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月談|療愈孩子「手機病」,請還他一個大自然

2020-12-22 新華社客戶端

半月談記者 趙葉蘋

「要想毀掉一個孩子,請給他一部手機。」近年來,以此為題的網文廣泛傳播,不少家長深表認同。然而許多家長無奈地承認,手機幾乎已成一個人體器官,大人依靠手機辦公、學習、娛樂,又憑什麼約束孩子遠離手機?

對此,有專家提出,自然教育是療愈孩子「手機病」的最好辦法,將孩子送到泥巴地裡、雞鴨柵欄邊、森林裡、草地上,送到陽光照耀雨水澆灌的自然界,不僅能治療孩子的「自然缺失症」,還能促進孩子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這五感的發展,使之擁有更加健康的人格、心靈,為未來發展蓄力。

什麼是自然教育?自然教育有哪些好處?到底該怎麼搞?半月談記者對此進行了深入採訪。

松鼠學堂的志願者玉傑老師耐心地給小朋友講解白花鬼針草的「鬼針」是怎麼長出來的

到大自然中去,閉上眼睛,

深呼吸……

今年暑期一個雨後的下午,海南省文昌市東閣鎮紅星村村內小廣場清涼舒適,地面的積水還沒幹透,樹葉、青草上懸掛著雨滴,空氣中瀰漫著青草和泥土的芬芳。

自然教育機構——海口松鼠學堂的燕子老師對著十幾名孩子說:「大家閉上眼睛,深呼吸,告訴老師,你們聞到了什麼?」起初,孩子們被問得不明所以,慢慢的,有的孩子回答,「聞起來涼涼的」「有草的味道」「有點香」……

一隻蟾蜍從草叢裡跳出來,松鼠學堂的鼬老師迅速追上去,雙手按住並將它帶到孩子們眼前:「大家觀察一下這隻蟾蜍的眼睛,像不像戴著一副黑框眼鏡?它的名字就叫黑框蟾蜍,大家再伸手觸摸一下。」一些膽大的孩子伸手摸了摸蟾蜍背上的凸點。「像一粒粒的小沙子。」小女孩吳佳童說。

遊戲環節,老師引導圍成一圈的孩子們每人說出一種村莊裡的樹木,還讓他們說出家鄉文昌與其他省市的不同之處,孩子們腦洞大開,說出很多有趣的答案。

在松鼠學堂舉辦的另一場自然課上,老師教孩子們認識蝴蝶的觸角、嘴巴,然後給他們發放捕蝶工具,捕捉到蝴蝶後,再教孩子們認識捕捉到的蝴蝶的特點。

「這是小灰蝶,是世界上最小的蝴蝶。這是青鳳蝶,它翅膀上的青色斑點由大到小依次排列。啊,你抓到了一隻蝗蟲。你抓到的是一隻臭屁蟲……」燕子老師耐心地講解著。她還教給孩子們一個方法,晚上,到小區綠地或者公園草地上,拿一張白紙,用手電筒照在紙上,就可以開一場昆蟲大聚會。

領著孩子認識大自然,了解勞動的快樂,越來越受到家長青睞。在位於海南省澄邁縣福山鎮的CAN中國大自然教育侯臣基地,數十位家長帶領孩子一起參加自然教育體驗課,孩子們在訓導師帶領下,拿起小鏟子、小耙子,翻整土地,播下種子,澆水施肥。他們邊勞作邊詢問:「我種的白菜種子多久能發芽?多久能收穫?剛發芽的時候是什麼樣子……」

海南松鼠學堂創始人高高老師帶領海口七中的學生觀察溼地的生態環境

被「圈養」的兒童,在自然中被治癒

「現在的孩子一出生,就生活在防盜門裡,生活在電視、手機、電腦等製造出來的『虛擬空間』裡。」CAN中國大自然教育侯臣基地運營總監楊雲說,「他們就如同被圈養的野生動物一樣,會失去很多天性和能力。很多孩子患上自然缺失症,表現出缺乏專注力、沒有耐心、視聽障礙,動手、傾聽、探究、創作能力弱,嚴重的甚至會出現心理疾病。」

讓孩子去聽蟲鳴、鳥唱,去觀察植物的生長、花朵的凋謝、果實的成長,去感受四季的變化,自然便用它奇妙無窮的力量,讓孩子們的感覺力、觀察力、探究力、審美情趣以及自然情懷等無限延伸,「自然缺失症」被無聲地治癒了。

與CAN大自然教育機構的教育理念相似,海口松鼠學堂也認為,自然教育能讓孩子們了解自然之美,理解生態系統、自然規律,了解生命的意義,以平等的視角去觀察和理解自然,從而產生保護它的意念。

