槍械的黎明:中世紀後期的歐洲單兵火器發展

2020-12-13 騰訊網

  本帳號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籤約帳號

  評論區話題丨你怎麼看東西方單兵火器差距?

  中世紀晚期的歐洲火槍發展史,是一段鮮為人知的歷史。雖然最早的火藥和火器均誕生於中國,但14世紀至15世紀歐洲火器技術的突飛猛進。這段經歷讓歐洲火器後來居上,走在了全世界火器技術的最前沿,最終改變了戰爭的面貌。

  進擊的朦朧時代

  1326年 英國手抄本上的原始火器

  14世紀金屬管形火器在歐洲出現時,槍與炮的界限並不明顯。火器如果安裝在手推車上,就是最早的野戰火炮。如果裝上木柄,就是最早的火門槍。

  1346年的克雷西之戰,槍炮第一次轟鳴於野戰之中。14世紀後期的弗蘭德斯起義,根特市民大量使用架在手推車上的多管火炮。他們在1382年的會戰中擊敗了法蘭德斯伯爵的軍隊,創造了歷史。

  14世紀時 早期火門槍已經在義大利這樣的發達地區普及

  然而隨著火炮的使用逐漸頻繁,這些早期火器在野戰中的缺陷也暴露無遺。當士兵們習慣了火炮的轟鳴聲,火炮對敵人士氣的打擊越來越不明顯。再加上虛弱的火力和糟糕的機動性,火炮的使用逐漸多見於攻城戰,且越來越大型化。輕便靈活的火門槍開始在歐洲大量出現。1364年,義大利的佩魯嘉鎮一次性購買了500支火門槍,開創了歐洲大規模裝備火門槍的先河。

  此時的火門槍結構還很原始,只是一根一端封閉,並在上方開有火門的青銅管或鍛鐵管。到15世紀初,火門槍的火門移到了槍管側面,並出現了帶有保護蓋的藥池,這一設計被一直沿用到火繩槍上。帶有尾銎的槍管插在手持的木柄上,沒有尾銎的槍管則用鐵環緊箍在木託上。射擊時射手需一手握木柄,一手用燒紅的金屬絲或火繩點火,無法瞄準。因為這些火槍和早期的輕型火炮區別不大,所以又有別名「手炮」。

  和同時代的中國式火門槍不同,歐洲火門槍管前部常帶有一個鉤狀結構,在使用中起到支撐作用。在守城時,射手可以把槍鉤在城牆上,讓射擊更加穩定。甚至還可以鉤在弩手使用的大盾牌上,構成野戰中的簡單工事。著名的坦能堡槍,就是早期火門槍的出土實物。這類早期火門槍一直被使用到15世紀後期。

  短小的坦能堡火門槍

  火藥技術革命

  中世紀到16世紀的火藥價格

  請注意16世紀是有大規模通貨膨脹的 但火藥價格反而更低了

  到14世紀末,管形火器傳遍了整個歐洲。從西歐的英格蘭到東歐的波蘭,隨處都能見到火槍的身影。到15世紀早期,歐洲火器技術的發展迎來了一個大高潮。

  首先是從14世紀末開始,歐洲人掌握了用硝田生產硝的技術。從此,火藥用硝不再仰賴進口,火藥的生產成本大大降低。這使得戰爭中火藥的消耗量急劇增加。1375年,百年戰爭期間的聖索弗萊維孔特圍城戰,攻城方只使用了200磅火藥。不到一個世紀後的1448年,勃艮第公爵一口氣送給正在羅德島抵抗穆斯林的醫院騎士團3600磅火藥。

  勃墾第軍隊中就有不少依賴火器作戰的士兵

  戰爭的巨大需求也反過來刺激了火藥製造業的蓬勃發展。和火炮相比,火門槍製造簡單,火藥消耗量也少的多。因此隨著火藥價格的降低,這種生產成本低廉的火器變成了大眾武器。

  此時的火門槍也發生了變化,出現了被稱為鉤式手持槍的新種類。鉤式手持槍通常為全鐵製造,少量為青銅製成,細長的槍管帶有一個細長的金屬柄,槍管前部也帶有構形件。

  低地國家製造的大型鉤式火門槍

  鉤式手持槍的發展還呈現了大型化的趨勢。坦能堡槍的管長只有32釐米,1400製造的伯納槍長度只有可憐的18釐米。到15世紀,一支在荷蘭被發現的鉤式手持槍的管長超過1米,加上金屬柄後全槍長度已達近2米。鉤式手持槍的口徑同樣不小,多在20--30毫米之間。

