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為了孩子,我們還能拼什麼

2020-09-14 新華社

為了孩子,我們還能拼什麼

半月談評論員 蘇北

可憐天下父母心。

尤其是許多的中國父母,更顯奉獻精神。懷抱著強烈的希冀,鎖定著不解的心結,肩扛起沉重的使命,他們義無反顧,千方百計,不屈不撓,為中國教育贏得了一張閃光的名片。同時,人們也看到了其中一些熱衷於旁門左道者不惜代價,不避毀譽,甚至鋌而走險,在愈演愈烈的「拼爹」競爭中墮入了腐敗的泥坑。

無數的父母們開始反思:愛孩子,還能怎麼愛?拼教育,還能拼什麼?

1

愛拼才會贏,越拼越艱險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千年祈盼,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的世代傳承,賦予中國父母尊師重教的文化擔當。社會分化日顯激烈的現實情境,人才需求日益高企的發展欲求,又在強力催動中國父母投入一番番不斷升級的教育競爭。

不一樣的家庭,不一樣的拼法——

平民百姓拼的是苦力,教育是他們改變命運的那一縷幸運陽光。

等候學生走出考場的家長們 馮開華/攝

進城打工,年復一年。為了子女學業,他們拼盡全力,也要扛下打工的艱苦和勞累、維權的辛酸和無奈,還有遭遇的冷眼和歧視。留守家鄉謀取生計,他們則潛心摸索各自的「家校共育」。媒體上新近有一則「父愛如燈」的報導:內蒙古土默特左旗一名高一體育特長生,生活艱辛,刻苦鍛鍊,每天凌晨跑步穿越小鎮。父親開始帶著她跑,後來騎自行車跟著她跑,再後來專門買了摩託車追著她跑,車燈照亮女兒腳下的路,這樣的陪伴已有5年。故事真實感人。還有許多鄉村人家,儘管生活並不寬裕,也跟風趕潮,互相攀比著將孩子從身邊的鄉校轉入城鎮就讀。媽媽們,或是奶奶們,則在逼仄的租屋裡默默擔起陪讀的重任。

中等收入家庭拼的是投資,教育是他們向上流動贏得未來的那一條綠色通道。

各種課外班琳琅滿目,家長們搶著報名,唯恐孩子落後於人。就近入學的政策規制下,家長們不惜血本購置學區房,力爭為孩子提前拿下擇校敲門磚。當一些城市民辦學校聲名鵲起獨領風騷,而公辦學校漸現頹勢陷於保底之時,轉換中的優質教育資源又成為家長們新的競爭熱點。

還有一類家長拼的是各種權力資源,教育是他們代際傳承圈層準入的那一脈社會資本。

看一看最近連續曝光的學術造假和深層的隱形權力運行圖,偽造應屆生身份的高考違規舞弊案,還有多起高校冒名頂替事件背後的多方合謀造假關係網……儘管有網絡輿論奮力揭露,有地方政府重拳出擊,但細思極恐,教育公平有那麼嚴密的規則體系保駕,有那麼高蹈的社會共識舉託,竟然還是被輕易動搖乃至顛覆!

教育競爭一旦跨越了道德的底線和法治的紅線,便將迅速滑入一個個教育腐敗的雷區。

2

教育公平的支點在哪裡?

自古以來,「公平」這兩個字在中國百姓的心中,便有著不一樣的分量。尤其是教育公平,更被投之以特別熱切的期冀,業已凝結成特別虔敬的信念。

但是,教育的標尺,高考的取向,除了公平,還有科學,還有效率。如何去辨識,怎樣去平衡?今年高考期間發生的南京一中素質教育遭遇的考問、江蘇「文科狀元」能否為名校破格錄取的爭議和網絡輿論對國際高考移民的聲討,給在教育競爭中一路負重前行的家長們,又平添了幾多困惑和焦慮。

