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全世界讀者的書,再讀《悲慘世界》:一個人也就是冉·阿讓的...

2020-12-09 北晚新視覺網

今年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逝世135周年。雨果的長篇小說《悲慘世界》影響了全世界千千萬萬的讀者。歷史學家莫洛亞說:「今天,時間已作出了判斷。《悲慘世界》作為一部人類思想產生的偉大作品而為全世界所接受。冉阿讓、米裡哀主教、沙威、芳汀、德納第夫婦、馬呂斯以及珂賽特……在為數不多的世界意義的小說人物群像中佔有一席之地。」

由李丹翻譯、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的《悲慘世界》(1978年再版)

1958年改編電影《悲慘世界》海報

以孤女珂賽特為「招牌」的2012年音樂劇改編版《悲慘世界》海報

《悲慘世界》在中國

1978年5月,上海電影譯製廠(以下簡稱「上譯廠」)譯製完成故事片《悲慘世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德發電影製片廠、法國巴黎百代影業公司、義大利羅馬塞雷納影片公司聯合攝製,1958年出品)。影片開始,是配音演員畢克的旁白:「只要世界上還有愚昧和貧困,那麼,像本書這一類的作品不會是沒有用的——維克多·雨果。」

譯製片《悲慘世界》在國內上映時,小說《悲慘世界》中文譯本尚未出齊。《悲慘世界》的中譯本共分五卷,由曾留學法國的翻譯家李丹和方於夫婦合譯。1959年,人民文學出版社首版第一卷和第二卷,1978年再版第一卷和第二卷,1980年出版第三卷、第四卷,1984年出版第五卷。第一卷至第四卷譯者署名李丹,李丹1977年去世,沒能看到第三、四卷出版。第五卷的翻譯由方於完成,出版後署名李丹、方於。《悲慘世界》中譯本後三卷出版的時間,正趕上改革開放後的「外國文學名著熱」,筆者當年為了購買《悲慘世界》第五卷,經常去新華書店打聽出版消息,很多讀者都有這樣的經歷,那是翻譯文學的黃金年代。

銀幕上的《悲慘世界》

《悲慘世界》被多次改編成電影。1958年民主德國、法國和義大利合拍的故事片《悲慘世界》和2012年根據同名音樂劇改編的歌舞片版《悲慘世界》是中國觀眾最熟悉的兩個版本。

1958年版《悲慘世界》由讓·保羅·勒夏努瓦執導,飾演冉·阿讓的讓·加班、飾演德納第的布爾維爾都是法國著名演員。這版電影是雨果著作改編電影中比較成功的一部,忠實於原著,演員表演精彩萬分,片中簡直都是活生生從雨果小說中走出來的人物,讓·加班飾演的冉·阿讓尤其傳神。

1978年,上譯廠接到中國電影公司下達的譯製《悲慘世界》的任務,當時正是上譯廠的鼎盛時期,劇本由上海外國語學院德語教研室集體翻譯,衛禹平、孫渝烽、伍經緯三人聯合擔任譯製導演,排出一流的配音演員陣容:胡慶漢配冉·阿讓、劉廣寧配芳汀、尚華配沙威、邱嶽峰配德納第、童自榮配馬呂斯、丁建華配珂賽特、於鼎配米裡哀主教、畢克擔任旁白。

譯製片《悲慘世界》上映時,原著的中文譯本只出版了第一部《芳汀》和第二部《珂賽特》,中國讀者是通過看上譯廠的這部譯製片才知道小說是如何結束的。改革開放初期,根據外國文學名著改編的電影在中國上映,對帶動外國文學名著的傳播起了極大的推動作用。可以說,很多讀者的外國文學名著閱讀史是從看譯製片開始的。

同名音樂劇招牌為何是珂賽特

上世紀九十年代,筆者因為工作關係經常去紐約出差,住的酒店離紐約時代廣場很近,晚上有空兒就去時代廣場附近的戲院看電影。時代廣場給筆者最深的記憶就是百老匯大道的戲院大廣告牌上音樂劇《悲慘世界》的海報。從九十年代初到九十年代末,每次去時代廣場,總會看到《悲慘世界》的海報。海報上的人物是童年珂賽特,「她的眼睛是那麼大,看去就仿佛那裡的愁苦也格外多」。當時筆者沒有看過音樂劇《悲慘世界》,以為它只是改編了原著的第二部《珂賽特》,所以海報的「招牌」人物是珂賽特。

