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奎書院
聚奎書院位於江津區白沙鎮黑石山,今聚奎中學內,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書院始建於清同治九年(1870),光緒六年(1880)建成,為當時江津四大書院之一。抗戰時期,白沙作為大後方重要的教育中心,匯聚了大量的知名學者,書院每周末都邀名人來校講學,如馮玉祥、陳獨秀、于右任、梁漱溟、陳可忠等。1944年3月,馮玉祥來校作獻金抗日演講,師生踴躍捐款,先後捐款41萬元。
聚奎書院為清代合院式建築,大門設於四合院南側,面闊3間,懸山頂,明間較兩次間略高,明間正中設石庫門,門上刻楹聯:「知國家大事尚可為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門內牆上立有刻於清光緒年間的《募修聚奎書院小引》碑一塊。合院採用穿逗式構架,懸山頂。門廳南側正中開二門,石庫門樣式,門上刻楹聯:「廣廈顏開千萬間,德星長聚五百裡。」門廳與正屋間以抱廳相連,抱廳為兩懸山式屋架前後相接而成,南側一間抱廳進深10檁,北側一間抱廳進深7檁。建築細部裝飾簡約,簷端施灰塑勾頭,獸面紋滴水,素麵花芽子。
鶴年堂
鶴年堂位於江津區白沙鎮聚奎中學校園內,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鶴年堂始建於1928年,因鄧鶴年捐款建造而得名。抗戰期間,陳獨秀、于右任、文幼章、梁漱溟、陳可忠、蔣復璁、謝循初、唐圭璋、隋樹森、佘雪曼等著名教授、學者、作家、文學家、教育家以及各界知名人士在此登臺講學或演講,宣傳抗戰,被譽為「川東第一大禮堂」。1940年,陳獨秀曾在此寓居講學三月,居住在鶴年堂入口右側的一間房屋內。抗戰時期,馮玉祥發動獻金救國,也來過這裡。
鶴年堂為一座磚木混合結構建築,折中主義建築風格。建築坐東朝西,面闊5間19.96米,進深9間36.83米,通高12.98米。重簷歇山頂,小青瓦覆頂,灰塑勾頭,挑簷枋下施素麵撐拱。禮堂入口設在西山牆,石庫門樣式,門枋上刻于右任題「鶴年堂」。入口後為門廳,門廳左右各開一門進入大廳,大廳內分為兩層,主席臺設在西側。
鶴年堂西側立有一石碑,石碑為三面尖碑樣式,三面分別刻「奮乎百世」、「頂天立地」、「繼往開來」,該碑由于右任題寫。
△于右任題碑
黑石山抗戰石刻群
黑石山抗戰石刻群位於江津區白沙鎮黑石山聚奎中學校園內,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黑石山因滿山石頭皆黑而得名,山上黑石約500餘,大小不同,千姿百態。黑石山抗戰石刻群為抗戰時期來聚奎書院講學的名人所書。
△陳獨秀題刻
陳獨秀題刻:題刻呈長方形,篆體陰刻「癸亥集字補刻」、「大德必壽」、「獨秀」。該題刻是陳獨秀於1940年贈給鄧蟾秋(鄧鶴年)而鐫刻於黑石山的鷹嘴石上。
△馮玉祥題刻
馮玉祥題刻:此題刻系馮玉祥1944年3月所作,後人刻。內容為:「黑石山」、「馮玉祥」、「白沙鎮,黑石山」。「吳芳吉,有墳院。吳先生,是鐵漢。認真理,能苦幹。在清華,不回還。中外人人把頭點,被圍八個月,那是在西安。有米送人,自己餓死亦安然。志士仁人心,既是英雄又好漢。我走到墳前,誠懇來祭奠。好朋友,未相見,彼此永遠記心間。誰想到,今天經過黑石山,男女學校二大片,永遠桃李無邊緣」。「 甲子正月廣元侯正榮書」。
△郭沫若題刻
郭沫若題刻:1942年4月,郭沫若在北碚舉行的白屋詩人手稿展覽會上,閱讀了吳芳吉1919年前後的日記後而作此詩。詩文為:「廿年前眼淚,今日尚新鮮。明月樓何在? 婉約詞有箋。愴然醴手澤,悽切動心弦。賴有侯芭在,玄文次第傳」。「民紀三十一年四月二十五日在北泉遇光午兄,出示碧柳先生此節日記,閱後不禁愴然,即成此律」。「郭沫若」。
△七七紀念堂
