麒麟最強芯kirin980初問世便爭議連連,能否PK高通驍龍845

2021-01-07 戲說科技

新一代集成AI晶片的soc—kirin980正式發布了,貌似GPU只是從G72-mp12提升到了G76-mp10引發了很多性能黨的不滿,Harry覺得還是有必要客觀分析一下kirin980對比kirin970的提升以及優點和缺點。

首先需要明確一點的是手機soc包含cpu/gpu/基帶晶片/射頻/wifi/isp/dsp/藍牙等重要晶片,而從安卓手機普遍常使用的高通對NPU也開始重視起來,soc加上獨立NPU已經演變成了一眾必然,華為和蘋果是先行者。

kirin980發布官方圖

Kirin980的公開資料,6個世界第一:分別是世界首款7nm soc,世界首款A76,世界首款雙NPU,世界首款瑪麗G76,世界第一款cat21基帶並且支持5G,世界首款支持2133mhz lpddr4x的soc(相比之前在帶寬上普遍的摳摳搜搜,海思旗下的麒麟晶片這次在帶寬上的升級確實很明顯),6個第一,5個都沒問題,有爭議的可能就是世界首款7nm soc,跟kirin950 的世界首款16nm soc帶來的爭議一樣,2015年kirin950先於蘋果的A9發布,但是開賣時間搭載A9的6s/plus比首款搭載950的mate8早一個多月;同樣的Harry可以斷定最新的mate20最快十月份開賣,依然會晚於搭載最新7nm A系列的蘋果新機一個月左右開賣;如果16nm,7nm都宣傳成安卓首款是不會引發任何爭議的,那麼海思是不是虛假宣傳呢?也不是,海思強調的是soc,而全球有自己的基帶並且能夠集成高cat全頻全網通基帶的廠商只有華為旗下的海思和高通旗下的驍龍,全球手機銷量霸主三星雖然在基帶上進步顯著,去年推出的cat12基帶依然採用的是外掛(感興趣的請自行拆解查看)形式,而全球手機利潤霸主蘋果更是一直沒有自己的基帶,所以理所當然的一直集成cpu/gpu+外掛基帶。當然你可以說華為的宣傳策略比較雞賊,因為跟950不同,980這次是外掛5G基帶。而麒麟一直致力於打造平衡而高效的移動soc,這點海思的fellow從kirin920問世就是這個說法。

第二個引起巨大爭議的也是爭議最大的一點,自然就是GPU的「擠牙膏」:有一段時間海思確實因為成本過高的原因控制晶片面積而採取控制GPU核心數並拉高主頻的做法來控制soc的面積,好處就是可以降低成本(kirin960尤其明顯),特別是在ARM mali先天能效比不足的情況下很長一段時間GPU能效比是被驍龍和A系列吊錘的,驍龍因為是美國企業,很早買到了頂級的移動端GPU企業而沒有被限制收購,而蘋果則是因為銷量夠高,有錢任性且可以攤銷成本,所以在單核心面積上近乎任性的為所欲為。但是這次kirin980對比970的GPU提升是非常明顯的,因為G76相比G72,在ARM的理論PPT(往往比較接近實際情況)上單核性能幾乎提升了一倍,所以雖然mp10對比上代mp12少了兩個核心,依然可以輕鬆算出性能接近提升66.7%,跟驍龍845的差距很小了已經,

更令人震驚的是能效比的進步,anandtech根據海思的官方ppt推算出來的GPU能效比kirin980要遙遙領先驍龍845,即使最終實際因為鎖頻而要在ppt數據基礎上打個75折,依然不虛。而且還有「很嚇人的GT」加持呢,可以肯定的是GPU和圖形處理性能不再是麒麟的短板了,何況kirin970的AI性能是驍龍835的10倍+(數據來自Geekbench),而980相比970變成了雙NPU(某種程度也是才有mp10的元兇之一,擠壓了soc的空間)。

anandtech根據海思ppt給出的預測

第三個引起巨大爭議的大概就是居然支持5G並且是外掛5G基帶了,

對此Harry可以斷言,驍龍855一定也是外掛5G基帶,三星聯發科英特爾在這個問題上暫時就更不用說了,而且Harry可以推測後年的旗艦soc無論是基帶數一數二的高通還是海思都非常難解決這個問題,原因很簡單:5G的上行下行比4G的優勢簡直像兩個時代的產物,低時延大帶寬背後的代價是mimo和天線的幾何級數增長,對體積做出了阿喀琉斯之踵般的工程設計難度要求。

