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世綸經方百案心解】口中噴火齒衄案,經方辨證玉女煎!

2021-03-04 胡希恕經方醫學

建設經方醫學理論體系與修學體系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

—————————————————————

按:如何按照經方辨證思路使用時方,比如玉女煎之類,馮老有很多寶貴的經驗,就請夢龍同學帶領我們,通過她跟診的記錄和分析來學習老師的治方治驗吧:

「口中噴火感」之麥門冬湯案與齒衄之玉女煎案

案例:

閻某,女,44歲,2014年9月4日初診

口中「噴火感」1月,口乾,咽幹,食慾可但不消化,無腹脹,前幾日齒衄,小腿肚酸脹,汗可,有時多,晨起陣汗出,不惡風,勞累後尿頻急,大便粘,2-3日一行,舌淡苔薄白脈細。

辨證分析:

辨六經:口乾咽幹,「噴火感」、汗多不惡風,為陽明熱象,不消化、尿頻、小腿酸脹、大便粘,為太陰裡虛寒伴有飲象,故病位在裡,寒熱錯雜,為陽明太陰合病。

辨方證:根據傷寒論條文:「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麥門冬湯治療裡虛津虧、虛火夾痰,因而咳逆上氣、咽中枯燥、痰涎粘著不去者。本案陽明熱象較重,故同時加生石膏清瀉陽明之熱。處方予麥門冬加石膏生薑湯證。

用藥:麥冬30克,清半夏15克,黨參10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大米一撮 姜3片,大棗4枚 六劑

2014年9月25日二診:口熱減,口粘減,口中覺潤,食慾好轉,納可,但牙衄,大便1-2日一行,腨脹,苔白脈細。

辨證分析:

辨六經:牙衄為血熱迫血妄行所致,故為陽明;小腿酸脹為溼邪停滯肌肉,為太陰,故辨六經仍為陽明太陰合病。

辨方證:牙衄多為上熱之象,多以陽明熱盛或者虛火上炎論治,若屬虛火上炎,上實下虛,玉女煎常有良效。方中石膏、麥冬、生地、知母,性涼,清瀉陽明之熱,牛膝性苦平,故玉女煎應屬於陽明病,針對陽明上實下虛之牙痛。本案牙痛、下肢酸脹,上實下虛,為玉女煎證,又以芍藥甘草湯酸甘生津,針對腨脹。故辨方證為玉女煎合芍藥甘草湯證。

用藥:生石膏45克,麥冬15克,生地15克,牛膝10克,知母15克,白芍18克,炙甘草6克,七劑。

患者未再來診。

按:初診口中熱感多屬陽明,但「寒熱有常,虛實無常」,虛熱、實熱同屬陽明,胃腸有熱或津液虧虛均導致,因此臨證需結合他症辨明虛實。本案脾胃虛寒明顯,故不可單純清熱,需時時顧護胃氣,虛實兼有,補中兼清,方能奏效,故以麥門冬湯健胃生津,針對虛熱,又因陽明熱盛,故同時加石膏,虛實兼顧,標本共收。二診口乾、口熱顯減,復齒衄,腨脹,仍為陽明太陰合病,兩診六經相同,但寒熱虛實程度不同,二診血迫鼻衄,熱重而寒輕,故以玉女煎加大清熱之力,虛實兼顧,兼以芍藥甘草湯生津液而治。

「保胃氣,生津液」當為醫者時時所銘記。

204.11.15 於京


胡希恕經方醫學

本微信訂閱號由北京中醫藥薪火傳承3+3工程建設單位——胡希恕名家研究室主辦。 胡希恕經方醫學訂閱號致力於經方學術推廣與應用,關注後即可定期收到我們精心編輯的經方學術。每天學一點經方,仲景門人人可入。歡迎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您的每次轉發,都是對我們的肯定和支持。

