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金爵 | 工業化下電影人才培養:從熱愛出發,從基層做起

2020-12-20 央廣網

  央廣網上海6月22日消息 6月21日下午,第二十二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電影論壇舉辦「電影教育創新論壇:如何培養全球影視創製人才」論壇。

  代表作包括《被解救的探戈》《永不妥協》《低俗小說》的製片人麥可·山姆伯特,聲音設計師、奧斯卡最佳聲音設計得主雷斯爾·普克萊,《流浪地球》製片人龔格爾,追光動畫聯合創始人袁野等分別就工業化體系的構建及人才培養的問題發表了主題演講。

  此外,製片人、奧斯卡最佳音效設計得主理察·安德森, 製片人李少偉,阿里巴巴文娛集團大優酷事業群副總裁幹超,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藝術總監陳大明等則參與圓桌對話,與主持人上海溫哥華電影院學院執行長蔣為民一起,探討工業化時代,電影人才的教育與培養問題。

  工業體系化人才的素養:熱愛是基本

  在麥可·山姆伯特看來,要想在電影行業中發揮自身的價值,有三點基本素養很關鍵:第一,要有找到好故事的熱情,第二,有對好故事的堅持。第三,有很強的執行力。同時他強調,對於從事電影工作的人,不論在工業化體系中擔任怎樣的角色,都要有觀眾視角的思維。「如果自己不從觀眾的角度做一個作品創作,你是沒有辦法提供一個他們所滿意的作品。」麥可·山姆伯特說。

  作為中國科幻電影崛起的代表作,《流浪地球》在製作過程中面臨了不少挑戰。龔格爾透露,在拍攝期間,劇組每天的工作時間達到18個小時,而導演郭帆在拍攝的145天中每天只有30分鐘到1個小時的休息時間。「如果你不熱愛,恐怕很難堅持下去。」龔格爾說。

  雷斯爾·普克萊同樣談到了熱愛的重要性。他表示,印度電影的競爭非常激烈,每年200部電影中可能只有15部可以在電影票房方面取得成功,但仍然有源源不斷地電影創作誕生,電影的數量也在持續上升。雷斯爾·普克萊指出,這背後的動力還是對電影的熱愛。「你想讓你的故事成為經典,就必須要有一種非常瘋狂的精神。」

  中國動畫產業雖然仍有待提升,但袁野表示,動畫本身的製作特性,已自然地推動中國的動畫製作遵循工業化體系。就目前整體來看,投身行業的人基本還是靠熱愛驅動。一方面,動畫製作流程非常繁複和細節,另一方面,中國在動畫教育方面專業設定的缺位,使得人才的培養需要持續靠一線的實踐積累,所以除了動畫相關的專業技能,個人的學習能力和創作能力也很重要,「這就對綜合能力提出要求。」袁野總結說。

  工業體系化人才的培養:基礎實踐必不可少

  蔣為民提到,目前中國的影視類的院校近三百多所,重點大學達到了30所,每一年影視類的專業報考人數不斷在攀升,但很多名牌院校的畢業生進入到社會以後,卻很難進入行業。

  針對電影人才普遍的產學脫節的問題,理察·安德森表示,電影學院的教育的確可以幫助個人觸及到電影的方方面面,但想要深入到行業中,適應工業化體系的運轉,就應該從基層做起。「好萊塢體系開始運轉的時候,是沒有專業的電影學院的。」理察·安德森說。

  陳大明認為,對於學習電影的人來說,真正的努力不是在學校裡而是在學校以外。在學校學到的只是基本知識,要在行業立足,還是要通過各種嘗試,尋找到自己的定位。

  李少偉同樣鼓勵學生走出電影學院。他直言,學生在學習的同時就可以工作,只有這樣,才可以真正了解行業到底在發生什麼,將來才能在機會到來時,有能力去選擇。

  在強調要儘早主動參與行業實踐的同時,與會嘉賓也對電影人才的教育現狀發表了看法。幹超指出,當下的電影人才培養存在專業分工不明確,專業不夠聚焦的問題。

  對此,理察·安德森提出,一些大的製片廠,可以與電影學院加強合作,創立如醫學生培訓這樣有章可循的培訓體系,這樣也會使得學校的教育更加具備針對性,專業人才的培養更加聚焦,所匹配的工種更加多元化。

  除了專業進一步細分化,袁野和李少偉都提及了要進行審美意識的培養。「在真正進到製作環節後,基本的製作技術和技巧都是可以學習的,但審美才是決定你能夠往前走,能夠變成是一個優秀的人才必不可少的。」袁野表示,應充分利用在學校的時間多做探索。

