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19日是第3個中國醫師節。常有人說醫生除了出門診,還能有什麼事,其實醫生每天的工作遠不止於此。除了絡繹不絕的門診患者、動輒數小時的手術之外,醫生每天的工作還包括病房巡查、與患者家屬溝通病情及手術方案、寫病歷、搞學術研究等等,工作強度遠超於我們日常所見。
2020年的春天,醫務工作者們更是用一個個逆行的背影,一張張被口罩勒紅的臉,多少個沒有休息日的戰鬥保衛著全國人民的健康與安全。記者採訪了3位一線醫生們,讓我們一起走進他們的工作日常。
超長待機工作
醫生職業面臨多種疾病困擾
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衛生局聯合發布《關於做好慶祝2020年中國醫師節有關工作的通知》,確定節日主題是「弘揚抗疫精神,護佑人民健康」。
自古以來,醫生都是令人尊敬的職業,但治病救人的同時醫生們的健康狀況卻並不理想。據《中國醫生生存現狀調研報告》指出,有超過50%受訪醫生表示自己平均每周工作在60小時以上,其中有接近25%的醫生平均每周工作80小時以上,另外,更有43.5%的受訪醫生表示自己平均每月在醫院留宿8次左右。更加值得注意的是,超八成受訪醫生有睡眠問題,尤其是熬夜和失眠。不規律的工作和作息時間令生物鐘完全被破壞,睡個好覺是很多醫生的心聲。
報告指出,醫生常患有因過勞導致的疾病,如由長期飲食不規律導致的腸胃炎;長時間伏案或手術工作導致肩頸炎、腰肌勞損、腰間盤突出;因精神壓力導致的偏頭痛、抑鬱症等疾病。精神高度緊張或過度焦慮往往會引起心腦血管堵塞,也是猝死最常見的病因之一。
儘管如此,醫生們仍守著敬佑生命的初心,在無數個日日夜夜裡無私奉獻、救死扶傷。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醫務工作者們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英勇無畏、義無反顧衝在疫情防控第一線。與病魔較量,與時間賽跑,築起護佑人民健康的鋼鐵長城,他們不僅僅是戰勝疫情的中堅力量,更是時刻保障人民健康安全的主力軍。
成為居民信賴的「親人」
疫情防護的第一道門
受訪人物:劉露霞
渝中區大溪溝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華福巷家庭醫生工作室團隊長
關鍵詞:家庭醫生、公衛醫師、中青年醫生
作為重慶市建立的首個家庭醫生工作室的成員,劉露霞服務著2000餘名籤約居民,她帶領團隊管理居民的健康問題:更新完善健康檔案、慢性病定期隨訪、重點人群分類管理,讓每一位籤約居民都感受到實實在在的健康福利。
社區門診坐診,建立健康檔案,上門隨訪診療,聯繫急救綠色通道,科普醫療和公共衛生等健康知識……家庭醫生的工作涉及面廣、服務內容多,劉露霞團隊設有一部專用與居民聯繫的手機,24小時開機,無論是深夜裡突發病的救治、聯繫醫院雙向轉診急診急救,還是日常解答居民的諮詢,工作室用實際行動讓籤約居民感受到,家庭醫生就在身邊。她還按照高血壓、糖尿病、兒童、中醫服務等重點人群的不同需求,建立不同的微信群,進行分類精準管理。由於工作強度較大,團隊不少人都處於亞健康狀態,劉露霞也常常出現肩頸疼痛、頭暈等症狀,作為團隊裡的「主心骨」,她不單要負責居民們的健康,也要兼顧團隊成員的身體狀況。即便是休假時,她也會看看微信裡有沒有諮詢的信息,一一回復。
「我和我丈夫都是醫生,疫情暴發後我們便將孩子送去外公外婆家,為了保護彼此,家裡放上了紫外線燈,家裡變成了睡覺的旅館。」 從疫情開始接到通知,劉露霞和所有醫生一樣回到工作崗位,擔負起社區居民的第一道守門人。「上門排查出診,外出務工及返程民工體檢,居家環境的消毒殺菌指導、超市等重點場所人員的防護宣教、慢性病患者長處方服務……每個醫生護士都有不同的分工,我負責的版塊是社區門診篩查,醫院裡的每個人都是連軸轉。從接到命令的那一刻直至重慶降至安全公共衛生事件等級三級響應,大家才終於鬆了一口氣,但依然不敢有絲毫馬虎。」
抗擊疫情期間,劉露霞充分發揮自身的專業優勢,做好發熱患者的雙向轉診工作;面對焦躁和恐慌的居民,熟悉暖心的問候讓老人們心情平靜下來,一句句貼心的健康指導,幫助指導居民日常用藥;一遍遍學習最新防控措施,從第一版到第六版,不斷研磨每一個版本內容,不斷地總結、完善。
她說:從街坊鄰居們對家庭醫生的概念一頭霧水,到如今已成為他們身邊認可和依賴的「親人」,看著居民們的健康意識不斷提高,曾經的不理解和那些辛苦的汗水都成為美好的回憶。
「愛好」工作的爸爸
從醫是堅守奉獻的初心
受訪人物:唐軍
主任中醫師,重慶市中醫院腦病科主任,重慶市中醫院名中醫,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重點專科學術帶頭人,重慶市首批中醫高級人才
