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收復過幾次臺灣,現在我們距離收復臺灣還有多遠?

2020-12-19 胖哥搞笑小小說

" 夏商時期臺灣屬於九州中的揚州。在《尚書禹貢》成書之時,臺灣已經在中國的管轄範圍之內。"

臺灣主要的少數民族是高山族,自三國時期吳國曾派軍東渡臺灣海峽並帶回了臺灣的上千人口「公元230年,吳主孫權「遣將軍衛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得夷洲數千人還。」後來大陸與臺灣來往密切,漢族人口定居臺灣的越來越多,直至南宋時期,正式將臺灣劃歸福建晉江縣管轄,並開始派兵駐守。

元朝時期,元世祖忽必烈為加強對臺灣的管理,在澎湖設立」巡檢司「隸屬於泉州同安縣(今廈門市)管轄,這是中央政府首次州臺灣地區設立官署。

明朝初期仍設澎湖巡檢司, 17世紀20年代的明朝末葉大陸居民開始大規模移居臺灣,給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以極大推動。其時福建鄭芝龍等人為抗拒官府欺壓,率福建、廣東居民遷居臺灣,一面從事農耕、商貿,一面抵抗倭寇、荷蘭殖民者。

1624年,隨著世界範圍內大航海時代的開啟,荷蘭東印度公司的殖民者侵入臺灣,荷蘭殖民者實行強制統治,把土地據為已有,強迫人民繳納各種租稅,掠奪臺灣的米、糖,將其收購的生絲、糖和瓷器經臺灣轉口運往各國,牟取高額利潤。

1661年,民族英雄鄭成功(鄭芝龍之子)率軍從荷蘭殖民者手裡收復了臺灣,至此中國人民收回了被荷蘭殖民者侵佔的寶島臺灣。

1895年清朝統治者以《馬關條約》將臺灣割讓給日本,1945年抗日勝利後,中國政府收復臺灣,臺灣及澎湖重歸中國主權管轄之下,1949年原在大陸的中國國民黨當局退據臺灣。

我們現在離臺灣收復,祖國統一還有多遠?我相信誰都不能阻擋祖國統一的歷史步伐,逆勢而上者終將自食惡果,中華民族必將統一!

