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明正:我對統一有信心 但對臺灣未來很悲觀

2020-12-19 手機鳳凰網

 

本文系鳳凰網歷史頻道對話新黨青年委員會委員林明正文字實錄,採訪:唐智誠

嘉賓簡介:林明正,1978年生,臺灣花蓮人,現就讀於中國文化大學史學所博士班,新黨青年委員會委員。

臺灣人是中國人 不能自稱華人

鳳凰歷史:你覺得現在臺灣認同中國的年輕人越來越多,還是越來越少?

林明正:必須很遺憾地說,目前在臺灣會認同自己是中國人的年輕人,是越來越少的趨勢。有些人認為我們是華人沒有錯,而不是那麼清楚地知道自己叫做中國人。我認為華人是指住在外國的中國人,可是像我們在臺灣生活的中國人,就應該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生長在中國的土地上。

鳳凰歷史:你會如何表述自己的國族認同?

林明正:我認為我們是中國人,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所以稱呼自己為臺灣人,就好像我們稱呼自己是北京人、廣東人,或者重慶人一樣。我覺得在民族上我們是中國人,可是在地區上我們是臺灣人。

鳳凰歷史:那你的這種國族認同,是從小一直都這樣,還是經過了一些什麼樣的變化?

林明正:我父母雙方的家族基本上都是偏綠的,但我父母的政治意識並不那麼強,並沒有管我太多,只是從小跟我們講說你要講臺灣話,不要跟外省人混之類的。

但是我個人非常喜歡抗戰歷史,對抗戰、國共內戰很有興趣,另外是我在高中的時候,受到李敖的影響很深,讀了很多他的書,受到他的大中國情結的影響蠻深,之後大概就定型了。

國民黨「反共」教育給「臺獨」提供養分

鳳凰歷史:現在臺灣的年輕人,偏綠的人越來越多,這背後的原因是什麼?

林明正:我覺得關鍵還是課本、課綱、教科書的問題,像我是念書時是所謂部編本的時代,當時由教育部制定教科書,全臺灣只有「一綱一本」。可是在我之後幾年,開始實行所謂「一綱多本」,從李登輝到陳水扁,把課綱調成一中一臺的史觀,把臺灣史從中國史中切出另外來讀。很多年輕人在還不了解整個中國歷史的情況下,讀到這樣的教科書,畢了業就已經具備基礎的「臺獨」歷史知識,所以當「臺獨」宣揚他們的理念時,年輕人很快就可以接受,也很容易偏向「臺獨」。

另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國民黨的反共教育。國民黨在臺灣執政的60、70年來,最成功的就是反共教育。過去國民黨為了在臺灣穩固政權基礎而推行反共教育,可是當兩岸走向和解之後,國民黨雖然不再推行反共教育,可是也沒有告訴臺灣人民,今天的大陸已經不一樣了。所以很多臺灣人還是覺得,中共還是很邪惡的政權,先天就反感大陸、共產黨,很難再去跟他討論中國人的認同,因為他已經把中共跟中國劃了等號。所以國民黨反共教育製造的最大問題,就是為「臺獨」創造了土壤,給「臺獨」養分,今天繼承國民黨反共教育最好的學生就是「臺獨」。

還有一個原因是我的老師尹章義談到過的「殖民地回歸症候群」,所有的殖民地在回歸母國的時候,不會欣然接受,反而有點近鄉情怯。因為宗主國,過去在殖民地的教育中,絕對不可能教育殖民地人民要去愛你的母國,一定是愛這個殖民宗主國。所以像香港人覺得自己是英國人,日本人在臺灣推行皇民化教育,有一部分臺灣人受影響,認為他是日本人。最後當他要回歸母國的時候,他會有抗拒跟排斥的感覺,這需要時間來解決。

我覺得當中國人是件非常驕傲的事情

鳳凰歷史:很多人可能覺得殖民地的宗主國比母國更先進、更文明,那你為什麼覺得做中國人有吸引力?