「哪怕一隻蟲子都有人所不具備的才能,人類只有充分地認識自然,才不會把自己看得無所不能。」海口松鼠學堂創始人高高說,「人與自然必須是和諧統一的,藝術、美術、舞蹈的高級境界都需要自然給予養分和靈感。」

楊雲說,當前越來越多的家長願意抽時間帶孩子到郊區、農村、農莊去,採摘、戲水、釣魚等,也有越來越多的機構發現這一商機,迎合家長們的需要,親子農事活動已成為鄉村旅遊的重要賣點之一。

一些幼兒園、小學、初中開始引入自然教育。松鼠學堂與海口五源河學校、丁村小學、那央小學等合作,將自然教育作為學校的校本課程,每個月每個班開設一節自然教育講座。CAN大自然教育也與海口妮可的家等幼兒園及澄邁實驗小學等開展教學合作。

海口松鼠學堂創始人高高老師在給海口瓊山十二小的學生講解溼地生物的特點

是時候開始重視自然教育了

海口五源河學校校長陳運香說,當前中小學的課程設置中,智育佔比大,課程評價有應試要求,以致對學生的表達過度規範,而過度規範往往制約了孩子靈性的發展,自然教育帶領孩子去觀察、探究、自主思考和討論,可以有效平衡智育教育帶來的影響,保護孩子寬廣的思維和視角。

五源河學校與松鼠學堂共同開發的自然教育校本課程,正是基於學校所處的自然環境——毗鄰瓊州海峽、火山口地質公園及溼地公園。

「第一節課講五源河和五源河學校,引導學生思考關於生命和自身成長的問題;第二節課是五源河地區的生物,帶領孩子認識溼地動植物的特點;第三節課帶孩子去真實的場地,比如紅樹林觀鳥、火山口考察……」陳運香說,接地氣的教學幫助孩子汲取了自然的靈氣,減少了躁氣。

教材和師資是教學的保障,陳運香對於松鼠學堂教學團隊的教案創編、教學方式、表達風格都很滿意,但她也感受到,這仍然是自然教育的初級階段。

如何設置明確的教育目標,合理、可操作的教育過程,可控、可見、可測評的教育結果,均需更加深入全面的教學研發。

高高也坦言,國內自然教育自2014年起井噴式發展,各家機構的教育方式、出發點各不相同,沒有公認的體系,都是自行摸索,各自為政。

陳運香認為,除了鼓勵社會專業機構不斷學習、成長、開拓和豐富,國家課程也急需重建自然科學的教育體系。「過去小學就有一門自然課,如今改為科學課,但由於師資、教材等方面的支持不足,很多省份的科學課都無法開齊開足。」陳運香說,科學課的教學改革進程慢,教材編寫、教師培養都跟不上需要,而這些是支撐自然教育發展最重要的「腳手架」。

「是時候開始重視自然教育了。」陳運香說,這關係到未來人才的儲備和培養。(刊於《半月談》2019年第20期)