2002年,雨果誕辰200周年,百老匯版本的音樂劇《悲慘世界》來到中國,在上海大劇院連演21場,觀眾如痴如醉。2013年,湯姆·霍伯執導,休·傑克曼、羅素·克勞、安妮·海瑟薇、阿曼達·塞弗裡德等主演,根據同名音樂劇改編的歌舞片《悲慘世界》在中國內地上映。看過音樂劇現場版和根據音樂劇改編的電影版的觀眾都知道,其實劇情和原著一樣,珂賽特只是小說的主人公之一,最中心的人物是冉·阿讓。

為什麼音樂劇海報的「招牌」人物會是珂賽特呢?珂賽特是雨果成功塑造的人物,《悲慘世界》第二部《珂賽特》中孟費郿的樹林一幕是小說最精彩的段落之一:「那人走得相當快,珂賽特也不難跟上他。她已不感到累了。她不時抬起眼睛望著那個人,顯出一種無可言喻的寧靜和信賴的神情。從來不曾有人教她敬仰上帝和祈禱。可是她感到她心裡有樣東西,好像是飛向天空的希望和歡樂。」雨果擅長塑造兒童形象,珂賽特和巴黎流浪兒伽弗洛什就是《悲慘世界》中兩個生動和感人的兒童形象。將童年珂賽特作為音樂劇海報的「招牌」人物,很容易讓讀者聯想到冉·阿讓拉著珂賽特的手穿過孟費郿樹林的感人畫面。筆者認為,音樂劇海報突出珂賽特的苦難兒童形象,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深化了《悲慘世界》的主題:「單看到男子的悲慘生活並不算什麼,應當看看婦女的悲慘生活;單看到婦女的悲慘生活也不算什麼,還得看看孩子的悲慘生活。」

寫給全世界讀者的書

作家王安憶在《解讀〈悲慘世界〉》一文中說,《悲慘世界》可以概括為這樣的一句話:「一個人也就是冉·阿讓的苦行、苦修。」

主人公冉·阿讓的故事,是從1795年開始的。冉·阿讓,一個安分守己的修樹枝工人,為了他姐姐的7個孩子免於飢餓,偷了一塊麵包,被判罪,成了土倫的苦役犯。他被關了19年,從牢裡出來時已經四十六歲了。出獄後的冉·阿讓帶著那張監獄發給他的黃護照走進迪涅城,所有的門都敲過了,沒有一個地方不把他攆走。走投無路的冉·阿讓一生中第二次偷東西,在卞福汝主教(米裡哀先生改稱卞福汝主教)家偷了銀餐具。警察帶著冉·阿讓和贓物來到主教家,主教卻假裝是他送給冉·阿讓的:

「呀!您來了!」他望著冉·阿讓大聲說。「我真高興看見您。怎麼!那一對燭臺,我也送給您了,那和其餘的東西都是一樣,都是銀的,您可以變賣二百法郎。您怎麼沒有把那對燭臺和餐具一同帶去呢?」

主教的善行感化了冉·阿讓,冉·阿讓棄舊從新,走上自我救贖的道路。「那位主教所期望於他的,他都已躬行實踐了。那不僅是種改變,而是再生。」化身馬德蘭先生的冉·阿讓當上了濱海小城蒙特勒伊的市長,生活安逸,有保障,有希望,他只有兩個心願:埋名、立德;遠避人世、皈依上帝。就在冉·阿讓慶幸自己難得的餘生的時候,警察沙威出現了。雨果創造沙威這個人物,是給冉·阿讓的救贖道路設置的最大一個障礙。芳汀的悲慘下場、警察沙威的縱恣暴戾、商馬第案件,嚴重的危機之後,又繼以嚴重的考驗。「世間有一種比海洋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天空;還有一種比天空更大的景象,那便是內心活動。」這是《悲慘世界》第一部第七卷第三章《腦海中的風暴》開頭的一段話。冉·阿讓為了不使無辜者成為犧牲品,經過十分痛苦的思想鬥爭,選擇走上法庭自首;為了實現對芳汀的承諾,冉·阿讓再次逃跑,從德納第夫婦的魔爪中救出珂賽特。

時間到了1831年,故事的空間轉換到了巴黎,雨果把讀者帶到巴黎盧森堡公園一條僻靜的小路,帶到普呂梅街的一所房子的花園,我們在這裡可以有片刻的愉悅,因為馬呂斯和珂賽特相愛了。但這寧靜是暫時的,冉·阿讓從一個暗礁又撞到另一個暗礁。警察沙威是當時下層官僚群體的縮影,沙威像狼一樣追捕冉·阿讓,還有德納第為代表的黑惡勢力也在追蹤冉·阿讓。威脅無處不在,恐怖籠罩巴黎。《悲慘世界》的最後兩部,反對七月王朝的人民起義與街壘戰鬥佔了大量的篇幅。可敬的馬白夫先生、少女愛潘妮和兒童小伽弗洛什在戰鬥中犧牲了,冉·阿讓背著中彈昏迷的馬呂斯從下水道逃出來。起義被政府軍鎮壓了,受到良心折磨的警察沙威跳塞納河自殺。「沙威是一個標準的盡職盡責的警官。那麼,有責任的是誰呢?是誰讓沙威那麼殘酷無情,那麼『惡』(同時也是悲慘的)呢?」