林明正:我覺得當中國人是一件非常驕傲的事情,有兩個原因。一是在語言文字上。世界上的語言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中文,一類是非中文。因為只有中文到現在還是用象形文字,而世界上其它國家的主要語言都是拼音文字,這是中國人在世界上非常獨一無二的地方。二是,中國是全世界所有的古文明中,唯一一個從古至今沒有斷過的。古埃及文明、古希臘文明或古兩河流域亞述人等全消失了。今天的埃及人還看得懂他們老祖先的文字嗎?

只有中國人上自先秦文化,到今天還能夠流傳下來,這是當中國人要有的民族自信跟驕傲感,新一代年輕人比較少接觸到這些,所以他們沒有這種光榮感。

臺灣抗拒統一被美日利用是中國人的不幸

鳳凰歷史:你對兩岸統一的態度是什麼?

林明正:我認為兩岸早晚一定要走向統一的,因為我們中國人歷經了大概兩百年左右列強的壓迫,好不容易今天遇到了一個歷史的機遇期。如果臺灣人抗拒統一,而抗拒統一的結果,是被美國人跟日本人利用來作為對抗中國大陸的前線,那是中國人的不幸。因為美國跟日本並沒有真心要幫助臺灣,雖然美國人整天講他們很支持臺灣,可是當真正賣武器的時候,他不會把第一線的武器賣給臺灣,反而是不停地在武裝日本,在與那國島建立偵監基地。它就是在準備說有一天兩岸統一了,它要往後退到日本,來繼續圍堵中國大陸。

既然如此,我們為什麼要去幫美國日本做這樣的事情?我們自己同胞為什麼不能互相幫忙,尤其是美國人有多次出賣中華民國的歷史,與其信任外國人,不如相信自己的兄弟,兩岸團結起來,好好幫助中國人走向民族復興。

 

臺灣批評中共抗戰打遊擊軍中卻學習遊擊戰術

鳳凰歷史:剛才你說到有很多臺灣的年輕人都不了解大陸,你是通過什麼渠道了解大陸的?

林明正:我念的是中國文化大學的大陸研究所,上課的過程中對大陸有了不一樣的認識。我本身對歷史很有興趣,所以那時候上中共黨史課就特別的有興趣,後來開始比較專注研究中共黨史的部分。

鳳凰歷史:共產黨過去也犯過一些錯誤,加上國民黨又有反共教育,為什麼你沒有反感紅色政權呢?

林明正:我在念中共黨史的時候念過《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我當時第一個想法是,不管怎麼講中共至少給了毛澤東三七開,當然有很多人會說,可能比例不對,這是另外一回事。但是到今天為止,國民黨並沒有對蔣介石的功過,給予一個比較正確的評價,還是把他定位在「民族的救星」。國民黨對蔣是只談功不談過。當「獨派」攻擊蔣的時候,國民黨完全迴避這部分,我覺得這不是一個正確的對歷史的態度。

還有國民黨輸給共產黨的地方,就在於它從不總結經驗教訓,每次都是混過去就好。今天民進黨為什麼能把國民黨打成這樣,用的完全是跟共產黨同樣的手法,可是國民黨還是無法因應,因為它從來不檢討自己過去為什麼失敗。

我大學畢業去當兵,有次上課我們教官說「一旦解放軍登陸,我們的任務就是上山打遊擊」,那時候我想臺灣可以打遊擊嗎?莫那·魯道的下場是什麼?但這引起我對遊擊戰的興趣,所以我決定要研究遊擊戰。

在研究的過程當中,我發現一些事情:一是臺灣過去的抗戰史研究,只著重於正面戰場,從不討論研究敵後戰場。二是我們用正面戰場的思維來抨擊敵後戰場,可是遊擊戰不能用正規戰來比擬。我過去在軍中學的就是怎麼打遊擊戰,而中共的做法就是軍中教給我們那套方法,如果我們批評對方,說他都是錯的,那你為什麼還把這套東西教給我們呢?這證明它是正確而且有效的作戰方式。所以當我再重新檢視這段歷史的時候,發現中共的做法其實是正確的。

