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娃路上,你把心放在肚子裡,還是提在嗓子眼

2020-08-20 晨露映曦i

不管是瀏覽育兒社區還是翻看朋友圈,經常發現有媽媽在問這些問題:孩子不肯好好吃飯怎麼辦?跟別的小朋友玩被欺負了,要不要打回去?什麼時候開始學英語是最佳年齡?……諸如此類的問題,五花八門、層出不窮。

這些問題反映了當前父母的常見情況:育兒焦慮。焦慮成為育兒普遍的心理狀態,媽媽們經常把心提在嗓子眼,但卻對孩子有害無利。

健康焦慮

孩子抵抗力弱,生病也屬正常現象。但有的媽媽就受不了孩子生病,偶有小恙,一兩天不見好就去醫院拍片驗血,折騰一番。

我就有個朋友就是這樣,孩子體質較差,一感冒就發燒。偏偏朋友比較焦慮,餵兩頓藥不見起色就去診所輸液,三天不見好就往上一級醫院跑。折騰一圈好不容易痊癒了,過段時間流感來襲又中招。

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靜脈注射比口服藥濃度大很多,對付小問題肯定見效快,卻也剝奪了孩子自身免疫力提高的機會。於是,小感冒腫嗓子就打點滴的孩子,吃藥往往不容易見效。吃藥不愛好,那還是打點滴吧,如此惡性循環,孩子體質更差。

我女兒的情況就正好相反,我和老公都是「大主意」,症狀不是特別嚴重就不去輸液,以口服藥為主。

她三歲左右的時候有過一次很嚴重的感冒並發呼吸道感染,持續高燒38度5左右。我們去看了醫生,確定不是肺炎等嚴重感染,就聽取了醫生的建議,服用抗病毒和抗生素,同時用退燒藥退燒。但藥效過去就又燒上來,反覆了5、6天。

期間,奶奶勸了好幾次,想帶孩子去醫院打點滴,我們都沒有動搖。當時也很心焦,盼著孩子快點好,但還是堅持了一下。現在回想起來,感謝自己當初的堅持,孩子現在9歲了,只有兩次嚴重呼吸道感染去醫院打點滴的經歷。

發燒,醫學術語叫發熱。體溫升高是為了抑制病原微生物活性和繁殖,而人體的免疫系統反應性則顯著增強。簡單地說,發燒是在對抗病菌,人體通過發燒消滅病菌,進而提高自身免疫力。所以發燒是人體進化獲得的一種對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入侵的有益的保護性機制。

所以有時候孩子生病也是提升免疫力的機會,只要我們把心放在肚子裡,不完全依賴藥物,就能給孩子一個提升機會。

期望過高,不願承認孩子平凡

小時候家族聚餐,閒聊中長輩問了我一個問題:「你長大了想幹什麼呀?」我不知天高地厚地回答:「我要當科學家,發明長生不老藥,讓爸爸媽媽永遠不死!」長輩們又去問大我一歲的堂姐,她回答「長大要去賣冰棍,好吃個夠」。毫無懸念,我得到的是一片讚揚,而堂姐則被嘲笑了。我知道的這樣清楚,不是因為我記得,而是經常聽父母得意的提起,偶爾還夾雜著描述一下當時大伯大媽的尷尬。

對,作為父母,最難承受,也最不肯承認的一個事實便是:自己的孩子很大約率上會是一個極端普通、極端一般的人。即便是從心裡隱約意識到這一點,也定要排除萬難,創造條件把孩子培育成天才。

我們應該承認一個事實,那就是大多數人都是平凡的。無論我們怎麼努力,孩子最終可能也只能成長為一個平凡的人。當年我和堂姐的理想有雲泥之別,但實際上,現在的我們都過得平凡的沒什麼區別。

我們都希望孩子將來能有出息,能成為對國家對社會有巨大貢獻的天才,但事實是,即使孩子很努力也可能依然做不到。但是沒關係,只要盡心盡力的生活,平凡的大多數也可以活得坦然、過得自在,也能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自己的貢獻。

盲目攀比,忽略孩子個體差異

有的家長從孩子上幼兒園開始就跟別的孩子比較,隔壁單元一樣大的孩子已經會背二十首古詩了。孩子上了小學,就把「誰誰誰考了100分」掛在嘴上。到了初中就開始較勁名次,老誰家的小誰進了年級前100名,你怎麼學的?為什麼沒考進?

