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吃點兒苦沒什麼,上了大學就好了;
現在多用點兒功,到了大學你們想幹什麼幹什麼;
考上好大學才能有好的工作,有好的人生;
如果高考失敗了,你還能幹什麼;
……
這樣的話學生時代的你聽到過嗎?或許是當月考的成績不理想的時候,或許是被作業摧殘到崩潰的時候,或許只是日常訓話的時候。
指著高考改變命運的每個人,多少都是沿著這樣的聲音一路來不及懷疑地走向高考,以至於畢業多年後依然還能想起來老師和家長說這些話時的或恨其不爭或循循善誘的語氣。
這時候我們都認為,人生終極問題的答案都在高考裡。高考成功意味著這也有成,生活順遂,家庭幸福。
可是有些夢做著做著就醒了,有些童話講著講著就碎了。不僅對於高考失敗的人是這樣,高考成功的人也未能完全倖免。
近段時間伴著高考熱度起來的還有一個話題:小鎮做題家。
小鎮做題家出自豆瓣一個985廢物引進計劃的小組。
值得是依靠著優秀的考試技能進入985/211院校的小鎮學子,由於升入大學或進入社會後原有的考試優勢不再發揮主導作用,而認為自己只會做題的自嘲。
對於自稱小鎮做題家的人們來說,高考成功,意味著看到了王子和公主結婚,童話結束了。
高考一直被認為是人生的轉折點,為什麼有這麼多在這個節點上完美作答的學子們卻不能給自己的人生交一份相對滿意的答卷,我們或許可以從小鎮做題家的成長軌跡中看出些必然。
在高考指揮棒不變的情況下,學校教育依然是分數為王。
這樣的評價體系中,做題家都是自帶光環的焦點人物。同時還有很大概率頂著「被人家孩子」的頭銜,他們目標明確,成績優異,會讀書,不惹事,同時也被寄予厚望。
在這個階段他們基本上被認為是成功的候選人,是家長眼中的希望是老師眼中的標杆。仿佛未來的一切都在閃閃發光,人類積累了幾千年的物質和精神財富只等著他們出現。
這時,離家長和老師眼中的成功只有高考這一步之遙。
都說大學是社會的預備階段,在大學成績不再是評判一個學生是否優秀的唯一標準,尤其是在985這樣的院校中,成績好這個原本碾壓式的優勢成了標配。
在可以自由探索的大學校園裡,面對形形色色的社團他們忽然發現除了學習自己沒有興趣愛好,面對來自五湖四海的同學他們缺乏相應的社交技能,面對物質豐富的城市生活,顯得陌生而膽怯。
眼界、資源、社會競爭軟技能,小鎮做題家普遍缺課。
不同於小鎮做題家對自己的負面認知,其他群體在提到小鎮做題家時,往往有這樣的評論:
小鎮做題家已經不錯了,大多數人甚至連做題家都稱不上;
同樣是做廢物但沒有985的頭銜;
有人認為小鎮做題家掌握著比一般人優秀得多的教育資源不應該如此頹廢;
甚至有人認為小鎮做題家不是一個自嘲而是炫耀。
其中的認知差異來自於人際比較的規律。
Festinger(1954)提出自我與他的相似是社會比較的一個重要成分,人們更願意與那些和自己在能力維度上相似的人進行比價。對大多數人來說985院校的學生是天之驕子,但對於身處985院校的學子來說,他們的比較對象已不再是自己出身的小鎮,而是身邊的同學,每個人都有的光環也就等於沒有了光環
而且認為小鎮做題家們頹廢也是一種誤讀。
有研究指出在自我進步佔優勢的條件下,個體喜歡與比自己狀態稍好一些的他們來比較。小鎮做題家們之所以以此自嘲恰好也說明他們對自己是有很高要求且希望能夠突破自身局限尋求發展的。
由於社會比較的存在,大學裡的小鎮做題家們原有的光環不在,想必城市裡的同學,完全沒有了優勢。
由天之驕子到泯然眾人的自我認知,很容易讓人陷入迷茫。
進入社會後落差進一步明顯
進入社會後家庭資源優勢進一步顯現,導致小鎮做題家與同學的差距進一步加大。
同時出現的還有自然反饋系統的缺失。
高考導向的學習是一個將努力可視化的過程,對於小鎮做題家來說,好好學習就能在下次的考試中得到好成績,這個反饋是相對及時的,孩子們能夠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就感從而進入到一個正向循環中。
在社會中的努力沒有天然的反饋體統。
每個成功人士的訪談似乎都會提到成功前的蟄伏期,這段時間之所以難熬並不在於時間長,而在於缺少正向反饋。
致力於成就一番事業的高考優勝者們,同樣需要經歷長時間的努力才能看到正向的反饋,短期來看可能沒有結果或出現負向的結果。對自己的要求越高這個過程就越難熬,小鎮做題家很可能就處在這樣的階段。
不少人想要給小鎮做題家們出謀劃策,認為他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及時調整心態以適應環境變化,人生不止一條路放棄一線城市回到老家也會是當地的人才等等。
這些都是很客觀的答案,但是在小鎮做題家的眼中卻沒有這樣的選項。
從小他們因為成績好被認定為是成功的後備軍,要成功的種子隨著每次考試優異的成績被灑在了心裡。
經過十多年的成長已成參天大樹。
天之驕子的人設讓他們幾乎不能接受人生除了走向想像中的成功還有另外的可能性。
沒有好的工作意味著失敗,沒有成就一番事業意味著失敗,甚至畢業回老家也意味著失敗。
他們是同樣也成了唯分數論的隱性受害者。
事實上單一的評價體系對所有人都是一種傷害。不僅是缺乏資源的小鎮做題家,大城市裡資源優渥的孩子也是如此。
因為成功路上的資源是匱乏的,且永遠沒有盡頭。
很多給孩子大量報興趣班的的家長,普遍有這樣一種焦慮:之後社會對孩子各方面素質要求都會很高,希望孩子能夠多學東西,今後能有更大的選擇空間。但在世俗成功為導向的單一評價系統中,孩子的選擇只能越來越小,最後除了成功別無選擇。
曾經成績優異升入名牌大學的孩子將自己稱為小鎮做題家,多年之後這些多種興趣班浸泡出來的孩子是不是也會將自己稱為全能廢人。
問題的關鍵在於:有意義的人生不僅在於贏
曾經聽到一位老師說,她教過的每屆大學生中都有幾個感覺會特別有前途的,總是希望他們能夠考研深造創造更大的價值。但不是每個孩子都會這樣選擇,他們有的畢業選擇了回老家結婚生子,有的選擇考公務員安穩度日,有的選擇深造,有的選擇到大城市打拼。
起初會對回家選擇安穩度日的孩子感覺惋惜,後來在看這些孩子們的朋友圈時看到選擇深造的孩子承受著科研的壓力但也享受著突破的驚喜,打拼的孩子生活有加班也有快樂,選擇回家結婚生子的學生也安穩地過著小日子。不管怎麼選擇每個人的生活都是豐富多彩的。
就像高知女性在家帶孩子並不能說就是在浪費資源,不同的生活方式不是高低的關係而是並列的關係。
當不再隨便給人貼上失敗的標籤也就能夠把做題家從成功焦慮的枷鎖中解救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