三是我發現國民黨不太談它「搞摩擦」的歷史。國民黨的史料中都有證據證明,確實非常多的國民黨敵後遊擊隊的任務是防共優於抗日。在新四軍事件之前,國民黨就開始搞摩擦,因此當時共產黨抨擊國民黨是「消極抗日,積極反共」並不完全錯。這讓我對共產黨的看法有很大的改變,而且覺得國民黨如果不正視自己的歷史問題,就沒有資格批評共產黨。

國民黨與「皇民化世代」合作反而清算「祖國派」

鳳凰歷史:你對國共兩黨的黨史有很多了解,所以看待兩黨的得失比較全面。另外,臺灣現在媚日的氛圍,有怎麼樣的歷史原因?

林明正:國民黨來到臺灣之後,它選擇了跟漢奸合作,包括鹿港的辜家,板橋的林家,高雄的陳家。臺灣所謂「四大家族」,除了霧峰林家以外,基本上在日據時代都是跟日本合作的。雖然臺灣是被割讓出去的,如果要用《懲治漢奸條例》來懲治臺灣人民不道德。可是辜顯榮因為跟著日本人而發達,鹿港的辜家變成一個富可敵國的大家族。那至少應該清算他的不當得利吧?現在臺灣常講「轉型正義」,否則正義怎麼維持?韓國至少做到這點,所以它的「皇民化」問題,沒有臺灣這麼嚴重。

國民黨習慣用士紳來控制民間,所以它來到臺灣優先選擇跟資產階級合作,而沒有跟日據時代的「祖國派」,有很大一部分是左傾人士,在白色恐怖的時代被清算掉了。因此,國民黨統治一減弱,「皇民化世代」就開始復闢,有人開始鼓吹、懷念日本殖民統治,因為他們的勢力並沒有削弱,還是牢牢控制著臺灣民間社會。對於臺灣整個社會來說,看到「皇民化世代」在國民政府時代還能吃香的喝辣的,代表他們當時順從日本沒有錯。再加上國民黨用了李登輝,李登輝就是日本人的思維,他開始對這股「媚日風」推波助瀾。從李登輝開始,慢慢地重新宣揚日本時代很好的觀念。加上教科書的調整,20年下來,讓年輕世代紛紛覺得說,日本時代真的很好,他們最大的成果就是去年的318學運。我覺得「媚日」歸根究底還是國民黨重用漢奸、過度推行的反共教育所造成的後果。

抗戰時臺灣人認識到:要救臺灣先救祖國

鳳凰歷史:但現在一般的臺灣年輕人都覺得抗戰跟我沒有關係,但你對抗戰特別有興趣,你覺得紀念抗戰還有什麼意義?

林明正:首先,如果沒有抗戰勝利,臺灣今天還是在做日本人的殖民地。因為有抗戰勝利,臺灣才能夠光復,大家不用在日本下面做次等人。

其次,臺灣被日本佔領50年,臺灣人就抗爭了50年。100年前的噍吧哖事件,是最後一次大規模的武裝抗日。因為那一次臺灣人民被屠殺得太慘了,之後轉為文的方式。比方說林獻堂、蔣渭水講的「臺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希望用文的方式跟日本人爭取權利。

還有一部分人選擇到大陸去支持抗戰,因為他們發現,臺灣抗日要能夠成功,靠自己是沒有辦法的,必須要祖國先強大起來,才有辦法,所以「要救臺灣,先救祖國」。比如李友邦,他在浙江金華一帶組織臺灣義勇隊協助抗戰。還有一些青年選擇到延安去,其中一個叫蔡孝乾,他還走過長徵。後來他來臺灣被捕之後叛變,大陸這邊比較不會談他。

今天是因為「臺獨」不讓年輕人了解這段歷史,所以他們會覺得,抗戰好像很陌生,其實錯了,這跟我們息息相關,而他們不自知。

我對統一有信心 但對臺灣的未來很悲觀

鳳凰歷史:今天是統派的青年好像在臺灣,還算相對來說一個少數的群體,在你宣揚統一理念的過程中,會感到孤獨嗎?