促進素質教育,這是教育變革轉型的基本取向。

8月18日,六盤水市鐘山區大灣鎮海嘎小學的 「遇」樂隊鼓手羅麗欣在演出前練習 劉續/攝

但是,素質教育如何考評?還須考慮城鄉社會二元結構的發展現狀。就講其美育素養,對鄉村孩子們亦有著特別重要的意義。美術、詩歌、音樂,對他們意味的,絕不僅僅是簡單的一門課程,一類知識,而是他們生命成長的滋潤,審美創造的覺醒。可是,對於許多美育老師嚴重缺失的鄉村學校,對於在疫情期間線上教學連起碼的智慧型手機都難以配齊的寒門學子,這樣的藝術教育卻仍是一種奢侈。

而且,素質教育和應試教育也並非簡單對立,政府積極推進素質教育與學校勠力提升學生應試能力也並非不可兼容。成績優異,學習能力突出,這本身就是學生綜合素質優秀的一方面展示。立德樹人,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不是要搭建空中樓閣,而是要築基於德智體美勞五育融合之中,滲透進課堂教學考試檢測的教育常態之中。看一看今年高考命題的變化,就有專家解讀:進一步突出了立德樹人的教育導向,突出了對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思維品格的素質考查。

探索特色教育,這是高中和高校教育提質增效的重要支撐。

同質化辦學,千校一面現象,有違教育規律,也與學生的成長需求相悖。促進普通高中多樣化有特色發展,已赫然寫進高層的相關決策,也已相繼列入許多地方的規劃藍圖。高校突出招生專業的特色選才需求,探索多維度考核評價招生模式,也早已提上改革日程。只是,改革成效難以如願,暗箱操作亂象時有發生,相應的評優保送機制也在種種幹擾中變形扭曲。如何走向特色教育,還應開拓新的路徑。

加速國際化教育,這是中國高校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必由之路。

中國學生移民後回國內高校就讀,本是其正當權利,無可厚非。國內高校雄心勃勃,力爭在教育資源的全球化流動中贏得發展先機,這也是開創新局之舉。然而,急速湧入的國際高考移民,也給多年來以公平立基的高考招生以強力衝擊:一是質疑「申請資格」,有一眾家長花費重金為子女求得外國國籍只為其避開國內高考競爭實現彎道超車;二是詰問「招生標準」。據悉,以華僑生身份參加的聯考與國內普通高考相比,具有考試科目少、考題簡單、錄取率高、競爭小的特點。守護教育公平,在於嚴堵國際生身份審核中「本土留學」的政策縫隙,矯正高校國際化進程中急功近利的行為取向。

3

我們應有一種良性、健康、文明的競爭文化

教育競爭避無可避。但是,這競爭不能沒有底線。應有一種良性的、健康的和文明的競爭文化,既可支撐起教育的朗朗晴空,也可以點亮人性的灼灼之光。

公平正義,就是這一競爭文化的核心價值。均衡,有序,多元,就是這一競爭文化的開拓路徑。

資源的均衡配置,已是教育的當務之急。這是起點公平。

振興鄉村教育,實行教師「縣管校聘」和建設城鄉教育聯合體模式等多項改革,還只是剛剛起步。促進城鎮教育起點公平,多是循需求端思維,多地推出的多校劃片、公民同招新政,有效亦有限。何妨轉換視角,也從供給端資源配置加大力度?今年全國兩會上,就有全國政協委員發問:「日本中小學有『教師輪換制』,公辦教師在同一學校連續工作不得超過5年,確保了學校間差距很小。在我國各地能否推行?」其實,校長教師輪崗制在我國早有實施,只是還須加大改革力度,破除既得利益,釋放制度激勵。

招生的秩序建設,是學生的權益保障。這是規則公平。

教育是社會的鏡像。我們不能沉湎於以理想化思維去作通向未來教育的路徑擘畫,不必將多重的目標和功能都寄望由一次考試來全部承載,還得考慮社情學情民情的相互纏繞和相互激蕩。我們還得立足當下,在制度變革中更加注重信息透明,更加注重秩序建設,以防被謀私者獲取尋租空間,撬開腐敗之門。我們還得保持定力,堅持以促進公平正義為價值取向,堅持以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政策基點,堅持以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為發展主題,在漸進式融合性創新型的變革進程中實現教育治理模式的現代轉換。

