向(南方),所以,就叫崑崙奴了。
而《舊唐書·南蠻傳》就解釋的更清楚一點,「在林邑以南,皆捲髮黑身,通號『崑崙』。」 林邑一般是指林邑國,大概位置在越南南部。
所以,理論上,崑崙奴大部分應該是現在東南亞以及附近海島的土著。而考古發現的崑崙奴俑,多數都是赤裸上身,下著短褲。從描述看,更接近於尼格利陀人。尼格利陀人屬於東南亞的半遊牧民族,分布於菲律賓的呂宋、棉蘭老島,印度的安達曼群島,以及馬來半島的部分地區。
不過,尼格利陀人普遍又黑有矮,這和部分史書記載的個個體壯如牛、性情溫良、踏實耿直不太符合。筆者個人猜測,這是唐朝當時只以膚色來統稱崑崙奴,性情溫良、踏實耿直描述的應該是尼格利陀人。而體壯如牛描述的應該是當時唐朝更加稀少的非洲黑人,即尼格羅人。
為什麼說唐朝人只看膚色,而不分尼格利陀人和尼格羅人呢。一些記載可見端倪。
有野史記載,唐朝的人認為,崑崙奴是從骨頭到皮膚都是黑色的。所以,有個崑崙奴的傳說。一崑崙奴妻子生下一個孩子,皮膚很白嫩,崑崙奴父親看孩子太白,認為不是他的種,就把孩子宰了。結果殺完之後,發現孩子皮膚白,但骨頭是黑的,崑崙奴才發現自己錯怪妻子了。所以,還有一種傳說,辨認正宗崑崙奴,要「示其骨」。
但無論怎樣,當時擁有幾個黑皮膚的奴隸,對於唐朝富二代來說,是值得炫耀的事情。畢竟,以當時的交通狀況,這些都是稀有品種。
新羅婢:
新羅婢相比崑崙奴就好理解多了,新羅其實就是現在的朝鮮一部,其母體為三韓之中的辰韓。三國到唐朝初年時期,朝鮮半島實際上是由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鼎立的。
後來,由於被高句麗和百濟揍狠了,新羅「二五仔」,乞求唐朝出兵,並一舉幹掉了高句麗和百濟。不過,200多年後,百濟、高句麗復立,而新高句麗成立沒幾年就被王建篡權,改名高麗,最後一舉統一朝鮮半島。
不過,高麗統一朝鮮半島的時候,唐朝早就亡了,所以,對於在唐朝的絕大部分時間,朝鮮半島還是新羅一統的時期。
而新羅婢實際就是泛指從朝鮮半島販賣過來的女婢。
另外,如果要追溯新羅的母體「辰韓」,可能還要激起一段韓國學者不願意承認的歷史,即箕子朝鮮。箕子朝鮮是紂王的兄弟箕子在武王滅商後,帶5000商朝遺民跋涉千裡建立的。後被衛滿滅了,但箕子應該是朝鮮半島最早的政權。
從記載看,箕子朝鮮政權綿延了將近一千年。直到漢朝初年,追隨劉邦定鼎漢朝天下的燕王盧綰造反,盧綰部將衛滿率領千人滅了箕子朝鮮,建立衛滿朝鮮為止。
而在箕子朝鮮時期末期,與其分割朝鮮半島的就是辰國。辰國就是三韓的前身,而三韓則包括馬韓、辰韓和弁韓。辰韓即新羅前身。
新羅婢由於出身當時比較開化的地區,所以,素質以及文化水平相對比較高,也是唐朝富二代炫富、暖床的上上之選。
菩薩蠻:
說起菩薩蠻,更多人的印象是,這是唐朝教坊的曲名,後來也用做了詞牌。雙調四十四字, 前後闕均兩仄韻轉兩平韻。
不過,菩薩蠻真正的起源卻還是唐朝富二代的炫富工具。
字面理解,菩薩蠻就是像菩薩一樣的蠻族女子,多數分析認為,菩薩的樣子指其裝束。因為菩薩蠻的打扮大多高挽髮髻,戴金色小帽,配以瓔珞,打扮的就像菩薩仙女。
有分析認為,菩薩蠻應該是當時唐朝周邊一些小蠻國的女性。也有更進一步,指菩薩蠻應該是現在緬甸一帶女性的。不過,筆者對比卻有一定的疑問。
有史料記載,菩薩蠻大多皮膚白皙、容貌美麗,且「蠻」一詞除了說地區外,還有一定的相貌上的特點。並且,如果沒有比較特別的外貌特徵與特色,菩薩蠻也不會在唐朝如此金貴的盛行。
所以,筆者認為菩薩蠻,至少是高級菩薩蠻,應該是當時印度人種和印度外侵人種。具體來說,應該就是現在印度人種中的達羅毗荼人和雅利安-旁遮普人。
達羅毗荼人為地中海歐羅巴人種,這一人種從西班牙和摩洛哥到印度都有分布。這種人的特徵是:長臉型,中等身材,捲髮呈淺褐色,唇薄,皮膚為淺褐色。
而雅利安-旁遮普人則複雜一點,是古代雅利安人遷移至中亞的阿姆河和錫爾河之間的旁遮普平原上定居下來,而後繁衍的。
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00~公元200年,當時的印度進入了外族入侵時期,先是中亞的大夏希臘人在公元前2世紀初侵入印度西北部。接著又有波斯(安息)人、塞種人、大月氏人的入侵,以及影響力最大的貴霜帝國。這部分人種均有明顯不同於東南亞和東亞人種的外貌。
而雅利安人的入侵,甚至直接改變了旁遮普和北印度地區的民族組成,並帶來了種姓制度。而在歷史上,包括雅利安人、波斯(安息)人、希臘人、塞種人、貴霜人、匈奴人、阿拉伯人、突厥人、蒙古人都先後入侵過旁遮普地區。這也讓這地區的人種結構相對複雜,同時這種結構也影響了外貌。
而我國唐朝在公元618-917年,這個時期,印度處於割據時期。而這時,包括雅利安人、波斯(安息)人、希臘人、塞種人、貴霜人已經在印度統治、繁衍了幾百年,其人種特徵已經深入印度地區。
所以,筆者認為,唐朝的菩薩蠻,應該是指泛印度地區,具有雅利安人、波斯(安息)人、希臘人、塞種人、貴霜人等人種血統的女性。
此外,由於當時佛教當時在印度等地區盛行,所以,也符合菩薩蠻的名稱特徵。
相比較新羅婢,菩薩蠻肯定更加稀少和具有異域特色,所以,唐朝的富二代對於菩薩蠻肯定更於渴求,而把菩薩蠻用作詞牌名似乎更加印證了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