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技術發展為電影工業化帶來什麼?五大導演是這麼說

2020-12-14 娛樂熱點生活

什麼是電影工業化?

日前,導演烏爾善、郭帆、陳思誠、路陽、饒曉志幾位影視行業大咖紛紛發表了自己對「電影工業化」的理解和看法。在此次採訪中,郭帆導演就表示:電影工業化是一個思維模式、一個流程、一個標準。

提及電影工業化,我們不得不提到由北京文化出品的兩部電影——郭帆導演執導的《流浪地球》以及烏爾善導演執導的《封神三部曲》,這兩部影片可以稱得上是中國電影工業化探索進程中的一個剪影。

2019年春節檔,《流浪地球》以雷霆萬鈞之勢橫掃各大影院,累計上映90天,內地總票房為46.55億人民幣,口碑票房雙豐收的同時也把中國科幻類電影拉到了新的高度。科幻類電影既需要天馬行空的創意想像,邏輯自恰的科學背景,也需要標準合理的項目管理與專業完善的後期支持。這對標準化、流程化體系尚不完善的中國電影行業來說無疑是個挑戰。

而我們往回看,《流浪地球》能夠收穫如此高的市場聲量以及觀眾喜愛,這和最初堅持「電影工業化」的製作標準可以說密不可分。據公開信息顯示,《流浪地球》團隊達到了 7000 多人,他們來自不同的國家,從事不同的工種。如何讓這些人在兩年時間內通力協作,完成《流浪地球》的製作,其組織難度不亞於負責一個大型跨國公司的核心項目。

如果說《流浪地球》的成功開創了中國電影工業化的裡程碑,那麼由北京文化出品的《封神三部曲》或將使得中國電影工業化走向另一個新高度。《封神三部曲》由烏爾善導演執導,北京文化董事長宋歌兼任出品人,北京文化董事副總裁兼任總製片人,整體項目周期長達十年!

在《封神三部曲》的拍攝過程中,北京文化董事副總裁、《封神三部曲》總製片人杜揚就曾表示:「站在製片人的角度,我理解的工業化概念分為三點,一是規範化,管理層面建立工作規則和模式,建立標準化流程;二是管理,如何把這個標準化有序地排列組合是非常關鍵的事情;三是人的作用,安居才能樂業,為劇組的工作人員提供好的環境和最佳的身體狀態,才能享受創作。」

電影是具有藝術價值的商品,商品需要的不單是創意與匠人,更需要完備的培養機制,完善的製作標準與完整的工業體系。在此次的採訪中,烏爾善導演也談及到了自己對於電影工業化的看法,他指出:電影工業化,是類型化的創作、科學化的製作管理和高新技術的應用。

而這樣的電影工業化製作理念在《封神三部曲》影片的拍攝和製作中展示的淋漓盡致,在整個過程中一直堅持「科學做電影」的思路,所有細節提前規劃、提前排演,讓工業化運作出精細、準確的結果,從場景搭建、演員培訓、現場拍攝、馬場管理到食堂的管理等,每一個細節都保證有規劃,有秩序,高效率的輸出。

除了電影工業化,我們今天另一個關注焦點就是5G技術的發展能為電影工業化帶來哪些不一樣的升級與改革?用導演烏爾善的話來說,5G對數據傳輸幫助很大,最終大家會接受更便捷與高效的方式,相信也能為觀眾帶來更多不一樣的體驗。

對電影工業化的歸納與實踐,是為之前中國電影產業突飛猛進的十年的深度總結;對於5G時代電影未來的展望,是為今後中國乃至全球電影發展軌跡探索。在後疫情時代,各家影視公司不僅重視技術賦能,在影視儲備方面也十分豐富。拿北京文化來說,除了備受關注的《封神三部曲》之外,還有《我和我的家鄉》、《沐浴之王》、《你好,李煥英》等,相信未來影視行業在技術與內容的共同賦能下能變得更加生機勃勃!

