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化老字號「三義長綢布莊」(翻拍)
河南商報記者楊桂芳/文宋亞猛/圖
時間給了德化街「百年」二字的榮光,也給了它大起大落的故事。
它是二七商圈的商業精髓所在地,孕育了一個又一個現代商業傳奇,卻又因為「低端、雜亂」而被鄭州人漠視、淡忘。
它和所在的二七商圈一起,成就了亞細亞王遂舟、正弘李向清、丹尼斯王任生等一代風雲人物的傳奇,卻唯獨沒有成就它自己。
「老鄭州」記憶裡的德化街
回憶起兒時的德化街,鄭州市商務局原常務副局長、鄭州市文物局原局長閻鐵成用「寄託了很多夢想、理想和幻想」來描述。
1971年時,閻鐵成12歲,當時二七塔正在重建,他每天都跑到塔旁的土堆上坐一會兒,「眼巴巴地看著塔一層一層建起來。」閻鐵成說,那時候德化街上有哪些好玩的、好吃的,幾乎沒有自己不知道的。
他猶記得上世紀尼克森訪華時,他一大早就守在郵政報亭門口等著買報紙。後來街道兩側林立的門店,留給了他很多快樂的記憶。老蔡記家冒著熱氣的蒸餃、街道盡頭的瓷器店、鴻興源的糕點、工藝品店的木雕、傳統工藝的織錦、藏滿新奇知識的書店……現在回憶起來,閻鐵成還很興奮。
直到現在,他閒來沒事還喜歡到德化街下面的德化新街轉一轉。時光荏苒,人流依舊如織。
不同年代的人,對德化街有著不同的記憶。不少「老鄭州」曾向心儀的妹子發出過「一起去東方紅影劇院看電影」的青澀邀請,也有過親友來了招呼「去德化街逛一圈唄」的熱情。還有許多人,和德化街辦事處德化社區主任庫曉景的記憶一樣,背街小巷裡藏著許多營業到凌晨的小吃。
這是一條帶著濃厚生活氣息和文化氣息的街道,縱然它因商而成、因商而聚、因商而盛、因商而衰,「老鄭州」們念念不忘的,還是那些快樂的、瑣碎的生活瞬間。
上世紀二三十年代,全球好貨匯聚德化街
歷史上的德化街,原本只是一條小土路,稱為「惠仁街」。在清朝末年,德化街周圍因過於荒涼而被當地人稱為「野雞崗」。
1904年,鄭州火車站建成,商貿、物流人群在火車站附近集聚,久而久之成為商業集聚區。臨近火車站、「無風三尺土、有雨一街泥」的惠仁街也隨之成為各方商旅的中轉地和附近各縣貨物的集散地。當時的惠仁街,街寬8米,長400多米,街上叫賣聲此起彼伏,挑擔的、玩雜耍的往來如梭,街道因商而盛。
商業興旺,街道也隨著拓寬重建。1908年時,鄭州商埠設立,惠仁街首次改造,鋪了泥土、磚渣美化,道路兩旁還有了柳樹。
商戶林立,南來北往,此時火車站區域繁盛的商貿已經名聲在外,一些外地商人嗅到火車帶來的商機。
1913年,普樂園戲院在錢塘裡(今為錢塘路)建成,成為當時鄭州規模最大、設施最好的戲院。
1916年,「惠仁街」因諧音「毀人街」被改名為「德化街」,取意「以德立商,感化世人」。
1917年,德化街首次擴容,天中裡圈門被拆除,歸入德化街。街道也進行改造和形象提升,出現了中西式相夾的二三層的樓房,街頭還出現了路燈。
到了1922年時,長垣蔡士俊靠著曾經在北京皇宮裡幫廚的手藝,拿出40塊大洋,購買了德化街100號半間小樓門面,有了而今的「京都老蔡記」。
8年之後,鞏義人李竹軒來到德化街,成就了鄭汴洛三市鐘錶眼鏡店元老「精華眼鏡」。同年,李氏三兄弟開設「三義長綢布莊」。
除了服飾、美食,德化街還迎來了老一代的金行。1933年,何鴻祥創辦「老天成」金店,落戶德化街中段(一說正興街)。
彼時的德化街還有「洋貨」。慶太昌、義聚合、四合鎮、福利祥四大「洋貨鋪」紛紛到大同路、德化街開店。到1930年後,英國卜內門的洋鹼、法國立興香氛、德國的泡花鹼等在此都能買到,可謂全球頂尖好貨匯聚此街。
1927年,德化街和大同路一起,被上海《旅行雜誌》稱為「商業明珠」,把鄭縣(鄭州舊稱)稱為「華北大都市」。
後來國家陷入戰事,山河動蕩,德化街遭到日軍轟炸,一些代表建築不復存在。直到1948年鄭州解放,隨著後來省會遷鄭,移民浪潮進入,城市活力被激發,德化街才逐漸復甦。
二七商圈重心北移,德化街榮光暗淡
改革開放後,溫州人、廣州人紛紛到鄭州做生意。其中,德化街和周邊的二馬路、解放路、銘功路等受到溫州小商品集聚的影響,服飾、鞋帽、電器生意興旺,鄭州本土商業也受此啟發,開始出現一批本土領軍人物。
在鄭州解放的第二年,洛陽新安縣14歲的少年王任生登上高雄碼頭尋父。38年後,也就是1987年,已是「聖誕燈具大王」的他見到了久違的老母親,萌生了回鄉投資的念頭。
草蛇灰線,伏脈於千裡之外。
也正是1987年,鄭州的德化街迎來舊城改造。這是德化街近代出現的第一次大規模改造,為這條商業街帶來了商業巨頭亞細亞和現代化的商業格局。
當王任生計劃著將燈具企業搬到故鄉洛陽時,還是二馬路家電商場副經理的小夥子王遂舟看中了德化街北頭那座正在籌建中的商場。他找到了當時的風雲人物晉野,給這座大樓取名亞細亞,打響了一場「中原商戰」,自己也成為中原商業中「第一位職業經理人」。
首次商戰之後,亞細亞沉淪,1997年商業教父王遂舟辭職。
王任生注意到了風起雲湧卻曇花一現般的商戰,選擇在亞細亞光彩消散、外來商業巨頭搶灘二七塔周圍區域時進入鄭州。
1997年的一個冬日,王任生在人民路打造的首個商業作品丹尼斯人民路店開業,當日大雪紛飛,天冷得連嘴巴都張不開,王任生對旗下首個商業作品格外珍惜。也正是以此為基礎,才有了而今我們看到的體量40萬平方米的丹尼斯大衛城,丹尼斯也一舉奠定中原商業「王者」地位。
那一年,鄭州二七商圈還迎來了金博大,走出了皇甫立志、孫亞傑等這樣一批至今仍活躍在中原商業中的第二代商業領軍人物。
同是1997年,來自於新鄭的李向清在二七廣場的北側創立了河南第一家奢侈品經營場所——正弘國際名店,自此邁出了正弘涉足商業地產的第一步。
以二七塔為軸心,「北側商業成片,南側商業成線」,德化街零售格局全面被二七塔北側風起雲湧的百貨和購物中心取代,百年德化街再次榮光暗淡,退而成「街」。
商業明珠
1927年德,化街和大同路一起被,上海《旅行雜誌》稱為「商業明珠」把,鄭縣(鄭州舊稱)稱為「華北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