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刊文:鄉村學校不能盲目跟跑城市學校

2020-07-09 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7月9日電 將於7月10日出版的第13期《半月談》刊發記者吳曉穎、蕭永航採寫的文章《張平原:鄉村學校不能盲目跟跑城市學校》。摘要如下:

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範家村的範家小學,是一所典型的農村「麻雀學校」,卻被譽為「教育理念先進」。成功秘訣是什麼?從教31年的校長張平原說:「辦農村學生需要的學校,讓學校既美麗又有溫度。」

(小標題)生活、生產、遊戲相結合,用鄉村優勢辦校

走進範家小學,紅白相間的3層教學樓矗立在藍天白雲下。教室裡擺放著沙發、書櫃,如同家一樣溫馨。最觸動人心的,是校園裡隨處可見孩子們純真、自信的笑容。

這所農村寄宿制小學曾飽受發展之困:隨著當地撤鄉並鎮、村民進城,學校生源規模急劇減少,從最多時的600人減至不足百人。出路在哪兒?

「鄉村學校不能盲目跟著城市學校跑,要發揮規模小、地處鄉村的優勢。」張平原認為,學生少,老師能關注到每個孩子,方便因材施教。在鄉村學校,大自然是孩子們的課堂,山林田地、風俗民情都是教育資源。

一批留守鄉村的老師,一群走不了的學生,鄉村教育改革探索從2014年開始。

課堂上,倡導教學融入「學、講、做」元素,與生活、生產、遊戲相結合,讓課堂變得好玩、有趣:語文課有了辯論、科普劇;數學老師領著學生量柱子,學習如何計算面積。

課表上也多了鄉土課程和項目學習。學生走出校門,調研村子歷史、到田野山間採風、種菜。閱讀、運動也佔據大量時間,除體育課外,學生平均每天運動1.5個小時。

讓老師們引以為傲的是,全校沒有一個「小眼鏡」。「學生有大量時間參加戶外活動。」四年級語文老師黃春燕認為,保持充足睡眠,多接觸大自然,是學生不戴眼鏡的秘密。

(小標題)「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節律自主拔節」

10歲的李浩(化名)在城市小學就讀時出現厭學現象,轉入範家小學一年後,他重新對學習產生興趣。

「以前作業總是寫不完,半夜還不能睡,就不想學了。」談及變化原因,李浩說,「現在作業很快就完成了,有很多時間玩耍、看課外書。」

「學校的目標是培育陽光自信的少年,讓他們成為能用雙手和智慧獲取幸福的人。」在張平原看來,育人是教育的本質,急功近利追求成績,得不償失。

在範家小學,老師倡導學生自己跟自己比。學校不評選「三好學生」,而是用人人可參與的「八美少年」代替:閱讀美少年、運動美少年、友善美少年……學生從中選擇作為學期努力目標,只要完成,都能獲獎。

這些處於放養狀態的學生,交出的成績答卷並不遜色。近年來,在利州區48所小學中,範家小學學生的學業成績居第十名左右。

什麼是好學校?張平原的理解是:不揠苗助長,讓孩子按照自己的生命節律和需求自主拔節。

(小標題)「讓學校成為留守學生第二個家」

範家小學的95名孩子,不少是留守兒童,有一些孩子來自離異、貧困家庭。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故事,其中不少令人心酸。「《相親相愛一家人》這首歌給我啟發,我就想能不能把學校、班級建設得像家一樣溫暖,使成長中缺失親情的孩子,逐步建立起安全感、歸屬感和自信心。」張平原說。

在打造「班家文化」過程中,學校建立了一套語言、行為系統,將理念外化為師生言行。比如學生犯錯後,老師至少要問學生5句話:發生什麼情況?你怎麼看待這個問題?你準備怎麼辦?需要我為你做點什麼?要不要我給你一點建議?通過平等的問話方式,老師傳遞給學生關愛與尊重。

「家長靠不上,那就老師上。」範家小學一名老師在個人年度報告中如是寫道。陪伴學生成長已成為老師們的共識,全校老師均住校,和學生朝夕相伴。

範家小學成為農村教育的一面旗幟,並非偶然。近年來,各級政府對鄉村學校給予大力支持。「學校辦學條件得到極大改善,教師數量也從我剛任校長時的11人增至15人。」張平原說,中國的根基在農村,農村的希望在教育,鄉村學校也有美好的明天。(完)

