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老師好!》專欄節目,一起來認識一位老師,她從教28年,不把孩子當學生,而是朋友,同時她說,要學會蹲下來,這樣才能走進孩子的內心。她就是雲南省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的美術老師胡滄波。
雲南省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美術教研室主任 胡滄波:「我叫胡滄波,是雲南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的美術老師,今年的話已經從教28年。我是21歲1992年來到師大附小,今年差不多五十歲了,大半輩子都在附小。這個當中我和學校一起成長,其中得到了老師學校領導還有孩子們的幫助與支持,一路走來我覺得感慨很多,非常感恩,我擁有這份非常喜愛的事業。」
胡滄波:「同學們好。」
學生:「老師您好。」
胡滄波:「請坐,今天是我們這個學期第一節水彩課。」
孩子們上水彩課的這間教室,是今年三月份雲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認定的胡滄波雲南色彩特色工作室,明亮的教室,濃鬱的藝術氣息,讓每個孩子在學習過程中,感受著藝術氛圍。
雲南省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美術教研室主任 胡滄波:「選擇合適的筆,畫可以從主體開始畫,對,這個色是對的。」
胡滄波把美術教師當作終身事業,精心培育,這裡面也包括愛每一位孩子。胡老師說,對這份事業的領悟是一步一步積累和總結的。
雲南省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美術教研室主任 胡滄波:「一開始尤其我年輕的時候,孩子是很可愛,但是有時候你會覺得孩子太煩了,就是很瑣碎,就是小學美術教育中有瑣碎的事情,可能自己會沒有足夠的耐心。」
沒有耐心,孩子在課堂上就比較拘謹,少了很多互動,在當時孩子眼中的胡老師,應該是位嚴厲的老師,畫要畫得好,作業本要整潔。
雲南省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美術教研室主任 胡滄波:「有個孩子為了達到這個要求,他就回家去把作業本整理了以後帶來,我就看他的作業本非常平整我就問他,他說胡老師我回去以後我想讓作業本平整,沒有皺褶,他是用熨鬥熨的,當時我就特別感動,同時我也在反思,我對孩子的愛應該做得更細,應該走入他們心中。」
孩子們改變著胡滄波,胡滄波也在改變著自己。水彩教室的這面牆,貼著很多孩子們的作品,這是一面榮譽牆,有一幅作品一些孩子說畫得不好,不應該貼在這面牆上。
雲南省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美術教研室主任 胡滄波:「那個孩子聽到這樣的評論,頭是低著的,一句話都說不出來,後來我就說這幅畫首先它很獨特,從色調上造型上很獨特的。第二他的態度端正,他認真努力畫了這幅畫,我們就應該給予他公平公正的評價。這樣我覺得也是對孩子極大的鼓舞,這個孩子因此就很有信心來上美術課,然後得到提升。」
雲南省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美術教研室主任 胡滄波:「不能說是我是老師我是權威者,應該轉換這個角色這個態度,應該蹲下來平視,和孩子進行心靈的碰撞,你會發現孩子們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然後進入到他的世界,和他進行平等的溝通和交流。」
在很多人看來,美術學科只是一門專科課程,但胡滄波說,在學校她從來沒有覺得任何一門專科學科有被忽視的感覺,反而學校讓她把自己的專業發揮得淋漓盡致。2002年,在當時校長的規劃下,學校開始了以雲南少數民族為特色的校園文化建設。首先孩子的校服就是重要的改變,既要有民族服飾特色又要有時代特徵,既要適宜學生活動又要具備校服的大方莊重和美觀,設計校服的工作就是一個挑戰。
雲南省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美術教研室主任 胡滄波:「確定了以我們雲南省比較典型的六個大的少數民族:哈尼族、彝族、白族、景頗族、佤族和傣族,這六個民族的服飾為原型,來設計這個校服。當時的螺螄灣我們也跑了很多遍,出了好幾稿的樣子,當時我們請了雲南民族服裝廠的人,幫我們做的服飾樣板,反覆進行修改才能到今天這個樣子。這個服裝可能是我們雲南省特有的,甚至是全國特有的,比較有特色。」
孩子們穿著五彩斑斕的校服站在操場上,陽光下是那麼有靈氣,那麼活潑可愛、朝氣蓬勃。之後,胡滄波和美術教研組的其他老師還為學生合唱團參加國內外表演比賽等設計民族演出服,設計鼓號隊隊服,設計校園走廊文化等等。教師的工作,不停地和學生說再見,不停地循環,從教28年,胡滄波送走了很多屆畢業生,2018年她想為畢業班的學生留點紀念,在學校的支持下,每個畢業班的學生都挑出一幅自己喜歡的畫作,並配上一段文字做成班級畫冊,現在再翻開這些畫冊,孩子們質樸的面孔都是胡老師珍貴的回憶。
雲南省師範大學附屬小學美術教研室主任 胡滄波:「我認真對待美術教育,孩子受到了影響,因為我的教育,孩子對這個學科是非常喜愛,這個是我最大成就感吧。」
明天(9月10日)就是教師節了!雖然說現在學校都倡導過節不收禮,但是條碼君仍然覺得不送禮可以,但是祝福不能省!比如條碼君就特別想給自己的高中老師打個電話,一聲問候表達感恩也是祝福。
在此條碼君要向各位小夥伴們徵集你想對老師們說的那些掏心窩子的、藏在心裡很久的、一直沒有機會說的話,可以寫留言給我們(註明是給哪所學校的哪位老師),也可以錄製創意小視頻通過微信公眾號後臺留言發給我們,歡迎大家以各種形式表自己的祝福,我們會將這份祝福傳遞給老師們!
9月10日,
教師節快樂,
感恩!
記者:彭程 楊紀星
編輯:白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