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最重要的,是要把孩子當成與自己人格平等的人,給他們無限的關愛。」
——威廉·哥德法勃
周末,孩子問了我這樣一個問題:
「媽媽,現在的世界跟你小時候的世界,有沒有什麼變化呀?」
聽到這個問題,我的第一反應是跟孩子說,成人的世界跟孩子的世界不一樣,成人的世界有很多便利、自由和美好,然後讓孩子憧憬著成人的世界,快快長大。
我說著說著孩子突然打住,問我:
「為什麼大人可以做這麼多事,我們就不可以呀?是不是只要長大了就可以做小孩子不能做的事?」
「是的,很多事情就是就是當你長大了才可以做,才能做得好。」
「是不是不管對的錯的都可以?」
「當然不是,大人更要分清對錯呀。」
「那為什麼你教我不能做的事,你總是時不時的都會做?」
...............................
一直以為我是一個成功的媽媽,通過這次跟孩子的對話我真切感受到,原來我們眼中的自己跟孩子眼中的爸媽真的是不一樣。
或許這就是所謂的——「視角不同,看到的東西就不一樣」。
反思這段對話後,我發現很多爸媽跟孩子之間的矛盾,比如:孩子叛逆頂撞、孩子不聽話、互不理解、互不尊重,甚至互為「敵人」等等,很大程度的原因就是爸媽就沒能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去思考。
而在孩子還小的時候,我們就已經把它遺忘了。
1
記得蹲下來看看
著名教育家阮庚梅曾說過:「多蹲下來聽孩子說話,你看到的將是一個純真無邪的世界。」
蹲下來說話是一種平等交流的態度。
孩子能從和他平等的視線交流中看到父母眼中透露出來的愛意、真誠、尊重和平等,會認真地聽父母說話。
孩子才會打開他的心扉,不再牴觸與父母的真誠溝通,把自己的心裡話與成長心得分享給父母聽。
父母才有機會,對孩子進行引導和鼓勵,成為孩子心中的良師益友。
當蹲下來的那一瞬間,大人的視角改變了,和孩子目光平視,大人們靜靜地聽孩子的呼吸,在體察與理解的基礎上認真傾聽孩子內在的心聲,並慢慢理解其訴求。
我們常聽專家說:「父母跟孩子最好的相處模式就是像朋友一樣」。
父母放低姿態後,更有利於增進跟孩子的關係,也更容易使親子間可以像朋友一樣溝通。
在很多歐美家庭中,大人跟孩子談話,總是會主動蹲下身子和孩子「平起平坐」。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德華•桑代克也說過:「父母只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問題,才能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不武斷地下結論,這樣才能減少與孩子的衝突,贏得孩子的信任。」
但不知是不是由於文化傳統的原因,我們中國父母顯然比外國父母威風得多,習慣居高臨下,用命令式的語言或語調去指使,甚至大聲呵斥孩子,因為只有這樣才有父母的「感覺和架子」。
殊不知,這時在孩子的心目中,父母的形象就已經變得不再那麼親近了。
與孩子相處的真諦就是要——蹲下去,平等、尊重地溝通,多聽少說,讓孩子感覺到平等與尊重。
這對於正處在自我形象確認以及形成獨立精神的3-6歲孩子而言,尤為重要。
2
尊重和理解更重要
許多爸媽覺得自己辛苦養大孩子本身就很不容易,於是就很少有耐心給到孩子,便會用一種便捷好用的教育方式——居高臨下發號施令,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
但隨著孩子長大,獨立意識慢慢覺醒,他們會開始覺得自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不是再是爸爸媽媽的「提線木偶」。
於是就產生了嚴重的叛逆心理,也就導致雙方的爭吵越來越激烈。
最著名的神邏輯之一就是:
你都是我生的,自然都要聽我的。
爸爸媽媽不論做什麼,都是為了你好。
原本血脈相連的家庭,就因為父母那高高在上的姿態,使得父母與孩子思想不同,隔閡漸深。
但孩子真正想要的,並不是管的最寬、操心最細的愛,而是能夠俯下身來盡最大可能給孩子以平等的家長。
在孩子心裡,理解真的比愛更重要。
愛孩子不是我們的想當然,而是在了解孩子的基礎上給他真正想要的溫暖和關心。
我們只有蹲下來和孩子平視的姿態,才能進入孩子的世界,了解孩子想什麼。
有時候孩子並沒有錯,是我們一味地習慣從自己的角度看問題,卻從來沒有「蹲下來」,換個角度看看孩子的世界。
那些被我們否定的觀點和行為,只是因為我們從未從孩子的世界裡去解讀。
我們只有轉變姿態,蹲下來,像朋友一樣平等交流,才能讓孩子對自己敞開心扉,真正明白孩子的想法和真正動機。
孩子的世界,有時需要我們「蹲下來」,換位思考,換個角度去感受才能看得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