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毀掉一個孩子,請給他一部手機。
當下,手機幾乎成了人們的標配,不僅是成人,不少孩子也擁有自己的手機。
又到開學季,很多家長因為不能長期陪伴在孩子身邊,所以給孩子配上手機方便聯繫。
曾經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12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
80.5%的受訪者表示自己周圍帶手機入校的未成年人多,其中14.2%的受訪者表示周圍的未成年人幾乎人人帶手機入校。
那麼家長該不該給未成年的孩子配備手機呢?
先來看幾個真實的案例。
NO. 01
曉雯,初三學生,家有一個五歲的弟弟,因為媽媽忙於上班,還要照顧弟弟,便將曉雯託付給了年邁的外公外婆。
外公外婆經濟條件不算差,孩子管飽管暖, 外公外婆都有手機,但孩子說為了每天晚上跟媽媽電話視頻方便,要求配一部手機,當然一再保證上學期間不玩,孩子自己的好,莊稼別人家的好。
媽媽看著女兒渴求的眼神,再加上補償心理作祟,總覺得為了二胎虧欠了女兒,猶豫片刻答應了孩子的要求。
雖然班主任一再強調不能配手機,但家長和孩子合夥瞞過了老師。
一位成績中上的孩子上課經常打瞌睡導致成績一落千丈不談。
突然有一天社區派出所民警到學校了解情況,這事肯定非同小可了。
原來曉雯每天晚上放學後一個人偷偷在房間做作業的同時,通過社交軟體和一個山東的三十多歲的男人聊天,逐漸深入後,荒唐地報出了自己的真實的姓名、學校、住址和電話。
並且男子在5月20號那天轉帳給曉雯1314元。
正好聊天記錄被男子的妻子看到了。
他的妻子在微博上截屏發文,某地某中學生曉雯和她丈夫關係不一般,聊天記錄肉麻,尺度大。
在網上點擊量已經上百萬。驚動了地方公安局,立即責成地方派出所徹查此事。
一開始孩子百般抵賴,最後在鐵證面前痛哭流涕,說她也是受害者,對方給自己轉了1314元之後便約她開房,以後她便拉黑了他。
姑且相信曉雯說的是正確的,但是要想讓對方轉1314元,得有多深的聊天尺度!
辦案人員當場墊付1314轉帳給對方,對方才答應刪除帖子。
NO. 02
一位媽媽加我微信,我們聊到半夜,她的訴說,令我驚訝,痛心,也令我陷入長久的沉默。
這個媽媽叫林曼,她的女兒小曼,十三歲,初一學生。
林曼說:「在整個小學階段,女兒都是乖巧懂事的,成績好,年年三好生,各種獎狀貼滿了整個房間。」
母女關係親密,交流無障礙。孩子的爸爸因為工作,會經常出差,但也很關心孩子。總之,一家人,生活幸福。
事情的轉變,發生於去年的暑假,孩子小學畢業,夫妻倆一時興起,給女兒買了部手機。
當時和女兒說好,手機是用於和爸媽聯繫的,其他的遊戲呀什麼的不可以弄。
孩子答應了。
當時的林曼,很明顯的,低估了網絡的誘惑力,也高估了女兒的自制力。
整個假期,女兒先是學會了和同學聊天,視頻,再就是各種美拍,美圖。
一開始,林曼還得意於女兒的無師自通,手機的各項功能,摸索得比她還溜,拍照修圖Ps各種手到擒來。
看著女兒一張張修得完美無睱的照片,林曼開心的發給朋友發給父母看。
有朋友看到後提醒林曼說:「還是個孩子,別由著她整天弄這些自拍什麼的。」
林曼口中答應,心中並沒當回事。
漸漸的,女兒開始不粘林曼了,而林曼也樂得輕鬆,除了管好孩子的吃飯,閒睱時,也是無聊的劃拉手機不停。
有次林曼看到一個視頻,誇張的表演樂得她眼淚都笑出來了,小曼被她的笑聲煩得不行,湊過來看。
這一看,就吸引上了,幾天後,小曼下載了抖音,學會了自拍上傳什麼的。
林曼覺得鏡頭下的女兒又活潑又可愛,所以對於女兒長時間的玩手機並未引起重視。
有次,林曼發現,小曼給手機設置了開機密碼,問,女兒回答說:「個人隱私,媽媽你要尊重我哦。」
