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可怕的山寨機中國手機市場最近兩年最火的名詞是什麼?不是國產機,不是國外名牌機,而是山寨機!山寨機,從小工作坊到正式編制,從日進萬金到生存艱難,從橫掃國內到轉戰海外,山寨機以星火燎原之勢,演繹出一段另類的傳奇……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82727.htm山寨離我們很遠,山寨機卻在我們身邊。
2008年,坊間流傳著一個有關山寨機的段子:一定得選最好的硬體晶片,僱法國設計師,做就得做最高檔的手機;平臺直接用MTK,屏幕最小也得3.0的,什麼智能呀、電視功能呀、雙卡同時待機呀、能給他裝的全給他裝上……手機裡再建一讀卡器,卡用索尼的,一個G就幾十塊;再裝一特大電池,365天待機,就是一個字兒——爽,接個電話就得說它一個小時才行;周圍的人不是金立就是CECT……
「我們是漂灰的人,我們是讓人瘋狂的人。」接受記者採訪時,老劉(化名)忍不住用忍不住用指節在桌上敲了又敲。從國產品牌手機的IC研發,到現在的山寨手機製造,幾乎經歷了手機產業鏈上全部環節的老劉,娓娓道來了自己山寨機的傳奇經歷。
被逼上「黑道」
「說起山寨機,就必須提到MTK晶片。」老劉說。MTK是一家中國臺灣的晶片廠商,中文名字叫聯發科,就是這家創立於1997年的公司,他們研製出的廉價MTK手機晶片震動了整個手機產業鏈。僅僅2007年,聯發科所公布的手機晶片出貨量就超過了5000萬顆。
老劉介紹說,一臺山寨機的出爐過程是如此簡單:由於MTK晶片把手機主板、軟體集成到一起,只要加個外殼和電池,誰都能用MTK提供的手機「半成品」生產出一臺手機。這就像你去市場買一臺電腦兼容機一樣,CPU、內存、硬碟、顯卡都給你配好,你只要用不同的機箱和螺絲把它們擰緊。
「是的,就是這麼簡單。」另一家山寨機投資人SUN說。2003年,SUN離開了就職的波導公司,隻身來到深圳,找了10來個工人,創辦了森達手機有限公司(化名),邁出了向山寨手機行業進軍的第一步——這和老劉進軍山寨機的時間出入不到3個月。
老劉和SUN的日子從一開始就顯得十分「滋潤」:不用繳納17%的增值稅;小作坊式的生產,不用註冊登記,甚至不用考慮廠房設備;IC晶片是低於飛利浦、TI等價格15美元左右的MTK;不用辦理入網許可證,每部貼牌僅為20-30元,成本至少比國產手機低20%。「在2004年,一部成本千元左右的手機,利潤往往可以達到上百元甚至更高。」
為了謀求利潤的最大化,SUN帶領森達走上了「精兵簡政」之路:「幾乎捨棄了產品的研發設計,直接照搬其他公司的手機方案,售後方面也是能省則省」,這讓SUN的「森達」規模不斷擴大,迅速走上了暴利之路,也埋下了被淘汰的伏筆。
在老劉和SUN看來,自己都是被「逼上黑道」的。一部正規手機在投入生產之前,首先有兩個門檻:一是政策門檻,即必須擁有發改委核准的手機牌照;二是資金和技術門檻,即要花費巨額資金向晶片廠商和Design House(手機解決方案設計公司)拿方案。這兩個門檻,對於山寨手機廠商來說,當時都是不可想像的,於是只好被逼上「黑道」。
另類手機發展之路
給國產品牌「上課」
2005年2月19日,手機核准制正式出臺。這意味著,老劉有機會讓自己從「黑道」變為「白道」了。
「我不會去拿手機牌照的。」老劉和SUN都對自己的「投機」身份不甚著急。在他們看來,「牌照一放開,我們這些『黑道』就變『白道』了,而原來的白道都沒活下來。」
這個邏輯,某種程度上在2007年牌照開放前就已經實現——2004年,國內知名二線品牌易美手機破產停業,國內品牌手機自此江河日下,直到現在,翻身仍是遙遙無期。