最大最專業的經方交流平臺微社區

相關焦點

  • 【海外經方】馮世綸教授將經方真種子播入42顆心田!
    是我們的責任與使命【按語】有感於海外中醫學子學習經方的迫切願望和執著努力,應加拿大中醫經典學會的盛情邀請,馮世綸教授以古稀之年,不辭勞苦,遠涉重洋,首次在海外以集中授課的方式系統傳授胡希恕經方醫學理論與實踐體系,引起與會同仁的熱烈反響
  • 經方治療心下緊結
    經方思維:經方辨證依據症狀反應。臨床先辨六經八綱,繼辨方證。辨方證是六經八綱的延續,辨方證是辨證論治的尖端。
  • 中國現當代經方「六家學說」
    《中醫診斷學》(朱文鋒主編)中說:「六經辨證的應用,不限於外感時病,也可用於內傷雜病。但由於其重點在於分析外感風寒所引起的病理變化及其傳變規律,因而其對內傷雜病的辨證不具有廣泛性,不能等同於臟腑辨證。」「六經辨證與衛氣營血辨證、三焦辨證主要適用於對外感病進行辨證」。乃至傷寒教材中也出現類似的觀點,熊曼琪主編《傷寒學》中說:「六經辨證是《傷寒論》主要用於外感病辨證論治的一種辨證方法。」
  • 發燒、愛睡覺的經方治療
    經方思維:經方辨證依據症狀反應。臨床先辨六經八綱,繼辨方證。辨方證是六經八綱的延續,辨方證是辨證論治的尖端。
  • 經方治療腦挫裂傷後頭痛
    經方思維:經方辨證依據症狀反應。臨床先辨六經八綱,繼辨方證。辨方證是六經八綱的延續,辨方證是辨證論治的尖端。
  • 一起欣賞:經方家黃仕沛教授原創醫案解析(酣暢淋漓)
    沒有時間和條件上網發微信!讓期待已久的讀者久等了!所以,首先增補剛剛收到的廣州十大名醫、《經方亦步亦趨錄》作者黃仕沛教授專門給本課程寫來的原創文章——喘滿不能平臥,心下痞堅案。 定期為讀者互動答疑[答疑並非標準答案,僅供大家參考,歡迎來信批評]。 互動回答邀請北京仲景學說專業委員會陶有強等委員志願奉獻。
  • 《明辨外感內傷,拓展經方應用》(細讀下來,受益匪淺)
    脫離六經辨證,在臟腑辨證指導下使用經方,是不是經方的發展呢? 答案當然是肯定的。 胡希恕先生明確提出:「《傷寒論》的六經來自八綱。」馮世綸老師經過詳實的論證指出:「經方方證源於神農時代,《湯液經法》標誌了經方發展,《傷寒論》標誌了經方理論體系的確立。由《神農本草經》到《湯液經法》一脈相承的不僅僅是方藥、方證,更重要的是八綱辨證理論,是經方自成體系的理論。
  • 經方治療鼻塞頭痛的女大學生
    經方思維:經方辨證依據症狀反應。臨床先辨六經八綱,繼辨方證。辨方證是六經八綱的延續,辨方證是辨證論治的尖端。
  • 經方解表識未了
    下邊我談一談認識表證是非常關鍵的,不認識表證,療效保不住。 西醫診斷:乾燥症候群、肺纖維化合併感染、1型呼吸衰竭、系統性硬皮病、高血壓、心包積液、青光眼等。治療用百定粉針、硫酸依替米星抗感染,維生素C、維生素B6營養支持,另外用痰熱清注射液、甲潑尼龍片、雷公藤多苷片、甲氨蝶呤片、立普妥、蓋三淳等治療。中醫辨證:肺痺,陰虛燥熱犯肺。以清燥救肺湯、青蒿鱉甲湯加減治療。
  • 出身於外感學說的經方,可以用內傷學說指導使用嗎?
    脫離六經辨證,在臟腑辨證指導下使用經方,是不是經方的發展呢?」作者從一則病例引起了討論,進而論證得出了肯定的答案。我們學習經方的同時,只有不斷拓展經方的應用,才能使經方的生命常青。(編輯/閆奇峰)劉渡舟在《傷寒論詮解》中指出:「⋯⋯在臨證時對年高體弱、嬰幼兒童,特別是心腎機能虛衰的患者,仍要慎用,恐有拔腎氣、動衝氣、耗陰動陽之弊。對於一般的病人,使用本方也只是在喘咳急性發作時的救急之法,不可久服多用。且一旦疾病緩解,即應改為苓桂劑溫化寒飲,以善其後。」本案既非急性發作,也非見效即止,而是連服7劑,並未見任何副作用。
  • 凝練精彩的馮世綸經方語錄
