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班級裡有一個自閉症孩子會怎樣?
班級中有一位患有嚴重自閉症孩子叫琦琦(化名), 表現有:
1、他不會跟除了他媽以外的任何人說話。2、他不會跟任何人包括他媽有任何的眼神交流,哪怕你把他的臉扳過來,他也是看別處。3、他會在課上發出怪叫和尖叫。4、他在上課期間會突然跑出教室或離開座椅。5、他會在音樂課上受不了聲音的刺激,情緒暴躁。
總之任何學校內的規則和秩序,他都無法遵守或適應,嚴重影響教師上課,以及全校學生的學習和生活。
對於高功能或相對自理能力強一點的譜系障礙來說,其實是可以進入普通學習環境的,但這樣的孩子又需要一定的集體寬容度和溶解度,甚至需要作出集體讓步才行,能做到這一步也是不小的挑戰。
看護屬性大於學習屬性,是大部分自閉症孩子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因此在看護為主體的環境下,自閉症孩子想要拉近差距非常困難。曾經有一個新聞報導「南京一小學班上有個『熊孩子』,40多家長聯名勸退」,這就是強行融入失敗的例子。
自閉症孩子與同齡人的差距會變大嗎?
0-6歲時期,自閉症兒童很早就表現出各種能力(運動 精細 理解 表達等等)上的落後,在3歲後會尤其明顯。
從這一階段開始,自閉症兒童與正常同齡人之間的差距會越來越大。父母往往會通過明顯差距,才能發現孩子的異常,比如發現以前孩子怎樣,現在怎樣,與別人家孩子差在哪裡等等,這個時候才覺得問題比較嚴重,才會懷疑是自閉症。
也許孩子是暫時的落後,過一段時間會發展出同等的語言能力、同等認知水平,甚至也會出現同理心,但問題是,自閉症獲得的這些技能並不適齡,也就是說與同齡人相比始終處於落後,始終處於追趕者的境地,而且差距可能會越來越大。
而這種差距會讓他們在學習和生活無法持續發展下去,更會難以融入周圍環境。像前面講的那個叫琦琦(化名)的孩子,就是典型的案例。很多自閉症孩子在幼兒園年紀都會遇到這種缺乏「適齡」能力的難題。
因為自閉症孩子的無法融入,進入幼兒園或小學後,這種差距可能會因為各種原因,進一步擴大。即使勉強進入學校或幼兒園,也會聽到這些話:「他就是不合其他孩子玩」「幼兒園老師說話他根本就不聽」「別人來找他玩他都不理人家」很多自閉症孩子因為這些差別對待,會更加封閉自己,至於獲得同等的認知發展,和學習進步困難重重。
學齡前的幹預和適應很重要
現在我們知道自閉症是一種多體系功能的混亂,嬰兒生來是很脆弱會親近照顧者,在出生後的幾天裡嬰兒除了偏好人的聲音,他們更喜歡盯著人看。 甚至會自主尋找他人的眼睛, 因為眼睛就是人生經驗的一個窗口, 而父母也會用目光給予雙向互動,一來一往如同舞蹈一樣的過程中,人的社會心理、社會大腦也藉此形成。
對大多數人來說,都會將物的世界與人的世界分得一清二楚,但是對自閉症孩子而言,這個分割線卻不是很清晰,這使得她學習的方式越來越偏離正常的軌道, 因為她不斷地封閉自己,她的大腦會被行為影響變得孤僻,這就是為什麼越到後期,與同齡人的差距越大,因為他們無法通過與同齡人溝通互動這些方式,獲取社會經驗,而很多通過口傳心授的說教,或者是模擬的場景,是無法讓自閉症孩子活學活用。
幼兒出生後的2-3年裡,是影響大腦發育走向的重要階段,大腦的可塑性很短暫。很多學者發現,3歲開始幹預的自閉症和6歲才被發現的自閉症孩子,他們的康復軌跡和表現,有很大不同,年齡越大,可適用大齡自閉症孩子的康復技巧,似乎都越來越困難,經常很久都得不到進展。
結語:
真正的語言是在與他人社會交往中出現的,而並非靠模仿學習就能夠完全掌握的。靈活地把握語言進行互動和交流。對於自閉症孩子來說,需要真實、自然。如果只是1對1像授課一樣,很難讓他們通過字面意思去理解體會語言的本質,然而會讓他們身心壓力過大,產生厭倦。
父母或老師完全可以從每個兒童的個體特徵著手,從生活的興趣中,得到語言的康復訓練。在日常生活中,有的對廣告語感興趣、有的更喜歡有規律的運動、有的更喜歡畫畫、音樂或者數字計算等,這些都可以成為切入點,完全可以展開語言溝通,進而產生更多語言形式的交流。
另外,有的認為,自閉症孩子接觸到越多的人,對他們的語言康復越有利。日本著名的自閉症兒童家長明石洋子就說過,自閉症兒童家庭是「障礙在身、並非不幸」, 她認為自閉兒「無情感則無交流」,所以每一天都是用充滿著感情、充滿陽光的語言去跟孩子說話。
在教導孩子打招呼的時候,她卻毫不避諱自己的孩子患有自閉症,她採用的方法是請一百個人來跟自己的孩子說「早上好」,讓兒子感受不同的人群、不同的聲音語音語調、不同的面部表情、感受打招呼這一簡單交流的社交意義。
這些成熟的案例,其實都可以成為廣大自閉症家長借鑑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