但是老劉又很快發現,自己周圍如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了無數山寨廠,從農村到城市,不但對國內國外品牌手機形成圍攻,還造成了山寨機自內部的無數混戰,一大批在管理與更新上跟不上腳步的山寨機廠倒閉了。很不幸,SUN的森達就成了其中之一。
SUN的遭遇讓老劉意識到,必須在管理、更新與整合能力上加快步伐,才能謀得生存之地。2006年過後,老劉開始參股一些手機設計公司,並有自己的手機模具廠,並讓部分核心經銷商在自己的公司中參股,以快速形成整合能力。此時,在老劉的生意經中,他已經和科健、波導等一線品牌做起了生意。在業界,由於推出新品的速度跟不上,一些國產品牌的手機其實從2005年起有不少是出自貼牌廠商。諸如藍牙、雙卡雙待等新技術,最早都是配置在山寨機上。從某種程度來說,山寨機引領了手機市場的消費潮流。
事實上,山寨機本身已悄然發生了變化,老劉初入道時,山寨機主要是指仿冒機,現在的山寨機不僅打著名牌機的擦邊球,將仿冒做到了極致,更多的還有完全原創產品,只是因為政策原因而不走正規渠道。
「從管理與整合的角度看,我們的確給正規廠商上了一課。」老劉說。現在,山寨機的生產基本是分工協作,採取上下遊訂單形式協同作業,在深圳、東莞一帶,有一條從手機配件、晶片、電池、刻模到組裝的生產鏈,儘管彼此獨立,但協作極為靈活。 「我們換個機模只需15天,而品牌廠商至少要花兩個月。」
「我們玩不過山寨機。」一家國內品牌廠商人士無奈地說,他們生產一款新機型,從立項到論證再到審批,往往要花上幾個月甚至半年時間,「等你推向市場,已然是人家的淘汰機型,山寨機卻又出新品了。」
曲線救國?
到海外市場淘金
2007年10月,國家實施長達9年的「手機牌照」制度取消,「山寨機」身上的「黑色」漸漸退去,搖身一變成了正規軍。
去年底,天語,一個名不經傳的以山寨機起家的廠商,以所向披靡之勢席捲市場,其市場份額實際銷售量竟然超過了三星、索愛、摩託羅拉和LG ——山寨機開始修成正果。
「我去該工廠參觀過,其質檢要求要高於國家標準2-3倍。」老劉羨慕的說,可惜自己工廠沒有這個實力,或許當時那個不想被「招安」的決定太倉促了。
「大者恆大,強者越強」這個道理在山寨機市場裡也在發揮作用。隨著原材料、人力成本的增加,國內手機市場逐漸飽和,山寨機的利潤也被一再壓縮。目前單機利潤平均被壓縮了60%-80%,不少手機單部利潤只有10元錢,最低甚至只有5元,從那時開始,在國內平均每做五款機型,只有一款能盈利。沒有實力的山寨廠,要麼另尋市場,要麼被淘汰。
2007年8月,覺得日子沒法過的老劉做出了從業以來首次重要的戰略轉型——轉戰海外市場。「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國內山在即出口量陡增,在東南亞、印度、非洲等市場遍地開花。」海外市場利潤是國內市場的3-4倍,這激發了大批中國山寨手機的海外淘金夢。
老劉的首筆海外生意,賺了40萬人民幣,如今老劉每月的出口量大約為15萬部,價格分低端和高端機型,價格從30美元到100美元不等。這在業內只算得上中等,像他這樣轉戰海外的山寨機還有很多,最大的出口量每月可達30萬部。
SUN也從中看到了商機。去年8月,SUN又重新悄然開張了山寨機從業之路,除了海外市場,SUN還悄然在阿里巴巴這類網絡B2B交易平臺挖掘上遊資源。
現在,老劉希望,人們有一天能最終意識到,「山寨機才是促進整個國產手機產業鏈成熟的一大功臣。」實際上,山寨機「粉絲」團體正越來越龐大,「山寨機已成為DIY文化」的說法也正越傳越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