相關焦點

  • 印象金爵|中國電影步入黃金時代 本土原創內容作用凸顯
    但同時,看似「風光」的背後,人才短缺、製片人壓力大等問題又常被業界提及。6月16日,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國際製片人高峰論壇舉行,業界知名製片人通過分享實戰經驗,暢談製片人眼中的中國電影市場。在日前舉行的第六屆全球電影產業鏈發展論壇上,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教授陳旭光認為,對於電影行業全產業鏈而言,每個環節都需要更多專業性的人才。但相比較而言,具備經濟、市場、藝術等多方面專業素養的製片人才是目前影視行業中最為緊缺的。《摔跤吧!爸爸》製片人悉達多·羅伊·卡普爾用「組建一個家庭」來描述製片人的工作。
  • 金爵國際電影論壇
    本屆"金爵"國際電影論壇以"合作世界、關注(投資)中國、發展亞洲"為展示主旨,分三個板塊。  板塊一、主題論壇:"金爵"國際電影論壇  本屆以"百年中國電影面向世界未來"為主題,由三個分主題(三場)的研討構成:  1、百年中國電影--經典與潮流的對話;  2、聚焦中國--國際電影大師的中國情結;  3、中國與世界的對話--中美影視娛樂行業高層會議。
  • 「光影新觀察」提升中國電影工業化水平,從劇本格式這樣的細節談起
    「中國電影工業化」始終是每年上海國際電影節主題論壇上的重要關鍵詞。去年討論的是「電影工業化之路」,今年聚焦的則是「電影行業如何構建有效的工業化標準體系」。如果說去年的論壇是在為中國電影的工業化找「方向」,那今年的論壇更多的是在為中國電影的工業化找落地的「方法」。
  • 金爵國際電影論壇日程安排簡介
    第1頁:「金爵  金爵國際電影論壇時間表  一、百年中國電影——「主題論壇」  1.亞洲新電影論壇暨亞洲新人獎頒獎  「金爵」國際電影論壇  本屆「金爵」國際電影論壇以「合作世界、關注(投資)中國、發展亞洲」為展示主旨,分三個板塊全面展開中國、亞洲以及世界業界之間,從創作到發行到管理高層之間全面的交流。
  • 培養孩子熱愛勞動不妨從「家務清單」做起
    (5月6日 澎湃新聞)眾所周知,學校給學生布置「家務清單」作業,其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從小熱愛勞動,養成良好的勞動習慣,並通過勞動,使學生懂得勞動對於磨練他們的頑強意志和艱苦創業精神的作用,讓學生明了勞動在人的一生中的重要意義。
  • 為人才紮根基層厚植沃土
    到基層工作,顯示了年輕人才開放、多元的職業選擇。但不久前,關於高學歷畢業生入職街道辦的新聞再次引發網友熱議。畢業生應該秉持什麼樣的擇業觀?基層應該如何延攬人才?針對這些問題,本期大家談選刊3篇來稿,與讀者一起探討。——編者摘下擇業「有色鏡」吳澤對人才個人選擇的熱議背後,飽含著全社會的期待。
  • 印象金爵|中國科幻電影尚在起步階段 未來凸顯文化自信是關鍵
    6月17日下午,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電影·科技·未來——科幻電影的想像空間」論壇舉行,與會嘉賓就中國科幻電影當下的發展狀況,未來中國科幻電影需要突破的難點展開深度對話。「中國現在不缺電影觀眾,不過越來越只願意為優秀的作品買單。」劉鵬說。圖為活動現場 主辦方供圖製片人滕華濤在提及參與科幻電影創作的動機時也認為,隨著中國電影市場票房的持續走高,低成本的喜劇和低成本的愛情片,已無法觀眾的需求。不管是科幻還是這種大型的工業化電影作品,觀眾都期待更高製作水平、高質量的電影。
  • 香港再出發 急需再工業化
    圖:面對全球出現去中介化,疫下「去旅遊業化」的情況,再工業化或是香港的另一出路。圖為香港的口罩生產廠。香港大學經濟學教授鄧希煒表示,基於經濟學研究,高科技工業路線可以令向上流的階梯更加持續,以及生態鏈更加完整。
  • 第七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閉幕 伊朗片斬獲金爵
    伊朗片斬獲金爵 茉莉花兩度盛開  第七屆上海國際電影節昨晚在上海國際會議中心閉幕。評委會給出的簡短評語是:它用最樸素最單純的電影語言表達了最深刻的人生。中國影片《茉莉花開》在昨天中午剛剛獲得媒體頒發的「最佳劇情獎」後,在金爵獎閉幕式上「花」開二度,獲得「評委會大獎」。
  • 由烏爾善的《封神三部曲》談中國電影工業化: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然而在業內人士看來,這些只是表象原因,根本原因還是在於,我們的電影工業還處於相對落後的階段。1、好萊塢是怎麼玩轉「電影工業化」的?提及「電影工業化」,就不得不提到好萊塢。好萊塢是目前世界範圍內電影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地方,而他的工業化進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 金爵獎出爐!伊朗電影《夢之城堡》獨得三項大獎,96歲常楓成最年長...