林明正:說孤獨,當然是多多少少難免。我們今天是為了臺灣好,希望臺灣能夠走向統一的方向。可是大多數的臺灣人民,對這部分了解並不足,臺灣社會,包括媒體,並不希望讓大家了解統一是什麼。因為民進黨想搞「臺獨」,國民黨想維持偏安的小朝廷,藍綠的共識就是,不要讓民眾知道統一了之後有什麼好處,繼續維持過去這套所謂「反共」的思維就好。

鳳凰歷史:你覺得在媒體上「我們都是中國人」這樣的觀點容易表達嗎?

林明正:媒體上不會限制你講,但是它也沒有特別希望你說,它會覺得,你認為你是中國人,我尊重你表達的意見,但是現在所有臺灣的媒體,不會去探討,作為在臺灣的中國人,我們的民族認同是什麼?我們的民族責任是什麼?它絕對不談這些,只是比較媚俗地談一些時事。臺灣沒有愛國主義教育,結果就是走向「臺獨」。

鳳凰歷史:在這樣一種環境之下,你對統一的未來,還有沒有信心?

林明正:我對統一的未來非常有信心,因為就整個大環境而言,統一是大勢所趨,但是我對臺灣的未來是悲觀的。臺灣人如果到今天沒有認識到這個大勢無法避免,並開始想辦法說我們該如何因應,只是一味的抗拒不做任何因應的結果,當有一天真正統一發生了,臺灣很多人會非常的錯愕,會非常的失落,到最後你可能什麼都沒有,這是我最大的擔憂。

