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無疑問,在中國名校的第一梯隊中,清華和北大屬於當仁不讓的「一哥」和「二哥」。但也不可否認,盛名之下,爭議頗多,如今的清華和北大,也是遭遇口水最多的高校。
清華和北大最為公眾詬病的地方,大概有兩點:
1、花費了大量納稅人的錢,但培養出的頂尖人才寥寥無幾。
不說其它年份,單就2020年教育部公布的高校財政預算看,即便在砍了18億的背景下,清華和北大也囊括了310億和191億的總預算,名副其實的「燒錢」大學。但尷尬的是,在這個國富民強的偉大時代,卻再難培養出錢學森、鄧稼先、季羨林、錢鍾書等熠熠生輝的泰鬥國士。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悲哀?
2、畢業了就去歐美發達國家留學,該報效祖國了卻不回國。
清華和北大的優秀畢業生本不少,但更多的尖子生選擇了畢業後出國深造。吸收世界先進科學知識並不為過,正所謂「師夷長技以制夷」,但可悲的是,在學有所成後是否歸國的大原則上,結果卻有點尷尬。中國最著名的高校,反成了歐美人才的培養基地,匪夷所思。
但正所謂「愛之深,責之切」,公眾之所以對清華北大「口誅筆伐」,骨子裡還是希望他們成為民族精英的最佳培養之地。「風口浪尖」上的清華北大,該當如何為自己正名?網友們紛出奇招,總結起來,大概三點。
1、別把心思放在賺錢上
教育產業化的商業背景下,名校紛紛下海試水,連清華北大也不例外:從教授的經商開公司,到學校科研商業化,再到學生創業提前化,早已形成「誰賺錢,誰光榮」的比賽之風。就像清華和北大雖在本年財政預算中被砍18億,但依舊盆滿缽滿,很大一部分「小金庫」都是自己賺來的。賺錢並沒錯,但過早地賺錢未必是好事,尤其是清華北大,國家的財政撥款並不算少,不擔心提前的商業化布局(不務正業)將和世界一流大學的差距越拉越開?
2、強化愛國主義教育課
清華和北大的專業課程或許可圈可點,但最基礎的「愛國主義教育課」未必到位。培養的數不清的精英人才,一旦步入花花世界,便再難有回國造福人民的念頭,更將昔日「為中華崛起只讀書」的鏗鏘誓言忘得乾乾淨淨。中國花大價錢培養的精英,反倒成了別人的座上賓,難道和愛國主義教育沒有關係?
3、增設國防相關專業
先有國,後有家,在世界風雲變幻莫測的現在,更應讓更多的人才往科技領域、國防領域靠攏和傾斜。默默無聞的哈工大、哈工程、西北大學、國防科技大、西電等能為祖國培養將軍,鑄造利劍,盛名之下的清華、北大為何不能與時俱進地增設國防專業,讓知識催化成果,成為國之基石?
世界的競爭,歸根結底還是人才的競爭,而名校,註定會成為風雲際會的角鬥場。
13所被制裁的中國高校,已利劍出鞘,清華和北大的森森刀光,也能懾敵膽魄嗎?
拭目以待!
而你,對清華和北大的再度崛起,又有什麼憧憬和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