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刊文:10年勞動必修課,這群孩子收穫了什麼

2020-12-10 中國新聞網

  《半月談》刊文:10年勞動必修課,這群孩子收穫了什麼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 12月10日出版的第23期《半月談》刊發記者王俊祿採寫的文章《10年勞動必修課,這群孩子收穫了什麼》。全文摘要如下:

  6年小學,要參加90項家務勞動、90項校內勞動、90項農場勞動、30項志願服務公益勞動;二十四節氣,要遵循傳統曆法設計農場耕種計劃,在不同時令種菜、養蠶、除蟲、收割……在浙江富陽,一場「新勞動教育」試驗已延續10年。

  20畝校園空地上的爭論

  杭州市富陽區富春第七小學創辦於2009年,與一般校園不同,這所年輕的學校擁有20畝空地。

  怎樣利用這塊土地,當時有多種議論。校長章振樂沒有急於表態,而是組織師生討論:當下教育的短板是什麼?

  簡單一梳理,問題迅速集中:在家裡,不少孩子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不會整理床鋪,不會繫鞋帶、洗衣服……自理能力如此,合作能力更遑論多強;再說校園教育,「重知識傳播,輕親身體驗」的現象較普遍。

  「通過反覆研究,我們決定把這塊地作為環境教育的新課堂,開闢開心農場,並提出新勞動教育。」章振樂說。

  富春七小每個班級都要承包一小塊菜地。一年級種蠶豆,二年級種土豆,三年級種桑養蠶,四年級種油菜,五年級種向日葵,六年級搞養殖。

  「開心農場」成為孩子們撒歡的新課堂。中午時分,幾個小朋友拿著新割來的青草餵小羊,農場裡,各班孩子穿行在菜地裡,有的除草,有的蹲下捉蟲,有的記錄植株的高度……

  科學課老師張群說,菜上的青蟲「供不應求」,學生們捉回去養。李樂欣同學編寫了《蠶寶寶之旅》,圖文並茂,同學們爭相傳閱。

  跟著工匠學古法造紙,到龍門古鎮製作油麵筋,赴黃公望隱居地製作竹籬笆……結合地方民俗特色和文化特點,富春七小實踐體驗活動的課程也更為豐富。

  與泥土有交集的孩子,會有什麼不同

  10年間,富春七小逐漸建立實踐育人的新模式,打造了新勞動教育品牌。

  章振樂說:「勞作是連接人與自然的過程。我們希望孩子在泥土芬芳的課堂中感受自然,雙手變得靈巧,智慧得到發展,健康快樂地成長。」

  大自然中,一片樹葉,一顆土豆,一朵向日葵,都會在孩子們的筆下綻放魅力。孩子們用巧手給小兔製作溫暖的家,將樹葉串起,裝飾校園;把笛聲帶給植物,讓蔬菜伴著音樂生長;音樂課上,自創農場快樂之歌,在勞作時合唱……

  親近大地,方能感恩生活。二十四節氣是孩子們的必修課,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孩子們不僅觀察到物種、自然的輪迴,也收穫了充滿喜悅的童年,學會了責任,體悟了感恩,更增添了智慧。

  學生邵允昊在活動日記中寫道:「小時候,奶奶總會在臘八節煮一鍋濃濃的臘八粥。今天,我熬製了一鍋美味的臘八粥。我想讓奶奶在這個寒風呼嘯、大雪紛飛的日子裡,喝一碗香甜的臘八粥……」

  新教育理念的「蒲公英效應」

  在富春七小的引領下,富陽區成立了新勞動教育聯盟,新勞動教育課程逐漸標準化、普及化。目前,富陽區設立以新勞動教育為重點品牌的美麗學校75所,推出實施項目149個。

  在富陽,新勞動教育已凝聚共識,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富陽每個學校都建立了勞動教育教室和基地,正打造「綜合+專項」「緊密+鬆散」「國有+市場」的基地網絡,並從浙江走向長三角。

  富陽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夏芬說,未來富陽將打造100個新勞動教育實踐體驗精品村,探索「企業+」「農戶+」「村鎮+」「工廠+」等模式,提供多樣化的實踐平臺,讓鄉村振興和新勞動教育相得益彰。