  鉤式手持槍雖然還是簡陋粗糙的火器,但相比同一時期管長大多在40釐米以下的明朝火門槍,已經有了性能上的優勢。加長的槍管意味著更遠的射程和更快的彈丸初速,這讓火門槍在戰場上的地位大為提升。

  依然保持短小的明朝火門槍

  胡斯戰爭中誕生的胡斯車堡戰術,將火門槍和弩作為主要武器,讓農夫組成的步兵成功抵擋了擁有強大騎兵的神羅軍隊。現存的胡斯火門槍實物除了少數口徑在10毫米左右、管長30-40釐米的小傢伙外,多是口徑超過30毫米、倍徑在20-30之間的大型火門槍。一隻口徑30毫米左右的胡斯火門槍管長甚至可達到1米。

  胡斯人使用的火門槍

  這些大型火門槍即使裝填原始的粉末黑火藥,威力依然相當驚人。根據現代人對同類型火門槍複製品所做的射擊測試,裝填大量粉末黑火藥的大型胡斯火門槍,槍口動能可以超過1000焦耳甚至2000焦耳。以法線角入射的鉛彈,只需要750焦耳的動能,就可以擊穿2mm厚的現代軟鋼板。這意味著胡斯火門槍至少在近距離會對重裝騎士構成嚴重威脅(15世紀全身板甲胸甲厚度不過1.5mm-2mm)。

  每輛胡斯戰車一般會配有兩名火門槍手和六名弩手。雖然弩的數量更多,但作為一種只有幾十年歷史的新武器,火門槍已經在投射武器中佔據了四分之一的比例,足見其經受住了實戰考驗。

  雖然還裝備了不少弩 但胡斯人的每輛戰車都配備了火槍手

  15世紀火藥顆粒化技術的出現,進一步推動了歐洲槍械的發展。到1400年,火藥的配方已經接近理想比例(75% 的硝、12% 的硫、13% 的木炭),但此時歐洲人還在使用粉末黑火藥。

  在15世紀上半葉,火藥顆粒化技術在歐洲出現並廣泛傳播。顆粒化技術讓黑火藥的性能和可靠性都有了飛躍性的提升。過去使用的粉末黑火藥,裝填火器時不能把藥室填滿,否則無法擊發。火藥也不能裝填得太松,否則威力會大大折扣。在運輸過程中,粉末黑火藥中的各種成分會逐漸分層,可能會導致火藥報廢。歐洲潮溼的天氣也會讓粉末黑火藥中的硝粉容易潮解。當粉末黑火藥被製成藥餅並破碎成顆粒後,這些缺點就不復存在,而且顆粒黑火藥的威力大大提高。15世紀20年代的《煙火之書》的作者認為,一磅顆粒黑火藥的威力相當於三磅粉末黑火藥。

  歐洲火槍身管倍徑的變化 數據來自現存的古代火槍實物

  威力強大的顆粒黑火藥首先被應用在輕型火器上,因為裝藥量很少的火槍最不容易炸膛。14世紀使用粉末黑火藥的火門槍槍管普遍很短,而15世紀火門槍的槍管卻紛紛變長,使用顆粒黑火藥是原因之一。長身管對於威力弱的多的粉末黑火藥意義不大,而對於威力強大的顆粒黑火藥來說則顯著增加了火藥燃氣的做功時間,提高了彈丸的初速。

  15世紀後期,歐洲火門槍已經發展成了一種比較成熟的單兵火器。此時的火門槍槍管進一步增長,準星和照門開始出現在槍管上,並且還開始帶有可以抵肩、抵胸或腋下夾持射擊的槍託。

  1500年的丹麥火門槍 槍託、照門和準星一應俱全

  對於火器來說,這是一次重大進步。越來越長的槍管,讓單手握持火槍變得困難。火槍與日俱增的威力,也帶來了更大的後坐力。帶有槍託的火門槍出現,射手也開始以類似射弩的姿勢抵肩瞄準射擊。而且,槍託和瞄具的結合,讓用火門槍進行相對準確的射擊變為可能,這使得火門槍的威力大大增強了。