擺脫了沙威的冉·阿讓無法擺脫自己過去是苦役犯的陰影,為了不影響馬呂斯和珂賽特的生活,冉·阿讓主動對馬呂斯說出自己是苦役犯的實情:「好好地繼續過你們幸福的生活吧!好像在天堂一樣,做一個天使的天使,生活在燦爛的陽光中,請對此感到滿足,不要去管一個可憐的受苦人是以什麼方式向您開誠布公和盡他的責任的。在您面前是一個悲慘的人,先生。……我只需要一種赦免,那就是我自己良心的赦免。」讀過《悲慘世界》的讀者知道,冉·阿讓在卞福汝主教的指引下,早已走上救贖的正路。那麼,是誰讓冉·阿讓的救贖道路如此曲折漫長、如此荊棘叢生?

冉·阿讓、芳汀、愛潘妮、小伽弗洛什、沙威……這些人物不幸的遭遇,凸顯了雨果的主題:不公的社會、悲慘的世界。

《悲慘世界》是雨果寫給全世界讀者的書。1812年10月18日,雨果在致米蘭《悲慘世界》義大利文出版商達埃利先生的信中寫道:「凡是有人無知和絕望的地方,凡是婦女出賣自己換取麵包的地方,凡是孩子因沒有給他教育的書、因沒有給他溫暖的家而受苦的地方,《悲慘世界》這本書會來敲門,說:「開開門,我來找你的。」

