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張心怡
定稿|菁媽
宋梅是一個十足的家庭主婦。自從生了孩子之後,就沒再出門工作了。但是你說她有了孩子又不用工作,那麼出去玩的時間可就多了啊。但是宋梅自己並不喜歡經常出門遊玩,覺得金窩銀窩不如自己的狗窩。
除了出門買菜和送娃上學,基本上就是窩在家裡看電視,每次節假日朋友約著一起帶孩子出門玩時,總是軟磨硬泡才能拉著她出門。
平時親戚朋友的邀請她總是拒絕,每次都說懶。可是宋梅的女兒欣欣卻非常的渴望出門,只要有親戚一邀請她就特別的開心,但每次又被宋梅給攔下來,趕回房間給她布置一堆的寫字任務。
現在大家帶孩子的方式變得多種多樣了,對於教育孩子,有些家長覺得,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而另一些家長卻覺得出門玩那是浪費時間和生命,不如讓娃在家看書。
而這兩種教育的不同對孩子的性格會造成什麼樣的影響呢?
曾經有一位育兒專家說過,常常出門帶娃和宅家帶娃對孩子的影響差別可不是一般的大,這些差距會在孩子不用十年就會慢慢凸現出來。
1:經常出門能夠得到充分的鍛鍊,身體更加的強壯。
對於正在成長發育的孩子來說,運動是必不可少的。只要一出門,孩子就算參與運動,他們的行走也算是其中的身體鍛鍊之一。
而且在外面的環境不同於家裡,外界有各種各樣的「考驗」去等待著孩子的迎接,這可以考驗孩子的體質,增強他們的免疫力。
經常被帶出門的孩子其實體質是比經常待在家裡的孩子好很多的。
如果是宅家的孩子的話,因為長期處於「溫室」的保護,體質會相對於脆弱很多。
2:學習到的東西更多。
出門在外,接觸到的就不只是書上那些冷冰冰的知識,而是能夠浮現在眼前的,可以讓孩子觸摸到的認知感受。
很多家長以為帶著孩子出門玩耍肯定就是會破壞他們的學習,擾亂了他們的正常作息。
但是家長卻忘記了其實孩子很多需要學的東西都在生活上,都在我們周圍看到的一些東西裡。
出門在外能夠增加孩子的觀察能力和學習能力,孩子的行動能力也會得到大幅度的增加。
3:性格的培養
宅家的孩子因為接觸到的往往都是一些熟悉的人,周圍的環境也總是安靜的,那麼性格也會變得比較安靜沉默一些。如果長期處於幽閉環境的話,可能還會讓孩子產生自閉的心理情況。
帶出門的孩子見到的人多了,不僅能夠培養孩子的交際能力,還能夠讓孩子性格變得開朗和熱情,隨著與不同人的人際交往,還可以讓孩子的各項應變能力都得到廣泛的提高。
但這並不是說提醒家長一定要天天帶著孩子出去玩。有的時候出門不僅僅是帶著孩子玩耍,而出門的過程中也是一種學習。
(1)給孩子提問題
不是家長回答孩子的問題,而是主動問孩子問題。之前陪著舅娘帶著侄女去海洋館,一路上很多問題其實都是舅娘給侄女提出來的。
有的問題我發現我自己其實都搞不懂,為什么舅娘要問小侄女這麼難的題呢?舅娘告訴我,其實她並不是要小侄女一定答得上來,而是讓她學會去尋找答案,即使找不到,她也能夠存疑在未來的學習中繼續尋找,這是一個循環學習的過程。
因為孩子總會覺得父母什麼都知道,什麼都會,但其實父母不是萬能的,有些題是需要孩子們自己去找答案的,這樣既讓孩子逐漸放下對父母的依賴,也讓她們有了更多的學習機會。
(2)不要限制孩子的思維
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其實思維都是天馬行空的,有時候說出來的想法其實和正確答案十有八九的偏差,但是這也正代表孩子正在發揮想像力的表現。
可能有的時候在出門玩耍的時候家長總能夠發現孩子在做一些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下雨了給蝸牛擋傘,幫助螞蟻「搬家」等等等等。
而家長總會在這種時候去打擾孩子並取笑他們的行為。這樣做是非常不好的,不能用自己成人的思想去教育孩子,也不要限制孩子那些看似讓人不解的舉動。
孔子都說教育是要「因材施教」的,那麼對待孩子的生活也是需要「動靜相結合」的,所以適當的帶著孩子出去看看,也並不總是一件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