中國有句古話說得好,尺有所短,寸有所長。教育的本質就是把每個教育對象的閃光點發掘出來,把它打造成璀璨奪目的鑽石。

要想緩解這些育兒焦慮,你只需要這樣做:

1、 心態放平和,尋求正規醫療機構求醫,避免網絡醫療機構的幹擾甚至誤導。

大多數父母不是醫生,所以孩子生病就會不知所措。其實應該平時多了解疾病預防和基本診療知識,提升自己的醫學素養,對於孩子的病情有正確的判斷。

2、把孩子當成獨立的個體而不是自己的附屬品。接受自己的平凡,也接受孩子的平凡。

其實,太多育兒焦慮的根源,還在於父母沒有把孩子作為獨立的人來看待。太多的父母打著「我都是為你好」的旗號,努力想把孩子塑造成自己理想中的樣子。稍有偏差就覺得孩子犯了大錯。

我們應該認識到: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規律和個性。平安快樂的長大,不應該單單只是一句祝福。

3、改變自己錯誤的攀比思想和好面子意識,多關注孩子的閃光點和長處,幫助孩子利用自己的優勢,提升自己和孩子的幸福感。

育兒路上,其實很多問題都不是問題,大多數時候只是孩子還沒有長大。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心陪伴、靜待花開,即使不開花也沒有關係,孩子可能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育兒路很長,我們所焦慮的問題大多數不是孩子的問題,而是我們自己的問題。