相關焦點

  • 如何扭轉悲觀預期,重建人們的信心?
    如何扭轉悲觀預期,重建人們的信心?,就連一向不看好黃金的股神巴菲特,都開始買入黃金公司的股票,所以,這就導致很多人對金融市場的未來感到悲觀。如果這些悲觀情緒成了市場的主流,那麼,即便市場本來可以健康發展,也會陷入一種惡性循環。這讓我想起了《金融之王》這本書裡的一個故事,也許能帶來一些啟示。
  • 對未來悲觀失去信心?來看治癒的小短文吧,適當解壓,許願未來
    尼採曾有言:「唯有悲觀淨化而成的樂觀,才是真正的樂觀。」每當我們步入一個全新的環境,總會在興奮之餘又不免生出許多的煩惱,如果不能適當的排遣,積累起來很可能就會影響我們平時的生活狀態,感到對未來的迷茫和悲觀。
  •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和平統一在臺灣有三點阻礙
    在議題二「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的討論中,主持人黃智賢提到,美國與臺灣民進黨在包裹著「維持現狀」糖衣時,實則在用各種法案、用語、派遣人士,通過將臺灣問題「國際化」來改變臺灣現狀。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表示,島內目前在身份認同上「比較悲觀」,但兩岸仍然存在走向和平統一的土壤。張亞中表示,和平統一在臺灣方面有三點阻礙。
  • 蔡英文突感大事不妙,臺媒:臺灣的未來取決於大陸
    解放軍的演練讓臺灣當局十分的緊張,島內媒體也在大肆渲染緊張情緒,而且紛紛對臺軍的軍事實力表示悲觀。蔡英文突感大事不妙,臺媒:臺灣的未來取決於大陸。在美衛生部部長「訪臺」之後,民進黨當局上下十分「振奮」。蔡英文當局認為其「臺獨」的政治主張得到了美國的背書。而最近民進黨當局也在9月初讓臺軍進行了不限高度的飛彈試驗,展示自己所謂的「反制」能力。
  • 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島內目前在身份認同上「較悲觀」,但...
    在議題二「兩岸和平統一的希望有多大」的討論中,主持人黃智賢提到,美國與臺灣民進黨在包裹著「維持現狀」糖衣時,實則在用各種法案、用語、派遣人士,通過將臺灣問題「國際化」來改變臺灣現狀。臺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張亞中表示,島內目前在身份認同上「比較悲觀」,但兩岸仍然存在走向和平統一的土壤。張亞中表示,和平統一在臺灣方面有三點阻礙。
  • 王炳忠:追求統一無罪 為臺灣年輕人負責!
    主張「武力統一臺灣」的大陸學者李毅,日前受臺灣統派團體邀請訪臺,引發臺灣社會議論。最後民進黨蔡當局以李毅持觀光籤證,不得在臺發表演說為由,將李毅強制出境。陸委會事後宣布,蔡英文裁示有關單位,日後對於來臺宣揚「武力統一」或「一國兩制」等相關人士,嚴格把關,必要時不發予籤證。
  • 走出悲觀情緒 旅遊業信心逐步恢復
    中國旅遊研究院院長戴斌近日指出,政策託底效應顯現,我國旅遊業信心正開始積聚,旅遊經濟將逐步企穩。當前,旅遊機構正在審慎穩妥復工復業。受疫情影響,各界對旅遊經濟到底受到了多大影響有各種推測。對此,戴斌表示,不可以把停止有組織的旅遊活動和關閉旅遊景區簡單等同於旅遊經濟活動的全面停滯。從統計數據上看,除夕至正月初六,旅遊市場儘管同比減少四成以上,但還有近2.5億人次遊客、2800億元收入的市場存量。戴斌分析說,支撐旅遊經濟運行的市場基本面沒有改變,國內旅遊消費存在很大築底反彈的可能性。
  • 兩岸和平統一可能性有多大?兩岸專家激烈討論
    邱毅:沒有壓力下的和平統一沒有可能在被主持人黃智賢問道「如何看待臺灣現在的狀況,兩岸和平統一是否還有機會」時,臺灣文化大學教授邱毅認為,現在兩岸有沒有和平統一的可能,要看「和平統一」的定義是什麼。他進一步表示,如果是「沒有壓力下的和平統一」,是完全沒有可能的,而如果「有壓力之下的和平統一」,他仍然覺得有可能。
  • 徐曉全:臺灣新黨的現狀及未來走向
    作者 徐曉全  中國社會科學院臺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新黨是島內著名的統派政黨,其旗幟鮮明地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反對「臺獨」分裂勢力,主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與祖國統一進入「後2020」時期的新黨支持度跌入低谷,已經從全盛時期擁有6萬多黨員、曾在臺灣政壇扮演重要角色的黨,萎縮成一個1000名左右黨員的小黨,但新黨的創黨理念符合歷史大勢,未來發展可期。
