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定義是什麼
這是一個好大好大的題目!
按照現在比較規範的解釋是: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立足基本國情,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生態文明,促進人的全面發展,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它的理論體系,是由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江澤民的「三個代表」、胡錦濤的科學發展觀以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構成的。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夠耐心看完這段文字,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就是看完了也記不住,或者記不全。根源是:它不是定義,而是名詞堆砌,貌似面面俱到,實則支離破碎。
一個好的定義,必須是對一種事物的本質特徵、或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確切而簡要的說明,它既要經得起文字推敲,又要經得起理論演繹,否則就不是定義了。
它就像文化和知識的定義一樣,雖然同屬一個範疇,但不是一個概念。按照《現代漢語詞典》中解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知識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顯而易見,文化具有明顯的歷史性特徵,知識是隨時代發展而獲得的新知。也就是說,文化是知識的積澱,知識是文化的活水,沒有文化,人類就無法實現傳承,沒有知識,社會就不能實現成長。
因此,要想定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應該借鑑一下文化這個定義形成的流程。簡單地說,文化就是對生活現象的高度濃縮和提煉。一年前,網上曾經流傳過這樣一個段子:「傍晚,彩霞滿天,一隻野鴨飛梭在晚霞間,地面上湖水湛藍湛藍,無邊無際,與藍天相接,好美好美呀。」如果這樣說,就是沒文化。如果你把它說成是「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就是文化。
其實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譬如一個軍人在戰場上,整天生活在炮火硝煙中,說不定什麼時候就丟了小命兒,所以有了機會喝點兒小酒,麻醉麻醉自己,享受享受生活,是絕對無可厚非的。如果這樣說,就是沒文化。如果你把它說成是「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人徵戰幾人回」,這就是文化。
語言是用來交流的,文字是用來記錄的,知識是用來創新的,文化是用來傳承的,它們各有各的使命。一段歷史再精彩,沒有文化也難以傳承萬世。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定義也是如此,它是對一個歷史階段的高度概括,不僅內容豐富、事實清楚,而且邏輯縝密、傳承有序,簡單的名詞堆砌只能說明我們的思想貧乏和邏輯混亂,這樣的定義,是會被後世人恥笑的。
那麼,我們怎樣來定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呢?這就要回頭看一看我們在40年改革開放到底經歷了什麼,突破了什麼,發展了什麼,結果怎麼樣。只有這樣,才有了它的傳承意義和歷史借鑑價值。
40年改革開放,中國經歷的事情太多太多了!但概括起來無非是四句話:立足中國國情、抓住發展機遇、擺脫歷史糾纏、借鑑人類一切文明成果——在前人未走過的道路上,開拓出來的一條發展之路。
立足中國國情,就是不管在意識形態上,還是在物質基礎上,都不能脫離一個民族的歷史背景和當時的生存環境,什麼樣的土壤適宜種什麼樣的莊稼,不是種子的選擇,而是土壤的選擇。否則,我們的社會發展就會變成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
抓住發展機遇,就是在世界大冷戰(1945年——1990年)結束以後,利用美蘇兩個超級大國由於自身矛盾(美國多處戰爭纏身、蘇聯解體後眾多小國家鬧獨立),沒有精力對付中國的機會,加快發展自己。
擺脫歷史糾纏,就是遇到問題既不搬古弄典,也不索史問經,而是直面現實去積極應對。不敢面對,是你無膽;不能解決,是你無能。至於手段,古的、今的、中的、外的,只要能解決問題,都統統拿來為我所用。
借鑑人類一切文明成果,就瘋狂學習新知識,積極應對新變化,因為只有新知識,才能誕生新思想和新技術,只有新思想和新技術,才能帶來新變化和新發展。固步自封,是安愚守拙;夜郎自大,是自取滅亡。
空談誤國,實幹興邦。這句話已經喊了上千年了,只有今天才落實在了行動中。
這就是中國社會主義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