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泡沫?
根據《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對「泡沫」的定義,泡沫是指資產價格連續、急劇上漲,價格上漲高加劇了人們的漲價預期,從而吸引新的投機者,但隨著價格的上漲,出現預期逆轉和價格暴跌,通常導致金融危機。
房地產泡沫則是以房地產為載體的泡沫經濟,背後是房地產價格和實際價值的背離,房價脫離了實際使用者支撐的狀況。
20年來,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的房價,2001年房價在5000元左右,2016年開始漲至4.0萬、4.5萬、1.87萬和5.5萬,房價漲幅如此之高,也引發了人們對房地產泡沫的關注。
近日,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發表文章《完善現代金融監管體系》指出,房地產是現階段我國金融風險方面最大的「灰犀牛」,要堅決抑制房地產泡沫。
文章中還指出,「房地產與金融業深度關聯」。
根據央行數據,在房地產貸款方面,9月末,全國主要金融機構房地產貸款佔各項貸款餘額的28.8%。其中,個人住房貸款餘額33.7萬億元,住房開發貸款餘額9.3萬億元。
當房產的投資屬性增強,就會帶來資本的追捧。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大開發商A和小開發商B,同時拿地開發,大開發商比較容易獲取銀行的貸款,相當部分的小開發商沒有很強的實力,只能借高利貸,以前房地產的利潤高,貨幣相對寬鬆,尚且能維持生存。
如今樓市受「房住不炒」政策和三道紅線影響,利潤率大不如前,如果房子賣不出去,A在銀行的壞帳就會增加,B則有可能面臨破產,消費者C和D分別買了A和B的房子,開發商難過,C就要擔心會不會延期交房,D更要擔心房子會不會爛尾。
而C和D都向銀行申請了房貸,房貸壓力之下,一旦收入跟不上,就會面臨斷供的風險。這個過程中,開發貸款、房貸都和銀行緊密相關。所以,一旦房地產泡沫破滅,銀行將是買單者之一。
尤其是現在棚改收尾,一些缺乏產業支撐的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高壓之下,焦慮的不僅僅是開發商,銀行也同樣焦慮。
根據《證券日報》報導,2020年以來,銀保監會開出的千萬元級、億元級罰單屢見不鮮。而這些銀行違規行為主要集中在信貸資金違規「輸血」房地產等領域,足以說明,控制房地產泡沫,阻擋這隻「灰犀牛」的重要性。
那麼, 我國的樓市是否存在房地產泡沫呢?根據經濟學家任澤平的研究,從房價收入比、租金回報率、空置率、去化周期等指標,可以衡量房地產泡沫是否存在。
第一,房價收入比
一般而言,在發達國家,房價收入比超過 6 就可視為泡沫區。
從房價收入比來看, 根據易居研究院的研究結果,2019 年,全國商品住宅房價收入比為 8.8,35個大中城市中,房價收入比較高的多為東部城市, 深圳2019年的房價收入比達到35,意味著一對夫妻需要35年的收入才能買下一套深圳房子。不少二線城市的房價收入比也不低,三亞、上海、北京、廈門等城市的房價收入比已經超過20。
第二,租金回報率
如果房價收入比衡量的是房價與購買力之間的差距,那麼租金回報率衡量的,就是房價水平與真實價值的背離。根據國際租售比合理區間推斷,靜態租賃回報率應該為4%-6%。
根據《全國重點50城租金收入比調查研究報告》顯示,2019年,一線城市中,北京、深圳房價高企,租售比較低,租金回報率均為1.8%。二線城市租金回報率在2.3%,也在國際標準4%以下。租金回報率越低,意味著房價水平與真實價值偏離越多,想以租養貸越來越難了。
第三,空置率
按照國際慣例,商品房空置率10%至20%為危險區,20%以上則是嚴重積壓。西南財經大學「中國家庭金融調查與研究中心」的調查報告顯示:我國城市家庭的空置率高達22.4%,三線城市住房空置率更高。我國的住房空置率已高於美國、日本、歐盟等國家和地區。
空置率22.4%,什麼概念?2019年中國商品房銷售面積達到171558萬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積40平方米左右,按照空置率22.4%計算,僅2019年,空置的商品房就夠960萬人住了。
空置的房屋不僅會佔據金融資源,還會造成住房供應緊張,房產稅遲遲沒有出臺更助長了炒房客的投資心理,讓那些買不起房的人買房更難。
第四,商品房庫存去化周期
商品房的去化周期,可以用來衡量商品房銷售快慢,一般由新建商品住宅的存量除以此前12個月的月均成交量而得出。去化周期越長,房子越不好賣。業界認為,庫存去化周期在12-16個月左右是合理的。
根據易居《全國百城住宅庫存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0月底,全國百城新建商品住宅庫存5.0233億平方米,已連續23個月同比正增長。景德鎮、日照、包頭去化周期分別為38.4、34.8和28.2個月,已經遠超合理區間。
從以上四個指標來看,房價確實到了高點,甚至有風險的時刻了。
所以,我們也不難理解——
原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在五道口金融學院演講時所說:在泡沫中狂歡的日子不多了,做好潮水退卻後的準備,是每個人都要面對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