相關焦點

  • 毀掉一個孩子,讓他遠離大自然就夠了
    雖然電影情節有誇張成分,但自然真的可以療愈身心。  正如愛默生所說  :「培養好人的秘訣就是讓他在大自然中生活。」    我在想,荷西的童年如果是生活在鋼筋混泥土的樓房裡,擺滿了現代化的家具,每天不是在學校裡,就是在補習班的路上,遠離了麻雀、野兔、麥田,他憶起童年,還會口若懸河,眉飛色舞嗎?  顯然不會。  三毛在文中還說,為了讓侄子侄女們接觸大自然,特地帶他們出來旅行。
  • 半月談|少兒讀物就該給孩子一個烏託邦?
    少兒讀物就該給孩子一個烏託邦?半月談記者 馬曉媛、王菲菲描寫打架鬥毆,談論早戀、拜金甚至自殺等話題……近來,多個暢銷少兒讀物被網友質疑「少兒不宜」,引發網絡熱議:少兒讀物應該給孩子們創造一個烏託邦嗎?1 少兒讀物「少兒不宜」?
  • 半月談 | 少兒讀物就該給孩子一個烏託邦?
    少兒讀物就該給孩子一個烏託邦?半月談記者 馬曉媛 王菲菲描寫打架鬥毆,談論早戀、拜金甚至自殺等話題……近來,多個暢銷少兒讀物被網友質疑「少兒不宜」,引發網絡熱議:少兒讀物應該給孩子們創造一個烏託邦嗎?1少兒讀物「少兒不宜」?「哪種自殺方式比較好?
  • 「請把娃還給大自然!」二胎媽媽:如何幫孩子不愛玩手機、看電視
    這一篇,不得不寫我的故事了,而我只是一個普通的二胎媽媽。印象中,有位媽媽一本正經地問:你家老二不玩手機嗎?我說,是的,因為他不會。時隔一年,真遺憾,他還是不會。他從1歲半開始,就會用手劃拉手機,找到他想看到動畫片;再後來,如果我不想管他,給他打開「汪汪隊」,他能連看一上午。不過現在,他好像沒有以前那麼愛玩手機,愛看電視了。今天就來聊一聊,「二胎媽媽,是如何幫孩子不愛玩手機,看電視的。」
  • Bijan: 一個可以療愈一切的秘密
    當你看電視的時候,你要有覺察的去看一些能讓你開心的節目,下午的時候我在看一個電視,是關於音樂的,有一段是開心的,接下來就是關於苦難的回憶,我就馬上把電視關了,我不想聽那個,我就只是想開心。你從那些老的人那裡學了很多,他們用信念把那些屏障都放在你的面前,在這個課程裡會不斷的清理這些,比如你去看醫生,醫生一看到病的地方,立刻震驚了,馬上帶上口罩,你不會想要這樣的醫生,因為他已經嚇到你了。
  • 怎樣正確引導孩子厭學情緒:光有耐心還不夠,還要用好奇療愈孩子
    一位14歲上初中男孩的媽媽深夜線上聯繫我,詢問她怎麼樣做,才能正確引導孩子厭學情緒?事件的背景是這樣的:某個晚上,男孩他的作業沒有寫,已經早超過了規定的時間,男孩在一旁玩著手機遊戲,這個時候老師發信息過來詢問為什麼男孩今天還沒有交作業。
  • 大自然,孩子最好的老師
    孩子在大自然中如何提高認知發展的認知是指人獲得和使用知識的過程,比如在平面上畫一個三角形讓孩子看,他知道這是個三角形,但是這種認知並不全面,因為三角形還可以是立體的、不同質地的、是多種多樣的。認知具有環境嵌入性。環境或情境是保證認知的不可缺少的條件。
  • 毀掉一個孩子,就給他一部手機
    健康時報有這樣一篇文章《毀掉一個孩子的最好辦法,就是給他一部手機》,孩子沉迷於玩手機,到底有多可怕?老師都誇他很懂事,很聰明。可是在家裡一段時間後,爺爺奶奶給他玩手機。 現在孩子不僅不學習,只要讓他學習,他就開始鬧,哭著喊著要玩手機,如果不給就開始抹眼淚,撒潑打滾。甚至砸東西。 哎……」 面對這種情況,有些家長就直接打罵孩子,還有的就只能順著孩子了。顯然,這兩種都不是什麼好辦法。
  • 帶孩子去森林|大自然能夠教會孩子的,手機教不會
    最好的學習,就是來到真實的生活中,讓孩子自己產生感受,啟發他的思考,從而把知識化為自身的一部分。我正在琢磨她怎麼寫比較陌生的廣州呢,她就已經開始煞有其事地上網搜索廣州的資料了,還做了一個不明所以的思維導圖,最後選定了一個海珠石的傳說,以此來談論廣州歷史悠久的母親河。她把長達幾千字的傳說提煉成幾百字,然後寫了一些「波光粼粼」這樣的形容詞。可惜,這篇文章一點兒家鄉味兒都聞不到,因為她只在廣州長到三歲,還來不及體驗廣州作為家鄉的感受。
  • 孩子,是療愈父母原生家庭創傷的人間天使
    說起孩子,你聯想到了什麼情景?幾分天使幾分惡魔的稚趣笑臉,還是被倒騰的一片狼藉的凌亂房間呢?在沉浸於生活的柴米油鹽多年之後,你是否還記得第一次在醫院見到自己寶貝的情景呢?為何家會傷人孩子,一個生理心理上都稚嫩無比的生物個體。同時又是被人為的賦予了太多期望的高期望值目標群體。相信大多數孩子都是因為愛而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大多數的父母內心也都是愛孩子的。也不能排除一部分孩子是由於多種無奈的裹挾才來到這個世界上的。
  • 大自然是最好的療愈師!走進瑞安的山水田園,享受一場療愈之旅
    這場突如其來的疫情 讓我們更加懂得生命的珍貴 也讓我們更加敬畏大自然 我們應該學會以一種正確的方式親近大自然 享受大自然對我們的饋贈。
  • 要想培養一個優秀的孩子就把他放到大自然中去