第四點爭議不小的應該算是cpu三叢集架構設計—臺灣大廠聯發科的最(曾經的十核戰略就是三叢集異構的堅定擁護者),畢竟搭載kirin980的手機暫時還停留在ppt上,Harry只能根據常識判斷,如果能達到ppt宣傳的cpu表現的95%,就會比845的cpu部分強不少,而如果翻車那必然被845吊打。

那麼kirin980有哪些突出亮點呢:

1.集成了69億個電晶體,今年可能只有蘋果A12有機會繼續推高;

2.NPU算力kirin970就很恐怖,980居然提升了4倍;

3.麒麟自研最新isp這次應該支持quad bayr的單楨hdr計算,華為旗艦機的拍照僅剩的短板也是飽受詬病的一點即不像三星蘋果旗艦自動開啟hdr且手動hdr效果不好,將徹底解決,這個真的可以期待下;

4. Hi1103的問世,這是什麼東西呢?這是射頻藍牙等四合一模塊,之前麒麟soc 用在華為牌旗艦上的都是博通,榮耀的旗艦機才集成海思自己的四合一模塊,而這次華為用上了海思自己的四合一模塊,說明海思確實對於麒麟專注於做越來越強的soc的承諾是以行踐言(也許華為終端時不時以言踐行,但海思不是)。

