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瀏覽育兒社區還是翻看朋友圈,經常發現有媽媽在問這些問題:孩子不肯好好吃飯怎麼辦?跟別的小朋友玩被欺負了,要不要打回去?什麼時候開始學英語是最佳年齡?……諸如此類的問題,五花八門、層出不窮。
這些問題反映了當前父母的常見情況:育兒焦慮。焦慮成為育兒普遍的心理狀態,媽媽們經常把心提在嗓子眼,但卻對孩子有害無利。
孩子抵抗力弱,生病也屬正常現象。但有的媽媽就受不了孩子生病,偶有小恙,一兩天不見好就去醫院拍片驗血,折騰一番。
我就有個朋友就是這樣,孩子體質較差,一感冒就發燒。偏偏朋友比較焦慮,餵兩頓藥不見起色就去診所輸液,三天不見好就往上一級醫院跑。折騰一圈好不容易痊癒了,過段時間流感來襲又中招。
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靜脈注射比口服藥濃度大很多,對付小問題肯定見效快,卻也剝奪了孩子自身免疫力提高的機會。於是,小感冒腫嗓子就打點滴的孩子,吃藥往往不容易見效。吃藥不愛好,那還是打點滴吧,如此惡性循環,孩子體質更差。
我女兒的情況就正好相反,我和老公都是「大主意」,症狀不是特別嚴重就不去輸液,以口服藥為主。
她三歲左右的時候有過一次很嚴重的感冒並發呼吸道感染,持續高燒38度5左右。我們去看了醫生,確定不是肺炎等嚴重感染,就聽取了醫生的建議,服用抗病毒和抗生素,同時用退燒藥退燒。但藥效過去就又燒上來,反覆了5、6天。
期間,奶奶勸了好幾次,想帶孩子去醫院打點滴,我們都沒有動搖。當時也很心焦,盼著孩子快點好,但還是堅持了一下。現在回想起來,感謝自己當初的堅持,孩子現在9歲了,只有兩次嚴重呼吸道感染去醫院打點滴的經歷。
發燒,醫學術語叫發熱。體溫升高是為了抑制病原微生物活性和繁殖,而人體的免疫系統反應性則顯著增強。簡單地說,發燒是在對抗病菌,人體通過發燒消滅病菌,進而提高自身免疫力。所以發燒是人體進化獲得的一種對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入侵的有益的保護性機制。
所以有時候孩子生病也是提升免疫力的機會,只要我們把心放在肚子裡,不完全依賴藥物,就能給孩子一個提升機會。
小時候家族聚餐,閒聊中長輩問了我一個問題:「你長大了想幹什麼呀?」我不知天高地厚地回答:「我要當科學家,發明長生不老藥,讓爸爸媽媽永遠不死!」長輩們又去問大我一歲的堂姐,她回答「長大要去賣冰棍,好吃個夠」。毫無懸念,我得到的是一片讚揚,而堂姐則被嘲笑了。我知道的這樣清楚,不是因為我記得,而是經常聽父母得意的提起,偶爾還夾雜著描述一下當時大伯大媽的尷尬。
對,作為父母,最難承受,也最不肯承認的一個事實便是:自己的孩子很大約率上會是一個極端普通、極端一般的人。即便是從心裡隱約意識到這一點,也定要排除萬難,創造條件把孩子培育成天才。
我們應該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大多數人都是平凡的。無論我們怎麼努力,孩子最終可能也只能成長為一個平凡的人。當年我和堂姐的理想有雲泥之別,但實際上,現在的我們都過得平凡的沒什麼區別。
我們都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出息,能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天才,但事實是,即使孩子很努力也可能依然做不到。但是沒關係,只要盡心盡力的生活,平凡的大多數也可以活得坦然、過得自在,也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自己的貢獻。
有的家長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就跟別的孩子比較,隔壁單元一樣大的孩子已經會背二十首古詩了。孩子上了小學,就把「誰誰誰考了100分」掛在嘴上。到了初中就開始較勁名次,老誰家的小誰進了年級前100名,你怎麼學的?為什麼沒考進?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教育的本質就是把每個教育對象的閃光點發掘出來,把它打造成璀璨奪目的鑽石。
1、 心態放平和,尋求正規醫療機構求醫,避免網絡醫療機構的幹擾甚至誤導。
大多數父母不是醫生,所以孩子生病就會不知所措。其實應該平時多了解疾病預防和基本診療知識,提升自己的醫學素養,對於孩子的病情有正確的判斷。
2、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附屬品。接受自己的平凡,也接受孩子的平凡。
其實,太多育兒焦慮的根源,還在於父母沒有把孩子作為獨立的人來看待。太多的父母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旗號,努力想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稍有偏差就覺得孩子犯了大錯。
我們應該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和個性。平安快樂的長大,不應該單單只是一句祝福。
3、改變自己錯誤的攀比思想和好面子意識,多關注孩子的閃光點和長處,幫助孩子利用自己的優勢,提升自己和孩子的幸福感。
育兒路上,其實很多問題都不是問題,大多數時候只是孩子還沒有長大。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心陪伴、靜待花開,即使不開花也沒有關係,孩子可能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育兒路很長,我們所焦慮的問題大多數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育兒路上,讓我們把心放在肚子裡,不焦慮,不急躁,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地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