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今年的年度熱詞,我認為 「 內卷 」 一詞必須要佔有一席之地。
前些天,華為在內部發的一篇文章火了,標題名為《 什麼是內卷?》。
說實話,「 什麼是內卷 」 一直也是我想問的問題,我已經記不清今年到底聽過多少遍這個詞了。
我第一次聽到 「 內卷 」 這個詞的時候,腦子裡浮現的是童年回憶大大卷。
沒錯,就是這個做成捲尺形狀,一層一層捲起來的泡泡糖。
但說實在的,在真正了解到這個詞的意思以後,我發覺這個聯想還是十分形象且有一定道理的。
何為 「 內卷 」 ?
這其實是一個新詞,你要是非要找什麼官方權威解釋,我是愛莫能助。
先來給你們看看在華為這篇內部文章中,比較書面化的說法吧。
「 內卷 involution,與之對應的是 evolution,即演化。直觀地說,內卷就是「向內演化,或繞圈圈」。更寬泛一點說,所有無實質意義的消耗都可稱為內卷。」
啥意思?
我來舉個例子吧,本來你今天打算準時下班,但轉身一看,發現身邊的同事居然沒有一個人打算走人,全都安安穩穩坐在工位上認真加班。
這個時候,你退縮了。
雖然說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是需要一些勇氣,但我們都沒想到,事情已經發展到居然連做第一個下班的人都需要勇氣的程度了。
於是你不敢先走,只能暫時坐下來和大家一起接著加班。
而這種現象,就可以被稱之為 「 內捲化 」。
在知乎,對於這個現象的解釋下面都有一個高票回答:「 內捲化就是無法進行質變的量變。」
*圖片來源 知乎
比如,各大公司開始盛行加班文化,雙休日變成了奢侈品,取而代之的是 「 996 」 福報。
至於對於普通社畜們來說,996 是不是真的有福報我不知道。
我只知道在人人以加班為榮(可能還沒給工資)的工作環境中,最高興的一定是企業家和資本家們。
欸,說起這個,我想到前兩個月微博上有一個熱搜。
華為和阿里的員工跳槽到微軟之後,堅守著自己過去 996 奮鬥比的習慣,整天比賽加班時間。
然後微軟老員工沒經歷過這個陣仗,原本輕鬆的工作環境被搞得越來越緊張,終於開始了對這種無意義加班行為的抗議。
這可以算是一種職場內卷。
還有教育內卷,現在的教育內卷,真是恨不得在你還沒出娘胎的時候就給你卷進去。
「 別讓你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
這句話咱們真可以說是從小聽到大,於是各種補習班帶著狼性教育的口號出來了,小朋友的書包越來越重,作業再也沒有少過。
不僅如此,連帶著家長們也受罪。
現在為了孩子能上一個好點的幼兒園,家長們需要提前好幾天不分晝夜的排隊,只為搶一個入園名額。
*圖片來源 網易新聞、視覺中國
還有的地方,幼兒園就像北京車牌一樣珍貴,想上還需要搖號。
好不容易搖到了號,這些半大點兒的小孩子可能還得面臨無情的面試和篩選,涉及範圍甚至還可能包含著算術和英語。
說實話,我這個人對數字不敏感,幼兒園的時候還經常因為老是把 2 反著寫被老師兇過。
要是我長在這個環境裡,估計連幼兒園都上不了吧。
知乎上有個回答,說他覺得高考就是最大的內卷。
就好像,你拼命學習,其實不是因為你有多愛學習,而是因為有其他也在拼命學習的人。
但實際上,這裡有一個誤區,內卷原本指的是那些沒有意義的努力。
就像你本來不想加班,而在這種環境下卻不得不被逼著加班。
但高考,你不得不承認,對於普通人來說這是目前最合理也最公平的衡量方式了,起碼你還看得到努力背後的希望吧。
而內卷,說實話其實更像是一種社會模式發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後,很難去突破轉化成另一種更高級的模式。
大家知道該通過努力來改變現狀,卻不知道到底該怎麼努力,於是只能選擇吃最簡單的苦,畢竟改變是最難的。
總之這就像一個個大大卷,我們每個人被一股無形的力量卷進去,裹得越來越緊,但是卻很難看到改變的可能性。
嗐,奮鬥 B 不可恥,起碼他知道自己要什麼。
希望大家能看到更多不一樣的可能性,不是一根筋地隨大流。
並且在認真做完自己的工作之後,能大膽地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