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到阿里山,何以能說到了臺灣?對臺灣最「熟悉」的地方莫過於阿里山和日月潭,從課本中而來。
阿里山在中部的嘉義市,上山一定要試試乘坐森林小火車,紅色的車頭和車廂,曾經是運送木材之用,經過改裝,變身旅遊觀光的功能,頗有復古小火車的情調。
別因老舊而小看它,這條鐵路和印度大吉嶺喜馬拉雅山鐵道、秘魯的安第斯山鐵道,並列為世界三大登山鐵道。一路咣當咣當伴隨著「Z」字型的爬升,像螺旋一圈圈地向山頂進發。山下還是陽光燦爛,山腰就雲霧繚繞,一路在茫茫雲海中穿行,堪稱「雲端鐵路」。
阿里山溫差相當大,過了奮起湖站之後,開始爬升,感覺陣陣涼意,不知不覺經歷熱帶到溫帶再寒帶的轉換,3個多小時晃到了阿里山車站。
山中古樹蒼天,空氣清新的原始森林,深呼一口,簡直是天然的洗肺。穿過山林,眼前一面明鏡般的水潭,將林間景色倒映其中,傳說有兩姊妹在此投湖殉情,故而名「姊妹湖」,有些傷感。
阿里山最有名的樹木,莫過於「神木」,可惜因一次雷擊而倒塌了,當時被雷電劈成三段。之所以稱為「神木」,是它已經有3000年的樹齡了,樹種為臺灣特有的「紅檜」,能散獨特香氣,樹高58米,胸徑6.5米,是「亞洲樹王」,僅次於美洲的巨樹「世界爺」,這樣一棵「龐然大物」,被視作有靈氣的神物般的存在,當之無愧的「神木」了。
阿里山的看點之一就是千奇百怪的老樹頭,原本山上有紅檜樹30多萬棵,而現在樹齡600-3000年的只有幾十棵尚存了,急速減少的原因則是在日據時期被砍伐,運往了日本。
紅檜樹是一種非常優良的木材,樹木高大、木質細膩、耐用,當年在日本佔據臺灣到投降的這50年中,將阿里山的木材由大到小几乎砍盡伐絕,為了快速地運送木材下山,還修建了鐵路,我們上山乘坐的小火車便是用來運送木材的,只是現在改成了客運車廂。
山林裡太多太多被砍伐後留下的老樹頭,隨著歲月流逝,綠色的植被覆蓋了全身,成為阿里山的一道奇觀,經過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後,具有了千奇百怪的形態,人們發揮想像力,將其中一些賦予了新的名字和寓意,什麼「金豬報春」、「象鼻木」、「永結同心」等等,算是用另一種方式來銘記歷史吧。
到了阿里山,不自覺就會哼兩句: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可惜現在阿里山的原住民已經難得一見了,他們是否和《奧德賽巴萊》中的一樣呢?
很多人會以為《高山青》這首歌是高山族民歌,其實它是一部電影《阿里山風雲》(大陸譯名:阿里山的姑娘)的主題曲。
這部影片是上海國泰公司籌攝的,1949年《阿里山風雲》劇組抵達臺灣,拍到一半的時候風雲變色,就只好留在了當地,而這部電影的首映也就在臺灣,主題曲也廣為傳唱。
電影所講述的就是阿里山的一個歷史故事,以曾經出現臺灣小學課本中的人物「吳鳳」為主軸。
過去的課本中吳鳳的故事是這樣寫的:住在臺北高山地帶的原住民,過去有在重要節日獵人頭祭奠的風俗,又叫「出草」,而阿里山的鄒族是最早停止了這項陋習的,這都是因為吳鳳的關係。
吳鳳是清朝期間管理阿里山的官員,因勤政愛民很得人心,一直以來和鄒族同胞的關係都很好,但是鄒族每年秋末要獵人頭祭祀,吳鳳希望能廢除它,就規定把過去變亂的時候,已經被獵殺的40多個「祭品」每年用一個祭祀。
40年後,因已無「祭品」可用,族人便請求吳鳳允許「出草」,吳鳳就勸說先用其它方式代替,就這樣也拖延了幾年。
但到了第四年的時候,出現了天災,鄒族同胞無糧可吃,便認為是惹怒了天神被降災禍,無論如何都要「出草」,再也不能等了。吳鳳想到自己治理山地40餘年還不能革除此陋習,非常難過,便對山民說,明天白天會有一個人騎著白馬身穿紅衣經過小路,你們可以去獵他,但是此後不得再用這種方法來祭祀,山民答應了。
翌日,山民們埋伏在小路邊,果然來了個騎白馬穿紅衣的人,山民們射獵了那個人,沒想到走進一看,竟是他們尊敬的吳鳳,鄒族同胞被吳鳳捨身取義的行為所感動,於是決定革除惡習,並將吳鳳奉為「阿里山山神」,現在嘉義市還有吳鳳廟。
當我問坐在對面的灣灣朋友有沒有看過《阿里山風雲》,嗲嗲的臺灣腔答我:這個沒有喔,《監獄風雲》就看過。那吳鳳的故事呢,他很肯定地說:有!小時候就聽過。
阿里山的風景美得就像一幅山水畫,色調濃得似乎可以揉出汁,偌大的森林中,人多樹少,不知阿里山的姑娘究竟在何方,但卻意外收穫了「吳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