七七紀念堂位於江津區白沙鎮聚奎中學校園內,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築是1938年春,聚奎書院為增辦高中,由鄧鶴年、鄧鶴丹及諸子言等人捐款修建,抗戰時期為私立新本女子中學校舍,許多內遷的名人曾到此講學。
紀念堂為一棟磚木結構二層建築,折中主義建築風格。建築坐北朝南,面闊27.6米,進深22.6米,通高6米。小青瓦覆頂,南側頂上開有老虎窗2個。建築正中有一小天井,有樓梯通往二層。
△鄧鶴丹、鄧燮康合葬墓
鄧鶴丹、鄧燮康合葬墓位於江津區白沙鎮黑石山聚奎中學校園內。鄧鶴丹為聚奎中學創始人鄧石泉之子,鄧燮康為鄧鶴丹之侄。叔侄二人捐款辦學,畢生投身教育。抗戰時期,外地文化名人大量寓居白沙,他倆抓住機遇,禮聘名師授課,邀請文化名人進行講學、演講。鄧燮康還為來白沙的文化機構和公私立大中學校以及隨之而來的求學者提供幫助,支持抗日。
墓冢呈長方形,四周以條石砌腳,長4 . 5米,寬3.1米,墓前立有墓碑,上刻:「鄧鶴丹、鄧燮康先生之墓,乙丑陳卓吾書。」
白沙新運紡織廠舊址
白沙新運紡織廠舊址位於江津區白沙鎮麻柳灣社區馬項埡。為解決抗戰時期來川抗屬的生活問題,1937年宋美齡提議籌建「新運總會婦女指導委員會新運紡織廠」。1939年8月動工,1940年秋投入生產。1945年後松溉紡織試驗區併入新運紡織廠。
舊址現存厂部和生產車間兩部分,厂部為土木結構合院式建築,夯土牆,懸山頂。生產車間原有20餘座,現僅存2座,生產車間土木結構,成排分布,單面坡頂,夯土牆,磚砌立柱,木質梁架。
白沙第八中山中學舊址
白沙第八中山中學舊址位於江津區白沙鎮紅豆樹。1940年,國民政府教育部在白沙創辦第八中山中學,該校為接收淪陷區流亡學生的完全中學。創辦時有高中班3個,初中班4個,共有學生約300餘人。1941年併入國立十七中,為十七中女子中學分校。
舊址建於20世紀20—30年代,原為當地富商的一座私人別墅。磚木混合結構,折中主義建築風格,主體二層,設地下室。建築採用不對稱式設計,主體呈「L」字形,正立面右側接半六邊形部分,一側設八角攢尖頂望樓。建築正立面設柱廊,西式立柱,灰塑柱頭,二層木雕欄杆。坡屋頂,小青瓦覆頂,設煙囪。
卞小吾故居
卞小吾故居位於江津區白沙鎮石壩街,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卞小吾(1872—1908),辛亥革命烈士,《重慶日報》創辦者。抗戰時期,該地曾作為軍政部學兵營地。故居建於清末,坐東朝西,為一處傳統合院式民居建築,由門廳、堂屋、左右廂房組成,建築採用穿逗式構架,院落以封火牆圍合。入口開在門廳正中,為石庫門樣式,素麵無雕花;堂屋面闊3間,門廳面闊5間;建築簷下設木雕匾方形撐拱。
國立女子師範學院舊址
國立女子師範學院舊址位於江津區白沙鎮新橋。1940年秋,國民政府教育部在白沙鎮創建國立女子師範學院,為當時全國唯一的國立女子高等院校,學制為四年本科,由教育部原督學謝循初任院長。設教育、國文、史地、理化、外語、音樂、家政、數學8個系。1941年,受教育部委託,在白沙建立第一家庭教育實驗區。1943年,有27個班,在校學生達405人。1951年,學院遷往北碚,改名西南師範學院,為現西南大學的前身。舊址現僅存土木混合結構校舍3棟,傳統穿逗構架,懸山頂,夯土牆,外牆白色抹灰。
高洞電站
高洞電站位於江津區白沙鎮高洞村驢子溪高洞瀑布,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高洞電站籌建於1944年,由夏仲實等人倡議入股籌建,吳震寰任工程師。抗戰時期,由於資金問題,工程於1945年4月至5月停工兩個月。1946年建成,這是我國早期自行設計施工的水力發電廠。
高洞電站機房坐落在懸巖邊沿,呈圓洞形,落差20米,圓洞直徑4米。該電站為壩後式,從機房到井的頂部螺旋式逐漸上升,共7層,梯步有130多步。機房底部呈壺膽,通長32.7米,寬5.9米,頂部呈「T」字形。發電機組2臺,裝機容量120千瓦。
國立中央圖書館舊址