育兒路上,讓我們把心放在肚子裡,不焦慮,不急躁,一步一個腳印慢慢地走。

相關焦點

  • 「老人是育兒路上的絆腳石?」:父母幫忙帶娃我們應心存感恩
    昨天刷到這個視頻:兒媳:「媽,你能不能不要給孩子餵飯了,讓他自己吃。」婆婆:「孩子還小,吃的撒的到處都是。現在餵沒事,大了自然就會吃了。」簡單的兩句話,卻體現了兩種不同的育兒觀念。新時代的子女覺得父母依然用老一套來帶自己的孩子,教育落後,隔輩親,溺愛孩子,簡直就是教育路上的絆腳石。那麼,老人不幫忙帶孩子的家庭又怎麼樣呢?
  • 你的心是不是又提到了嗓子眼……
    你所在的城市有沒有在周一的早上又形成了早高峰?當前,為了保證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各城市視疫情情況,逐步開始複課。各省市優先複課的年級大多是初高中畢業班,畢業班的學生們終於從ipad中解放出來,家長們在喘口氣的同時又把心提到了嗓子眼。 國外疫情發展如此嚴峻,在這個檔口讓學生複課,國家也是擔負了極大的風險。
  • 自己帶娃好,還是婆婆帶娃好?女子自己帶娃三年,現在十分後悔
    2016年9月,娟子的孩子出生了,坐完月子,娟子將要面臨的是自己帶娃還是讓婆婆帶娃,自己繼續工作。娟子反駁道:「我就是再苦再累也不會去求她,人家婆婆都是主動帶孩子,可她呢?提都不提。我一定要把孩子帶到幼兒園,這樣我就能繼續上班了,那時候也不晚。」
  • 孫悟空為啥把金箍棒放在耳朵裡,而不放在嘴裡或身體其他部位?
    這裡有個問題需要探討,既然金箍棒是武器,猴哥完全可以把它像武松的哨棒一樣提在手上,也可以像太上老君的圈子一樣套在胳膊上,也可以像趙匡胤的盤龍棍一樣纏在腰上,哪怕變成繡花針插在虎皮裙上,也比放在耳朵裡好使吧。那他為啥非要放在耳朵裡呢?為何不放在嘴巴裡鼻子裡眼睛裡或者其他地方呢?
  • 為啥幫女兒帶娃是「一場空」?奶奶和姥姥帶娃的區別,真相很戳心
    周末的時候,曉楠的婆婆給孩子買了塊奶油蛋糕,然後假裝不經意地說道:「寶,你跟奶奶親還是跟姥姥親?奶奶和姥姥帶娃的區別,真相很戳心姥姥帶娃更「不求回報」——奶奶會認為自己是在幫兒媳帶娃,兒媳理應對自己感恩戴德,所以奶奶帶娃的時候大多會很「硬氣」,稍有不順心就會發起一頓數落
  • 娃總說肚子痛,是真痛還是撒謊?
    之前因為OK總喊腿痛,去做了檢查才知道沒毛病,是3-12歲間孩子很普遍的生長痛,和大家分享了之後(點擊回顧《娃的生長痛,你知道嗎?
  • 這3種家庭,外婆不適合給帶娃,否則「打碎了牙往肚子裡咽」
    文/月月媽媽育兒記現在老人帶娃已經不是什麼的稀奇的事情了,有不少老人為了給子女緩解壓力,就會主動承擔帶娃的責任,這就是父母為了子女信辛辛苦苦一輩子,到老了還是想著子女的壓力,還會讓自己發光發熱。可憐天下父母心,他們都希望自己女兒能夠過得幸福美滿,所以自己再多的付出也是值得的,而且現在的寶媽都會很忙碌,所以心疼女兒的媽媽就會盡力的幫助自己的女兒分擔。
  • 「最礙事」的寶寶火了,被吃燒烤的爸媽放在包裡,網友:心多大
    文|米粒媽媽日記對於一個家庭來說「孩子的到來」,既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責任,孩子在提升家庭幸福指數的同時,也給初為父母的寶爸寶媽們帶來了困擾,因為從孩子降生那一刻起,二人的甜蜜世界就被打破,孩子成了生活的焦點,父母的一切行為都圍繞著孩子,尤其是一些平時就神經大條的父母,在帶娃的路上更是會做出許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就像下面這二位。
  • 偷懶帶娃、坑娃自娛居然被表揚,勤懇帶娃的寶媽怎麼想?
    編這副對聯前,我笑的差點肚子疼,因為兩個爸爸的帶娃表現。很多媽媽帶娃拘謹,不敢出錯。尤其是全職媽媽,不僅怕出錯,更會主動妥協犧牲很多,不敢在乎自己的心情和感受,任何時候都優先的把娃的需要放在前面,或許陪娃陪的很好,但內心滿滿的苦澀,因為真的犧牲了太多。其實這樣也存隱患,就算隱忍不發,強顏歡笑,那些不快樂會像空氣一樣,始終縈繞在媽媽周圍,小孩子是能體會的到的。
  • 月子裡婆婆不幫忙帶娃,老公站在親媽一邊,情分和義務如何區分
