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學家李迅雷曾說到,現階段買房其實已經不賺錢,在房價平穩的情況下,買房就是在虧本。例如在一線城市,房產持有成本普遍高於9%,但是租金收益卻很低,還要考慮房產折舊4%,最後房子其實並不賺錢了。
房地產有泡沫嗎?關鍵看3個方面:
一、房價高了還是低了?
1988年7月,全國開始第一塊商品房土地拍賣活動,這個時候商品房市場化才開始萌芽,按揭貸款和商品房市場才從真正意義上開始誕生,第一個小區東曉花園當時的銷售價格為1600元/平方米,1987年的時候,商品房銷售總面積才2697萬平方米,當時的商品房均價為408元/平米。
20年後的今天,房價已經超過1萬元以上了,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在2020年度的1-9月份,全國房地產開發銷售面積超過117073萬平,同比降低1.8%,環比1-8月份收窄1.5個百分點。讓人眼前一亮的是新房銷售價格,在這幾個月裡,新房銷售價格全部超過1萬元以上,分別是10113元/㎡、10263元/㎡、10540元/㎡、10191元/㎡。
比起1988年,房價平均上漲了500%,北上廣深現階段的平均房價已經在5萬元以上,比起第一個樓盤的1600元,上漲了31倍。
清華大學研究所所長劉洪玉認為,房價高了還是低了,關鍵要看居民收入和可接受程度,過去20年,房價上漲迅速,全國房價漲幅500%以上,多數一二線城市房價漲幅在700%-800%之間,但是很明顯,房價起點高、在同樣的漲幅下收入跑不贏房價,導致很多人買不起房子。劉洪玉認為,房價漲過了頭會失去支撐,所以房價不可能一直上漲下去。
二、房產存量有多少?
任澤平在2019年就發布了一份中國住房數量報告,給出結論,中國的城市存量房產數量達到3.11億套以上,戶均房產持有達到1.1套。簡單計算一下,3億套房子,按照平均城鎮家庭人口4人計算,那麼這些房子可容納12億人使用。但是我國城市化率才60%,城市人口總數才8.4億人,供給量超出需求量4億人。
房產還不過剩?央行也給了報告,在2020年《城鎮家庭金融負債》報告表示,超過96%的城市家庭都買了房子,真正無房的家庭不足4%,戶均房產持有達到1.5套左右,超過30%家庭購買有2套以上的房子。
房產供大於求的顯著表現為租房空置率偏高,早有數據顯示,我國的一線城市空置率達到16.8%,二三線為22.2%和21.8%。而這些數據都遠遠超過了國外(美國,歐洲、日本等)合理化的10%警戒線水平,更有機構研究指出,僅僅在人口眾多的北京城市,空置房就達到了100萬套(這100萬套房子可解決整個城市25%人的居住問題),如果是擱在二三線城市,可能剩餘的房子更多了。
與此同時,我國的住宅面積總量達到650億平米,不管是總量還是人均住房面積都遠遠超過發達國家的基本水平,現階段城市人均住房45平米,而發達國家的日本和韓國這兩個國家的人均住房也才19平米。
三、租金收益太低。
租金收益率體現的是住房價格的市場平衡度關係。不管是房價、還是租金,體現的都是居民每月住房支付能力。在合理的關係下,一個人買房300萬元,那麼這套房子對外出租,用30年的租金可以收回購房成本,這是合理水平。但實際上根本不可能。
根據國際慣例,合理的區間為5%-6%,也就是說一套房子300萬元,你對外出租的話30年可以把所有的買房本息收回來(假如你按揭貸款30年,月供1萬元,在合理情況下,月租金1萬元才可以剛好30年收回成本。)
現階段,我國的城市租金收益率很低,上海在1.3%左右,房價6萬元,總價格600萬元-800萬元,這樣的房子在當地還是面積較小的房子,但是月租金卻非常低,只有8000元/月左右。1年時間租金收益10萬元。這樣的情況下,80年方可把所有的買房款拿回來。
從這個角度而言,市場的住房成本遠遠超過了人們可接受的實際住房成本,市場價是接受價格的200%—300%以上。
所以,誰要說房地產沒有泡沫,那是不可能的。借用央行副行長吳曉靈的一句話:泡沫中狂歡的日子不多了,每個人要提前做好泡沫破滅的準備,普通人如何應對?一位銀行經理直言:建議手握2樣東西有安全:
1、黃金,這是相對保值的產品,雖然在過去的20年裡,黃金價格從80元漲到400元,上漲了只有5倍左右,遠遠不及房價上漲的6-9倍多,但是比起房價忽高忽低的不確定性,黃金卻是相對平穩的,長線而言,持有一定比例的黃金可行。
2、個人保障。每個人都有「危機感和焦慮感」,特別是成年當了家長之後,這種焦慮感更加迫切。根本原因還在於對未來不可預知的事情擔憂。某一天家裡人生病了,一下子需要60萬元,這可是普通家庭20年的積蓄,所以提前儲備一份保障計劃顯得尤為重要,這樣才能保障生活安全。
房地產有泡沫嗎?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