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高考評價體系的
歷史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
黨的十九大提出「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進一步強調,要努力構建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的教育體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養體系,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教育各環節,貫穿教育各領域。高考是連接高等教育和基礎教育的橋梁和紐帶,是推進考試招生制度改革、教育評價體系改革、教育體制機制改革的關鍵環節,必須最大程度地發揮其正面作用,一方面為國家選拔合格人才,另一方面引導中學教學,助力培養合格人才。基於這一總體改革任務,高考必須深化內容改革,探索構建評價體系,加強頂層設計,進一步密切高考測評標準與高中課程標準的銜接,研究制定與課程標準相適應的命題標準,提升標準的科學性和規範性。
1歷史科考試內容改革的基礎
2014年9月,國務院發布《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實施意見》),啟動了恢復高考以來最全面、最深入、最系統的新一輪考試招生制度改革。《實施意見》明確提出深化高考內容改革的方向,即「依據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和國家課程標準,科學設計命題內容,增強基礎性、綜合性,著重考查學生獨立思考和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目前,《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歷史課程標準》)、《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以及高考評價體系為高考內容改革提供了良好的研究基礎和先期平臺。
從2016年起,教育部考試中心開始探索構建「一核四層四翼」的高考評價體系,從頂層設計上回答高考「為什麼考」「考什麼」「怎麼考」等關鍵性問題,這是基於國家人才戰略的選拔要求而構建的新時代高考內容改革和命題操作的理論支撐和實踐指南。在這一體系中,「一核」是核心功能,「四層」和「四翼」是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共同構成高考評價功能的理論體系。各學科內容改革是高考評價體系的實現形式,因此,研製與設計各學科考試內容改革實施路徑是落實高考內容改革要求的重要工作。
目前,我國正處在加快一流大學和一流學科建設、全面提升高等教育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時期,高等教育即將進入普及化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教育需要體現在高考升學上,由簡單的上大學並為就業做好準備提升為上好大學並獲得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高考的人才選拔要求必須確保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方向相一致,並與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要求相契合,因此培養目標必然要從原來的只選拔少部分學生向對大多數學生進行層次區分而轉變。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類教學質量國家標準》提出高校歷史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紮實的理論基礎、廣博的歷史知識、深厚的人文素養、敏銳的問題意識與思辨能力,掌握歷史信息搜集、考證與分析的基本方法,能在歷史過程和現實處境中考察特定的歷史現象,記錄、搜集和處理相關信息,形成合理的見解,以開放和包容的眼光理解人類社會生活及其價值觀念的複雜性和多樣性,能在高等和中等學校及相關科研部門從事歷史教育與研究,適應國家社會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高校人才的培養目標和選拔要求是研究學科內容改革實施路徑的重要依據。
《歷史課程標準》規定的高中歷史課程目標是:「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形成歷史學科核心素養,得到全面發展、個性發展和持續發展。掌握必備的歷史知識,能夠了解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和方法,知道特定的史事是與特定的時間和空間相聯繫的,知道史料是通向歷史認識的橋梁,能夠區分歷史敘述中的史實與解釋,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歷史課程標準》提出的學科核心素養,明確了歷史學科的育人目標,即高中歷史教學以培養和發展學生的歷史學科素養為導向,促進學生在不同學習階段歷史核心素養的達成;《歷史課程標準》還提出學業質量要求,為高中的階段性評價、學業水平考試和升學考試命題提供了重要依據,有利於促進教、學、考的有機銜接。因此,《歷史課程標準》是確定考試內容和考試要求的重要依據。
2歷史科考試的功能定位
高考是銜接基礎教育與高等教育的關鍵環節,高考科目如何設置、高考考查什麼內容,既對為高校培養和輸送高素質、多樣化人才起著決定性作用,也對基礎教育教學具有強大的反撥和導向作用。歷史學是一切人文社會科學的基礎,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途徑,在塑造學生人文素養、樹立正確價值觀、促進個人全面發展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考綜合改革後,歷史科的定位發生變化,在上海、浙江、北京、天津、山東、海南等省份實行「3+3」的新高考方案中,歷史是高中學業水平考試6門或7門科目中的1門,以等級分計入總成績;在廣東等8個省份實行「3+1+2」的新高考方案中,學生必須從物理或歷史中選擇1門科目考試,並以原始分計入總成績。根據高考評價體系,歷史科的考試功能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
2.1立德樹人