原標題:《悲慘世界》來敲門

來源:北京晚報 作者:楊慶華

流程編輯:u022

相關焦點

  • 王安憶:重讀《悲慘世界》
    這樣不停地用著已有的東西,好像快用光了,應該去讀些書!真要去讀書的時候,我就非常興奮,仿佛自己將面對一個很盛大的節日,非常愉悅!我覺得自己要開始過一段「好」日子了。從臺灣海運回來的兩箱書也到上海了。我覺得好有福氣,可以生活在文字這麼充盈的世界,可以有這麼多書讓我去讀!當我一本一本地去讀,基本是兩天一本、一天一本,我覺得這近乎是一種「奢靡」!一個人怎麼可以如此沉迷在這樣的快感裡面?
  • 中日合拍[悲慘世界-少女柯塞特]
    ミゼラブル》也就是法文的《Les Miserables》,沒錯,這部動畫就是眾人熟知的世界名著《悲慘世界》。雖然動畫官網剛剛開通,除了上圖這張圖片外什麼資料都沒有,但從這部動畫的副標題《少女柯賽特》我們可以推論這部動畫的主角將是原作中妓女芳汀的私生女——不幸的柯賽特。
  • 《悲慘世界》:歐洲浪漫主義文學最經典的作品,雨果最深沉的思考
    《悲慘世界》的經典性毋庸置疑。它堪稱世界上擁有讀者最多的法國文學作品之一。至今,人們對它仍是愛不釋手,好萊塢曾多次將它搬上電影銀幕。音樂劇也廣受讚譽。託爾斯泰甚至將《悲慘世界》居於小說之冠。那是一個黑暗到仿佛透不過光的世界:貧苦的冉·阿讓為了挨餓的孩子去偷麵包,結果被判處19年的苦役。出獄後,走投無路的他偷走了收留他過夜的主教的銀器,想要獲得開始新生活的資本而潛逃,但是被警察捉回。主教聲稱銀器是送給冉·阿讓的,使他免於被捕。主教的言行感化了冉·阿讓,化名馬德蘭的他,從此勵志成為對他人有幫助的人。
  • 《悲慘世界》雖然殘酷,揭露了人性黑暗面,但也讓人看到了光明
    假釋出獄後,苦役犯的罪名永遠地附在冉·阿讓的身上,他找不到工作,連住宿的地方都沒有。即使同樣是做苦工,假釋犯得到的報酬也只是別人的一半。時的阿讓是一個內心柔軟的人,縱使生活充滿的悲慘的氣氛但是他卻沒有對這個社會帶有惡意。
  • 《悲慘世界》法語音樂劇版音樂會,首次在法國境外演出
    9月21日起,《悲慘世界》法語音樂劇版音樂會在上汽·上海文化廣場連演11場。這也是這臺音樂會首次走出法國國門演出。在法國,維克多·雨果的小說《悲慘世界》家喻戶曉,伴隨一代又一代法國人成長。克勞德-米歇爾·勳伯格作曲,阿蘭·鮑伯利、琴-馬克·納特爾作詞,法語音樂劇《悲慘世界》的誕生,可以追溯至1980年。
  • 世界經典改編圖畫書《悲慘世界》來了,紙間與舞臺互動,童書與劇場...
    今天(8月12日)是上海書展首日,由中國中福會出版社出版的《悲慘世界》圖畫書引起讀者關注。《悲慘世界》圖畫書由中國中福會出版社與中國福利會兒童藝術劇院合作,是整合中福會會內優質資源「優質圖書內容」和「精品兒童劇」的一次成功案例。《悲慘世界》這部兒童劇由舞臺走向紙面,以圖畫書的形式完成跨界,獲得更為廣闊的受眾,更多孩子因此受益。
  • 上周六組織欣賞《悲慘世界》,讀者們紛紛表示
    浙江在線03月04日訊頭頂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最佳化妝與髮型設計、最佳音響效果三大獎項的光環,《悲慘世界》終於與中國的影迷見面了。  上周六下午,「今日下沙觀影團」帶著10名幸運讀者來到新遠下沙影城觀看了這部當下熱映的《悲慘世界》。
  • 《悲慘世界》翻譯史:橫跨半個世紀的斷魂曲
    18年裡,雨果被捲入政鬥、被流放大西洋,如同《悲慘世界》男主角冉·阿讓,吃盡了苦頭。書中,冉·阿讓的鐵漢柔情,芳汀的悲慘命運,珂賽特的單純可愛,以及整部作品散發出的人性光輝,讓幾代人感動流淚。鮮為人知的是,《悲慘世界》第一版中文譯本的誕生,前前後後經歷了50年。翻譯這套書的人,是一對夫妻,他們從結婚那年,就開始著手翻譯。他們沒有預料到,他們翻譯這部作品的歷史,演變成了另一部「悲慘世界」。
  • 《悲慘世界》明登陸內地 海瑟薇最佳女配實至名歸
    在影片《悲慘世界》中,安妮·海瑟薇飾演的芳汀是一名悲慘的單身母親,其經歷之可憐簡直是「悲慘」二字的代言。作為一個演技派,安妮·海瑟薇這次在《悲慘世界》中的努力得到了不少觀眾的認可。為了得到這個角色,她試鏡與試音的時間長達3個月。為了演好這個角色,她曾在研究角色心理時專門請教了一名專門研究性奴役史的學者。
  • 電影解析《悲慘世界》:以悲憫拯救悲慘,是最精緻的藝術
    飾演阿曼達的珂賽特年輕漂亮,她是這個悲慘世界的唯一亮色,也可以算是這個悲慘故事的一些光明的希望與慰藉,她代表了幸福的未來。 從電影藝術上來說,歌舞題材的影片,註定不是普羅大眾口味的一種藝術形式。這就好比話劇、歌劇,多數人看來,這種藝術形式曲調很高,其藝術形式無人質疑,但其欣賞能力會將很多人拒之門外。
  • 《悲慘世界》——人類苦難的「百科全書」