Kirin980的亮點優點將在下一篇:客觀盤點麒麟980的飛躍式進步有哪些中探討。

Harry首發於百家號

相關焦點

  • 華為最新麒麟980性能到底如何能否超越驍龍845和蘋果A11?
    餘承東聲稱:「華為的麒麟980將遙遙領先高通845和蘋果的晶片」。但是有網友表示這個領先優勢只是暫時的,因為晶片大廠都在不停的進步。畢竟現在麒麟980的對手僅僅是驍龍845和蘋果的A11,因為華為要面對今年下半年的兩大新對手,可能是高通驍龍855處理器與蘋果下個月的最新款iPhoneA12處理器,屆時華為麒麟980將再次失去優勢。
  • 華為麒麟980處理器跑分曝光,碾壓驍龍845和蘋果A11
    OPPO、vivo和小米都是採用的聯發科或者是高通的晶片。而華為則是用的自己的麒麟系列的晶片。現在華為最新的麒麟晶片就是麒麟970,搭載這款手機的比如華為P20、榮耀10等都非常的不錯,在性能表現上面甚至超過了驍龍835處理器。而最新也也曝光出來了麒麟980處理器,在性能上面更是超越了驍龍845處理器和蘋果的A11。
  • 麒麟980震撼來襲,7nm+A76 CPU+雙NPU,全面領先A11和驍龍845
    要說最近手機圈最火的事情,那便是華為麒麟980震撼來襲!根據性能參數來看,性能全面領先蘋果A11和驍龍845處理器,麒麟980由華為終端總裁餘承東發布,在製作工藝上面非常精細,採用臺積電7nm工藝,也是首款7nm的移動AI處理器,在性能上面比上一代麒麟970提升了20%,在手機耗能上降低了40%,電晶體的密度提升達到了160%,這個數據看起來顯得威力無比。
  • 最強處理器排名:驍龍845第四,華為第三,第一名實至名歸
    三星、華為、蘋果、高通每年新款處理器都會在市場上進行一番大戰,你知道最強處理器是哪一款麼?近日,知名評測機構GeekBench便公布了2018年最強處理器榜單。排在第一的是蘋果A12處理器,該款處理器單核心成績為4783,多核心成績為11499。
  • 驍龍855跑分出爐:CPU和GPU遙遙領先麒麟980,GPU性能遠超A11
    麒麟980,驍龍845,驍龍855,A11晶片比較.麒麟980處理器發布,和麒麟970相比,提升非常多,毫無疑問該處理器的性能也會大幅度提升。餘承東在這款晶片發布之前表示「麒麟980遙遙領先驍龍845和蘋果處理器」。
  • 麒麟980和A11靠邊站,驍龍855跑分公布:GPU性能難有對手可言
    今年下半年,又會有多款手機晶片發布,現在已經發布的只有麒麟980,而蘋果A12處理器也將在幾天後發布,驍龍855會在10月份發布,獵戶座9820晶片要等到年底。總之這些晶片都會被拿來比較,究竟哪款晶片性能最強大,因為用戶最關心的就是這個。
  • 年度最強安卓手機處理器:7nm工藝麒麟980評測-麒麟980,處理器,AI...
    其中,不得不提的是,全球首發的7nm工藝麒麟980處理器。經過一步步積累,麒麟980的問世引起國內外更多人關注。麒麟980的CPU子系統進行了全新的設計並加入智能調度機制,在全球範圍內首次實現了基於Cortex-A76的開發商用,創造性地設計出2個超大核、2個大核、4個小核的三檔能效結構。可以讓CPU在不同的使用場景下靈活適配,讓能耗更低。
  • 蘋果A系列最強晶片,跑分55萬完敗高通驍龍,不是A13!
    蘋果A系列最強晶片,跑分55萬完敗高通驍龍,不是A13!蘋果公司和高通公司當年鬧掰至今都是科技圈內的一大談資,由於高通開出的高達70億美元的專利費兩者對簿公堂。而在和高通合作破裂之後,蘋果選擇了inter作為自己的獨家供應商,以期擺脫高通對於通訊基帶的鉗制和高額的專利費用。在糾紛之下,蘋果和高通的晶片市場一直是處於競爭角力的狀態下,往年的年度最佳晶片一向是用這兩家晶片包攬一二。
  • 小米9CCPro用的高通730G晶片,性能如何?比華為麒麟970強一點
    眾所周知,小米9CCPro是這幾天最火的手機,也是最富爭議的手機。網上關於它的評價,真的可以用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來形容。誇它的人自然贊到天上去了,因為它拍照第一啊,3000元檔就實現了華為6000元檔的拍照水平,比蘋果iPhone11 Pro Max還要強。
  • 為什麼蘋果拿A13對比麒麟980?庫克在「忌憚」什麼?
    縱觀蘋果的發布會,每次都用史上最強的處理器來形容新一代的A系列晶片,雖然說得誇張了點,但仔細想想也找不出什麼毛病。這次A13的問世,瞬間讓驍龍和麒麟黯然失色。根據蘋果在發布會上的介紹,A13是一顆仿生晶片,該處理器有著兩個最大的亮點:低功耗、機器學習。前者使得新一代的iPhone續航更加的持久,比上一代iPhone續航能立提升了4-5個小時,而後者將手機變得更加智能。