歷史科考試全面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加強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品德修養、知識見識、奮鬥精神、綜合素質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塑造健全人格,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學生增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認同,樹立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與文化自信;引導學生開拓視野,認識歷史發展規律,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引導學生提高歷史思維能力,探求真相,崇尚美好,增強創新意識;引導學生實現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2.2服務選才
歷史科考試通過科學設計試題,選拔符合國家和高等教育需要的優秀人才:一是具有家國情懷、國際視野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學生;二是具有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的學生;三是具有求真務實、學以致用的優秀品格和創新意識的學生。
2.3引導教學
歷史科考試立足於助力素質教育發展,引導中學歷史教學落實黨和國家對歷史教育的要求,培養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一是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聚焦立德樹人教育根本任務;二是著力培養和發展學生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三是促進檢視教學效果,改進教學,提高質量;四是啟發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性學習,提高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五是破除「唯分數」「唯升學」的頑瘴痼疾,合理減輕學生負擔。
3歷史科考查內容
高考評價體系確立「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為考查內容,歷史科考試內容改革依此設計,同時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和高校人才選拔要求,遵循學生的認知實際和考試評價規律,科學構建歷史科考試的「四層」考查內容。
3.1核心價值
高考評價體系提出的核心價值,是指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應當具備的良好政治素質、道德品質和科學思想方法的綜合。歷史作為具有獨特育人價值的學科,無論是高校人才選拔需求還是基礎教育培養目標,都要求學生具有正確的政治立場和思想觀念、正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以及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健全的人格。歷史科考試的核心價值應在高考評價體系倡導的核心價值下,引導學生培養人文精神、理性思維和探究意識,引導學生培養家國情懷,樹立正確的國家觀、民族觀,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開拓視野和提高思辨能力,增強創新意識。歷史科考試應該聚焦於能夠使學生表現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問題情境,體現高考的教育功能和價值引領作用。
3.2學科素養
高考評價體系提出的學科素養,是指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在面對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能夠在正確的思想價值觀念引導下,合理運用科學的思維方式與方法,有效地整合學科相關知識,運用學科相關能力,高水平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品質。結合《歷史課程標準》提出的核心素養要求,同時考慮這些要求在紙筆考試中可測量的程度,提出歷史科學科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理解、歷史解釋、歷史價值觀6個方面。
唯物史觀是揭示人類社會歷史客觀基礎和發展規律的科學歷史觀和方法論,考查學生掌握和辨識唯物史觀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認識歷史的本質。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聯繫和空間聯繫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考查學生掌握基本的歷史時空尺度,理解劃分歷史時間與空間的多種方式,辨識史料中的時空信息;將史事定位在特定的歷史時間和空間框架下加以敘述和概括;選擇恰當的時空尺度對歷史或現實問題加以分析和探究。史料實證是指對獲取的史料進行鑑別和辨析,去偽存真,提煉有效信息並進行整合與歸納,從而提出歷史認識和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方法與能力,考查學生整理和辨析史料,鑑別史料作者的意圖與目的,區分不同史料的價值,分析與整合史料的有效內容和價值,運用可靠史料論證問題,對歷史形成正確、客觀的理解;利用不同類型的史料,對所探究的問題進行互證。歷史理解是指對歷史事物的準確把握,是認識歷史的基礎,考查學生概述歷史事物,提煉歷史敘述的要點,了解歷史文本中歷史事件、現象或人物的相互關係,知道歷史文本與作者的關係,了解歷史文本所述歷史事物與其所處特定歷史環境的關係。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的態度、能力與方法,包括歷史敘述、歷史觀點,是認識歷史的重要途徑,考查學生依據正確的歷史觀和認知方法,對歷史現象及各種關聯進行客觀敘述;利用已有認知知識,對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過程、歷史敘述、歷史觀點及史料進行分析論證;分辨不同的歷史解釋,說明導致這些不同解釋的原因並加以評析;獨立探究歷史問題,驗證以往的說法或提出新的解釋。歷史價值觀是事實判斷與價值判斷的辯證統一,是從對真實歷史和歷史意義的追求中凝練出來的正確價值取向,考查學生的理想信念、愛國主義、品德修養、奮鬥精神,以及從歷史中汲取經驗教訓,全面、客觀地認識歷史。
3.3關鍵能力
高考評價體系提出的關鍵能力,是指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在面對與學科相關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有效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它是高水平人才培養體系所必須培養的、支撐終身發展和適應時代要求的能力,是發展學科素養、培育核心價值所必須具備的能力基礎。