長沙市雨花區梅怡嶺小學的孩子們在校園的蔬菜種植園中採摘、翻土 陳澤國/攝

人才的多元取向,是社會的發展大勢。這是結果公平。

高考並非人生唯一的選項。不同的孩子,有自己個性成長的需求,不同的家庭,也可有多種培養目標的選擇。這就需要鼓勵各級各類教育共生共榮。

當下,政府正大力提倡職業教育,今明兩年高職將擴招200萬人。但是,社會反應並不強烈,職業學校也面臨難關重重。尋根究底,是在「唯學歷」的社會氛圍中,不少地方政府和國有企業招錄人員時,都有嚴格的本科學歷準入門檻,職校畢業生的發展空間明顯遭受擠壓。教育的公平,經濟的發展,社會的文明,都有一個共同的指向,亟應衝破根深蒂固的學歷歧視和職業歧視,保障人人皆有生命出彩的機會。

愛拼才會贏。拼什麼?怎麼拼?父母們能為孩子做的,是否就只有這一個「拼」字?

我們自應警醒,不能拼了父母,誤了孩子;不能贏了競爭,輸了未來。成長中的孩子,更期待父母的是陪伴,信任,還有引領。

(完)

相關焦點

  • 為了孩子,我們還能拼什麼
    無數的父母們開始反思:愛孩子,還能怎麼愛?拼教育,還能拼什麼?愛拼才會贏,越拼越艱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千年祈盼,耕讀傳家詩書繼世的世代傳承,賦予中國父母尊師重教的文化擔當。社會分化日顯激烈的現實情境,人才需求日益高企的發展欲求,又在強力催動中國父母投入一番番不斷升級的教育競爭。
  • 半月談|體育課,要不要進高考?
    半月談記者了解到,有家長甚至砸了2萬元讓孩子練跳繩,很多家長的見面開場白都變成了「你們家的孩子現在一分鐘能跳多少個」。對於體育課應試化的問題,他有些不在乎:「反正都能增強體質,學校這麼做,我們是支持的。」不可忽視的是,體育課應試化讓課程內容變得枯燥。半月談記者採訪發現,很多孩子對練「老幾樣」的體育課表示反感,他們更喜歡自由、輕鬆、項目選擇多元的體育課程。有專家認為,目前國家強制保障體育課是為了增強學生體質,讓孩子們學會一兩項體育技能。
  • 窮人的孩子不和別人拼高考,我們還能拼什麼
    也就是將原本6月的高考,推後到7月舉行,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高考對我們意味著什麼。高考可以改變命運,這是毫無疑問的事實。當年大學沒擴招之前,就算是中專生,回到老家,那也是風雲人物,擴招後,你考個清華北大一樣可以傲視群雄。
  • 半月談|少兒讀物就該給孩子一個烏託邦?
    少兒讀物就該給孩子一個烏託邦?半月談記者 馬曉媛、王菲菲描寫打架鬥毆,談論早戀、拜金甚至自殺等話題……近來,多個暢銷少兒讀物被網友質疑「少兒不宜」,引發網絡熱議:少兒讀物應該給孩子們創造一個烏託邦嗎?1 少兒讀物「少兒不宜」?
  • 半月談|包瑞:鄉村薄弱校還有救
    校長說包瑞:鄉村薄弱校還有救半月談記者 趙葉蘋 王軍鋒 張麗芸教師散漫、家長放養、校園破敗……這是許多地方鄉村薄弱學校面臨的困境。如何讓鄉村學校成為鄉村孩子儲能立志的造夢空間?「農村一些孩子很搗蛋、愛逃學,打架鬥毆、抽菸喝酒,能把他們教好、帶好,需要本事。」包瑞曾發誓一輩子不進城,「城裡好校長很多,不缺我一個。」
  • 我們送孩子出國讀書到底是為了什麼?
