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與孩子說話時,你都是蹲下來還是站著呢?從孩子高度所看的世界,與大人的不盡相同,而大人卻常用自己的角度來要求或責備孩子。平日與孩子說話,若能蹲下來與孩子溝通,無形間也等同送給孩子3個寶物。
爸媽與孩子說話時,常是權威式的溝通、站著看孩子,這種居高臨下的「對視」會讓孩子有距離感。要是蹲下來說話,爸媽就能平視孩子的眼睛,此時語氣自然會緩和些,這種縮短距離的對談,孩子感受到的不會是說教,而是來自大人的尊重、在平等狀態下和自己說話,如此一來不但會更樂意與爸媽溝通,談話的效果也會更好。
爸媽是否曾有這樣的經驗:你帶著2個孩子在餐廳吃飯,一邊哄著哇哇大哭的二寶,一邊用手指著對角方向、請大寶去拿餐具。大寶順著方向看過去後,突然有些畏縮,拉著你的手要你陪他走過去拿。這時,被二寶哭聲轟炸、又被大寶黏著不放的你有點不悅了,口氣略帶嚴厲地催促大寶:「你去拿一下,就在那邊而已!」
但是,如果試著蹲下來,從孩子角度、順著媽媽的手指看過去時,你會發現,孩子看到看的可能是好多的桌椅、走來走去的客人,根本不曉得媽媽說的餐具在哪裡。在大人的視角裡,很多事都理所當然,覺得指令夠清楚了,但當孩子不按期望行動時,可能就被視為不大方、不聽話。不妨試著蹲下來對孩子重述一次,也許孩子會更有方向、更有效率地拿好餐具。
曾有兒童發展專家指出,這種蹲下來說話的行為又稱作「積極聆聽」(Active Listening),表達了父母主動傾聽孩子的意願,也藉此讓孩子知道「你對我來說很重要」 ,孩子也能從中產生對父母的信任感。
專家也提到,在溝通時,父母回應孩子不一定要透過帶有鼓勵的言語,反之,簡單的肢體回應就能起大作用,像是一個擁抱、點頭、微笑,對孩子都是強而有力的回應,同時幫助孩子的自信心。
綜合以上描述,當爸媽蹲下來與孩子談話時,也等於給了孩子:
1.尊重:平視孩子的眼睛說話,會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重視,知道爸媽願意聆聽,而非只是下達指令、要孩子執行。
2.自信:孩子覺得自己受到尊重,相對地能提升自我價值,有助於培養自信,在性格上也會較樂觀、勇往直前。
3 .信任:減輕距離感的談話,對孩子傳達的是愛、同理和耐心,能增進孩子對爸媽的信任,並且更樂於敞開心扉和爸媽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