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參考#文章為作者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分享,未經許可請勿抄襲。
撰稿:鏡子| | 審核:靜好
沒在文章題目上下任何的功夫,不需要雕琢,吸引眼球,但希望每一個看到這篇文章的人都能換個視角看問題,可能你會恍然,隨即,瞬間不再迷茫,有點頓悟的感覺;也可能會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再歇斯底裡,學會蹲下來,傾聽孩子或者其他什麼人的聲音。
好多媽媽特別苦惱,自家孩子不好教,孩子很不懂事;還有好多媽媽特別焦慮,認為自己的水平有限不知道如何教育好自己的孩子。
其實,不管是苦惱的媽媽還是焦慮的媽媽,至少要認清下面這四點,之後堅持做一件事,保證你能輕鬆成就一個「別人家」的孩子。
01家長認為的,不一定是真相
作為家長,我們不能自以為是地認為,你所見到的孩子就是真相,事實上,好多家長都放映過,孩子在家長的和在別人口中的孩子是不一樣的。這就說明,孩子有兩面性,他們本能地在權威面前表現出了另一個自己。
所以,當父母的,不要單純地認為,我看見的我的孩子就是這樣的,事實並不是這樣的,或許你並不真的了解你的孩子。
02父母認為的,不一定是我想要的
好多媽媽對孩子用心都冠以「我愛你」的口號,可你真的愛孩子嗎,既然愛,那你知道你的孩子想要什麼嗎?你給她的就是孩子真的需要的嗎?你的愛對孩子真的有益處,對孩子有好處嗎?
其實,對於普通的我們來說,自己活得就已經很尷尬了,不明真相的跟風教育孩子,並不能成就未來有出息的孩子,反而還可能會損害了孩子原本的天性,浪費了一個「天才」。
03孩子認為的,不予評價
家長總是喜歡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來評價自己的孩子,甚至在面對孩子與自己的閒談時也能上綱上線的教育孩子,卻忽略了尊重,和傾聽孩子的聲音。
而那些有智慧的媽媽則恰恰相反,她們聽孩子說話,尊重孩子的思想,絕不輕易評價孩子的談話內容和想法,甚至時常在於孩子的交流中發現一些高於成年人世界的真理。
在了解了以上事實以後,希望家長都能放下誤區,並堅持做到一件事,在教育孩子的路上不要你「以為」,而是你「確定」。
小奇在學校裡和同學發生了爭執,老師將雙方的家長都找到了學校。小奇的父親聽老師陳述完事實後,一巴掌打在了兒子的頭上,打罵孩子不省心。這讓周圍人都很難堪。不多時,小奇的媽媽也趕來了,她也聽了老師講述的過程,也聽了對方家長的委屈,甚至也聽到了孩子父親對孩子的責備,但她沒有急著批評孩子,而是蹲下身子,看著兒子眼睛,讓自己來講一講經過。
在媽媽的鼓勵下,小奇重現了事件的經過,原來事實與老師的講述過程有很大的出處,真正給被批評的孩子不應該是小奇,而是對方同學。之所以會出現誤差,僅僅因為小奇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而對方同學卻是嘴快心直的孩子,這讓小奇把很多細節都壓抑在了心裡。
你瞧,教育孩子還真不能操之過急,小奇媽媽並沒有單純的「我以為」,而是給孩子時間,讓孩子說出真相,並和對方孩子對峙後成為「確定」事實。這讓自己的孩子感覺到的是:尊重、理解、關懷和公平。
所以,請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不一定要堅持做到:蹲下來,聽孩子說,看著她的眼睛,給孩子時間,把「自以為」變成「我確定」。相信你的孩子未來前途必定不可限量。
我是萌娃攻略,在育兒的路上,我們都是新手,如何更好照顧孩子,可以關注我,和我一起探討育兒路上那些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