國立中央圖書館舊址位於江津區白沙鎮高屋村遛馬崗鄧家大院,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抗戰爆發後,南京中央圖書館奉命遷川,先在重慶設立辦事處,1939年4月遷到江津白沙鎮,地址在上松林,辦公處設在遛馬崗鄧氏祠堂。在現高屋三重堂設有藏書分點。1940年,正式命名為「國立中央圖書館」,蔣復璁任館長。1946年5月遷回南京。在白沙5年中,圖書館得到較大發展,藏書明顯增加。
現存辦公處舊址為鄧氏祠堂,鄧氏為當地望族,祠堂建於清末,為一傳統合院建築,細部裝飾上吸收西式風格。祠堂由門廳、正廳、左右廂房組成。門廳穿逗式構架,面闊3間,懸山頂,外立面因防禦匪患考慮,以青磚壘砌,窗戶極小,窗戶上方設有射擊孔6個;正廳穿逗式構架,面闊5間,建築四周設有西式券廊,西式磚雕柱頭;兩側廂房設有簷廊,簷柱西式裝飾,設有科林斯式柱頭。
江津簡易鄉村中學舊址
江津簡易鄉村中學舊址位於江津區白沙鎮馬項埡。江津簡易鄉村中學始建於1933年5月,在抗戰時期培養了大量人才。1943年,在學校10周年校慶時,馮玉祥親臨發表講演。
舊址現存主教學樓1棟,磚木混合結構二層小樓,實用式建築風格,歇山頂,小青瓦覆頂。建築前後立面正中開門,兩門貫通,形成走廊。每層設教室12間,每間教室設拱形窗2個。
國民政府審計部舊址
國民政府審計部舊址位於江津區白沙鎮石壩街,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抗戰時期,國民政府審計部租用此處辦公至1945年。舊址原為一處規模較大的民居院落,現僅存門廳,穿逗式構架,懸山頂,二層設閣樓,面闊23.4米,進深17.4 米,通高9.6米。
朝天咀碼頭
朝天咀碼頭位於江津區白沙鎮朝天咀。1935年,民生公司在朝天咀設置囤船,正式形成具有一定規模的碼頭。抗日戰爭期間,白沙作為抗戰大後方人力、物力的重要集散地,朝天咀是水路進出白沙的重要碼頭,為保障白沙人員、物資的往返發揮了重要作用。碼頭現仍在使用,共有77步臺階,臺階長2.3米,寬0.4米。
國民黨黨史編纂委員會舊址
國民黨黨史編纂委員會舊址位於江津區白沙鎮中心路,重慶市級文物保護單位。1940年,國民黨黨史編纂委員會隨中央圖書館、國立編譯館一同遷來白沙,租用當地民居辦公。聚奎書院教師周開慶曾參與編纂工作。
舊址修建於20世紀30年代,為一棟磚木混合結構三層臨街樓房,現代主義建築風格,外觀簡潔大方,共有5個單元,兩側山牆為封火牆樣式。
樂善堂
樂善堂位於江津區白沙鎮太平街93號。樂善堂建於清代,為一座供奉劉、關、張三義的民間寺廟。抗戰時期,大量流亡入川的難民來到白沙,白沙當地商戶出資在此煮粥,安置外省學生和難民。
樂善堂坐東南向西北,現存上、下兩殿及左右廂房。上殿穿逗式構架,單簷歇山頂,黃色琉璃瓦覆頂,面闊3間19米,進深3間11.5米,四角簷柱與挑枋間設木雕撐拱,簷柱與金柱間有簷廊,磚砌簷柱,上飾西式幾何紋圖案;下殿穿逗式構架,雙簷歇山頂,小青瓦覆頂,面闊3間,進深3間,磚砌簷柱,簷下飾墨繪彩畫。
聯勤總司令部駐川糧積處第二十六倉庫白沙堆積所舊址
聯勤總司令部駐川糧積處第二十六倉庫白沙堆積所舊址位於江津區白沙鎮朝天咀。舊址建於民國初年,曾為大糧商王建章糧行倉庫,抗戰時為國民革命軍聯勤總司令部徵用,作為駐川糧積處第二十六倉庫白沙堆積所。抗戰時期,大量人員隨政府內遷至重慶,加之為數眾多的難民,致使物資尤其是糧食的供給極為緊張。當時重慶糧食的供給主要靠從川西、川南水運而來,白沙作為一處重要的人員、物資集散地,同樣也是川糧入渝的重要一站。糧積處倉庫位於朝天咀碼頭旁,方便了糧食的轉運、儲存。
舊址為一棟穿逗結構三層建築,傳統臨街店鋪樣式。前為門面,後有後室,中間有天井相隔,歇山頂,小青瓦覆頂。
華龍網·鳴家 李波
原標題:李波:江津區白沙鎮聚奎書院,存留眾多名人題刻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