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1/3的上市公司,賺的不如一個賣手機殼的多

2020-12-20 吳曉波頻道

科技以換殼為本。——網友改編自諾基亞slogan

文 / 巴九靈(吳曉波頻道)

經歷了高速增長的十年後

全球手機市場感到了一絲絲疲憊

2017年

全球手機銷量首次下滑了100萬臺

最終賣出了14.72億臺

2018年

這一數字繼續下滑

只賣了14.049億臺

然而,淘金的金子越來越少

在金礦賣水的人,生意卻一如既往的好

這不,一家替華為代工手機殼的公司

正大張旗鼓地準備上市了

這家公司叫做傑美特

在2018年,賣了5804萬個手機殼

收入6.47億,淨利潤為6129.54萬元

那這個淨利潤算什麼檔次呢?

小巴告訴大家

2018年中國在A股上市的

所有3646家公司中

有1/3的公司比不過它

手機殼有多賺錢

2017年,羅永浩曾經吐槽過

錘子科技推出的各檔位價格手機中

1499元的手機沒什麼利潤

1799元的微利

但是都不如賣手機殼和保護套賺錢

那麼,手機殼到底有多賺錢呢?

根據這家準備上市的公司的財報

平均每個手機殼價格在11元左右

以此為錨定

對標市場上的手機殼售價

我們一起來感受下

華為官方認證的手機殼

原裝最便宜的一款要49元

最貴的要999元

蘋果的手機殼也不便宜

iPhone XS的手機殼

在官網上售價為389元

然而,還有更貴的

LV就曾推出過一款蘋果手機殼

價格在38500-42000元人民幣

最貴的是鱷魚皮+黃金版本

價格接近適配手機的七倍

同樣的,Burberry、Gucci

也都有各自的天價手機殼產品

除了以上那些奢侈品大廠

豆瓣、故宮

樂高、大眾汽車等也湊過熱鬧

對它們來說

自己賣的不是殼,是情懷

豆瓣推出的電影風格手機殼

手機殼市場的未來會怎麼樣

市場研究機構NPD曾做過一項調查

有75%的手機用戶會購買手機殼

而會購買手機殼的消費者中

又有超過四分之一的人買了不止一個

以便替換用

消費者購買手機殼

除了想要保護手機機身外

主要是個性化的需求

功能機時代

有滑蓋、直板、翻蓋、全鍵盤等

任君選擇

而智慧型手機呢

除了改改攝像頭方位和顏色

好像真的沒有什麼花樣了

iPhone:磨砂黑,亮黑色,銀色,大紅色,金色,玫瑰金……OPPO/vivo:金色、玫瑰金、黑色、熱力紅、青檸黃、冰幻藍、活力藍……華為:鑽雕金、曜石黑、玫瑰金、鑽雕藍、陶瓷白、草木綠……榮耀:魅海藍、海鷗灰、琥珀金、幻夜黑、知更鳥藍……

但這也怨不得智慧型手機做的模式單一

智慧型手機先鋒HTC

曾經也想搞個性化

2008年至2012年

HTC一共發布了超過50款手機

差不多一個月一部

但它很快嘗到了庫存積壓的苦果

谷歌和摩託羅拉

也有過模塊化手機的構想

讓消費者隨心搭配不同的配置

結果....反正結果大家都知道

而蘋果早早就採取了「斷舍離」

比起自由定製

它認為消費者想要的是

更輕、更薄、更強大的手機

於是蘋果砍掉了

可拆卸電池、SD卡、耳機孔

減小了SIM卡以壓縮空間

自此,智慧型手機的玩法被固定了下來

即只推出精品且種類少的產品

這當然不能滿足具有個性化需求的用戶

尤其是年輕一代的消費者

於是,手機殼就撿到了時代的「大便宜」

年輕消費者喜歡的手機殼

而且,按照目前的情況

如果智慧型手機不能徹底解決個性化問題

那麼不管手機變成摺疊屏還是什麼屏

陶瓷機身還是什麼機身

消費者都會產生一種衝動

給自己的愛機套上一個手機殼

當然,手機殼也不是唯一嘗到甜頭的

同樣因為智慧型手機的某些天然「缺陷」

而因此獲利的還有很多

比如充電寶、無線充電器

充電耳機二合一轉換頭

藍牙遊戲手柄等等

最有名的當屬

因為手機續航不足

而前來「打補丁」的充電寶

光小米充電寶

2019年1月的累計銷量突破了1億件

其背後的製造商紫米科技

也順勢將2019年的銷售目標提高40億元

據調研機構FMI的調查

2025年之前

全球手機配件市場

年複合增長率有望達到6.9%。

一起開個手機殼淘寶店?