相關焦點

  • 《半月談》刊文:10年勞動必修課,這群孩子收穫了什麼_新聞中心...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 12月10日出版的第23期《半月談》刊發記者王俊祿採寫的文章《10年勞動必修課,這群孩子收穫了什麼》。全文摘要如下:6年小學,要參加90項家務勞動、90項校內勞動、90項農場勞動、30項志願服務公益勞動;二十四節氣,要遵循傳統曆法設計農場耕種計劃,在不同時令種菜、養蠶、除蟲、收割……在浙江富陽,一場「新勞動教育」試驗已延續10年。
  • 10年勞動必修課, 這群孩子收穫了什麼
    6年小學,要參加90項家務勞動、90項校內勞動、90項農場勞動、30項志願服務公益勞動;二十四節氣,要遵循傳統曆法設計農場耕種計劃,在不同時令種菜、養蠶、除蟲、收割……在浙江富陽,一場「新勞動教育」試驗已延續10年。
  • 2021年1月國際新聞半月談(上+下)月刊匯總
    ST提供方法 讓你贏在起跑線【北外 上外 新聞編譯篇】上面的這個連結裡面,文末提到了國際新聞半月談,是我們一直在做的適合閱讀的編譯類文稿我們不想說什麼業界多強,但是對同學們一定是有幫助的那就好!2021年1月(上)國際新聞半月談 期刊 電子版 【目錄+文章】有的文章是外網的內容,仙貝也給大家整理出來即使大家沒有V*我們一樣可以看國際新聞
  • 《半月談》刊文:山村農家樂也念公司經
    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 12月25日出版的第24期《半月談》刊發記者譚元斌採寫的文章《山村農家樂也念公司經》。半月談記者在店子坪村走訪發現,依託紅色教育資源發展紅色旅遊,農家樂已成為該村支柱產業。與常見的個體戶各自為戰不同,該村成立公司對農家樂進行統一管理,客人來了住誰家的農家樂由公司安排,錢也先支付給公司,再由公司結算給個體戶。村民周瓊說:「自家的農家樂加入公司後,不再是單打獨鬥,如今不用自己找客源,只要搞好農家樂就好了。」
  • 《半月談》刊文:鄉村學校不能盲目跟跑城市學校
    新華社北京7月9日電 將於7月10日出版的第13期《半月談》刊發記者吳曉穎、蕭永航採寫的文章《張平原:鄉村學校不能盲目跟跑城市學校》。摘要如下: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範家村的範家小學,是一所典型的農村「麻雀學校」,卻被譽為「教育理念先進」。成功秘訣是什麼?從教31年的校長張平原說:「辦農村學生需要的學校,讓學校既美麗又有溫度。」
  • 2021年2月國際新聞半月談(上)帶讀國際新聞整理匯總
    2021年1月國際新聞半月談(上+下)月刊匯總所以,《國際新聞半月談》是一份Shell Trumpet之下的非常良心的產品包括我們不論21級複試群還是22級各個院校群,都會帶讀的每日國際新聞,每日早8-10點,國際新聞帶讀不能耽誤
  • 2021年2月國際新聞半月談(上+下)帶讀國際新聞整理匯總
    2021年1月國際新聞半月談(上+下)月刊匯總2021年2月國際新聞半月談(上)帶讀國際新聞整理匯總所以,《國際新聞半月談》是一份Shell Trumpet之下的非常良心的產品包括我們不論21級複試群還是22級各個院校群,都會帶讀的每日國際新聞,每日早8-10點,國際新聞帶讀不能耽誤
  • ...半月談》刊文點讚淄博營商環境:老工業城市正迸發出青春新活力
    新華社《半月談》2020年第23期刊發文章《淄博:營商土沃》,文章指出,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曾經的工業重鎮更加務實開放,充滿活力。這裡,營商土壤真的很肥沃!淄博這座老工業城市正迸發出青春新活力。
  • 《半月談》刊文:「自課程」:師生來互動,有趣又有用
    新華社北京8月9日電 將於8月10日出版的第15期《半月談》刊發記者蕭海川採寫的文章《「自課程」:師生來互動,有趣又有用》。節選摘要如下:  一份簇新的捐贈證書鑲嵌在主教學樓的入口處。這幅落款為山東東營廣饒縣紅十字會的證書,讓初來乍到的記者分外好奇:廣饒縣同和小學究竟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為什麼會如此看重這份捐贈證書?  據校長楊國營介紹,今年「六一」兒童節當天,學校三、四、五年級的全體師生組織實施了以班級義賣活動為主題的節日「自課程」,義賣活動所得全部款項捐獻給了紅十字會。  「把這張證書嵌在這裡,是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孩子從小知善、行善、揚善。」
  • 《半月談》刊文:「自課程」:師生來互動,有趣又有用