  明朝人要到在16世紀初接觸葡萄牙人後,才發現自己的火槍已經落伍了。但在此之前東西方的火器技術已經出現了明顯的差距。整個15世紀,明朝火器的技術都進步不大。除了開始用鍛鐵替代青銅製造槍管外,幾乎停留在15世紀初永樂手銃的水平,即無瞄具,也無槍託,還是短身管。

  所以,16世紀初歐洲在火器技術方面的優勢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整個15世紀技術發展和積累的結果。

  進入近代的明朝火槍依然停留在永樂年間的水平

  火繩槍改變戰爭

  1411年手抄本上 帶有簡易蛇杆裝置的火槍

  最早的火繩槍與火門槍的區別,只在於槍機的有無。火繩槍機的出現,是為了解放射手那隻點火的手,好讓射手能更專心地瞄準射擊。

  起初的火繩槍機就是15世紀初出現的蛇杆裝置,依靠一根安裝在槍託上的S形活動金屬杆,夾持火繩點火。之後的幾十年,火繩槍機越來越完善,被添加上了扳機、簧片等部件。至16世紀初,已發展為兩大類:

  一種夾火繩的蛇杆多位於藥池之後,靠釋放彈簧推動蛇杆點火。

  一種蛇杆多位於藥池之前,靠扳機帶動蛇杆下壓點火。

  前者在歐洲被稱作按扣槍機,雖然不如蛇杆在前的設計流行,但被葡萄牙人帶去了東亞,成為日本火繩槍的始祖。明朝火繩槍的槍機設計也源於葡萄牙人帶來的按扣槍機。蛇杆在藥池之前的設計則成為歐洲火繩槍的主流,並一直使用到18世紀初。

  裝備了火繩槍的晚期勃墾第軍隊

  火繩槍的出現是革命性的。一種可以像弩一樣準確射擊的武器,威力卻比弩大得多,而且還更便宜。15世紀末,一隻鋼弩的價格大約是火門槍的兩倍,而16世紀初的火繩槍只是加裝了槍機的火門槍。因此,弩在歐洲軍事史上,最終被逼上了絕路。

  15世紀末爆發的義大利戰爭中,一些目光敏銳的將領已經意識到火繩槍的優越性。西班牙名將,有大方陣之父稱號的貢薩洛?德?科爾多瓦,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16世紀初的歐洲火繩槍

  最初介入義大利戰爭的西班牙步兵主要由弩手和劍盾兵組成。但在遭遇歐洲最強的步騎組合——憲騎士搭配瑞士步兵的法軍後,西班牙人無法招架,只能想方設法避免正面對決。貢薩洛根據在義大利的實戰經驗,讓麾下的部隊在1494年前就大部分換裝了火繩槍。而對面的法軍卻依然頑固地大量僱傭弩手為自己作戰。

  1512年的拉文納會戰,西班牙人用手中的火繩槍給法國人好好上了一課。法軍起初派出2000名弩手攻擊西軍步兵陣地,結果克雷西之戰中弩手的悲劇再次上演。西班牙人用火繩槍和馬車上的迴旋炮兇猛還擊,將弩手們打得狼狽逃竄。

  價格優勢與實戰檢驗 讓火繩槍將弩從歐洲迅速淘汰

  1521年的比克卡之戰,西班牙人又讓強悍的瑞士步兵領教了火器的威力。和西班牙步兵相比,瑞士步兵中的火槍手數量很少,數量只有近戰步兵的十分之一。西班牙火槍手排成四排橫隊輪番射擊,讓進攻西軍工事的瑞士步兵傷亡慘重,前四排的瑞士步兵全部傷亡。之後西班牙步兵和德國步兵的反衝鋒擊退了瑞士人。

  比克卡之戰,不僅讓瑞士步兵戰死3000餘人,還標誌著瑞士方陣戰術的沒落。不重視火器的軍隊,在歐洲就沒有未來。到1525年的帕維亞之戰,西班牙軍隊已經按照火槍手、長槍兵、劍盾兵數量均等的比例編成。

