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看到留言裡,很多單身的姐妹都想儘快脫單積極尋愛。但據我觀察,有種戀愛談的,還不如單身來得痛快。
比方說有種情侶,每天聊天,一起過周末,假期一同去旅行,彼此陪伴,關係穩定。表面上看起來十分親密,但其實所做的一切都充滿了一種例行公事的感覺。
關係只停留在了一起吃喝玩樂這種表面的事兒,而沒有對對方敞開心扉,表達自己或者關注對方的需求,探索更多精神層面的東西。兩個人就像是「酒肉情侶」,而不是有精神共鳴的靈魂伴侶。
在網上看到心理學中把這種關係稱之為「假性親密關係」(irrelationship)。可以理解為兩個人只是形式上的在一起,逃避問題和矛盾,沒有認真的吵架、衝突以及解決問題的過程,就像是合夥生活一樣。
關係看似很親密,實際上總覺得哪裡好像不太對勁。
朋友小林就曾經歷過一段假性親密關係。
那是她的初戀,別人的初戀都是最喜歡或印象最深的。而小林的初戀,卻是她最不想提起來的。
小林跟初戀在一起,剛開始完全不是因為喜歡。只不過是自己剛來到一個新的城市,對一切都很陌生,沒有朋友和家人,需要一個人陪著。再加上從來沒談過男朋友,當下對戀愛關係有著強烈的需求和渴望。
可是戀愛談了快兩年,回憶起來卻沒有太多心動的感覺。
記得第一次牽手,第一次接吻和旅行,她本來都充滿了期待,事後發現好像並沒有想像中那麼美好。之後再這樣做的時候也並沒有發自內心的開心,反倒像是在扮演熱戀中情侶應該有的樣子。
她不斷在煎熬和自責中尋找戀愛的感覺,維持表面的親密,甚至還怪自己是不是不夠努力,也試著讓自己多喜歡他一點,後來發現不過是徒勞。雖然兩個人的生活已經非常緊密地關聯在一起,但很多事情都不盡人意。
大多數時間她也並不知道對方在想什麼,對方同樣也沒那麼了解自己。兩個人有了越來越多無法探討的話題、不願表達的情緒,好像只是住在一起的室友。
不去了解對方的內心,就形成了假性親密關係。表面的親密並不會真的讓人感到幸福,反倒是一種負擔。
分手的時候對方問她為什麼,她只說對這段感情盡力了。
雖然聽起來不太負責,但兩年前的她並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也並不太能分辨心動和感動這兩種感覺。把第一次戀愛當成拆盲盒,拆到不喜歡的就不想要了。
假性親密關係最慘的大概就是單方面沒有被認真對待,我也有過類似的經歷。
明明身處在那段親密關係裡,卻感覺跟另一半離得很遠,不敢放心去依賴。對方提出分手的時候,我可憐巴巴地說「捨不得分開,你是我工作之後談的第一個男朋友,也是第一個相處這麼長時間的對象。」
他卻說「你能跟我談這麼長時間,也只是因為工作之後比較穩定而已。這個人是不是我都不重要,換一個人也是一樣的」。
那時我才明白,他理所當然的以為我捨不得的只是這段感情,而不是他這個人。按照這個邏輯隨便一段感情裡隨便換一個人,都不會有任何區別。跟我談三年的是他,也可以是任何一個人。
可真的是這樣嗎?至少對我來說不是的。我想的是跟眼前這個人,一同度過更多的時光,一起做更多有意思的事。
可在他眼裡我們的關係,可能就像知乎上的一句話那樣「和你做著情侶都會做的事,卻從未想過要和你共度一生。」
真正的親密關係代表著相互關心、彼此付出,但這些是需要承擔情感投入風險的。每個人都想要愛和陪伴,卻擔心潛在的損失,於是都只索取而懶得付出,有的從一開始就避免投入太多感情。
仔細回想起來,我和他的相處也只限於一起吃飯、看電影、打遊戲,無聊的時候一起打發時間,從來沒有探討過關於未來和以後的話題。每次在我試圖想進行更深的交流時,他也總是敷衍或轉移話題。
於是分手後才發現,我們好像從沒真正在一起過。
兩個人看似親密無間,但從不直面問題,缺乏真誠的溝通。這種表面的風平浪靜完全經不起考驗,一旦時間一長或是生活中出現什麼變數和考驗,這段關係也會隨之破裂。
富蘭克林曾說: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係中,對人生的幸福最重要的莫過於真實、誠意和聯結。
長久的親密關係需要互相坦誠包容,更需要彼此溝通和理解,希望大家都能繞開假性親密關係,找到那個真正與你親密無間的愛人。
插圖 / 《最完美的離婚》
頭圖 / 阿仁
「今晚22:22的報時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