相關焦點

  • 中國電影工業化實驗室落成,業界人士展望5G時代
    新京報訊(記者 周慧曉婉)8月26日下午,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5G時代電影的發展與變革」主題論壇在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辦。該論壇由主題演講、圓桌論壇以及「電影工業化實驗室」啟動儀式三個主要環節構成。主辦方供圖論壇的圓桌環節中,融創文化集團總裁孫喆一,愛奇藝創始人、CEO龔宇以及電影導演郭帆等嘉賓參與討論。對於中國電影工業化發展進程中亟須解決的問題、中國電影在全新技術背景中實現彎道超車的科研能力,以及5G時代可能引發的中國電影全產業鏈的變遷等內容進行了深入的交流與碰撞。
  • 北京電影學院5G時代電影的發展與變革主題論壇盛大舉行
    面對全新的技術環境與未來發展趨勢,積極探索5G技術對電影產業發展可能帶來的多維影響,以及電影產業如何藉助5G技術實現新的變革,具有重要的時代意義。「5G時代電影的發展與變革」主題論壇由主題演講、圓桌論壇以及「電影工業化實驗室」啟動儀式三個主要環節構成。
  • 導演郭帆成立實驗室對標好萊塢 《流浪地球2》將為電影工業化嘗試...
    自從《流浪地球》大爆之後,郭帆成為國內最火的電影導演之一。由他和管虎、路陽聯合執導的抗美援朝電影《金剛川》剛剛官宣,拍攝還在進行中,他又抽空在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論壇上討論5G技術對電影產業的影響,還和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成立了「電影工業化實驗室」。郭帆透露,實驗室將對標好萊塢,並結合國內電影的發展現狀,為中國電影工業梳理出一整套適合我國特色的製作標準。
  • 從《流浪地球》《封神三部曲》,看中國電影工業化探索進程剪影
    2019年春節檔,北京文化出品的電影《流浪地球》上映90天,內地總票房為46.55億人民幣,票房暫居中國影史票房第3位,它的成功讓大眾看到了中國電影工業化的希望。那麼,到底什麼是電影的工業化?日前,導演烏爾善、郭帆、陳思誠、路陽、饒曉志幾位影視行業大咖紛紛發表了自己對「電影工業化」的理解和看法。在此次採訪中,郭帆導演就表示:電影工業化是一個思維模式、一個流程、一個標準。《流浪地球》能夠收穫如此高的市場聲量以及觀眾喜愛,這和最初堅持「電影工業化」的製作標準可以說密不可分。
  • 導演郭帆成立實驗室對標好萊塢《流浪地球2》將為電影工業化嘗試新...
    自從《流浪地球》大爆之後,郭帆成為國內最火的電影導演之一。由他和管虎、路陽聯合執導的抗美援朝電影《金剛川》剛剛官宣,拍攝還在進行中,他又抽空在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論壇上討論5G技術對電影產業的影響,還和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成立了「電影工業化實驗室」。
  • 由烏爾善的《封神三部曲》談中國電影工業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最終在1972年派拉蒙推出了史詩級電影《教父》,獲得了2.5億票房(成本500萬美元)1977年上映《星球大戰》帶動了電影行業整體特效技術的飛速發展,不僅拿下了7.754億美元的全球票房,相關產品更是賣出40億美元。
  • 《流浪地球》離電影工業化還有多遠
    圖為《流浪地球》劇照。近年的幾部科幻影視作品集中改編自劉慈欣的小說,更多的科幻文學IP等待開發。國產科幻電影的發展,亟須破解工業化這道題。2014年,我和幾位中國導演了解到電影《終結者》有一整套完備的製作宣發流程時,被深深震撼了:電影製作的整個過程都是可以量化拆分的,電影被拆分成一個個項目組,分門別類對接道具、攝影、特效等工種,高效地完成任務。回國之後,我們希望琢磨出一套能夠落地國內的電影工業化流程。每位導演都著手開展新項目,我選擇了科幻電影。
  • 中國電影工業化實驗室落成並發布最新階段研究成果
    DoNews 8月27日消息(記者 程夢玲)8月26日下午,第十屆北京國際電影節「5G時代電影的發展與變革」主題論壇在雁棲湖國際會展中心舉辦。在此次活動中,北京電影學院未來影像高精尖創新中心與郭帆工作室聯合成立的「電影工業化實驗室」落成。
  • 「十三五」時期電影發展:「人才蓄水池」功能凸顯,擁抱新技術促進...
    該片對於CG的使用,也為中國電影進一步工業化做出了積極的探索。與此同時,隨著優秀作品數量的不斷增多,林更新、鄭愷、吳亦凡、林允、杜鵑、景甜等新生代演員逐漸走到前臺,在多部國產大片中獻上精彩的演出。2017年,青年導演、編劇、演員創作的好作品更是層出不窮。
  • 國產電影越來越多優秀新作湧出 青年導演成長起來了
    代際更迭 給電影生態帶來嶄新氣象改革開放至今,我國形成了幾代導演群體共存的創作局面。當初,第五代導演因對傳統文化的深刻反思以及對影像美學的強烈追求,而在年輕時一鳴驚人,產生世界級影響,為中國電影引入了以代際命名導演群體的方式。
  • 印象金爵 | 工業化下電影人才培養:從熱愛出發,從基層做起