  火繩槍催生出的西班牙方陣戰術 將統治歐洲戰場近200年

  火繩槍可以說是改變了戰爭的武器。由西班牙人在實戰中磨合、改進的長矛與火繩槍的組合,最終進化為著名的西班牙大方陣戰術。西班牙步兵也因為輝煌的戰績,從瑞士人手中接過了歐洲最強步兵的稱號。貢薩洛開創的長矛火槍戰術,統治歐洲近兩百年,直到刺刀普及後的18世紀初才被淘汰。

  火繩槍在義大利戰場上大顯神威的同時,也隨著葡萄牙殖民者的東進,擴散到了亞洲地區。嘉靖元年(1522年)的西草灣之戰,明朝人第一次接觸到了葡萄牙火繩槍,但並未引起明朝重視。

  葡萄牙人帶來的早期簡易火繩槍非常適合東亞的技術條件

  中國沿海的倭寇集團卻成了火繩槍最早的東亞用戶。由於和葡萄牙人的合作關係,以王直為代表的海寇可以獲得新式的西洋火器。直到嘉靖二十七(1548年)年明軍攻破倭寇的據點雙嶼後,明朝才決定仿製繳獲的日本造火繩槍和發射藥。明朝仿製火繩槍已是16世紀中期。此後明朝雖然又引進了土耳其式火繩槍、歐式的重型火繩槍。但直到1644年清軍入關,明軍依然是一隻大量裝備火門槍的軍隊。

  戚繼光等將領大力推廣火繩槍,但保守的武將官僚、缺乏訓練的士兵、火繩槍相對較高的製造成本,都妨礙了其在明朝的推廣。特別是在北方,明末困窘的財政,讓遼東戰場上的明軍把便宜的火門槍當成了主要的單兵火器。萬曆四十六年至天啟年間的明朝工部援遼火器中,鳥銃(火繩槍)只有6425門。而火門槍僅神槍就有14040桿,三四眼槍就有6790桿,夾靶槍7200桿。此外,還有數量巨大的其他種類的火門槍。

  對比同時代歐洲軍人手中的火繩槍甚至早期燧發槍,此時明朝火器與西方的差距已經非常明顯了。

  明朝不僅火繩槍技術拙計 還不能做到普及

  毀滅重甲的重型火繩槍

  帕維亞之戰中 重型火繩槍開始嶄露頭角

  1525年的帕維亞會戰,西班牙步兵依靠初創的長矛火繩槍戰術,成功挫敗了法軍重騎兵的猛烈衝擊。戰鬥中,西班牙人除了用普通火繩槍向法軍傾瀉彈雨外,他們還使用了一種更大的火繩槍。據當時人的記載,西班牙人的大型火繩槍威力驚人,可以連人帶馬一發子彈打穿兩名法國重騎兵。這就是被西班牙人稱作穆什克特的重型火繩槍。

  義大利戰爭初期的挫折,不僅讓西班牙人放棄了弩,也促成了重型火繩槍的誕生。在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義大利戰場,西班牙步兵需要面對盔甲精良的法國憲騎兵和瑞士步兵。在收復失地運動中磨鍊出來的西班牙步兵,慣於使用弩。然而隨著歐洲制甲技術的快速發展,弩在面對15世紀末的鋼板甲時相當吃力。由火門槍發展而來的輕型火繩槍擁有比弩更強的侵徹力,但依然無法滿足西班牙人的需求。較輕的球形鉛彈帶來了較差的存速性能,使得輕型火繩槍的子彈在出膛後動能迅速衰減,在較遠的距離侵徹力會大打折扣。

  義大利戰爭中的法國重騎兵與瑞士步兵

  因此西班牙人需要一種更加強大的火繩槍,擁有可以在遠距離擊穿一切盔甲的能力。單兵火繩槍中的王者,被稱為穆什克特的重型火繩槍應運而生。1512年的拉文納會戰,西班牙人挑選了五十名火槍手去使用這種需要支架才能射擊的大型火槍。到16世紀中期,使用射程遠到令人難以置信的大型火槍,已經成為西班牙軍隊的標誌。

  一桿典型16世紀的輕型火繩槍,重量在10磅左右,口徑約為15mm左右。而一桿16世紀的西班牙重型火繩槍,重量在18磅以上,口徑為17.8mm-23mm。這意味著輕型火繩槍發射14g重的鉛彈,而重型火繩槍發射的鉛彈可以達到56克以上。沉重的槍身和巨大的口徑,使得16世紀重型火繩槍必須用支架支撐才能發射,而且只有身材高大強壯的射手才能使用他。但也帶來了驚人的威力。