那麼,假如我們看中了手機殼這門生意

想在淘寶上開店,是否可行?

於是小巴根據手頭的資料

算了一筆帳

假設我們一個月能賣1000個手機殼

平均下來一天要賣34個

如果每個手機殼的價格定為50元

能賺多少錢?

機器生產每件手機殼的成本為4元

包裝+小贈品(貼膜,手機支架等)

需要2元左右

每件包裹的運費可以談到4元

那麼每個手機殼的總成本

就是4+4+2=10元

定價50-10=40

賣出一個手機殼的利潤有40元

一天能賺1700元

但要是算上推廣費用

事情就不妙了

畢竟,淘寶上的競爭對手可太多了

淘寶賣家中心的數據顯示

淘寶上手機殼的日均搜索量為71239次

而淘寶上的手機殼總共有2193785種

用戶每次搜索對應的是31種手機殼產品

這啥時候才能看到我家的手機殼呢?

小巴再次算了筆帳,

正常情況下想達到每天34單成交

我們需要1000個左右的消費者點進來

而這1000人,我們只能花錢去找

淘寶上的手機殼類目

一個訪客的成本大概是2.5元

為了每天能獲得1000個訪客我們需要付出2500元

50元的售價,每天利潤只有1700元

投入的成本卻要2500元

所以.....

此外,其實定價50元還算是高了的

淘寶上的手機殼價格

大都集中於10元到20元之間

而我們定價50元的話....

那還有什麼辦法能夠提高利潤

做得好的企業不是都準備上市了嗎

市面上的技巧有兩個

小巴簡單科普下

第一個方法是給大品牌代工

都是華米OV的時代,若華為「搶註」了

還有小米、vivo、OPPO

以及最近因為5G而頻頻露臉的一加呢

換言之,與其做C端的生意

不如打打B端的主意

第二嘛,就是眾所周知的「出海」了

像傳音手機那樣

推出了專屬於非洲手機用戶的機型

難道非洲兄弟就不需要個性化了嗎?

小巴還聽說

對岸的美國朋友不愛用手機殼

要麼也發展下這方面的需求?

