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荒」使信託受益權浮出水面。今年上半年,股份制銀行出於規避信貸管控的目的大肆購買信託受益權,並通過這種類信貸的方式,使淨息差和中間業務收入超預期增長。
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上市中小銀行信託受益權餘額增長8400億元,佔新增生息資產的35%。不過礙於監管層對銀行同業業務的監管,信託受益權在會計處理中也已趨於隱蔽,部分銀行正將信託受益權資產轉而計入應收款項類投資項下,致使其今年上半年應收款項類投資飆升。
股份制銀行
大量購買信託受益權
隨著上市銀行中報披露收官,我們也可以藉此一窺上市銀行投資信託受益權的具體數據。
從上市銀行中報的對比中可以看到,購買信託受益權增長幅度最高的銀行集中於業績競爭更加激烈的股份制銀行,而股份制銀行也被認為在6月底「錢荒」中受影響最為嚴重;而相對穩健的國有大行上半年並未著重在信託受益權上做文章。
數據顯示,股份制銀行中,在信託受益權上布局較早的興業銀行今年上半年買入返售金融資產中的信託及其他受益權項下、可供出售金融資產的資金信託計劃及其他項下、應收款項類投資項下的資金信託計劃及其他的餘額分別為4231.06億元、674.23億元、2231.17億元。除應收款項下投資規模與去年末相比增長126.76%外,其餘兩項增幅並不高。
中信銀行、招商銀行以及浦發銀行卻增勢明顯:如中信銀行在應收款項投資類項下,資金信託計劃6月底餘額為669.76億元,與去年底相比增加了149%;招商銀行僅買入返售金融資產項下信託受益權6月底規模便達到1038.11億元,較去年底增幅達663%;浦發銀行相關資產規模更是暴漲,其分為貸款和應收款類的投資項下,資金信託計劃及資產管理計劃6月底規模達到3512.2億元,與去年末相比增長了187%。
不過華夏銀行並未披露具體的投資信託受益權的信息,且其應收款項類投資期末僅為10億元。不過華夏銀行也被認為是股份制銀行中受「錢荒」風波影響最低的銀行。
然而,四大行在上述應收款項類投資、買入返售金融資產等項目中中披露的今年6月底餘額與去年底相比普遍無大的變化。
中金公司研究報告指出,上半年上市中小銀行信託受益權餘額增長8400億元,佔新增生息資產的35%。類信貸業務增長帶來淨息差和中間業務收入超預期,股份制銀行淨息差二季度末環比擴大2bps,中小銀行上半年手續費收入同比增長57%,而大銀行只增長22%。
同業「騰挪」
信託受益權「隱身」
雖然上市銀行今年上半年大量投資信託受益權,然而部分銀行今年二季度在會計科目的處理上卻明顯出現變化,今年上半年銀行投資信託受益權主要體現在應收款項類投資中。
分析普遍認為,此舉主要因為銀行規避同業監管,銀行的同業資產在信貸管控之下,成為銀行隱匿信貸的工具,並導致銀行出現流動性風險。華泰證券指出,上市銀行債券資產中應收款項類投資繼續大幅攀升,二季度末同比增速達54.9%,而同業資產中買入返售類資產餘額二季度末同比增速下降至7.3%,較一季度末更是環比減少12.5%,一方面體現銀行對於監管層加強同業監管的預期,另一方面體現銀行在會計科目處理上將信託受益權從同業資產科目轉移到債券投資類資產進行規避。
浦發銀行在「分為貸款和應收款項類的投資」項下,截止到今年6月底規模為5112.71億元,與去年底相比增長220.08%。其中資金信託計劃及資產管理計劃6月底餘額為3512.2億元,與去年末相比增加了187%,其他(浦發銀行指出,此項下主要是信託計劃和資管計劃)6月底規模為645億元,增加199%;而其在買入返售金融資產項下,買入返售信託受益權6月底規模僅為23.68億元,而去年底這一規模為50.69億元。
興業銀行在買入返售金融資產項下,今年6月底信託及其他受益權餘額為4231億元,與去年底相比僅增加了6.7%。而應收帳款類投資淨額6月底為2525.22億元,與去年底相比增加126.76%,主要便是購買的信託受益權及資管計劃等。
此外,中信銀行二季度以來應收款項類投資業大幅增長。其應收款項類投資由一季度末的606.89億元增至1406.67億元。中信銀行指出,主要原因是投資資金信託計劃增加,而同期中信銀行買入返售金融資產增幅並不高。(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