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齊姐育兒 本文為原創文章,歡迎個人轉載分享~
很多家長都不願意讓孩子出門,一部分原因是由於他們一出門就像是「脫了韁的野馬」四處撒歡,家長只能一個勁地跟在他們屁股後面追,常常是家長已經是精疲力盡了,他們依然精神抖擻。
另外一部分原因是現在孩子的課業壓力比較大,家長不敢放任孩子到處「野」而耽誤了學習。
因此,很多孩子都被迫待在家裡,老老實實地看書、寫字。
但是,天天在外面「野」的和家裡「蹲」的孩子,性格上是差別很大的。
有一位媽媽在社交平臺上向網友們求助:怎麼做才能讓孩子願意出門玩?她的孩子總喜歡在家呆著,不願意出門,害怕見到生人,甚至都不願意開口說話。
更讓這位媽媽崩潰的是,有一回孩子被別的壞孩子欺負了,可回到家卻什麼也不說,還是媽媽在給他洗澡的時候發現胳膊上有抓痕,在她的追問下,孩子才慢慢道出了實情。
原來是因為他不愛說話,別的壞孩子就欺負他,想看他會有什麼樣的反應。
因而,這位媽媽非常擔心,孩子不愛說話的性格會嚴重影響到他的社交能力和身心健康。
於是有位醫生建議她儘快帶孩子去做心理諮詢,以便及時了解他是否有心理方面的問題,同時也建議其他家長有時間多帶孩子出去走走,做一些戶外活動,這對良好性格的養成很有幫助。
那麼,經常出門「野」和常常家裡「蹲」的孩子在各個方面都有什麼不同呢?針對孩子的不同情況,家長應該如何調整呢?
所以建議家長一周帶孩子出門三次以上,並且每次活動十五分鐘以上。
對於不喜歡出門的孩子,可以用一些運動器材吸引他的注意力,而對於到處「野」孩子,千萬要注意保護,以免發生危險。
喜歡出門「野」的孩子大多都是「孩子王」,性格上會比較活潑,願意主動和別人溝通,社交能力強。
反之家裡「蹲」的孩子,大多性格比較靦腆,在跟陌生人相處時會感到害羞或者害怕。
所以建議家長針對不同性格的孩子,做一些調整,對於性格活潑的孩子稍加約束,對於性格靦腆的孩子,鼓勵他多嘗試與他人相處。
通常到處「野」的孩子想到什麼就去做,執行能力非常強,對於一件事情也常常會有自己的想法。
但是這種大大咧咧的性格有做事的衝勁卻沒有耐性,很容易一件事沒完成就去做另外一件事,最後什麼事都沒有做成。
而性格靦腆的孩子,都是「悶聲幹大事」的,他們對於感興趣的東西會沉下心去研究,但是也容易被自己的想法困住,做事情容易較真。
家長需要教大大咧咧的孩子學會安靜下來做事情,比如和他一起拼樂高,而對於比較「悶」的孩子則需要多出門走走,看看外面的世界,接觸不同的人。
孩子性格的養成除了源於父母的遺傳外,更多是後天的培養。任何性格過於極端都會出現問題,所以家長需要根據孩子的性格特點,稍加以制約,最好能達到動靜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