相關焦點

  • 半月談 | 這才是鄉村學校的樣子
    這才是鄉村學校的樣子!半月談記者 吳曉穎 蕭永航 學校招不到學生、年輕老師流動大、留守兒童教育難,是目前多數鄉村學校面臨的普遍困境。位於四川省廣元市利州區寶輪鎮範家村的範家小學,是一所典型的農村「麻雀學校」:僅有95名學生、15名老師,卻被譽為「教育理念先進」。成功秘訣是什麼?校長張平原說:「辦農村學生需要的學校,讓學校既美麗又有溫度。」
  • 《半月談》刊文:10年勞動必修課,這群孩子收穫了什麼
    《半月談》刊文:10年勞動必修課,這群孩子收穫了什麼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 12月10日出版的第23期《半月談》刊發記者王俊祿採寫的文章《10年勞動必修課,這群孩子收穫了什麼》。  20畝校園空地上的爭論  杭州市富陽區富春第七小學創辦於2009年,與一般校園不同,這所年輕的學校擁有20畝空地。  怎樣利用這塊土地,當時有多種議論。校長章振樂沒有急於表態,而是組織師生討論:當下教育的短板是什麼?
  • 半月談|包瑞:鄉村薄弱校還有救
    校長說包瑞:鄉村薄弱校還有救半月談記者 趙葉蘋 王軍鋒 張麗芸教師散漫、家長放養、校園破敗……這是許多地方鄉村薄弱學校面臨的困境。如何讓鄉村學校成為鄉村孩子儲能立志的造夢空間?以誠聚人,老隊伍煥發新激情校園裡雜草叢生、荒丘起伏、門窗破敗、雞飛豬跑……2016年以前,灣嶺學校因校園環境差、教學質量差陷入惡性循環,許多家長暗暗恨學校、罵老師,不斷將孩子轉到其他學校去上學。1999年就到灣嶺學校任教的張碧花老師,現任教務處主任。
  • 半月談丨課後服務:家長點讚,學校犯愁
    能否長久開展存疑儘管不少地方已將課後服務工作列為民生實事來抓,但政策不清晰、投入成本大讓不少學校領導發愁,部分在校教師超負荷工作「壓力山大」。大家普遍表示,這項工作應該好好抓,可是對怎麼抓、能不能長久抓下去感到迷茫。一名小學校長給半月談記者算了一筆帳,開展課後服務工作,僅水電費一項,學校一年就要增加10萬元的投入。
  • 這所學校的「種子課程」被《半月談》專題推介
    劉劍鋒告訴半月談記者,學生們的點滴變化,是自己不斷推進「種子課程」的動力。這一粒粒種子不僅栽在泥土裡,也種在小孩子的心中。「小學階段,關鍵是養成正確的行為習慣、學習習慣。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力量,才最為持久。」
  • 25名特崗教師,走了一半:鄉村學校特崗「穩崗」難
    2006年,我國啟動實施「特崗計劃」,為貧困、邊遠、條件艱苦的農村學校補充師資,今年這一招聘規模將達到10.5萬名。然而,半月談記者在黑龍江、四川等地調查發現,部分特崗教師存在「想留又想走」的矛盾心態,一些鄉村學校面臨「穩崗」難題。
  • 半月談|一所真正的學校,既需要業師、能師,更需要仁師
    一所真正的學校,既需要業師、能師,更需要仁師!半月談記者 蕭海川談到教育專業性,有的人將「專業」等同於學歷,覺得教師學歷越高專業性越強;有的人則認為,學歷越高反而更容易眼高手低;還有人擔憂,技術的進步會把「教書匠」逼入行業發展的死角。
  • 英語教師結構性矛盾調查:城市憂減員 鄉村稀缺
    而與大城市英語師資過剩相對的,則是一些欠發達地區鄉村英語教師的嚴重緊缺。英語教師供需的這種結構性矛盾凸顯城鄉教育均衡化道路依然漫長。  城市:英語要「減負」,教師憂「減員」  多年來,英語在應試教育中與語文、數學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得中國家庭紛紛將孩子的英語學習放在突出位置。各種英語培訓班在城市扎堆,大體量的需求使英語師資紛紛湧向城市。
  • 惠州市2016鄉村(城市)學校少年宮文化藝術節啟幕
    活動中,還為2015年度驗收合格的34所鄉村(城市)學校少年宮頒發牌匾。博羅縣龍華中心小學學校少年宮、惠城區第十小學學校少年宮等惠州市鄉村(城市)學校少年宮代表表演了歌舞、書法、誦讀、說唱等文藝節目。  「這些文藝節目,其實都是選取惠州市鄉村學校少年宮的一些特色節目。」市文明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記者了解到,目前,惠州市已建設鄉村(城市)學校少年宮208所(其中中央專項支持建設24所,市級174所,城市學校少年宮10所),提早實現中央文明辦提出鄉鎮中心學校全覆蓋的目標。
  • ...半月談》刊文點讚淄博營商環境:老工業城市正迸發出青春新活力