  沉重的槍身需要支架幫助發射

  重型火繩槍可以擊穿100碼外的盔甲,殺死500碼外的人或馬。在16世紀末英國著名的弓槍論戰中,火槍的支持者甚至認為重型火繩槍可以擊穿100碼外的防彈盔甲並殺死穿戴者,擊穿400碼外的普通盔甲。

  現代實驗也從側面證明了重型火繩槍的威力。奧地利格拉茨軍火庫收藏的一隻重型火繩槍,在裝填14g重的現代黑火藥後,發射38g重的鉛彈,槍口動能達到了驚人的4444焦耳,並擊穿了100米外2mm厚的鋼靶。雖然實驗使用的是現代黑火藥,考慮到16世紀的重型火繩槍裝藥量經常接近彈重,遠比現代實驗中的藥量大,這一實驗數據並不算太誇張。

  重型火繩槍成為西班牙步兵的標誌之一

  重型火繩槍自誕生以後,逐漸在全歐洲擴散,許多軍隊都大量裝備了這種武器。在80年戰爭初期,著名的威廉?範?奧倫治十分鐘愛火槍。出於推廣新武器的目的,他甚至把重型火繩槍當作禮物送給隊長們。

  在他的推動下,到1580年,每個150人的荷蘭連隊裡都有65名輕型火繩槍手、12名重型火繩槍手。到了莫裡斯親王進行軍事改革的16世紀90年代末,150人連隊的編制已經變成了30名重型火繩槍手、50名輕型火繩槍手。

  荷蘭軍官對重型火繩槍十分喜愛,以至於1609年荷蘭陸軍乾脆取消了輕型火繩槍手的編制。之後,英國也很快取消了輕型火繩槍手。到1601年,位於佛蘭德斯的西班牙軍隊裝備的火槍中,重型火繩槍與輕型火繩槍數量之比可能已經超過了1:2。但此後西班牙軍隊卻沒有繼續用重型火繩槍完全取代輕型火繩槍。

  使用重型火繩槍輪番射擊的荷蘭步兵

  隨著重型火繩槍在歐洲的流行,讓本已開始衰落的制甲業更加雪上加霜。火槍巨大的威力使得中世紀晚期做工精緻的板甲被拋棄,取而代之的是粗糙而厚重的防彈盔甲。盔甲匠逐漸放棄了熱處理和優質的板材,轉而選擇用質量一般的板材打造出黑色的重甲。

  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騎兵盔甲的胸甲厚度已經從中世紀晚期的2毫米左右,暴漲到4--6毫米之間。步兵的胸甲厚度在16世紀後期也一度暴漲。但可能是因為步兵的負擔不能太重,到17世紀厚度又回落。可想而知這一時期的盔甲有多麼笨重。

  沉重的盔甲讓披甲的士兵飽受折磨,尤其當他們經常穿的是不夠量身定做的便宜貨。當盔甲匠為了防禦重型火繩槍,把胸甲部分的厚度增加到7到8毫米時,盔甲的發展終於走到了死胡同。

  重型火繩槍的出現迫使騎兵不斷加厚身上的盔甲

  隨著披掛盔甲的士兵越來越少,重型火繩槍顯得威力過剩且過於笨重,因此開始出現了輕量化的趨勢。進入17世紀,重型火繩槍的重量和槍管長度都在逐漸減小。輕量化的結果,是新的重型火繩槍變異成介於輕型火繩槍和舊式穆什克特之間的武器。

  1599年,荷蘭人將重型火繩槍的重量減到了6--6.5千克,口徑也略有縮小。古斯塔夫二世的瑞典軍隊就大量裝備了這種火繩槍。英國內戰時,英國人直接將重型火繩槍的槍管長度從4英尺減為5英尺半,使其不用支架也能發射。到18世紀初燧發槍取代火繩槍,musket一詞又被用來指代步兵用的滑膛槍,但這都是後話了。

  伴隨著重型火繩槍的減重,火槍手在軍隊中所佔的比例也越來越高。30年戰爭中的瑞典軍隊火槍手,全部裝備重型火繩槍。每個147人連隊中有火槍手72人,長槍手54人。17世紀40年代,克倫威爾的新模範軍中,火槍手與長槍手的數量比已達2:1。

