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了一本期待很久的書,終於趕在假期前看完,書名叫《假性親密關係》,作者是Steve Shi,多倫多大學心理學本碩畢業。一位在上海的心理諮詢師,專注於 80 後、90 後的情感生活、心理健康和個人成長。
真正的親密關係是你與另一個人之間深刻的、自由的、互相回應的聯結。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情侶之間都真的有這樣的感受和聯結。如果我們仔細觀察自己身邊的人,也許就是你的父母,甚至就是你自己,一定有那些看似親密,卻總是好像「差點兒什麼」的伴侶。
作者深入探討導致假性親密關係的三個原因:不了解自己、不了解彼此和愛無能。最後一個部分,作者描述一種理想親密關係的藍圖,並且分享關於如何實現的具體方法。
這裡我想講講關於自己對導致假性親密關係的三個原因的理解。
第一個,不了解自己。我想每個人都曾試探性地想要讀懂自己,但大部分人都很難確定哪一面才是真正的自己,小部分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誰、從哪來、往哪去......
是的,其實不深入了解自己,是部分人的現狀。想要了解自己,向內看的人,很有智慧。因為你自己本身就是一座待開發的寶藏,所有的資源都有,只需要你慢慢覺察自己,讚許自己,認可自己。
小時候經常會問父母一個問題:我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的呢?是啊,好像無意識地就來到這個美麗的世界,但是想追根溯源,卻無從知曉。
那麼我們是怎麼來到這個世界的呢?我也一直在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
還有一個我很好奇的是,生活在這個世界,我是為了追求什麼而活下去的呢?當然,這是青春期會提出的質疑,也不妨現在也想一想,感受一下這份追求的強烈程度。
答案都在你自己的感受裡,你的潛意識裡。
第二個是不了解彼此。在關係中逃避關係就是假性親密關係。
它其實不僅僅指戀愛關係,也可以發生在朋友、家人或工作夥伴之間。但今天,我們來討論親密關係中的「假性」狀態。
親密關係中,互相了解的人多嗎?
我不知道,但可以猜測到的是大部分人都只是停留在「表面功夫」。只需要一個能「展示」的伴侶,或者說自己沒有意識到並不了解對方。
什麼是假性親密關係?
假性親密關係,並不是真正的親密關係,而是指伴侶雙方默認的一種狀態:利用形式上的在一起,來迴避真正的在一起。
這麼說好像有點殘忍,你們可能在外人看起來是親密的;但實際上,這段關係避開了雙方彼此的坦誠和接納、避開了雙方自願地為這段感情和對方付出。
它是雙方不自覺地精心構建起來的「聯結」,是伴侶雙方的共謀。
而真正的親密關係代表著相互關心,彼此共情及情感付出。但這些是需要承擔情感投入的風險的,在乎一個人,我們就有可能因此受傷。
假性親密關係就是為應對這樣的風險出現的:我們懷著對失控的恐懼,所以不敢投入,迴避了彼此情感的付出。
如此說來,它是一種防禦機制,是兩個人一起在防禦那種「需要雙方一起創造的真正親密狀態」。
很多時候,我們害怕「真的在乎一個人」,或者「讓別人對我們來說變得重要」,因為真正的愛和關心一個人是一件非常危險的事情,讓我們有一種被傷害、被拒絕、被拋棄的脆弱感。
這使我們恐懼和焦慮。
而這樣的一種防禦機制則可以幫助我們抵抗這樣的恐懼和焦慮。待在這樣一段關係裡,對我們來說是「安全」的,因為這段關係從表面上看非常穩定,有著精心構建的規則,不會出現不可預測的危機。
所以我們在這段關係中將會得到的情緒反應都是在自己控制中的、可以完全預測的。假性親密關係使我們從真正的親密關係帶來的複雜性中得以解脫。
有心理學家認為,在假性親密關係中,我們處於一種「情感禁閉」的狀態,即雙方不自覺地達成了協議——共同保持情感上的麻木。
而這種禁閉的狀態,看起來雙方是在一起,但卻拒絕進行深刻的情感聯結,在實質上卻是一種分離。
第三個,愛無能。這個詞很犀利,但也確實很準確。愛是一種能力,不是每個人都擁有的能力。
愛的能力,首先體現在是否會愛自己。你有多久沒有好好慰藉自己?為自己做一餐美味的晚餐,為自己的新進程慶祝,為努力的自己買一份精緻的禮物......
先學會愛自己,才有愛別人的能力。自己口袋裡沒有的東西,談何給別人呢?
既然是一種能力,那麼當然是可以練習而來的。所以我們可以嘗試多讚許自己、多及時獎勵自己。
願大家都能擁有真實的親密關係,好好地體驗關係帶來的所有美好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