根據高考評價體系的整體框架,結合《歷史課程標準》提出的核心素養,歷史科考試內容改革提出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歷史探究能力3項關鍵能力,其中: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對信息進行理解與辨識、概括與提煉、組織與運用;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能夠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歷史事物,運用歷史思維和科學的方法分析和闡述歷史事物;歷史探究能力,要求學生能夠發現和提出問題、論證問題,最終得出歷史結論。這些能力要求具有鮮明的歷史學科特點,是學生在學習歷史的過程中所必須具備的能力,也是歷史教學著力培養的、歷史考試著重考查的能力,尤其是歷史探究能力集中反映了高考內容改革的亮點,反映了高校人才選拔要求,反映了國家選才意志,也是高中學業水平等級性考試區別於合格性考試的最大特點。
在高考歷史科評價體系中,學科素養是考查理念和總體要求,是關鍵能力的理論基礎;關鍵能力是學科素養的細化,是學科素養的具體體現。在命題實踐中,學科素養發揮統領作用,關鍵能力是具體的考核目標,是實現學科素養考查目標的手段和媒介。
3.4必備知識
高考評價體系提出的必備知識,是指即將進入高等學校的學習者在面對與學科相關的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問題情境時,有效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所必須具備的知識。歷史科甄選必備知識的原則是有利於高考與課程標準的銜接,有利於高考與中學教學的對接,有利於考生整體把握歷史知識體系。《歷史課程標準》將課程內容分為中外歷史綱要、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經濟與社會生活、文化交流與傳播,這4個主題分別在必修課和選擇性必修課中講授。歷史科考試的知識體系對《歷史課程標準》進行整合,按照邏輯體系進行分類,將分散在必修課和選擇性必修課中相互銜接的內容組成有機的結構體系。例如,在政治體制部分,必修課內容有我國不同歷史時期政治制度的內容、特點等,選擇性必修課內容有政治體制各主要類型的產生和演變過程,歷史科考試將這些內容有機整合,組成完整的政治體制系列知識。
4歷史科考查要求
高考評價體系確立基礎性、綜合性、應用性、創新性為考查要求,歷史科考試根據學科特點,細化共同要求,制定學科化的考試要求,體現繼承與發展的理念,體現鮮明的學科特點和時代性。
基礎性考查學生對主幹知識和基本理論的掌握程度,關注今後生活、學習和工作所必須具備、不可或缺的知識、能力和素養。試題注重考查中外歷史上的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現象、文明成果、重要歷史人物和歷史發展線索,考查基礎的學科方法、能力、素養。
綜合性體現在歷史價值觀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機結合、歷史知識體系的內部聯繫,強調歷史各分支內容的相互交叉與滲透,要求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能夠綜合運用歷史學科的知識、理論和方法,從多角度、多層次觀察、思考歷史事物,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應用性體現在運用歷史學科的知識和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運用正確的價值觀和方法論,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為現實提供有意義、有價值的借鑑;從現實出發,回溯歷史,探究歷史,形成對現實問題的正確認識,提高改造現實世界的能力。創新性體現在對史料進行新的解釋和新的運用,對歷史事物之間的聯繫進行新的發掘;對已有的歷史觀點、方法與歷史結論進行批判性思考,得出新結論;運用創新思維,利用歷史學知識和方法回應現實問題。
5歷史科考查載體
試題情境是指呈現問題的模式和背景環境,包括與題目內容相關的文化、環境、活動等,是實現學科考查目的和考查要求的載體。情境可以是客觀存在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如果試題情境取材於實際現象或已經發生的事實,那麼情境就是現實的、客觀的;如果試題情境源自學科知識,那麼情境就是抽象的、學科化的。情境化試題有利於考查學生在問題情境中的知識掌握程度,更能精準考查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根據歷史學的學科特點和試題情境的複雜程度,歷史科試題情境可以分為簡單情境、綜合情境和複雜情境:簡單情境是指對歷史素材的基本理解,其材料信息構成單一,問題指向是顯性的,方法和路徑是再認再現的,作答指向是材料和已有知識的對應;綜合情境是對素材的理解、分析、整合與論述,其材料的信息構成多樣,問題指向是顯性和多維度的,方法和路徑需要比較、概括和說明,作答指向需要敘述和論證;複雜情境是指對素材的解釋、辨析、探究與實證,其材料的信息構成複雜,問題指向是多維度和多層級的,方法和路徑需要分析和論證,作答指向需要現實材料、觀點、論述和歷史價值觀的有機統一。學生能否應對和解決陌生的、複雜的、開放性的真實問題情境,是檢驗其學業水平的重要方面。
歷史科試題情境按照素材又可以分為4類:一是學習情境,指在歷史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包括史料、圖表、歷史敘述、史論等問題;二是生活情境,指在現實生活中遇到的與歷史有關的問題,包括長輩的回憶、影視劇、名勝古蹟中的問題等;三是社會情境,指對社會問題的歷史考察,包括社會風俗的來源、國際爭端中的歷史背景問題等;四是學術情境,指歷史學術研究中的問題,包括歷史學家對某一歷史問題有多種看法等。
歷史科的試題情境是學科前沿與社會生活的融合,是科學性和專業特色的高度體現,是教育功能和測量功能的高度統一。情境的各種類型既可以各自獨立呈現,也可以複合呈現,複合呈現具有綜合性特點。歷史科試題的情境對歷史教學具有引導意義,是歷史科評價的必要依據和重要標準。
6結束語
在高考綜合改革不斷深入推進的時代背景下,歷史科作為高中學業水平選擇性考試科目,其考試內容改革的專業化、學術化、規範化水平不僅關係到人才選拔,還將對歷史教育教學改革起到反撥作用。歷史科考試內容改革,貫徹了高考評價體系的核心理念,明確了歷史科的功能定位、考查目標和考查要求,促進歷史科考試實現由「知識能力立意」評價向「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評價轉變,有效提升歷史科考試質量,促進高中育人方式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