    新華社《半月談》2020年第23期刊發文章《淄博:營商土沃》,文章指出,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曾經的工業重鎮更加務實開放,充滿活力。這裡,營商土壤真的很肥沃!淄博這座老工業城市正迸發出青春新活力。
  • 《半月談》刊文:「自課程」:師生來互動,有趣又有用
    新華社北京8月9日電 將於8月10日出版的第15期《半月談》刊發記者蕭海川採寫的文章《「自課程」:師生來互動,有趣又有用》。節選摘要如下:  一份簇新的捐贈證書鑲嵌在主教學樓的入口處。楊國營說,節日「自課程」是目前學校開展的「自課程」教育的一小部分。
  • 《半月談》刊文:「自課程」:師生來互動,有趣又有用
    圖集 新華社北京8月9日電 將於8月10日出版的第15期《半月談》刊發記者蕭海川採寫的文章《「自課程」:師生來互動,有趣又有用》。節選摘要如下:一份簇新的捐贈證書鑲嵌在主教學樓的入口處。楊國營說,節日「自課程」是目前學校開展的「自課程」教育的一小部分。
  • 鄉村教師招不到留不住,為什麼?
    一些教學點沒有老師願意去,只能返聘已退休的老師;一些地區特崗老師壓根招不滿,還有一些特崗教師沒幹幾個月就辭職;一些農村學校55歲以上的老師佔了一半多,面臨斷檔之虞。半月談記者調研中遇到的這些現實案例,是農村教育師資短缺之痛的集中體現。
  • 泉港區鄉村(城市)學校少年宮特色項目展演活動舉辦
    8日上午,2020年度泉港區鄉村(城市)學校少年宮特色項目展演活動在泉港區文化中心成功舉辦,轄區內11所鄉村(城市)學校少年宮帶來的12個節目精彩紛呈,全面展示了泉港區鄉村(城市)學校少年宮的建設成果。展演活動在一支充滿童真的歡快舞曲《我心中的畫》中拉開序幕。
  • 縣城學校不斷擴張,鄉村學校不斷縮小,農村教育該何去何從?
    城鎮化發展的結果是城區裡的學校一個比一個規模大,鄉鎮的學校漸漸的萎縮:大量的生源流向城區。這看起來是符合改革的發展潮流。但問題來了,城區學校吞併農村學校的學生之後,按生均比例配備教師,農村學校的教師數明顯的超編:這些農村的老師也能安排到城區學校任教嗎?事實是不可能的:想有編制調進城區必須有找關係!這是一個較嚴重的問題。
  • 半月談丨西班牙用上5G,為什麼是華為
    在西班牙開通首個5G商用行動網路後,半月談記者在馬德裡市中心走訪時,在太陽門廣場的一家沃達豐門店了解到,5G業務已經可以在門店辦理,顧客可以籤約,網頁上顯示價格為每月49.99歐元起,不限流量。5G網絡基站目前多數位於城市商業中心,隨後網絡覆蓋範圍將不斷擴大。西班牙沃達豐的5G網絡由華為和瑞典電信企業愛立信提供技術支持。
  • 鄉村教育調查報告:走向「空殼」的鄉村學校
    針對多年來城鄉義務教育的失衡,以及因學校布局調整帶來的種種問題,本報兩名記者歷時三個月,走訪了我省近20個縣40所鄉村學校、專家學者。中國的鄉村,始終是叫人牽掛的熱土。當這一社會始終注目的焦點「鄉村」與另一個焦點「教育」勾連起來時,熱土中的焦點愈發熾烈。從1986年《義務教育法》的 「人人有學上」到現今學雜費的全免除「人人上好學」,伴隨著這個漫長過程的是中國鄉村教育不可忽視的現實:學校越來越「小」,學生越來越少,老師越來越「老」;城市教育的壓力越來越大,競爭越來越激烈,城市學校「大班額」比比皆是。
  • 鄉村學校發展之困: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好學校?
    編者按近年來從政府部門到民間機構,越來越重視鄉村校長的作用,鄉村校長被認為是振興鄉村教育過程中最關鍵的一環。與此對應的是鄉村教育正面臨著師資匱乏、與城市教育水平差距日益增加等現實困境。那些堅守在鄉村教育一線的校長究竟如何面對教育壓力?
  • 鄉村學校圖書館是擺設?
    這使我受到觸動,回想多年來的教學經歷,再加上近一年來的留心觀察,我發現圖書館在鄉村學校甚至縣城學校的處境很尷尬,其管理和使用都存在著一些問題。以下是筆者的一些觀察和思考。不知道從事鄉村教育的同仁有沒有同感,歡迎在評論區交流。
  • 鄉村學校如何留住教師?城區教師招考季,農村學校校長又該頭疼了
    但這些措施仍然不能阻止農村教師向縣城跑,減少農村教師的流失。02從工作的角度,城市裡學校辦學條件、教育教學氛圍、學生的綜合素質,家長對學生的重視程度等諸多方面都要比農村學校好,教師在城市學校工作更有成就感和認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