關鍵詞:新冠肺炎重慶市中醫專家組成員、中年醫生
自四五歲記事兒開始,唐軍的母親便時常咳嗽,長大後才明白是患上了肺結核,因為對醫學知識的匱乏,家鄉許多人都患上了這種疾病,讓他對醫學充滿了敬畏之心,對醫生充滿了崇敬之情。高考填報志願時,他毅然決然地選擇從醫。
「爸爸喜歡醫院,爸爸愛好工作。」當老師提問時,唐軍的小兒子這樣回答道,讓看到視頻的他不禁心酸。年門診量9千至1萬的他,幾乎無法照顧家庭,同為醫生的妻子退居二線成為他的後盾。每天7:30開始工作,夜晚八九點下班,而回家後查閱資料、學習提升、科研論文每一項都是從醫的必修課。這不僅僅是唐軍的常態,也是科室醫生、護士們每個人的工作強度。他說,「醫生是一項高投入慢成長的職業,醫學不斷進步,停止學習就會瞬間掉隊,每一個醫生在工作之餘都必須努力提升自我。」
作為科室主任,他常常在辦公室準備了酸奶、小零食,允許醫生們開會時邊吃邊討論,「門診、手術、患者求助,天天叫你們規律作息的醫生,也常常不能按時吃飯、好好睡覺,零食不好吃,卻也可以填肚子,工作年限一長或多或少都有胃部的毛病,儘量給年輕醫生提個醒。」
今年3月,唐軍前往重慶萬州進行中醫治療新冠肺炎的指導工作,一個多月的無休工作、隨叫隨到,他卻一直強調自己的工作還算相對輕鬆,致敬身著防護服在重症監護室一呆就是4~8小時,無法喝水、吃飯,上廁所的醫務工作者們。
當然,從醫路上也總是充滿了小感動,每當看到重症患者轉危為安;病人家屬們感激的眼神;患者們康復出院,心裡的慰藉戰勝了身體上的勞累。曾經有一名重症肌無力的患者,嘗試很多種治療方式仍無好轉,輾轉求醫找到唐軍。「我至今都記得他是坐著輪椅來的,身體無力,說話是低著頭。說到激動處,便用雙手將下巴託起,看著我,沒兩句便又支撐不住垂下頭來。」經過了3個星期的中藥調理,患者再一次來時,已然可以自己行走,50多歲的大漢開心得像個小孩。現在,每一年出遊他都會發幾張照片給唐軍,分享他的快樂,偶爾也來醫院開藥調理一番。
唐軍說,成為一名醫生,就要做好奉獻終身的準備,要有救死扶傷的堅定信念和不屈不撓的吃苦精神,儘管與苦、累相伴,但精神上的富足是這個職業帶來的最大幸福感。
行醫如做人
急患者之病痛
受訪人物:郭亮
主任中醫師,重慶市中醫骨科醫院筋傷病區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全國名中醫郭劍華學術經驗優秀繼承人
關鍵詞:家傳醫學、中年醫生
16歲隨父行醫,家傳醫學到郭亮這兒已是第七代。自清鹹豐年間郭氏開辦「福善堂」距今已200多年,代代相傳的醫術從未間斷,面對職業的選擇時他未有過猶豫,從醫是他自小的決定,時常目睹患者在父親的妙手回春下漸漸康復,「醫生」二字早已刻在心間。
雖然從小耳濡目染,但從醫之路仍需要高等學府的加持。跟隨父親行醫多年,也早已將父輩恪盡職守、為患為民的行事作風銘記在心。每天早上7點前到醫院,下班時最後一個離開,身為科室主任依舊參與輪流值班。中醫骨科醫生常行推拿、針灸之術,繁重的工作讓他患上腰肌勞損,午休上與同事們相互推拿緩解疼痛。就連腎結石復發,他堅持做門診手術不肯住院,第二天便又回到了工作崗位上,怕耽誤了患者們的病情。
「雖然骨科患者長受病痛折磨,但許多人仍不願意手術治療。」作為醫生,郭亮也不願意讓患者「挨」一刀,或是承受手術風險,但同時要考慮治療的效果,如何優化診療康複方案是他常常思考的問題。從醫多年,郭亮坦言最大的壓力來自於心理負擔。「醫生工作面對的是鮮活的生命,不是可拆可卸可報廢的機器,醫學的進步遠遠趕不上疾病的腳步,面對尚無特效治療或者疑難雜症時,醫生們心裡的著急並不亞於患者,治療好每一位病人是所有醫生的心願。」他表示,每當為患者解除了病痛或是遇到有患者從外地慕名而來時,工作的辛苦變得不值一提。白天高強度的工作,夜晚也無法停止思緒,有時是為病例犯了難,有時是用腦過度難以入睡,總希望為患者找到更好的治療方案。
出生在中醫世家,郭亮理所當然地把中醫傳承作為自己的使命,在他的帶領下,在父親郭劍華治療筋傷疾病臨床經驗基礎上,將「郭氏」醫術進行數據化分析、研究,並在全國乃至國外的推廣。雖然郭亮從未要求過兒子將家學傳承下去,但兒子郭嘯——「郭氏」第八代傳人在父輩、祖輩的潛移默化下,也選擇了醫學專業,開始了中醫的系統學習。郭亮說,從醫者的仁心仁術既是一種品德,也是做事嚴於律己的行為習慣,這種浸潤是行醫之道,亦是做人之道。
記者手記 》》
聽完醫生們的日常,你會發現,他們的工作雜亂繁重,他們的願望簡單明了,他們尋著患者眼裡的光負重前行,在這日復一日的堅守中磨練著意志。停電了,才明白燈光的重要;疫情暴發,才發現「白衣戰士」的可貴。在患者面前,他們是對抗病魔的勇者,轉過身來,他們同樣也會生病、喊累、需要信任與認可。防疫非一日之功,治病斷根非一日之功,累了不要扛,科學規劃,守護患者也善待自己,致敬普通又特殊,平凡卻偉大的醫者們。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