    經方大師馮世綸教授語錄(部分)1.《傷寒論》之六經來自八綱,與《黃帝內經•熱論》之六經不是一回事。《傷寒論》之理論與《內經》之理論是兩個不同體系,所以用《內經》的思想理論來解釋《傷寒論》的條文是錯誤的。2.《黃帝內經》也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也需要我們去繼承和學習專研。3.
  • 中國經方家(二)
    餘雖短淺,持科學以尋大論之旨,往往如解牛,動中骨肉。乃知國醫取戾之道,固在醫經,不在經方也」(《傷寒今釋·凡例》)「餘以為理論當從西醫之病名,治療當宗仲景之審證為宜也」(《傷寒今釋·卷一》)。其著作《傷寒今釋》,即採取此種思路,以西醫理論解釋《傷寒論》的經驗事實。他認為《傷寒論》的精粹在於證候方藥。
  • 經方:中醫的靈魂
    >14.三黃瀉心湯症候群治療很多出血性病症。 2.經方的加減要慎重。A.按仲景原則加減。B.經方的合方。如小柴胡湯加乾薑、五味子,治變異性哮喘大柴胡湯合三黃瀉心湯、小陷胸湯用原方,便於總結經驗 3.既重視仲景方,也重視唐宋方。
  • 【經方之路】馮老教會茯苓飲,多年清涕合方除
    【馮老教會茯苓飲,多年清涕合方除】  王倆宜平江縣南江鎮博愛中醫門診部414511我與馮世綸老師相識已經八年之久,初次相識是2009年12月於京東賓館參加「國家973計劃·經典名方方藥量效關係」的啟動會議,被馮老的經方演講理論深深吸引。
  • 學辨證:一種病用4種辨證方法都有效
    處方:柴胡12克,黃芩12克,清半夏9克,枳實9克,白芍9克,酒大黃(後下)9克,生石膏(先煎)24克,白芷9克,生甘草3克。3劑,水煎服。  方法二:辨證屬肺胃熱盛,治療以清瀉肺胃為法,方用涼膈散加減。處方:連翹15克,黃芩12克,梔子12克,薄荷(後下)9克,酒大黃(後下)9克,竹葉3克,桔梗12克,生甘草3克。3劑,水煎服。
  • 傷寒大禮:傷寒辨證直解
    渴而不欲飲,但覺口中淡,惟喜極熱湯,稍解胸中滿。或嘔或吐或下利,或不大便心下悸。心煩喜躁不思食,蜷臥恍惚每獨語。    舌帶淡黑色,或如豬腰或糙米,或白苔而潤,或無苔而燥,短縮不能伸,望之萎且槁。理中四逆急溫之,否則神昏汗脫了。        辨裡虛熱    欲知裡虛熱,脈沉而數按無力(主腦)。身熱退不淨,口渴神恍惚,與湯則飲之,不與亦不討。
  • 學習經方的體會——治療咳吐涎沫方眾多,小青龍湯、半夏乾薑散、吳茱萸湯、理中湯主證各有什麼不同?
    近些年來在經方家馮世綸先生身邊跟診,對《傷寒論》、《金匱要略》進行了重新學習,再一次對胡(希恕)——馮(世綸)經方醫學體系有了更深理解,結合臨床
  • 經方的特點與應用思路
    經方立意非常明確,《傷寒論》全書397條,選藥83味,組方113首,奠定了汗、吐、下、和、溫、清、補、消等治療八法;而其所治之證,概括了陰、陽、表、裡、虛、實、寒、熱八大證候;每首方劑,都有明確的證候範疇,所治病證外及四肢百骸,內及五臟六腑,不僅是內科學方劑之祖,更是臨床各科方劑之祖,為中醫學創立了辨證論治原則,所以被奉為中醫方劑學之圭臬。
  • 與經方結緣的桂枝加苓術附湯
    與經方結緣的桂枝加苓術附湯三亞市崖城衛生院       周銳四年前我外婆由於關節疼痛不能行走,只能臥床,吃藥點滴都上,最後沒辦法去住院7天,效果很差,症狀一點也沒有減輕,醫生建議轉康復科治療。由於住院效果不理想,家人也不同意再去住院,轉而回家臥床休息。
  • 李可:經方是破解世界性醫學難題的一把金鑰匙
    李可《小青龍湯治重危急症舉要》講稿,萬言之作,一氣呵成,採取自問自答的形式,探討了小青龍湯的諸多問題,堪稱「青龍百問」,是研究經方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