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社會對於教育的重視,似乎已經到了讓人驚嘆的地步,於是湧現出一堆的名詞。
「牛娃」:某一方面非常出色,優於常人,如果是英語特別好那就叫做「英牛」;如果是普通的孩子,沒有上特長班,那就叫做「青娃」;如果是每天被父母「打雞血」一樣,逼著學很多,那就是「雞娃」。
有一位寶媽曉萍(花名),她的兒子已經七歲了,一家人住在三線城市。為了讓孩子接受比較好的教育,她帶著七歲的兒子,每周五從住的城市出發,坐12小時的火車前往一線城市,學習古箏。
曉萍在社交軟體上分享了母子倆的行程,早上七點兒子在火車上吃早餐,兩個人選擇夜行的火車,就能節約一晚上的住宿費,也能及時趕上老師上課的時間。
上午上完課,母子倆又開始往回趕,因為要坐動車,兩個人選擇了乘坐高鐵,相比普快火車來說,高鐵速度快也足夠舒適。因為周六下午,孩子在當地還有一堂英語補習課。
這樣趕的行程,是否真的有必要呢?可能每個人的理解都不一樣了吧,只是如此行程滿滿的雞娃,能不能理解父母的苦心呢?
對於這個母親來說,投入的財力和人力也不少,一周往返交通費可能都需要一兩千,加上上課的費用,一個月還要來往四次。可想而知,對於父母來說是多大的經濟壓力。
不止是這位母親,海澱區父母,也被稱為「雞娃典範」。曾經有一位海澱區寶爸,分享了二胎家庭的時間作息表,讓多少父母為之震撼。作為一批精英父母,這裡的家長大部分都是名校畢業,顯然不能同意孩子們「甘於平庸」。
於是從孩子開始學說話,就自動進入了雞娃模式,並且這些父母都是有文化有人脈的,只要是高考考得就沒有他們不會的。對於教育的投資,那也是不計餘力,不出國留學,不讀個世界名校,似乎都對不起父母的這番付出。
有人認為家長拼盡一切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可能會給孩子帶來一定的壓力,父母的財力人力都受到很大的損傷,這樣破釜沉舟的教育模式,可能無法接受失敗。要是孩子考試或者升學出現失誤,那麼家人該如何面對?
也有人說:孩子的成長就是學習的過程,家長有時間和精力去督促學習,對於孩子的未來來說是很好的。平時多開導孩子,也不是除了學習就沒有別的生活了。哪一個成功人士,不是經過努力達成的,即使最後成為了一個普通人,他學習的自律性個積極性,也不會讓他過得太差。
還有人認為:教育應該量力而行,全身心為了孩子的方式,還是不值得提倡的。孩子會有自己的發展,家長也應該有自己的生活,相互支持相互理解,才是正常的家庭。什麼都是父母說了算,有時候並不是什麼好事。
家長在考慮孩子未來的時候,也應該著眼於現在,孩子童年的快樂也是需要存在的。找到孩子的興趣所在,著重培養,才會有長遠的效果。
才藝的不在於多,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將一個到兩個才藝玩到精進,才是一個孩子該有的學習態度。今天是風,明天是雨,什麼火學什麼,其實很浪費時間。
父母的陪伴也是最有效的學習,易烊千璽的母親就算是「雞娃」家長,從小帶著易烊千璽東奔西走學習。為了孩子能堅持學舞蹈,媽媽成為培訓班年紀最大的學員,陪著孩子一起學習。
「欲雞娃,先自雞」,大致意思就是要培養孩子的什麼品行,家長應該拿出相應的本事,陪伴孩子一起,效果會更好。
你認為,媽媽帶著孩子一夜火車去上課,值得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