  • 臺媒悲觀預測:蔡英文把臺灣的兩岸籌碼玩完了!
    &nbsp&nbsp&nbsp&nbsp「困」和「亂」兩個字,分別是2019年兩岸關係和臺灣島內評選出的關鍵字,可見兩岸關係去年一年的緊張,那麼,新年伊始,兩岸關係會不會有什麼轉機呢?對此,臺媒「中時電子報」作出了分析,結果並不樂觀。
  • 《臺灣醫療關鍵報告》:5倍民眾的薪資依然不滿意 92%醫護對未來悲觀
    近日,臺灣著名新聞雜誌《遠見》(Global Views Monthly)的3月刊(第345期),以《臺灣醫療關鍵報告》為封面報導,並一言以蔽之:「首度醫界萬人大調查,92%醫護對未來悲觀」。臺灣醫師目前收入如何,緣何令一線工作人員們如此不滿?據了解,如果跟臺灣的平均國民所得比,臺灣醫生的薪水平均是國民所得的六到七倍。已如此高的薪資為何仍不能讓醫生滿意?僅單純的提高薪資標準是否就能解決這一問題。
  • 臺北市套房價格齊跌 臺灣民眾購買住房信心不足
    據臺灣東森新聞雲報導,2017年前11個月臺北市套房交易總件數為731件,相較2016年同期萎縮幅度達35.7%,其中萬華區量縮達71.5%,不管是在交易量或是價格,都是跌幅之冠,是拖垮整體交易量之主因;至於價格,共有9區呈現下跌趨勢,僅北投區明顯價增11.2%。
  • 兩岸好臺灣才會更好--臺灣頻道--人民網
    人民網臺北11月9日電(記者陳曉星、孫立極)「要承認自己的祖先和自己是中國人,有那麼難嗎?」臺灣「中國旺旺集團」董事長蔡衍明日前於上海舉辦的「兩岸關係三十年回顧與展望研討會」上提出的這個問題,反映了臺灣社會「臺獨」取得話語權的現實。
  • 侯漢廷將參選議員 喊話蔡英文:謝謝你讓我留名青史
    新黨新思維中心主任侯漢廷(前中) (圖源:中時電子報)據臺灣親綠媒體消息,侯漢廷表示,「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只要我持續反對『臺獨』,民進黨就會不斷地對我們施加政治迫害」。侯漢廷稱,在持續對抗民進黨不公不義的道路上,他將繼續勇往直前並且義無反顧,「在此,我毅然決然地宣布,我將參選明年的臺北市議員」。
  • 臺灣新黨主席改選,鬱慕明交棒,陳麗玲、吳成典二人登記
    新黨主席鬱慕明也將在2月底交棒,正進行黨主席改選,目前有陳麗玲、吳成典兩人登記角逐,採通訊投票,估計2月17日就會揭曉。陳麗玲,51歲,臺灣大學法律系、臺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中國政法大學博士候選人,現任新黨副秘書長,曾任桃園縣環保局、農業局、觀光行銷局局長、中華兩岸經貿權益保障協會理事長、國際青年商業會會長、國際獅子會會長。
  • 未來30年 「兩岸統一」關鍵期
    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同一個進程,是密不可分的進程,也是相輔相成的進程。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偉大復興的目標,我們一定能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完成祖國統一大業。他說,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還要進行艱巨的努力,不經過種種挑戰、重重磨難是不可想像的。但中國大陸的的發展已經不可遏制,完全可以應對面臨的挑戰和風險。
  • 王炳忠:追求統一無罪
    主張「武力統一臺灣」的大陸學者李毅,日前受臺灣統派團體邀請訪臺,引發臺灣社會議論。最後民進黨蔡當局以李毅持觀光籤證,不得在臺發表演說為由,將李毅強制出境。陸委會事後宣布,蔡英文裁示有關單位,日後對於來臺宣揚「武力統一」或「一國兩制」等相關人士,嚴格把關,必要時不發予籤證。
  • 願意來大陸談兩岸關係與民族未來的,為何到現在只有洪秀柱與鬱慕明?
    他說,民進黨方面曾多次明示或者暗示要他小心「以身試法」,甚至可能因此解散新黨,「我已經80歲了,如果真的因此被關,那也是人生難得的際遇。」 這恐怕不只是危言聳聽。鬱慕明所率代表團共有68人,但其中有3人名列其中卻不能隨行。被稱為新黨青年軍的王炳忠、林明正和侯漢廷等3人,因為受到當局管制而無法離境。
  • 這一次,蔡英文終於走上絕路:祖國統一近了!
    這次,她針對的是支持兩岸統一的臺灣新黨。據媒體報導,新黨青年委員會主席王炳忠疑涉違反「國家安全法」,12月19日清晨遭臺「調查局」幹員持搜索票搜索住處。臺灣「中時電子報」最新消息又傳出,除了王炳忠外,新黨新思維中心主任侯漢廷、宣傳部副主任林明正及新聞秘書陳斯俊也被臺「調查局」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