  英國內戰中的火槍手

  長年與奧斯曼軍隊作戰的哈布斯堡軍隊更重視火槍手。經常要對付大批穆斯林騎兵的他們認為長槍手用處不大,因此改用火繩槍手和騎兵組成的軍隊對抗土耳其人。1664年的聖格特哈德之戰,4萬基督教聯軍就依靠這一組合,痛擊了十幾萬奧斯曼侵略軍。剛剛渡河的奧斯曼軍隊遭到基督教步騎兵的突襲,混亂之中土耳其人企圖發起反衝擊。基督徒的重型火繩槍手用致命的多排輪射,成功粉碎了土耳其人的反撲。此戰奧斯曼軍隊損失了2萬多人,其精銳部隊近衛軍的損失尤為慘重。

  明朝兵書上的重型火繩槍

  在明末,部分歐式的重型火繩槍也流入了明朝,明人多以鷹嘴銃、鷹銃、斑鳩銃稱呼這些來自歐洲的大型火槍。崇禎元年明廷從澳門招募的葡萄牙傭兵就攜帶了30支重型火繩槍。

  但在明朝,和日本鐵炮類似的鳥銃才是火繩槍的主流。面對八旗軍的重甲和盾車,彈重3錢、裝藥3錢的明朝鳥銃,顯得力不從心,更別提那些威力更弱的火門槍了。此時的明軍,恰恰急需重型火繩槍這樣的破甲利器,因為既有足夠的威力又不像火炮那樣笨重。

  在崇禎年間,不僅有徐光啟這樣的官員呼籲朝廷製造大型火槍對抗滿人,官員熊文燦也兩度從廣東解送重型火繩槍(斑鳩腳銃)進京。但這些總數只有兩百門的重型火繩槍對遼東戰局毫無影響。最終,火繩槍的普及與升級,還到清朝中前期才得以完成。

  中國一直要到18世紀才用上土耳其版的火繩槍

  總結

  單兵火器進步是歐洲近代軍事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

  從14世紀到17世紀,當文明世界的其他地區在軍事上處於緩慢發展期時,歐洲卻發生了一連串軍事革命。單兵火器的不斷革新,是這場軍事革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火繩槍的使用催生了長矛--火槍戰術,重型火繩槍的出現讓盔甲岌岌可危。

  火藥的巨大力量,極大地改變了戰爭的面貌。中世紀的弓弩往往是平民使用的武器,貴族武士熱衷於使用刀劍和長矛。但在近代早期的戰場上,士兵不論貧富貴賤,都不約而同地拿起了火器。

  雖然最早的金屬管形火器誕生在中國,但起步稍晚的歐洲很快就在中世紀晚期實現了火器技術的反超。文藝復興時期的科技進步、歐洲諸國之間常年的戰爭和奧斯曼帝國的巨大威脅,讓歐洲人不斷地改進自己的火器技術,並向外輸出。

  早在明朝時 歐洲單兵火器就將東亞遠遠甩在身後

  佔得先機的中國並沒有保持住自己在火器技術上的優勢,反而讓差距越拉越大。之後在明朝中期和明末清初,更先進的西方火器技術兩度輸入中國,但帶來的只是東西方之間技術差距的縮小,並沒有讓中國的火器技術追趕上西方。

  近代早期歐洲在火器技術方面的巨大進步,構成了此後歐洲對其他地區軍事優勢的基礎之一。可以說,沒有14到17世紀歐洲人在火器技術方面的不懈努力,就沒有19世紀歐洲建立的全球性霸權。