    因為我們家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所以作為家長,要儘快協助孩子在現有的情況下做出選擇,而且是比較理性的選擇。 我接觸很多想送孩子讀書的家長了,有的屬於億萬富翁,但也有的屬於工薪階層,孩子留學的費用可能是這些家庭必生的積蓄,我在半月談接受專訪時,主持人也曾問到:「到底為什麼這麼多家長要送孩子出國呢?」
  • 半月談|讓孩子做個普通娃,怎麼那麼難
    讓孩子做個普通娃,怎麼那麼難!半月談記者 趙葉蘋近年來,「雞娃」成風,天才少年、天才少女不斷刷屏,家長們揮金如土,買不起天價學區房,那就奔波於高價培訓班,打著雞血為孩子安排各種學習和活動,讓孩子不斷拼搏,讓自己不斷學習,「娃累媽更累」。有人不禁發問:讓孩子做個普通娃,怎麼那麼難!
  • 《半月談》刊文:10年勞動必修課,這群孩子收穫了什麼
    《半月談》刊文:10年勞動必修課,這群孩子收穫了什麼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 12月10日出版的第23期《半月談》刊發記者王俊祿採寫的文章《10年勞動必修課,這群孩子收穫了什麼》。校長章振樂沒有急於表態,而是組織師生討論:當下教育的短板是什麼?  簡單一梳理,問題迅速集中:在家裡,不少孩子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不會整理床鋪,不會繫鞋帶、洗衣服……自理能力如此,合作能力更遑論多強;再說校園教育,「重知識傳播,輕親身體驗」的現象較普遍。  「通過反覆研究,我們決定把這塊地作為環境教育的新課堂,開闢開心農場,並提出新勞動教育。」章振樂說。
  • 晚拼不如現在就拼!期末這麼拼,到底為了什麼?
    01 期末這麼拼,到底為了什麼? 期末這麼拼,到底為了什麼? 為了寒假回想這段充滿拼搏的期末時光,你能感謝那個為了理想,為了目標奮不顧身的自己!
  • 半月談|為家長分憂的校園配餐,為何反對聲一片
    為家長分憂的校園配餐,為何反對聲一片半月談記者 張雲龍 王春燕 魏婧宇今年6月,內蒙古呼和浩特市在城區小學全面實行營養配餐,本是為家長分憂的服務卻引來反對聲一片。擔心孩子們吃不好?半月談記者採訪發現,問題沒有那麼簡單。
  • 2021年2月國際新聞半月談(上)帶讀國際新聞整理匯總
    新傳考研 ,致力於服務外國語大學新傳考研的同學們的學習尤其我們的同學有備考 北外、上外、廣外等院校的同學居多,並且很多同學是本科語言類專業,即使跨考新傳,新聞敏感性也一定是較強的還有很多同學,像是大連理工、東北財經、浙傳等院校的同學,聯繫我們的初衷是覺得我們的內容既可以學習到專業知識
  • 2021年2月國際新聞半月談(上+下)帶讀國際新聞整理匯總
    新傳考研 ,致力於服務外國語大學新傳考研的同學們的學習尤其我們的同學有備考 北外、上外、廣外等院校的同學居多,並且很多同學是本科語言類專業,即使跨考新傳,新聞敏感性也一定是較強的還有很多同學,像是大連理工、東北財經、浙傳等院校的同學,聯繫我們的初衷是覺得我們的內容既可以學習到專業知識
  • 半月談|西南交大陳玉鈺造假保研事件曝出「隱形加分」黑幕
    在我們許多普通家長一邊抱怨,一邊代勞,吐槽為娃做手工怎麼這麼煩人,偷偷上淘寶買一個交差時,一些「神通廣大」的家長卻在親力親為,從搞科研、策畫展、發文章等方面,砸資源、拼人脈,為孩子升學全面助攻。小滿上的小學不錯,本以為家長孩子都能鬆快幾年,誰知「戰爭」一入學就打響。「家長都在拼人脈、拼資源包裝孩子。有的家長在出版社工作,連帶著孩子作文在報紙上發表好幾篇。有的家長會畫畫,就自己畫兒童畫、簡筆畫,小孩兒也每年都能在比賽裡拿獎。」今年起,高校取消自主招生,特長生、競賽生從此也與升學加分脫鉤。但家長對孩子簡歷上各種文藝特長、發明獎項的熱衷卻一點兒沒減退。
