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題目中「山大樹的小木屋」這幾個字是不是覺得有點奇怪?直接解釋就是:這些年有很多自己覺得非常不錯的讀書筆記,很想通過一個合適的渠道分享給別人。有一天就覺得,可以在我自己這個公眾號的文章最後,以小豆腐塊的形式加以分享實現,這個小豆腐塊以後的名稱就是「山大樹的小木屋」。希望這麼一個小小的外掛能讓大家更喜歡「造紙助劑與紙機溼部化學」這個公眾號,或許有時候你看到某篇專業性強的內容沒什麼感覺,乏味之下再看看這個小木屋,倒更有收穫。
下面這則,就算是第一個例子了,當然,以後加在專業性推文後面的小木屋裡的內容不會那麼長。
【背景】我第一次碰到「描述性定義」的說法,其實不是中文,而是很相近的英文表達「descriptive meaning」 (實際就是descriptive definition),具體是定義什麼記不清楚了(應該是某次備課碰到的),以後可能會找到,到時候留言補充。我想說的是,第一次看到時,其實是不明白descriptive meaning或descriptive definition到底是什麼意思(具體的就是它本身是什麼意思,如果有描述性定義,那還有其他什麼性的定義嗎?),之後也一直不明白,直到最近在《顧衡好書榜》中聽顧衡老師講到它,突然有點頓悟的快感。以下就直接從顧衡老師的文字稿中摘取相應的內容給大家(有適當修改)。
-*-*-*-*-*-*-*-*-*-
【顧老師】
什麼是概念性定義,什麼是描述性定義呢?就是:有的事情能直接說明白它的本質,比如「基因」,我們可以給出它的一個最簡單的定義,類似於這個:「基因是一組核苷酸序列,用以儲存生命的全部信息」,這就是描述性定義。但是有的東西,它本身卻是不可說的。比如「棕色」,你就沒辦法直接給出一個定義。「棕色」作為一種顏色,它只能存在於和其他顏色的比對之中。它本身並不是一個實體,而只是與其他顏色的關係集合。也就是說,你必須用其他顏色去限定它,或者說就像是用其他顏色去擠壓它,最終才能得出關於「棕色」的認知,這就是描述性定義,這種定義可以被理解為這樣一個擠壓的過程。
【讀者提問】
聽了這兩期節目對於概念性定義和描述性定義這兩個區分,還是沒有太理解。想請問顧老師,是不同事物的某些「內在特質」使得它們只能使用概念性或者描述性的其中一種嗎?如果是,那這種特質又是什麼?
【顧老師答覆】
我在說描述性定義的時候舉了顏色的例子,有人說,波長在xx~xxx之間的就是紅色,是不是這樣就可以把顏色客觀化了呢?你女朋友讓你買一支口紅,你問她波長多少試試呀?我賭五塊錢,你的臉會被她用拖鞋抽成豬頭。兩個人隔著電腦用CMYK或者GBK值都無法就某種顏色形成共識。
而且日常生活中,我們描述顏色也並不是用這樣的方法。關於「紫色」,英國人和法國人的理解是完全不一樣的。而男人和女人關於顏色就更無法溝通了。洛可可那會兒,法國貴婦們有一陣子時髦用蝨子色的蕾絲,光是這個蝨子色,還分蝨子頭、蝨子背、蝨子尾色,好多名堂。
所謂描述性定義,我還是用「棕色」來舉例子。我們可以把「棕色」這個名詞理解為一個子集。這個子集的邊界越小,則對棕色的定義就越精準。而要縮小這個子集的邊界,則需要用它不斷地與其他顏色也就是其他子集進行對比。
就是說,因為我和你都各自先有了對「棕色」的理解之後,又力求尋找你和我之間關於「棕色」的共識。這個共識如果能夠形成的話,它一定是在你我之間的,是你對棕色的理解和我對棕色的理解共同擠壓的結果。
那麼既然是擠壓,就只能通過「它像什麼」和「它不是什麼」來進行定義,也就是從外面進行包圍。這是描述性定義的意思。
那麼什麼是概念性定義呢?就是直接說一個東西是什麼嘛。這個其實不是定義,而是對命名進行解釋的過程。
那為什麼有的東西就可以被直接命名和解釋呢?並不是說它有多硬,有多客觀,比方說「基因」這個詞,我知道,你不知道,你對基因的理解為零。這時候,我給你灌輸的內容,就是概念性定義。
不過,語言就像用髒抹布擦桌子。任何一個名詞,一個定義,在使用過程中都會遇到雜質越來越多,意義越來越含混不清的難題。當它被傳播足夠廣之後,概念性定義就轉化為,或者墮落為描述性定義了。
我們給一個東西、或者一組現象起個名字。這個就是名詞了唄。我們發明了不計其數的名詞,不過是為了降低溝通成本。但是,每當我們發明了一個名詞之後,就會產生一個新的名與實之間的矛盾。
這個矛盾有兩層,一個是孔子說的「言不盡義」,就是我使用一個名詞的時候,並不能一點兒都不走樣地表達我內心的意思。
另一層的矛盾就是老子說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說我們給一個東西或一組現象起了名字之後,這個東西在變,這一組現象在變。那麼,這個名詞的內涵和外延也在變。
說這麼多,意思是說,所謂描述性定義和概念性定義,都不指涉什麼「內在特質」。每個名詞都是一個它與其他名詞的關係集合,而它本身卻是空的。
【顧老師再舉例】
關於危機,我們還是無法給出一個概念性的定義,只能給出一個描述性的定義。戴蒙德給「危機」歸納了這麼三層意思:
它的發生頻率是低的,人一輩子只能遇到一兩次的大事兒,比如離婚,這個叫危機。你一年遇到六回找不到廁所差點兒尿褲子,雖然很遭罪很緊急,但這也不能叫危機。
它一定是件壞事。昨天剛漲了工資,今天買的股票又漲停了。一輩子就遇到過一次這樣的好事兒。雖然很罕見,但也不能叫危機。
人生也好,國家也好,危機發生後與危機發生前,狀態要發生非常大的變化。那麼所謂的「危機」,就是複雜系統發生了一次「相變」嘛!但是相變和危機有一點不同。相變的過程非常短暫,但是有的危機卻是文火慢燉型的。戴蒙德舉的例子是二戰後的英國,殖民地也沒了,英鎊的中心地位也沒了,全球影響力一落千丈,連蘇伊士運河都沒保住。英國衰落的這個過程持續了好幾年。這對英國來說是不是危機呢?當然是。
-*-*-*-*-*-*-*-*-*-
以後類似這樣的內容,濃縮後放到"山大樹的小木屋", 外掛在我們造紙化學相關的專業推文之後,你會喜歡嗎?喜歡的話點個讚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