相關焦點

  • 也不看看我們四次收復臺灣的歷史
    摘要:今天,島叔帶你回顧一下中國歷史上四次收復臺灣的故事,殷鑑不遠,願統一可期。【俠客島按】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當然在歷史上它也有與大陸分離的時期,但就跟中國的歷史主流是統一一樣,臺灣每次在分離後,都會再次回歸祖國。
  • 300年前收復臺灣——民族英雄鄭成功
    臺灣歷來是中國的固有領土,但是在1624年(明天啟四年),荷蘭殖民主義者侵佔中國臺灣。1662年(清朝順治十九年,南明永曆十六年)鄭成功從荷蘭侵略者手裡收復了淪陷38年的中國領土臺灣。鄭成功在收復臺灣前的處境相當不好,1659年鄭成功曾率領十萬大軍攻打南京,慘敗而回,損兵折將元氣大傷。之後清政府的步步緊逼,只能困守廈門。鄭成功身後有數萬將士需要供養,廈門一地無法滿足補給。只能把希望放在海峽對面的臺灣。要奪得臺灣,必先有戰船,鄭成功大修戰船,訓練水師。
  • 如果說鄭成功不收復臺灣,那麼康熙會不會從荷蘭人手裡奪取臺灣?
    如果鄭成功沒有收復臺灣,而是和南明朝廷一起被清軍滅亡。那麼臺灣就有可能一直被荷蘭人控制,就像英國控制菲律賓一樣。到康熙時,即使國力強盛,也不會有心收復臺灣。當時清軍對於海戰仍不擅長,之所以下決心打臺灣,主要是臺灣是南明殘餘勢力,將來有可能反撲大陸的。
  • 臺灣是何時淪為荷蘭殖民地,又是何時收復的?
    臺灣位於中國大陸東南海域,東臨太平洋,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我們所說的臺灣地區,包括臺灣本島以及蘭嶼、綠島、釣魚島等21個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的64個島嶼,以及金門、馬祖島嶼,其中臺灣本島的面積約3.6萬平方公裡,是中國的第一大島。
  • 收復臺灣的見證者——臺南赤崁樓
    當時已有一些倭寇、海盜,以臺南為基地掠奪附近海域,明朝廷幾次派兵討伐,也開啟了漢人往臺灣移民的歷史。公元1624年,荷蘭人佔領臺灣,於大員港建立奧倫治城,後更名為「熱蘭遮城」(今安平古堡),並建「普羅民遮城」(今赤崁樓)。歷史是如此巧合,這一年正好是38年後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鄭成功在日本平戶出生的那一年。
  • 為中國收復大量領土,在他主張下把臺灣變為中國一省
    後來在胡雪巖的資助下籌辦起了糧餉,為了展示自己的決心也不給自己留後路,抬著棺材踏上了收復新疆之路。公元1880年左宗棠戰勝阿古柏收復新疆,清政府把新疆地區劃為行省,一直到現在。清朝時期疆域圖除了收復新疆這件事廣為人知外,其實左宗棠還做過一件對歷史影響很大的事情,只不過大家都不太了解。
  • 他才是第一個收復臺灣的中國人,比鄭成功早了六十年
    1/宣城「俠少」歷史常識告訴人們,最早從外邦人手中收復臺灣的是民族英雄鄭成功。其實,早在鄭成功收復臺島的六十年前,就有一位名安徽人曾拼死渡海,一舉蕩平盤踞在臺島的倭寇。但是,現在卻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這位被歷史的煙塵遮蔽的復臺功臣就是明代名將沈有容。沈有容,安徽宣城人,生於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字士弘,號寧海。沈有容少時不喜「之乎者也」的學究氣,而好舞槍弄棒,精弓馬騎射,是聞名鄉裡的「俠少」(「幼走馬擊劍,好兵略」《明史》)。
  • 1945年中國從日本手中收復「寶島」臺灣始末(組圖)
    1945年中國從日本手中收復,陰謀徹底否定臺灣是中國一部分的歷史事實。本文用具體的史料和確鑿的歷史文獻,介紹了臺灣與祖國大陸密不可分的關係,和近代史上中國政府圍繞臺灣問題在外交上做出的努力,從中可見李、陳之謬。  1914年,蔣介石受命赴東北策動討袁軍事,孫中山對他說,日本人如果不將東北和臺灣交還我們,並保護朝鮮的獨立,我們國民革命運動是不能停止的,你要將這個意思告訴日本將領。於是,蔣介石正告日本侵略者,表達中國必將收復臺灣的立場。
  • 為中國收復了『百萬領土』,把臺灣變為中國一個省,是他提出來的
    我們在中學教科書上學過。他是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一。左宗棠一生最大的功績是收復新疆。目前新疆領土約160萬平方公裡。如果左宗棠當年沒有收復這片土地,中國的領土就要減掉一塊。朱五宗黨收復新疆的過程並不順利。阿九百佔領新疆的時候,一開始以為李鴻章等人會把這片土地全部夷為平地。
  • 收復臺灣的八塊拼圖和四個重點!(深度好文!)
    正文:收復臺灣,是中國復興的必經之路,既是必須完成的歷史使命,也是對復興成果的階段性驗證和夯實。隨著美國版戴笠蓬皮此前祝賀蔡就職、美衛生部長訪臺、捷克政治小丑議長跟風、以及美軍EP-3E電子偵察機「疑似」在臺灣起降,這一系列由美國幕後導演、川普政府執行、狗腿子衝鋒、二鬼子助陣的,對我國臺灣問題採取的「切香腸」式逐步觸及紅線和蠶食底線的過激行為,收復臺灣,已經被歷史的洪流推到了中國人民的面前,不是我們希望打仗,而是豺狼已經衝進了臥室,想要當面叼走家裡的孩子。