    今晚,第22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頒獎典禮在上海大劇院舉行。這份對表演事業的敬畏與熱愛,贏得了現場熱烈的掌聲。獲獎後,96歲的常楓捧著獎盃來到後臺,他說:「『秦海璐老師『非得讓我演這個戲,我身體不行,走路也不方便,我說那我先看看劇本。一看,劇本我非常喜歡,角色我更加喜歡,我只好『無可奈何』地接下了,就拼著命演吧。哪知道,有這麼幸運,在今天能拿到這個獎。」話音未落,老爺子的幽默和誠懇,再次打動了現場媒體,掌聲再次響起。
  • 「定製式」培養 山東啟動新一輪基層人才掛職研修
    齊魯網·閃電新聞9月28日訊 基層活則全局活。人才短缺,一直是制約鄉村振興的短板和不足。從鄉村人才隊伍建設看,引進人才是打造基層一流人才隊伍的有效方法,但內部挖潛,培養「本土人才」更是關鍵。據了解,山東省已連續開展6年的基層人才掛職研修工作,共1100餘名來自全省基層一線的業務骨幹參加掛職研修。該項目激發了省市人才資源優勢,調動了基層人才成長潛能,搭建了上下聯通橋梁,暢通了人才培養通道,幫助基層培養了一批懂技術、善管理的「多面手」人才,受到基層廣泛好評,成為深受一線歡迎的「香餑餑」。
  • 金爵國際論壇介紹
    6月17-23日期間,將舉行 「金爵國際電影論壇」。論壇繼續秉承「合作世界、關注(投資)中國、發展亞洲」的宗旨。論壇將由「主題論壇」、「電影大師班」和「亞洲新人獎」評選三個部分組成。  主題論壇:關注電影資本運作的各個方面,並將從這種運作的各個層次展開討論:電影的前期投資與合作,電影的營銷、發行與院線運營等。
  • 上海電影節金爵獎入圍名單公布,開幕是劉亦菲的《烽火芳菲》
    6 月 8 日,官方公布了第 20 屆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的入圍名單。14 部電影將參與金爵獎的角逐,包括三部華語作品。它們分別是許鞍華執導的《明月幾時有》、蔡尚君的《冰之下》、以及丹麥導演比利·奧古斯特執導、劉亦菲主演的《烽火芳菲》。
  • 從金爵獎官方入選影片《海蓮娜:畫布人生》等說開去
    電影是現實的延伸,電影從業者積極介入了女性議題,渴望行業結構甚至社會性別結構調整的聲音從現實滲透在作品中。今年上海國際電影節在徵片、選片階段,即發現當下電影創作的重要趨勢是「女性對男性凝視的反抗」「女性挑戰性別刻板印象」。
  • 新時代時評:培養基層黨組織人才隊伍
    各級黨組織任何一項決定部署,要真正的落地落實,要檢驗執行的效果,歸根結底,都落實到基層黨組織。而人才是建設黨組織的基礎,人才隊伍跟不上,完成重點工作就要大打折扣。如何建設適應新形勢新任務新要求的人才隊伍,筆者認為要做好以下三個方面。
  • 劉燁加冕金爵影帝 《德蘭》獲最佳影片
    ,最終裁定了金爵獎3個單元24部電影的命運。入圍金爵獎的3部華語片全部有獎可拿——劉傑導演的《德蘭》奪得最佳影片,劉燁則憑藉《追兇者也》摘得最佳男演員,《皮繩上的魂》攝影師郭達明榮獲最佳攝影獎。金爵封帝讓劉燁現場樂得合不攏嘴,但要論收穫大,恐怕還要算是曹保平,金爵獎可謂見證了導演曹保平一路走來的歷程,他曾在2006年憑藉《光榮的憤怒》得到亞洲新人獎評委會特別獎,而去年他執導的《烈日灼心》不僅讓他捧回最佳導演,還捧出了金爵獎歷史性「三黃蛋」影帝——鄧超、段奕宏、郭濤。今年再助十年未沾獎盃的劉燁榮升「金馬」、「金雞」、「金爵」三料影帝,足見其成長。
  • 就業視角——後備人才專項培養
    清北碩博生入職街道辦,之所以引起社會熱議,主要是公眾考慮到國家和家庭培養出這樣的人才耗費巨大實屬不易,好不容易盼著碩博畢業了,竟然到街道辦上班,有點高智低就的嫌疑;同時認為街道辦不需要這麼優質的碩士和博士來辦公,屬於人才浪費。
  • 《流浪地球》離電影工業化還有多遠
    國產科幻電影的發展,亟須破解工業化這道題。電影工業化,不像很多人直觀理解的重工業、機械化、大齒輪,它的內核是強調流程、協同與分工,意味著流程的整合、觀念的改變。我們對推動國產電影工業化的緊迫感,來自一次海外學習的震撼。
  • 從「研」出發,培養勇於鑽研的高層次人才
    、開放合作,培養具有研究和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從「研」出發,肯鑽研、能鑽研的研究生該如何培養?研究生教育需要在「入口」選拔、過程培養、課程設置、「出口」把控等方面做出哪些變革?我們約請三位嘉賓,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入交流。「研」是鑽研探究,也是精通突破教育周刊:把研究作為衡量研究生素質的基本指標,對研究生提出了哪些素質和能力的新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