挼、擺、扎,這三個字不簡單!
半月談記者 黎華玲 王利文 楊伊文
踞渝南門戶、扼黔北要津的重慶市綦江區,近年來瞄準基層治理,因地制宜創新出「挼」「擺」「扎」的方言「三字經」治理舉措,成效明顯。
1
挼——法理情理相結合,剛柔相濟化幹戈
挼,ruá,在重慶方言中意為揉搓、摸、捏。對於基層治理而言,「有法依法,沒法靠挼」,要解決於法無據、於情有理的社會治理難題,需得結合法理與情理開展工作。
近兩年,綦江打掉6個涉黑涉惡犯罪團夥,其中兩起涉殘疾人。涉事群體的特殊性給綦江社會治理出了一道難題。綦江綜合治理中心主任文仁剛介紹,上百名殘疾人司機打著「愛心計程車公司」的旗號進行非法營運,壟斷部分線路市場。該「公司」還以殘聯名義恐嚇和圍攻同線路其他運營者,並要求入會交會費,敲詐勒索。
「特殊群體的工作就要靠挼,證據固定,幫扶到位,法治和情感都不缺席。」文仁剛說。抓捕前,公檢機關和殘聯等部門收集整合轄區內涉及殘疾人關愛與幫扶的政策,將殘疾人關心關愛工作落到實處。抓捕後,區裡成立工作組,對涉及的家庭一戶一個專班,不僅進行法治教育,還幫助這些家庭解決實際困難。
「殘疾人合法權益必須保護,做他們的工作要學會挼。」綦江區委書記袁勤華強調,挼不是退讓,是擔當,挼好基層工作,對維護社會穩定意義重大。
除了特殊群體,社區治理也得挼。2013年,曾是全國最大齒輪零部件生產企業之一的綦江齒輪廠轉制,原家屬區的7個工人村移交地方政府管理,古南街道綦齒社區因此成立。古南街道綦齒社區黨支部書記葉曉波介紹,綦江齒輪廠社會職能移交街道管理,歷史遺留問題較多、矛盾凸顯。
2019年,綦江齒輪廠「三供一業」(供電供水供氣和物業)分離移交工作啟動。不少居民對家用自來水水質產生疑惑,認為自己喝的是河水,拒交水費,也聽不進社區幹部講的政策。後來,社區組織居民代表到水廠實地了解飲用水的生產過程,這才徹底得到居民理解。「基層工作,光靠法治是不得行的,要學會和群眾挼關係。」葉曉波說。
2
擺——說法律、引根據、講道理
擺,有說、談、講解、陳述之意。「擺龍門陣」,在重慶方言中指三五人聚在一起聊天、拉家常。基層治理中的問題通過放到檯面上擺的方式,往往更容易解決。
在兩路社區「法治茶館」的牆上,鄉裡茶談四個字分外顯眼。在這裡,每個月有兩次法律主題的趕場日,土地糾紛、老年人權益、鄰裡矛盾等法律手冊免費為村民發放,並有法律顧問現場講解。
綦江東溪鎮二居社區居委會幹部和志願者在提醒臨街店主做好防疫措施 唐奕 攝
2018年,兩路社區準備修建一處高壓鐵塔,陳世全、陳應林等村民認為輻射大,極力反對,村幹部上門做工作多次無果。一次趕場天,陳世全到茶館歇腳,社區工作人員跟他坐一起喝茶聊天,一下就做通了工作。「喝茶的時候就不那麼有牴觸情緒,感覺和幹部之間沒有隔閡了。」陳世全說。
綦江除了創新「法治茶館」這一有效治理方式之外,律師駐村的模式也值得稱道。
永城鎮中華村的建卡貧困戶陳金學,在2007年把自家的3畝地租給了柑橘園老闆周代芳。2017年起,周代芳不再如期支付租金,陳金學多次要帳無果。2018年中華村開始推行律師駐村工作,由區司法局調配律師駐村。陳金學靠免費法律幫扶要回了租金。他算了一筆帳,如果沒有駐村律師免費幫扶,他請一名律師2000元左右,訴訟費50元,後期還可能涉及其他費用。「我當時想把他的水力設備破壞掉出口氣。現在看來,還是法律維權最好。」陳金學說。
有了律師駐村,普法講座日漸多起來。久而久之,村委會不僅增設了「鄉村大喇叭」,講法律、「擺」道理,也設置了議事廳。永城鎮中華村第一書記楊義說,村裡有小矛盾小糾紛,大家都可以坐到議事廳裡,心平氣和把事情「擺」出來,情、理、法相結合,幫助問題的解決。
3
扎——幹部給群眾紮起,群眾才會給幹部紮起
扎,重慶方言中念zǎ,日常用法有「紮起」「扎場子」等,意為支持,鼓勵,捧場子,給面子。袁勤華說,扎是社會基層治理中幹群的良性互動,只有幹部深入基層幹實事解難事,群眾才會支持政府工作,給我們的幹部紮起。
道德紅黑榜是石角鎮石角社區的一大特色。2019年,石角社區的餘澤進和商戶廖民豔發生了糾紛後沒有走法律程序,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報了仇」——用糞堵住了廖民豔的門鎖鎖眼。上了社區道德黑榜後的老餘意識到了自身錯誤,主動和商家和好,並承諾「下次再也不這樣做了」。石角社區書記周虹說,老餘現在改觀很大,主動給社區的工作紮起。
29歲的阿巴拜科日是新疆墨玉縣雅瓦鄉人,2015年11月和妻子來到綦江經營羊肉串攤,如今已是兩個羊肉串門店老闆。僱有5名員工的他,曾經違規佔道經營。城管執法隊員和社區志願者剛開始做勸導工作的時候,夫妻二人很不理解。執法人員耐心勸導,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還熱心地幫他們的經營出點子。
如今,阿巴拜科日一家在綦江安頓下來,生意越來越紅火,兒子入學的問題也得到解決。2019年初,阿巴拜科日向九龍社區捐出1萬元和大米、菜油等愛心物資,慰問社區25名困難群眾。文仁剛說:"讓基層群眾生活得放心、安心、溫馨,群眾就會反過來支持我們的工作,給我們紮起。"
居民主動參與社會治理,是居民扎的另一種呈現方式。疫情防控初期,石角社區需要緊急設立20個防控網點,周虹急壞了,一時間哪去找那麼多人?
沒想到不到一天時間,在社區黨員和志願者們帶頭下,一支包含黨員、退伍軍人、個體戶、學生、居民的防疫志願隊伍便組成了。防疫期間,每天來社區報到的志願者不低於80人。「越到關鍵時刻,我們的群眾就越是給我們社區工作紮起,這激勵了我們要把基層工作做得更讓群眾滿意。」周虹說。
同樣,綦齒社區成立了王昌元志願隊,並下設「管得寬」「馬上來」「理得順」「和之美」4個志願服務小分隊,開展便民利民、互助自治、困難幫扶、法律諮詢等服務7618人次,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良好社會氛圍。
靠著挼,擺,扎,綦江的基層治理接了地氣、有了生氣、聚了人氣。袁勤華說,以公眾參與構築社會治理的基礎框架,將制度邏輯帶來的壓力轉化為主體創新和實踐的動力,增強了群眾主人翁的意識,更好地實現了法治為本、德治為引、自治為基的「三治」融合。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