一個玩笑,但終究落一個道理

只要跟隨用戶的需求

不斷深挖創新

做出讓用戶心動的產品

市場永遠都在

本篇作者 | 拾月 | 當值編輯 | 應詩琦 | 責任編輯 | 鄭媛眉 | 主編 | 魏丹荑圖片來源 | 視覺中國

相關焦點

  • 傑美特:別看我只賣手機殼,但比手機廠商賺的還多
    俗話都說人靠衣裝,那放到如今就是,手機也要靠殼裝,隨著手機市場的迅速發展,周邊配件市場也形成了非常成熟的產業鏈。坊間一度盛傳「祖傳貼膜,月入十萬」的暴富故事。雖然不知真假,但最近有一家賣手機殼的公司真的準備上市了。
  • 蘋果手機殼竟能豪賭:提前猜中尺寸能賺幾千萬
    下午兩點,中國最大的電子產品集散地——深圳華強北的賽格電子商場,顧客寥寥,冷冷清清。在華強北打拼多年的商戶孜然(化名)領著記者走到商場三層,右拐,一眼望去全都是售賣手機殼的櫃檯,又走到四樓,還是同樣的場景,五顏六色、材質各異的手機殼掛滿了一個個的貨架,但除了店員之間的閒聊和孩子的吵鬧外,再無其他聲響,安靜得讓人發慌。
  • 唐嫣曬的手機殼是什麼牌子?唐嫣手機殼價格賣多少錢?
    明星嗎,都是很有錢的,特別是一些一線明星,分分鐘都是幾百萬上下的,既然掙錢這麼容易,花錢自然也是大手大腳的啦,日前,唐嫣就曬出了自己的手機殼,這曬不要緊,這個手機殼居然是價值4萬人民幣,真的是手機不如手機殼系列啊。
  • 一年賣出5800萬個手機殼,賺來6.5億,它比賣手機還賺錢
    現在大家買來手機第一件事情是什麼?有些人說是貼膜,有些人說是買手機殼,也有人說是其它,但手機殼、手機膜這事一般人都省不了。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手機殼、手機膜等周邊產品催生了一在批以這個為生的個和企業,比如網上就一直盛傳在天橋下貼膜的小商販,月入十萬什麼的。當然這不知道真假,但近日有一家賣手機殼的公司還真要上市了,它一的賣出5800萬個手機殼,賺來6.5億,甚至比有些賣手機的廠商還賺錢。
  • 「別看我賣手機殼,卻比羅永浩賺得多」
    拿出所有積蓄,再跟富豪朋友借了10萬元,諶建平成立了佳盟科技公司(傑美特的雛形)。之後,傑美特會進軍手機殼領域,是在一次尋常的客戶會面中決定的。2005年,一位歐洲客戶遠道而來,與他同來還有一部手機「多普達818」。
  • 去年在全球賣了400萬個手機殼,這家公司宣布回歸中國市場了
    記者|陸柯言近日,具有「中國手機殼第一股」之稱的傑美特旗下Defense決色品牌在深圳發布了Multi-ap4.0防摔技術。隨著iPhone12以及華為mate40新品上市時間臨近,決色將推出多款基於Multi-ap4.0防摔技術的系列新品。如果回溯行業,這似乎是國內手機殼行業的第一次技術向發布會。Defense決色研發總監王強在現場介紹稱,傑美特的技術核心在於「防摔」,最新升級的Multi-ap4.0防摔技術兼顧了防「碎屏」和「內傷」的雙重設計。
  • 一個全球購賣家的進化史:賣過手機殼,開過天貓店,如今卻想做男版...
    一個全球購賣家的進化史:賣過手機殼,開過天貓店,如今卻想做男版「張大奕」 iwangshang / 路遙 / 2017-07-18 摘要:內容是驅動直播銷量的武器,也是韓承浩篤信的生意經
  • iPhoneX/XS也有智能電池殼?網友:想著賣配件不如提高電池容量
    想必部分果粉應該知道,此前蘋果公司已經給iPhone6/6s以及iPhone7這三款機型推出了智能電池殼。也就是說,智能電池能夠為iPhone6、iPhone6s和iPhone7提供一些除手機本身之外的電池續航能力。
  • 中國最厲害手機殼大王!背靠華為淨賺6.5億:年銷近六千萬個手機殼
    」,也正因如此,也是直接帶動了手機殼、鋼化膜等手機保護周邊的企業崛起,網上更是一度盛傳,在天橋下貼膜賣殼的小商販,都能夠月入十萬......雖然無法確認真假,但在國內真的有一家專門生產手機殼的公司,一年賣出了接近6000萬個手機殼,直接賺取了近6.5億元人民幣,如今這家公司更是要上市了,取得如此傲人的戰績,確實讓人覺得意外。
  • 賣房保殼只能救急 上市公司要遏制脫實向虛衝動
    兩套房子就可以解決一家上市公司的保殼難題,這樣的房子得多值錢?*ST寧通B位於北京的這兩套房可以賣2000多萬元,增值16倍,難怪有人統計很多上市公司一年淨利潤還買不了一套房。而一家上市公司,有生產線,有工廠,有供應商,這麼多人兢兢業業辛苦奮鬥,一年到頭沒有利潤還虧損,需要靠賣房子才能把日子維持下去,這場景想一想就覺得悽慘。