    作為父母自然是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個德才兼備的全能型人才,是一個能夠在社會中站穩腳跟的人,更是一個能力出眾有才華的人。這將對孩子的好奇心、創造力和想像力都有一定的幫助,也都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孩子成為一個擁有各種能力的人,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的思維方式,讓孩子擁有一個積極健康的心態,讓孩子更加熱愛生活。最強大腦選手水哥王昱珩是出了名的奇才,他能夠從細微之處觀察到事物的變化,更能在瞬間察覺出植物的生長程度。
  • 幸福和療愈的鑰匙一直在自己手上,你看見了嗎——有關抑鬱症
    所以,一旦被確診為抑鬱症,不要灰心喪氣,更不要病急亂投醫,病的形成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因此想要獲得穩妥又有效的療愈也必須得慢慢來。結合我個人的經歷以及我遇到的一些案例,我認為以下幾點建議可以供大家參考。這是非常不錯的一個選擇。尤其是那些適合做情感療愈犬的狗狗,溫順的,攻擊性相對比較低的。特別適合用來陪伴患者。在國外很多城市,情感療愈犬可以直接乘坐飛機,可以擁有單獨的一個座位。它們有專業機構頒發的工作證書。通常用來陪伴抑鬱症患者以及自閉症患者。為什麼說養寵物對患者有極大的好處?因為它大多時候會讓患者感受到無條件的接納和陪伴。而抑鬱症患者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由於童年時期沒有得到足夠的無條件接納。
  • 如果你想要毀掉一個孩子,請給他一部手機
    手機目前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如果小孩子拿到了一部手機,特別是16歲以下。他根本無法控制住自己,你讓他停止玩手機就像是讓他不吃飯一樣。大人有時候都控制不住自己,更何況是一個孩子?而我發現很多家長都會輕易地把手機給自己的小孩子玩,再去拿回來都要費點力氣。家長可能認為手機給小孩玩沒有什麼,可實際上小孩子已經變得無法自拔!
  • 要想毀掉一個孩子,請給他一部手機(轉給家長)
    ,請給他一部手機。但他爸爸是化學老師,急火攻心,氣憤之餘責罰肯定是少不了的。真相終於大白,孩子利用過年的紅包,自己買了一部手機,每天晚上在父母眼皮底下完成作業之後,回到自己房間,繼續看電子小說,早則一兩點,晚則三四點,當然還聊天、遊戲。有了問題必須下猛藥,所幸亡羊補牢,在中考前三個月發現了倪端,否則即使老師們拼勁全力,也未必能夠實質性地改變他的命運。
  • 《半月談》刊文:10年勞動必修課,這群孩子收穫了什麼
    《半月談》刊文:10年勞動必修課,這群孩子收穫了什麼  新華社北京12月9日電 12月10日出版的第23期《半月談》刊發記者王俊祿採寫的文章《10年勞動必修課,這群孩子收穫了什麼》。  簡單一梳理,問題迅速集中:在家裡,不少孩子成了「小皇帝」「小公主」,不會整理床鋪,不會繫鞋帶、洗衣服……自理能力如此,合作能力更遑論多強;再說校園教育,「重知識傳播,輕親身體驗」的現象較普遍。  「通過反覆研究,我們決定把這塊地作為環境教育的新課堂,開闢開心農場,並提出新勞動教育。」章振樂說。  富春七小每個班級都要承包一小塊菜地。
  • 大自然教會孩子的,比所有課本加起來還多
    這是童書媽媽的第452篇分享童書媽媽出版三川玲為今日頭條籤約作者提要:大自然能夠讓孩子細膩地感受生命懂得什麼叫觀察,大自然能夠讓孩子學習很多知識並終生不會忘記,大自然能夠讓孩子學會解決問題比所有人都堅強果敢……大自然能夠教會孩子的,比所有課本加起來還多。
  • 「家·課堂」微課第38期 | 小遊戲大作用——讓孩子在遊戲中療愈
    本期內容簡介一、學習就是一個兒童遊戲【案例-站在柳樹爸爸頭上跳舞的孩子】1、和孩子一起玩耍其實不僅僅是做做遊戲,讓孩子開心而已,這對孩子發展想像力、學習各種技能、培養探索精神等等都大有意義,最重要的是這是我們和孩子親密接觸的好機會。
  • 禁止孩子玩手機、打遊戲?父母的盲目幹涉,耽誤了孩子還不自知
    有的媽媽乾脆禁止孩子玩兒手機,可是父母的橫加幹涉能完全杜絕孩子使用嗎?孩子小的時候,父母是絕對的權威,強迫孩子做什麼他都會遵從,因為孩子沒有選擇。可是孩子長大後呢?上了高中和大學,父母還能監督嗎?相反,人的天性是越打壓越反彈,一旦孩子某天脫離了父母的掌控,他們會變本加厲的沉迷。
  • 半月談|只因為在手機上多看了那一眼……「偏好」算法帶偏閱讀
    只因為在手機上多看了那一眼…… 「偏好」算法帶偏閱讀半月談記者 餘孝忠 王陽 邵魯文「孩子抱著手機刷個不停像是中了毒」「刷抖音、看快手成了留守兒童最喜歡的娛樂活動」……網絡信息多樣、開放、共享,而一味迎合受眾的閱讀偏好,計算方法簡單,定向推送粗暴,讓讀者尤其是鑑別力、自控力不強的青少年越「好」越「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