    圖集 新華社北京8月9日電 將於8月10日出版的第15期《半月談》刊發記者蕭海川採寫的文章《「自課程」:師生來互動,有趣又有用》。節選摘要如下:一份簇新的捐贈證書鑲嵌在主教學樓的入口處。這幅落款為山東東營廣饒縣紅十字會的證書,讓初來乍到的記者分外好奇:廣饒縣同和小學究竟是一所什麼樣的學校,為什麼會如此看重這份捐贈證書?據校長楊國營介紹,今年「六一」兒童節當天,學校三、四、五年級的全體師生組織實施了以班級義賣活動為主題的節日「自課程」,義賣活動所得全部款項捐獻給了紅十字會。「把這張證書嵌在這裡,是在潛移默化中教育孩子從小知善、行善、揚善。」
  • 半月談丨西班牙用上5G,為什麼是華為
    在西班牙開通首個5G商用行動網路後,半月談記者在馬德裡市中心走訪時,在太陽門廣場的一家沃達豐門店了解到,5G業務已經可以在門店辦理,顧客可以籤約,網頁上顯示價格為每月49.99歐元起,不限流量。5G網絡基站目前多數位於城市商業中心,隨後網絡覆蓋範圍將不斷擴大。西班牙沃達豐的5G網絡由華為和瑞典電信企業愛立信提供技術支持。
  • 半月談|療愈孩子「手機病」,請還他一個大自然
    對此,有專家提出,自然教育是療愈孩子「手機病」的最好辦法,將孩子送到泥巴地裡、雞鴨柵欄邊、森林裡、草地上,送到陽光照耀雨水澆灌的自然界,不僅能治療孩子的「自然缺失症」,還能促進孩子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五感的發展,使之擁有更加健康的人格、心靈,為未來發展蓄力。什麼是自然教育?自然教育有哪些好處?到底該怎麼搞?
  • 半月談|體育課,要不要進高考?
    半月談記者 王恆志 鄭天虹 王瑩廣州市不少準初一學生這個暑假很忙,《廣州市初中學業水平考試體育與健康考試實施意見》將於2021年正式實施,本著「贏在起跑線」的思路,不少家長已經開始研究如何讓孩子在3年後的體育中考上拿滿分。
  • 教育部司長刊文:孩子在賽場學到什麼,中國的未來就是什麼
    教育部司長刊文:孩子在賽場學到什麼,中國的未來就是什麼 王登峰/中國青年報 2017-09-19 08:30
  • 半月談微評:堵不如疏,下班後的「隱性工作量」該有個說法
    半月談微評:堵不如疏,下班後的「隱性工作量」該有個說法 郝嫻宇/半月談網 2019-05-10 15:00
  • 半月談|大寫青春克時艱
    李安 攝半月談記者 吉緹90後一代張揚個性和自我價值,曾遭質疑缺乏社會責任感。疫情發生後,這個年輕群體彰顯家國情懷和公共意識,向世人展現出勇敢、堅強、擔當的青春形象。心血管呼吸內科醫生陳月1991年出生。為了不讓長發影響工作,她和90後醫生陳誠在出發前特地剪短了頭髮。吃過年夜飯沒幾天,來自寧夏的90後姑娘冀丹和同事們就已抵達湖北省襄陽市的「戰疫」前線。她瞞著父母偷偷請戰出徵:「只有我哥知道,他說讓我在前方安心工作,家裡的事他來處理。」
  • 這所學校的「種子課程」被《半月談》專題推介
    今年暑假過後就要升入初中的李文淑說,「2020年劉校長發了5粒板藍根種子,只有3粒發了芽。我想了好多辦法,它們還是沒能長大。」李文淑覺得,以後自己在做決定前,要想好應做哪些準備,而不是臨時抱佛腳。劉劍鋒告訴半月談記者,學生們的點滴變化,是自己不斷推進「種子課程」的動力。這一粒粒種子不僅栽在泥土裡,也種在小孩子的心中。「小學階段,關鍵是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
  • 《半月談》2019年形勢政策宣傳教育座談會在西寧召開
    6月25日,新華社《半月談》2019年形勢政策宣傳教育座談會在西寧市召開。來自全國各地宣傳戰線和新華社各省份新聞信息中心的120餘名代表,就新時代如何學好、用好、宣傳好、發行好半月談系列刊物,進行了充分交流。
  • 半月談|為了孩子,我們還能拼什麼
    為了孩子,我們還能拼什么半月談評論員 蘇北可憐天下父母心。尤其是許多的中國父母,更顯奉獻精神。懷抱著強烈的希冀,鎖定著不解的心結,肩扛起沉重的使命,他們義無反顧,千方百計,不屈不撓,為中國教育贏得了一張閃光的名片。同時,人們也看到了其中一些熱衷於旁門左道者不惜代價,不避毀譽,甚至鋌而走險,在愈演愈烈的「拼爹」競爭中墮入了腐敗的泥坑。
  • 半月談 | 網課浪湧後,一線教師的惑與獲
    網課浪湧後,一線教師的惑與獲半月談記者 蕭海川隨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形勢好轉,多省市中學畢業年級迎來返校複課。在被稱作「史上最長寒假」的假期中,各地師生攜手經歷了一場在線教育的大考。如今,它又漸次讓位於學校教育。一進一退,給一線教師隊伍帶來的衝擊和思考、困惑與收穫,將長久地影響教育的未來以及未來的教育。頂替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