  清朝經常被指責為導致中國火器技術落後於西方的元兇,這種說法也有幾分道理,但指責者卻往往認為明朝火器如何先進。他們哪知道,東西方的差距早就拉開了。

  點

相關焦點

  • 從大唐到歐洲,槍械的起源追述
    很多人都知道槍械起源於中國,後來流傳到西方之後被歐洲人發揚光大,並借著文藝復興和工業革命進化成了後來我們熟知的樣子。但對於槍械最早的起源或許大家還都有點疑惑,狗子這篇和大家梳理一下槍械在最早的時候是怎麼發展的,又是怎麼傳到歐洲的。
  • 「明晚19:30直播」黎明前的黑暗:淺談歐洲中世紀
    直播名稱黎明前的黑暗?談到歐洲中世紀,你會想到什麼?大多數人往往會把「黑暗」這段歷史的註解。畢竟,從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起,歐洲進入了長達近千年的「混亂期」,各個封建國家之間戰亂頻仍,「黑死病」肆虐整個大陸,相比曾經輝煌的希臘與羅馬的古典時代,以及後來文藝復興之後思想解放、人文和科學繁榮的時代,這段歷史無疑是黑暗的。
  • 中世紀法國人的火器——火門槍,是騎士的噩夢,擊穿鎧甲跟玩一樣
    這是一個法國早期火器,大概製作於15世紀左右,被稱為「火門槍」,也叫做「手炮」。這個火門槍全長15釐米,口徑為2.5釐米,重約3公斤,槍管內部無膛線。這種火器在許多地區都有發現,一般被統稱為「火門槍(handgonne)」。
  • 古中國與歐洲中世紀鎧甲孰強孰弱?
    在火器還未出現的時代,各國的戰爭主要靠貼身肉搏。而遠程兵種,如弓箭手、投矛手投石車這些兵器雖說已經產生,但由於操作複雜、投石車更要有良好的生產技術,所以在古代遠程兵種一直處於稀缺狀態。貼身肉搏就如同拿肉往刀口上撞,為了減少傷亡也促進了鎧甲的發展。中國在大規模戰爭中,選擇了以皮甲為主的著裝。
  • 歐洲中世紀騎士的「浪漫」與「風度」
    中世紀的騎士就是軍人,兇猛好鬥既是騎士的習俗,也是騎士的特點。因此,平日裡他們以打家劫舍為生,以比武格鬥為樂。在騎士的心目中,貴婦永遠是他最尊敬與愛慕的對象,由此而產生的「騎士風度」,也就是把貴婦看的高人一等,在他們面前鞠躬低頭,吻她們的手,在社交場合給她們讓座,出入之時,請她們先走……這種對婦女的尊敬,起初只限於中世紀的騎士對待宮廷貴婦,後來逐漸擴大,成為歐洲「上流社會」的一種特徵,
  • 淺析中國歷史中的火器槍炮發達史
    書中「火槍」、「炮風」等字眼明顯可見,由此說明,中國的火藥武器,早在宋元時期就已經有了相當的發展。當代許多人可能都認為火藥發源於中國,但火藥武器是近代歐洲才發展起來的,中國在這方面一直落後於歐洲,中國的火藥技術也只會應用於鞭炮的製作等等。
  • 中世紀歐洲的騎士教育體系
    歐洲中世紀的騎士階層的形成有著其獨特的歷史背景和特色,從古希臘時期莊嚴的武器授予儀式,具有忠誠關係的親兵制,以及具有依附關係的古羅馬庇護制中誕生的維繫領主和軍事力量之間的正式紐帶關係,形成了騎士制度和文化體系。
  • 遊走在盔甲上的藝術:中世紀的歐洲騎士都是外貌協會?
    這些表明個人身份的標誌意味著歐洲紋章學的發端。嚴格來說,它們最初的用途並非美學意味上的裝飾,但隨著紋章在中世紀的流行,這也成了盔甲裝飾中極為重要的一環。從13世紀後期起,騎士們經常會在肩膀、手肘、膝蓋等身體比較脆弱的部位加裝一些金屬板以提升防護力(這便形成了鏈甲融合板甲的某種「複合盔甲」)。
  • 被遺忘的歷史:大明帝國火器管窺
    其實中國古代對火器的研究相當出色,無論是「燃燒彈」還是「轉輪槍」都能發明出來。而中國明代,火器發展迅速。據明代王士翹所撰《西關志》(1548年序刻本)居庸卷記載:昌鎮駐軍武器主要有「軍器」和「神器」兩大類:其軍器有:盔、甲、長槍,圓木挨牌、長木牌、斬馬刀、撒袋、弓、弦、箭、攢竹長槍、腰刀。
  • 中世紀的歐洲:大學的起源
    有人認為大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以及中國的先秦時期,但是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基本上都起源於歐洲中世紀的大學。歐洲中世紀的大學是如何出現的?它有著什麼樣的特徵?今天就為大家揭開謎底,講述大學起源的故事。
  • 賽博朋克明清大械鬥 晚清、民國的民間火器
    可見清政府是極為畏忌民間持有火器,多次提到此事,但其行動效果並不理想,全國13年不過繳獲四萬鳥銃。被邱捷先生評價為成果實在有限,而且隨著清後期政府對地方的掌控力降低和戰亂,其程度還會加深
  • 人下之「人」:歐洲中世紀封君封臣制的起源與發展
    在輝煌的古羅馬帝國時期,奴隸制社會制度為帝國的繁榮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不過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這種殘酷剝削的社會生產力制度成為了制約社會經濟發展的沉重鐐銬。隨著日耳曼人的入侵和掠奪,西羅馬帝國的灰飛煙滅為奴隸制畫上了一個並不完美的句號,而在奴隸制滅亡的廢墟之下,歐洲的採邑制(封土製)與封君封臣制開始生根發芽,並且最終成為了歐洲封建社會的代表性制度。