    >,在養娃的路上,女性往往承擔了很多的壓力與誤解。婆婆也不願意幫忙帶娃,莉莉越想越氣,便和老公抱怨。長輩帶娃的弊端這裡想提的是規則的問題,即使給出長輩很完善的帶娃規則,他們也很難遵守。就比如對於孩子對大人提出要求時,滿足與拒絕之間的度就十分模糊。
  • 帶娃回家過年,春運路上該怎麼注意飲食?
    很多有娃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帶娃出門旅行,在朋友圈裡曬著雲淡風輕的風景,背後卻背著大包小包,裝著孩子吃的、喝的、玩的、用的、穿的,還要隨時緊盯孩子,帶娃出門旅行真是「累並快樂著」。如果是發生在春運期間,又帶著比較小的孩子回家的話,累還會加倍。
  • 生完娃肚子還是很大?原來是ta搞的鬼
    「你生了嗎?  怎麼感覺你的肚子裡還有一個寶寶?」  很多媽媽都覺得自己生完娃後,就能馬上恢復到孕前的苗條身材,但等到身體其他地方都瘦下來了的時候,才發現肚子上的那坨贅肉還松松垮垮的掛在那裡肚子中間的腹白線被拉伸得很薄,腹直肌被迫向兩側分離。
  • 帶娃路上的這7個坑,你是不是第一個就中招了?
    important}導讀:對於很多第一次當爸爸媽媽的父母們來說,帶娃始終是一件孰能生巧的事情,很多時候是要經歷過一些錯誤之後,才會意識到怎樣帶娃才是正確的操作。但是,除了自己和孩子一起摸爬滾打以外,更重要的就是向旁人吸取足夠的經驗教訓。
  • 懷孕辛苦還是帶娃辛苦?最不容易的,是懷著孕帶著娃去做產檢的媽
    現在越來越多的女性不願意生娃了,其中包含一部分經濟因素,現實因素以及疼痛受累因素。揚言不生孩子的閨蜜還是改變了主意,如今懷孕7個多月,做事情笨手笨腳的,睡覺也不安穩,於是總是數著日子期待「卸貨」。過了這個危險期,又開始擔心孩子在肚子裡發育得是否正常,會不會有什麼畸形。
  • 爸爸帶了一天娃,結果媽媽崩潰了……
    每一個被爸爸帶過的寶寶,都有一顆波瀾不驚的心,要不,能安全長大嗎?真是無逗比,不爸比!不坑娃,妄為父。爸爸帶娃之災難片媽媽在家帶娃,一般是孩子在前面破壞,媽媽在後面負責善後。爸爸帶娃,那是父子同修,有時候你真的稿不懂,到底是丟了一個大人給孩子玩,還是養了兩個孩子。沒有媽媽的家,哪裡還叫家,分分鐘車禍現場啊!這還是我的小棉襖嗎?這哪來的藍巨人?這個東西既可以染髮,又可以吃,但是,要偷偷告訴爸爸才可以。
  • ...婚禮,路上花了19小時!凌晨,心都提到了嗓子眼!更令人擔心的是……
    這個黃金周,你又要隨幾份禮?趕幾個場子? 這兩天,一份國慶期間要參加23個婚禮的 隨禮清單登上了熱搜!引起網友廣泛討論 但比起操心口袋裡的錢包,讓杭州一對夫妻更心累的是高速上近19個小時的漫長囧途...
  • 比爸爸帶娃更「優秀」,且看舅舅是如何帶娃的!看完你會笑
    文/筆芯兒媽媽現在帶娃群體越發壯大了,奶奶、姥姥、爸爸媽媽甚至是小姨都開始踏入了帶娃行業,最近網上又開始盛行舅舅帶娃。舅舅作為一個男孩子,自然沒有像小姨女孩子般那樣細心,但舅舅帶娃會和娃擦出啥樣的火花呢?我們一起欣賞一下吧!想打遊戲咋辦?給娃掛上!
  • 哈哈哈哈哈哈哈哈......爸爸帶娃又翻車啦
    對於很多爸爸來說,帶娃的最高境界可能就是忘記自己在帶娃。今年1月17日,西藏一位爸爸帶著兒子去市場裡採購年貨。媽媽帶娃,娃基本只會在一個地方,那就是媽媽身邊。而爸爸帶娃,娃可能會被遺忘在任何地方:超市裡、公廁裡、公交上、火車上、高速路上......
  • 讓男人帶娃的媽媽,心真大
    以前,父親確實不怎麼帶娃,孩子一般由媽媽照顧,而爸爸則忙著工作、事業,負責賺錢養家。現在不一樣了,很多爸爸也走進了帶娃的行列。很多人在網上曬出了爸爸帶娃的圖片或視頻,讓大家看的是又好笑又生氣。有些網友不禁發問:這些爸爸,真的不怕以後孩子急著拔氧氣管嗎?
  • 寶寶經常做這4個「反常動作」,媽媽要重視,多半是娃生病的表現
    初為人母,內心是激動興奮的同時也是擔憂的,從還在肚子裡的小傢伙慢慢長成,到出生後的陪伴,很多寶爸寶媽都不希望孩子傷到一分一毫,甚至想要寶寶一輩子都不生病,那該有多好……父母有這份心相信很多過來人都是感同身受,但也不用過於把心放在嗓子眼上。大可以通過寶寶的這4個反常動作,初步看下娃是否生病了,媽媽們要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