  • 知乎高贊:只是一個透明手機殼,蘋果憑什麼賣到300多元?
    有人問:只是一個透明手機殼,蘋果憑什麼賣到300多元? 在電商平臺,第三方蘋果手機殼其實很便宜,價格普遍在50塊錢以下,一個月換一次都不心疼。但是如果我們想去買蘋果官方的配件,你會發現,不管是矽膠還是透明殼,價格都在300元以上,溢價非常離譜,讓人望而卻步。
  • 華為手機殼供應商上市了,賣出全球1/20手機殼,產能陷瓶頸大客戶...
    來源:貓財經一家賣手機殼的公司,每年要賣出多少手機殼,才能做到上市的規模?創業板新上市公司傑美特(300868.SZ)給出了一個答案:6771萬個。據NPDGroup Inc.的數據,2019年全球的智慧型手機保護殼出貨量為13.71億個,而傑美特披露稱自身的智慧型手機保護殼銷量為6771萬個,佔全世界手機市場的4.94%。也就是說,按照傑美特披露的數據,全球每賣出20個手機殼,就有一個來自傑美特。
  • 買手機的時候商家都喜歡送手機殼,是福利還是有其它目的?
    喜歡網上購物的人就能夠發現,現在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手機廠商喜歡附送手機殼了,這就很讓人奇怪了,送手機殼不是還會增加成本麼?為什麼這些廠商送氣東西來反而還這麼開心呢?其實商家給大家贈送手機殼,無非以下的這幾個原因。
  • 擺攤賣diy手機殼怎麼樣,簡單談一談
    2020年受疫情的持續影響,註定了今年是一個比較艱難的一年,但有方法總比困難多,不是麼?在疫情的影響下,很多的企業縮減工人規模導致人員下崗,這是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你除了進廠上班之外不再找另一份副業,哪有一天你被迫下崗後就會感覺很無奈。
  • 手機殼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而香港手機殼製造商Casetify截至去年年底員工數量超過150人,原本這家公司以為2020會是行業歷史上最好的一年,還定下了一個將銷售額提高一倍的目標。可疫情下病毒的擴散致使這家公司的內地工廠關閉,遠程在線辦公下其機場的新店看不到人影,其香港銷售額也跌跌不休。
  • 三星摺疊屏手機上市,手機殼和手機膜愁壞了製造商!
    9月6日消息,韓國三星的摺疊屏手機終於正式上市了,這也算是全球首部正式上市發布的摺疊屏手機,其實三星這款摺疊屏手機早在今年4月份就計劃發布,只是由於測試的時候出現了故障,所以只能推遲發行。如今針對已知問題作出了修改,才在近日正式上市。
  • 為手機配「殼」成大生意:手機殼裡的「藍海」故事
    東方網11月11日消息:2010年底,肖莉莉買了臺iPhone4,養成了一個月換一次「造型」的習慣。平時花在手機殼上的錢,要比話費還要多。   今年「十一」長假,手機不幸被偷。肖莉莉託人從美國帶了臺水貨iPhone5,前幾天她將堆在抽屜裡的舊手機殼理出來送人,數了數,總共24個。
  • 一年賣出5804萬個手機殼,3C大賣成功上市!
    前天剛傳來安克成功上市的好消息,緊跟著的3C大賣傑美特又成功上市了!跨境大賣太鼓舞人心了,連續獨立上市兩家公司。3C大賣傑美特成功上市半個月前才剛傳來傑美特衝擊創業板上市的消息,沒想到昨天,傑美特已經成功上市了。7月31日,傑美特IPO註冊生效,股票代碼為300868。
  • 進貨價2塊賣15元,一個月賺了七八萬,這做法值得學!
    這期文章,我給大家分享一個,進貨價大約2塊錢的小東西,賣15塊一個,一個月的時間掙七八萬,後期營銷做得好,還能持續賺錢。這個案例是在幾年前,做網際網路的朋友操作過的項目;雖然現在不怎麼火爆了,但是還是有人在模仿操作。他賣的是什麼東西呢?
  • 疫情下,手機殼還是一門好生意嗎?
    「那時如果有人問手機周邊產業什麼最賺錢,那麼內行的人一定會告訴你:賣手機的可能還沒街邊賣手機殼的攤販賺得多。」而相應地,當年10月份淘寶網上賣手機殼的網店上升到了14萬家,僅僅是搜索iPhone4手機殼,你就能看到220萬個寶貝。   有數據顯示,當時我國已形成專為蘋果生產配件產品的產業,僅在深圳就雲集了1500 多家廠商,年產值逾千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