  • 中世紀以來,歐洲大學教育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大學教育在當今社會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社會發展培育各種專業人才,體現著國家現代化進步水平。在歐洲各個國家,高等教育歷來受到高度重視。那麼,歐洲尤其是中世紀以來,大學教育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下吧!
  •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育
    歐洲中世紀時期是指公元5世紀(公元476年)至公元15世紀中期(公元1453年)中間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各個封建領主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戰爭頻繁。再加上天主教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導致科技和生產力發生停滯,使得歐洲的文明史發展極為緩慢。在世界史上,這個時間段被描述為充滿了無知、迷信的「黑暗時期」。事實上,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教育體系依舊在發展,只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和歷史背景,有著其獨特的特點。
  • 中世紀時期的歐洲有多混亂?各方勢力縱橫交錯
    歐洲歷史一般分為三段,分別是古典、中世紀和近現代。古典時期為歐洲文明的起源,輝煌而燦爛;近現代歷史的歐洲成為了世界的重心,其影響力直到今天還在延續,看下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的位置,就明白了。而中世紀在多數人的印象中則是野蠻、黑暗、落後的象徵。 中世紀的劃分,一般以羅馬帝國為依據。
  • 中國古代火器部隊的巔峰,震懾邊疆的利器:神機營漫談
    南宋突火槍一.神機營成立的客觀條件與現實需要軍事的發展總是離不開戰爭,這對火器這樣的非主流兵器仍然適用。元朝末年,天下紛亂,各勢力相互攻伐。任何可能獲勝的因素都會被迅速利用,朱元璋頗為重視火器的裝備和相關部隊的建設。鄱陽湖之戰中多次用火器轟擊敵船。建國後更是規定:「凡軍一百戶,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軍隊中火器比重提高。明初在防禦北元的北方諸鎮火器使用更為廣泛: 「大同、 宣府衛所城池,洪武中原置大小將軍、破落戶、手把銃、火槍、火礮等器,甚為周備。」明初火器的發展和北元以騎兵為主的軍事狀況是分不開的。
  • 大學為什麼會在中世紀歐洲興起?
    中世紀大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其產生與歐洲中世紀社會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對於一個歷史悠久,飽經滄桑的大陸來說,能產生如此之多大學並躋身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定與大學誕生和發展的深厚積澱密不可分。那麼歐洲中世紀大學到底是在什麼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呢?
  • 「象牙塔」裡的權力遊戲:中世紀歐洲大學,服務於貴族的學位制度
    進入到11世紀,中世紀的歐洲已經煥然一新,農業手工業水平都得到了顯著提高,經濟復甦也帶動了城市的發展,而向外擴張的勢力,例如十字軍東徵,也提高了中古時代歐洲的文化水平。在這樣一片精神文化的土壤之中,歐洲的大學誕生了,並且迅速成為當時那個時代智慧與知識的載體。但是大學卻同樣成為了各方勢力鬥爭的競賽場。
  • 二戰:蘇聯步兵單兵槍械裝備大盤點
    關於二戰步兵武器盤點,之前的幾期咱們盤過日本單兵裝備,美國單兵裝備,德國單兵裝備,今天咱們來盤一下昔日的蘇聯單兵裝備,沒有看過前幾期的朋友,希望點讚+關注,精彩節目不迷路,現階段主要盤的是二戰步兵武器裝備,後續盤一下現代戰爭電影使用的武器裝備及性能!希望軍迷朋友們及時關注,精彩不容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