  • 華為發布最新款麒麟980處理器,可以秒A11和845?
    目前比較火的CPU就是海思麒麟970,高通驍龍845以及老款835,性能都還不錯!還有就是蘋果的A11處理器,都是十分主流的性能旗艦CPU。這次蟄伏了蠻久的華為發布了海思麒麟980;再次上升了一個梯度。
  • 蘋果A13處理器跑分出爐,吊打華為麒麟980,碾壓高通驍龍855
    早在iPhone 11發布會的時候蘋果高管就高傲的表示,A13晶片是目前業界最強晶片,不僅CPU世界第一,連GPU也是世界第一。那麼,蘋果A13是不是真有那麼強悍呢?我們在近期的爆料中得到了答案!堪稱目前地表最強手機SOC晶片。從這也可以證明,蘋果高管並非誇誇其談。A13的性能跑分對安卓界的麒麟980以及高通驍龍855來說,完全是吊打和碾壓級別的。
  • 華為攜新科技襲來,麒麟980將成為過去式,高通將會被華為反超
    最近華為可以說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剛剛推出的新品就受到了廣大消費者的喜愛,華為Mate20系列搭載的是華為目前最頂尖的處理器,麒麟980是華為經過三年研發時間以及巨資研發出來的,而且麒麟980處於正熱的階段,但是目前有消息傳出麒麟980將成為過去式,華為正在研發新技術,有可能在明年華為攜新科技襲來
  • 麒麟810性能實測:對比驍龍845&驍龍730,誰更強?
    麒麟810與驍龍730的產品定位類似,兩款主打中端價位的處理器在各核心頻率上略有差異。麒麟810採用與麒麟980同代架構,兩枚A76大核相比驍龍730提升0.07GHz,六枚小核心也有0.08GHz的提升。工藝製程方面麒麟810所採用的7nm工藝製程驍龍730和小龍845都要優秀,單看參數就已經對麒麟810的CPU方面有所期待了。
  • 蘋果發布A13仿生處理器:大勝驍龍855/麒麟980
    性能方面,很意外地,蘋果不僅對比了上代A12,還對比了高通的驍龍855、驍龍845,以及華為麒麟980,當然沒有最新的麒麟990,畢竟還沒數據。雖然蘋果沒有給出具體領先幅度,但是按照慣例,這方面蘋果大幅領先是沒什麼懸念的。
  • 魯大師打臉華為,麒麟980處理器竟然僅僅排第三名,情何以堪?
    大家都覺得麒麟980的性能超越了高通的驍龍845,堪比驍龍855,即便有不足,差距也不大。但近日魯大師發布了多個智慧型手機相關的排行,其中就有處理器的排名,而麒麟980處理器竟然排名第三,打臉了華為。經常使用電腦的應該都知道魯大師,魯大師是國內領先的計算機硬體信息檢測軟體,包含了最全面的硬體信息資料庫。
  • 驍龍845跑分出爐:單核等效A9多核媲美A11 碾壓麒麟970驍龍835
    具體如下圖:從曝光的圖片中可以清晰的發現,這款神秘機器的晶片組型號識別為SDM845,同時從ARM implementer 81這就是驍龍Kryo核心標誌,並非修改後的型號和數據。從對比數據來來,高通驍龍845的單核和多核成績不及蘋果的A11處理器,但是整體性能依然對比高通驍龍835提高了25%左右。
  • 公認強悍的5款處理器,第一實至名歸,麒麟980僅排第四!
    公認強悍的5款處理器,第一實至名歸,麒麟980僅排第四!隨著人們生活需要的變化,人們選擇手機時,也並不是只看顏值拍照功能等方面,來選擇手機,越來越注重處理器的性能,處理器無論在任何時候都是處於核心的功能,但是現在各種處理器層出不窮,五花八門,有很多人都會有選擇困難症,那麼下面就來說一下,性能最強的處理器型號,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 高通驍龍845全解析:AI is Changing Everything
    在第二天的高通驍龍技術峰會上,高通正式為我們解析了下一代旗艦驍龍845移動平臺的技術要點,相較功耗和性能都已經足夠令人滿意的驍龍835移動平臺,驍龍845再一次針對性能以及功耗進行改進,並針對時下熱門的AI、XR等需求加以優化。
  • 蘋果A13麒麟990驍龍855+到底哪個性能最強?
    麒麟990處理器在整體性能表現上會比麒麟980提升10%左右,華為在自研處理器方面,起步是比較晚的,蘋果三星都已經用上了自研架構,華為因為起步晚,所以底層架構使用的仍然是ARM的架構,很多人都說華為不算是自研處理器,但是實際上使用公版架構是業界都普遍接受的,自研處理器也不是只有架構就能解決一切,這裡面還要做一系列的設計和研究,華為的處理器絕對是自研處理器這是不容置疑的,而且蘋果在剛開始做自研處理器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