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課業負擔過重已經成為教育領域普遍的事實。
教育部頒發的《關於克服中小學生負擔過重現象和提高教育質量的報告》認為,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最突出的現象有三多:一是課程門類多;二是課外作業多;三是測驗考試多,並且認為「造成學生課業負擔過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課程門類多
如今均衡發展以來,中小學開設的課程多達十幾二十種。以小學為例,這些課程除了常見的語文、數學、英語之外,還有諸如道德與法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綜合學習與實踐,音樂、體育、美術等科目在內多達十幾種的課程。
初中課程還更多,這些課程一般只分為兩類:主科和副科。
二、課外作業多
課外作業也很多,多得學生加班寫到半夜十一二點。有一位家長曾經說過,她家孩子單說語文作業,就分為日記、小作文、大作文、抄寫本、聽寫本、生字本,改錯本,課外教輔資料,還有老師要求列印的資料等等將近十本左右,如此多的作業就連家長也區分不出來。
三、測驗考試多
中小學測驗多到什麼程度?以小學為例,有各種比賽的考試,有月考,有段考,期考,縣區學校的聯考等等。還有教師在本班開展的單元測驗等等,多達十幾次。
遠遠超出減負三十條中規定的小學集中考試次數每個學期不能超過2次的規定。
為什麼會出現中小學生作業多的現象呢?
根據資料分析得出結論,學生作業多,考試多的根本原因是我國教育制度改革得還不徹底,還沒意識當前的應試教育理論已經不適合新時代教育新特點。
所以,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還是由於各地的學校管理者片面追求升學率,以成績評價學生和老師的思想分不開。
還有部分學校用繁重的課業和不給學生出教室等繁瑣的管理制度壓制學生,這顯然是違背教育規律的。
教育教學本身就只是一種正常的活動,因為有考試分數排名,學生競爭壓力就出來了;
有升學率和績效、職稱,教師的競爭壓力就出來了;
有了先進表彰和政績觀,學校的競爭壓力就出來了;
社會招聘需要看文憑,家長的競爭壓力就出來了……最終,各種補習班應運而生,想禁止也禁止不了了。
總之,學業負擔的背後是升學率,升學率的背後是學業競爭,學業競爭的背後是學生、家長、教師、學校、教育主管部門等的利益衝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