    中年時再讀《悲慘世界》,它的厚重令人震撼。帶著敬畏之心去讀這部著作。它是對一個時代的描述,揭示了人間的苦難,為我們呈現了一個完整的世界。在呈現苦難的同時,字裡行間又充滿慈悲和愛。既有詩歌的美妙,又有歷史的深邃。這部長篇小說是蛛網式結構,所有的故事情節匯聚在巨大的巴黎城。
  • 聽慣了英語版《悲慘世界》,法語原版終於來了
    在音樂劇的世界裡,《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的地位從未被撼動,它是許多人的音樂劇啟蒙,也是心中永恆的經典。但許多人提到音樂劇《悲慘世界》,首先想到的是英語版。 1985年10月8日,英語版《悲慘世界》由皇家莎士比亞劇團呈現,在倫敦巴比肯藝術中心首演。
  • 《悲慘世界》:她未婚先孕,卻慘遭拋棄,最後是如何淪為妓女的?
    文/ 羅小可無限感慨雨果在剖析人性暗黑的深刻之處,他將金錢世界裡的小人物寫得入木三分,每一個人物的靈魂都閃爍著光芒,卻在無限的黑暗裡得到了最後的救贖。他寫道:「這個世界,什麼都貴,唯有痛苦一文不值。」如果不是神父施捨的善意,或許在冉·阿讓的世界裡,他會相信這個世界上將不會存在善良和正義。當他咆哮地對神父吼叫時,神父淡然自若地對他說:「願這些銀器能夠拯救你的靈魂。」的確,是上帝的善意成了照亮了他靈魂的光束,也成為他人生重要的轉折點。冉·阿讓開始相信善良的意義。
  • 探尋基督教電影《悲慘世界》拍攝背後的坎坷經歷
    早在今年夏季檔以前,環球影業就與美國「帝王院線」(Regal Cinemas)籤訂合同,預訂了該院線4分半的映前廣告時間用以播放《悲慘世界》的預告片。此外,環球影業還找來了音樂劇版《悲慘世界》的製作人卡麥隆·麥金託什(Cameron Mackintosh)加入宣傳陣容,以吸引音樂劇迷們的關注。Face book上,電影《悲慘世界》的官方主頁目前已有百萬粉絲。
  • 《悲慘世界》完整版——北京十四中音樂劇社年度首部大劇
    劇情簡介 音樂劇《悲慘世界》是根據法國著名文豪維克多·雨果的同名小說改編而成。講述了19世紀的法國,窮苦農民冉·阿讓因偷麵包而入獄多年,出獄後被收留他的主教感化,冉·阿讓決心洗心革面,開始新生活,卻一直受到鐵面警官沙威鍥而不捨地追捕。故事以他的命運串起十九世紀法國數十年的社會波瀾和人間百態。 自1985年首演至今,這部音樂劇已經演變成一個經典文化符號。
  • 經典詠流傳——《悲慘世界》,帶你邊聽歌邊學英語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維克多·雨果的《悲慘世界》圍繞主人公冉·阿讓的人生經歷展開。冉·阿讓從小就是孤兒,他父親,一個伐木工人,早早就去世了。冉·阿讓長大後一直打工幫忙撫養姐姐的7個孩子,但因此在失業後頭麵包被抓入獄。在獄中他三次越獄失敗,原本5年的牢他最後坐了19年。出獄後仍一直被探長沙威監視,後被米裡哀主教感化決心向善,隱姓埋名化名馬德蘭並於後來當上市長。他樂善好施、樂於助人,收養了孤兒珂賽特。
  • 《科學》點評《三體》:讓人想起《悲慘世界》
    《科學》雜誌是全世界最權威的學術期刊之一,除刊載學術成果外,書評欄目多推薦科幻科普作品。  最新一期《科學》雜誌封面。  與此同時,《自然》雜誌的子刊《自然物理學》(Nature Physics)在2015年11月號上也刊登了一篇《三體》的書評。
  • 從救恩的角度再讀《腓利門書》:感謝主的救贖 使我們成為新造之人
    以前我讀《腓利門書》時,更多是從它的「第一讀者」腓利門,甚至還有亞腓亞、亞基布的角度去讀,是保羅有求於腓利門,且是為一個曾逃跑的奴隸來求的。一件頂小的事,還要保羅這樣鄭重其事寫一封信,似乎有點不值得。且此封書信既無深刻的生命教義,也無明確的生活教導,下意識裡又感覺其短,僅僅1章,沒有什麼理由可以費盡心力去讀的。
  • 暌違四年,劉同全新散文作品《一個人就一個人》上市:不是單身宣言...
    暌違四年,青年作家劉同全新散文作品《一個人就一個人》正式上市,本書包含27篇散文、2部短篇小說、4段特別視頻、1首原創主題單曲。從北漂青年到光線影業副總裁,劉同在一個人面對世界時的各種複雜情緒,在經歷過很多孤獨的日子後,他逐漸明白,原來孤獨能讓自己成長,讓自己擁有獨立的世界,不再羨慕別人,而《一個人就一個人》就是用這樣的目光欣賞、探索外界後寫下的全新感悟。
  • 康曉蓉:基督教電影《悲慘世界》影評--世界究竟悲慘在哪裡
    世界悲慘在誰也別想逃不出詛咒人生最大的悲慘莫過於無奈,怎樣的努力和奮起仍深深地無奈。這是世界悲慘的根底——生來就在這被詛咒過的世界。佛家對此有深刻的洞見:世間種種,終必成空。除了涅槃,無處可逃苦與罪。命運無情、世事無常,無非落了白茫茫一片大地真乾淨。是的,從人的頭腦來測觀,這就是思量的極限了。所以人也只能是人,再怎麼修煉提升也成不了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