    此外,製片人、奧斯卡最佳音效設計得主理察·安德森, 製片人李少偉,阿里巴巴文娛集團大優酷事業群副總裁幹超,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藝術總監陳大明等則參與圓桌對話,與主持人上海溫哥華電影院學院執行長蔣為民一起,探討工業化時代,電影人才的教育與培養問題。
  • 電影藍皮書:國產電影產量5年來首次下滑 工業化進程不斷推進
    來源:證券日報之聲本報記者 姜楠2020年12月19日,北京電影學院現代創意媒體學院、北京電影學院國家電影智庫、青島電影之都辦公室與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聯合發布了《電影藍皮書:全球電影產業發展報告(2020
  • 新生代導演萬晴桐對話國際導演李安,探討疫情之下的電影發展
    2020年,全世界人民經歷了不平凡的一年,對於電影從業者而說,更是雪上加霜。在今年美西南科工學會的年會中,四位留洋導演以「好萊塢的未來」為主題對話李安,其中新生代導演萬晴桐作為撰稿人,發表了「十年一覺科技夢-走在創新前沿的李安」以及「在個性和共性中遊走 --- 李安的電影哲學」專訪稿件。
  • 5GE是什麼?美國運營商為搶先使用5G改圖標,網友:這波操作666
    全球很多國家都在大力的發展5g,希望能夠抓住這個時機,為自己的國家帶來更多的福利。對於國內的華為公司來說,5g技術發展同樣是非常重要的。華為公司,是一個服務範圍涵蓋170多個國家以及地區的科技巨頭企業,不但擁有大量的5g專利,就連在5g商用訂單方面,華為可以說都是全球第一的。但是就是這麼一家實力非凡的企業,在5g發展方面,卻遭遇到了很多的困境。
  • 北京文化出品《封神三部曲》,中國電影工業化看到曙光
    作為中國首部神話史詩電影,從籌備策劃到開機拍攝的過程中都在不斷地向陌生的領域邁出腳步,相信這部佳作的上映,定會彌補國產電影在神話史詩領域的缺失,同時我也堅信,這樣嚴格遵循工業化模式電影的出現,對中國電影工業化的發展有深遠的意義。好萊塢電影之所以能夠所向披靡,其關鍵武器就是成熟的電影工業化,而這恰恰是中國電影所欠缺的一個硬性條件。
  • 新媒介給電影帶來了什麼?
    在他看來,以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媒介給眾多進不了院線的電影提供了一個「出口」。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對於國產電影中90%的中小成本影片而言,新媒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播放和展示平臺。據了解,制約中小成本電影發展的主要瓶頸來自於發行渠道的不暢。由於預算限制,中小成本電影要麼進入不了院線,要麼在院線排不到好的檔期,最後票房大多不理想。
  • 「光影新觀察」提升中國電影工業化水平,從劇本格式這樣的細節談起
    「中國電影工業化」始終是每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主題論壇上的重要關鍵詞。去年討論的是「電影工業化之路」,今年聚焦的則是「電影行業如何構建有效的工業化標準體系」。如果說去年的論壇是在為中國電影的工業化找「方向」,那今年的論壇更多的是在為中國電影的工業化找落地的「方法」。
  • 《老師好》監製大雄:扶持新導演是萬物有聲製作爆款電影的方法論
    這部由張欒導演,于謙領銜主演的懷舊風格作品成為春節檔過後最賣座的國產電影,在《波西米亞狂想曲》《雷霆沙贊》等一眾海外大片中成為黑馬。貓眼專業版顯示,《老師好》票房達到3.36億;曾連續5天獲得單日票房冠軍;貓眼評分高達9.3分,其中85.7%的觀眾給出9-10分的高分......
  • 很多影評都會說某個導演用了什麼場景,有什麼效果。電影中的鏡頭
    很多影評都會說,某個導演用了什麼場景,有什麼效果。電影中的「鏡頭」似乎是由導演控制的。那麼演職員表中的「攝影」是做什麼的呢?既然導演控制著鏡頭,為什麼奧斯卡和其他電影獎會選擇「最佳攝影獎」呢?之後,曹禺獲得了與中國頂級導演合作的機會。王家衛監製的《擺渡人》,陳凱歌的《妖貓傳》,美麗的畫面都來自他的相機。關虎尚未上映的戰爭片《八百》,有望在更高的層次上幫助曹禺。《我在中國拍電影》以採訪的形式進行,第一階段圍繞曹禺拍攝。首先,曹解釋說攝影師和攝影師是有區別的。前者比後者複雜得多。由此可見,攝影師並不是唯一負責操作相機的人,而是攝影師。
  • 130分鐘的恐怖電影,26個導演帶來26種死法,每個片段都很重口味
    噹噹噹噹,你們的老朋友,恐怖電影老司機,東北青年王柯基,又來了!今天給大家帶來的,是由26位導演共同執導的一部恐怖電影,《26種死法》。電影由26個劇情各不相同的小片段組成,每個片段都很重口味哦。其實,與其說是電影,倒不如當成「實驗短片」更為恰當,因為《26種死法》拋棄了主流電影常見的手法,反而把目光聚焦於各種獵奇的片段,滿足了觀眾追求刺激的心理,因此對於無所事事,不知道看什麼電影的觀眾來說,無異於是一部寶藏電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