  • 收復臺灣,趕走荷蘭人,鄭成功到底是如何攻陷熱蘭遮城的?
    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明朝末年,臺灣被荷蘭殖民者佔領。鄭成功率領南明軍隊進入臺灣驅逐荷蘭人。在跟荷蘭人作戰的時候鄭成功遇到了一塊難啃的骨頭,那就是熱蘭遮城。為什麼說熱蘭遮城是一塊難啃的骨頭呢,這座城市是荷蘭人在臺灣修建的堡壘,不僅城牆堅固,設施齊全,還有強大的外圍火力,鄭成功率領的船隊對於荷蘭人猛烈的攻擊,讓荷蘭人躲在熱蘭遮城城中不敢出來,而鄭成功的船隊也不敢冒然去攻打。
  • 收復臺灣的功臣姚啟聖,為什麼沒得到封賞,還欠一屁股債?
    直到康熙二十年(1681年),臺灣都還控制在延平王鄭成功長子鄭經的手裡。這時候,離清朝入關已經有37個年頭了。清朝不想收復臺灣嗎?當然不是,從順治皇帝到康熙皇帝,無不對收復臺灣夢寐以求。可如果要收復臺灣,就得跨過風高浪急的臺灣海峽。清朝軍隊戰鬥力很強,但長於陸戰,短於水戰,跨海作戰更是前所未有,因此只能「望海興嘆」。
  • 1661年,鄭成功如何收復臺灣
    他們花了整整三年時間才回到荷蘭,一路上三分之二的船員掛掉了,還有一艘船沉了,但是一清點,仍然賺了不少錢。荷蘭商人一看,媽也,風口上的豬果然能飛。從此以後,荷蘭船隊前僕後繼,密集地湧向亞洲去搶葡萄牙人嘴邊的肉吃。後來,為了增強競爭力,減少內耗,他們把所有到東方去的船隊合併起來,成立了荷屬東印度公司。
  • 史上收復臺灣的7次戰役
    次年派水軍萬餘眾徵伐臺灣本島,在擊退土人抵抗後在本島駐軍下來,為解決駐軍的給養問題,實行屯墾制度,並委派朝官開牙建府。這也是中國歷史上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駐軍。在明朝抗倭將領沈有容大將軍的指揮下,明軍在臺灣近海一舉殲滅大部倭寇,臺灣百姓熱烈歡迎登陸的明軍。這也是中國軍隊第一次從外國侵略者手中收復臺灣。荷蘭殖民者為爭奪貿易權,於1603年進攻葡萄牙人佔據的中國領土澳門,未果後退至南洋。1622年,荷蘭人在第二次進攻澳門不成後,又退踞澎湖。公元1624年,明朝派水軍萬餘眾,戰艦數百艘進擊荷軍,荷蘭人被痛打至舉白旗投降,但慘敗的荷軍撤到了臺灣島。
  • 國民黨選贏2018「九合一」 才談得上2020「收復臺灣」
    中國臺灣網10月13日訊 據香港中評社報導,馬英九11日在臺中輔選時喊出「2020年收復臺灣」,引起很大迴響。馬英九所說的「收復臺灣」意思是要拉民進黨下馬、國民黨重返執政。「收復臺灣」可以鼓舞泛藍人心,相信會越喊越響。
  • 剛剛收復臺灣的鄭成功,卻被一隻蚊子叮咬死
    一六六一年,鄭成功策劃攻取被荷蘭殖民者強行佔據的臺灣,以此作為反清復明的基地。於四月二十一號,親率兩萬五千名將士,分乘幾百艘戰船從金門料羅灣出發,大軍越過臺灣海峽,出其不意的登上了臺灣。荷蘭軍猝不及防,被鄭家軍重擊,不得不龜縮在城堡內。在對臺灣圍困了八個月後,鄭成功下令向殘敵發起強攻,荷蘭軍走投無路,只得投降。一六六二年初,鄭成功終於將霸佔寶島三十八年之久的荷蘭侵略者徹底趕路,收復臺灣。
  • 第七章 揚帆啟航 鄭氏收復臺灣
    因此,收復臺灣就是要直接對西方侵略者開戰。臺灣本島地形東高西低,人口會聚西部,以「澎湖為門戶,鹿角為咽喉」。鄭成功根據敵情地形,確定了作戰方案:首先收復澎湖,以此作為前進基地,然後乘漲潮之機,通過鹿耳門港,實施登陸,切斷臺灣城、赤嵌樓兩地荷軍的聯繫,分別予以圍殲,最後收復臺灣全島。
  • 永曆帝逃往緬甸時,已經收復臺灣的鄭成功,為什麼不去勤王
    然而就在永曆帝被殺的前一年,明朝延平郡王鄭成功,已經將臺灣收復,這時候的臺灣是個絕對安全的地方,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當時的清軍沒有水師,鄭成功在臺灣可謂是易守難攻。那麼這時候的他,為什麼不去勤王,或是派人去將永曆帝接到臺灣呢?如果永曆帝能夠順利去到臺灣,那麼南明或許還能延續一段時期。
  • 近代中國經典戰役之鄭成功收復臺灣,明朝最後的輝煌
    1642年,荷蘭人大舉進犯臺灣,很快就佔領了基隆、淡水等地,在臺灣實行軍事管制,血腥鎮壓當地居民的反抗,並在臺灣島上修建了赤嵌和臺灣等城,作為他們佔領臺灣的基地。 荷蘭人佔中國臺灣時,正值滿族的八旗軍殺進山海關,與南明勢力反覆徵戰。隨著各地南明殘餘勢力逐漸被瓦解,立足在福建的反清武裝被通到廈門和金門的幾個孤島上。
  • 民族英雄鄭成功,為何要收復當時荒蕪的臺灣?實屬無奈
    如果他只是因為反抗可能得不到後世那麼高的待遇,他最重要的攻功績是收復了臺灣,也正是因為這件事,他被後世稱為民族英雄。然而收復臺灣的背後藏著一段讓人無奈的隱情。1644年崇禎吊死煤山,宣告了大明的滅亡。但在人民的心中,大明朝還沒滅亡。處於東南沿海的各位王爺紛紛舉起抗清的旗幟,用自己的餘生表達對於大明的忠誠,歷史上稱這段時期南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