  • 為了孩子,家長拼了!
    為了孩子,家長拼了!前天下午,一家長突然微信我,他考慮好久,決定讓我給他的孩子出個報考方案。之前,他也找了一家機構,明天就去定方案了,總感覺不放心。起先考慮的是那家定好方案後,讓我看看再給些參考意見。這不,他怕時間來不及,特地讓我給她加急出套方案,事不遲疑,我立即著手準備。從換算到參考數據到專業比較,用時三個小時左右,把方案傳給他了。
  • 半月談|粉絲權力在崛起,深度攪動娛樂圈!我們該反思什麼?
    是什麼造就了他們的狂熱?他們又有多大的能量?「一言不合」就脫粉, 粉絲 「互掐」成常態 近日,與粉絲相關的新聞頻頻登上熱搜。一位粉絲建議謝娜在節目中儘量少提丈夫張杰,否則容易引起反感。謝娜回復原因並表示「我在做什麼我心裡很清楚,明白的自然會明白」。
  • 半月談|玩噱頭,賭概率,欺詐營銷…… 說是公考培訓,倒像賭場暗坑
    玩噱頭,賭概率,欺詐營銷…… 說是公考培訓,倒像賭場暗坑半月談記者 李美娟 姚子云 李嘉盈今年,為緩解就業壓力,不少省份公務員招考增加了招錄職數,公考報考一時火熱。半月談記者深入公考培訓機構調查發現,當前火爆的公考培訓背後,暗坑著實不少。
  • 新時代的望子成龍:為了讓孩子成為普通人,我們也必須拼盡全力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孩子的心路歷程。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父母的期望和孩子的能力之間的差距,形成了巨大的壓力,長久壓抑著孩子,而那些偶然發生的不快,只是壓垮孩子的最後一根稻草。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這個極端卻值得我們深思的案例。
  • 半月談|套上白大褂演戲,包裝身份做生意?小心這些偽科學育兒自媒體
    不管什麼人,白大褂一套就是醫生,有些爆款文章表面傳授育兒經驗,背後卻是一本營銷帳……面對便捷卻又魚龍混雜的網際網路育兒,年輕父母疾呼「救救孩子」!王女士半信半疑,後來在另外一個認證過的醫生自媒體帳號上看到醫生反駁說:「吃水果就能改變眼睛大小,那還關基因什麼事?」「這些自媒體動輒就有十幾萬瀏覽量,把我們都搞糊塗了,希望平臺能夠管管。」王女士說,有的育兒自媒體甚至熱衷於拍攝各類短劇,為了增加可信度,套個白大褂就裝作是醫生,自導自演一些就診情景,嚴重誤導家長。
  • 2021年1月國際新聞半月談(上+下)月刊匯總
    還有很多同學,像是大連理工、東北財經、浙傳等院校的同學,聯繫我們的初衷是覺得我們的內容既可以學習到專業知識,還可以順帶著提高英語半月談不與報班捆綁,不與商業利益掛鈎也不允許其他團隊抄襲我們的心血每一份素材都是我們認認真真整理的
  • 半月談|體育課變形:初中搞「應試」,高中走「形式」
    體育課變形:初中搞「應試」,高中走「形式」半月談記者 王菲菲 劉揚濤當前,一些地方的初中體育課完全圍繞中考項目開設,以至於學生在體測結束後,再也不想運動;到了高中,體育課流於「放羊」,學業水平測試走過場,學生體質下滑嚴重。初中搞「應試」,高中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