林曼說:「假如那個時候,自己能警惕一些的話,或許就不會有後來的事了。」
但,世上從來沒有假如這回事。
後來的事誰也無法預料,人能做的大概就是防微杜漸吧。
後來,開學了,小曼以上初中學習任務重,需要清靜為由,要求林曼沒事別進她房間。
對這件事,林曼以為孩子大了,要有自己的空間了,遂表示一定會尊重。
半學期過去,女兒的成績墊底。
這太出乎意料了,林曼就罵了女兒幾句,小曼卻表示:「成績好不好有什麼關係,將來有出息就行。」
母女倆由此開始,關係惡化。
這個時候,林曼還是沒有想到,女兒已成為了抖音的被毒害者,她以為,女兒只是到了青春的叛逆期而已。
在這件事上,林曼說,自己負有很大的責任,作為母親,她居然沒有主動發現到問題的存在,非常失職。
就算後來事情暴露,也純屬偶然。
今年五月的一個晚上,林曼不舒服,半夜起來喝水,看到女兒房間有光,仔細聽,還有說話聲,推門,房門反鎖。
林曼找出備用鑰匙,打開門,震驚的發現,自己十三歲的女兒,只穿著內衣,在鏡頭前扭來扭的說:「小哥哥們,看這裡哦。」
那是一種不同往常的聲音,林曼感覺血一下就湧上了腦門,她發瘋一下的大叫:「你在幹什麼!」
女兒這才聽到聲,轉過頭來,林曼看到的是女兒一張塗得五彩繽紛的臉,以往的純淨稚氣全無。
林曼扯掉了線,女兒還沒有從那種狀態中過來,一臉的迷離,混沌。
是的,林曼的女兒,十三歲的小曼,經朋友指點,在抖音上自拍這樣的視頻,用來增加人氣,滿足一些人變態的戀童心理。
面對精神已被毒害的女兒,林曼悔不當初,事發的那晚,林曼忍不住打了自己十幾個耳光,心痛得用頭撞牆,牆上留下了她斑斑的血跡,但小曼好像看不見,對著媽媽大喊:「你還我手機,你還我手機。」
林曼後悔的說:「是我害了女兒,是我用抖音害了女兒呀。」
隔著屏幕的我,震驚,心痛,唏噓不已。除了希望他們一家能早點好起來,其他也是無可奈何。
說是抖音害了孩子,不如說是無知的家長給未成年的孩子買手機的行為殘害了孩子。
NO. 03
李木子,很優秀的一個男孩,16年通過努力考取了當地的非常不錯的老牌四星級高中,農村家庭,普天同慶,好事。
但中考的暑假孩子迷上了網路遊戲,整天纏著家長要買手機,否則絕食、逃學、反抗。
套路仍然是保證學習時間不玩手機,就差斷指寫血書。
關心孩子的老師、親戚、朋友皆勸說不能由著孩子,但家長還是心存僥倖,說不定孩子能夠自控呢。
孩子高高興興帶著新手機去高中報導。
第一學期就失控,一米九的孩子,媽媽想管,說服教育兩句話不到便頂回去;武力鎮壓,不是對手,孩子只要輕輕一甩媽媽便是一個趔趄;斷糧斷草,媽媽不忍心。
不是寒門出不了貴子,是寒門規則意識太薄弱,是大多數寒門的孩子不夠自律,是大都數寒門的家長太過溺愛。
眼看和媽媽關係僵化,換奶奶去伺候,看看孩子可能稍微懂感恩,可能稍微良心發現,及時醒悟,迷途知返,沒有。
然後勉強高一下學期,高一結束,高二堅決不上學,說要打工。打工吧,一周不到跑回來了,吃不了一線工人時間長強度大的苦。
然後高二浪一年,現在已經完全停學在家。
別的同一屆的孩子正在埋頭苦讀迎接明年的高考,一米九的孩子在家吃飽了玩遊戲,玩遊戲累了再睡。
近七旬的爺爺外出在建築工地打工。
誰之過?
NO. 04
小娜,她爸媽是做生意的,平時特別忙,沒有多餘的時間輔導作業,跟孩子交流聊天,於是孩子的飲食起居由奶奶負責,而學習則大部分交付給了輔導班。
初二上學期,小娜跟爸媽商量,班裡大多同學都有了手機,我也想買一個,這樣不會脫離集體,方便聯繫,而且有不會的題可以用軟體當下解決,不用等著第二天再去問老師,有時候積累太多就不想麻煩著問了,導致成績一直上不去。
爸媽本就因為忙碌對孩子抱著虧欠的心,再加上伶牙利嘴小丫頭的再三請求,軟硬兼施,索性花個一兩千塊錢,買個清靜和省心。
清靜是買來了,小娜自從有了手機,跟家人的交流就更少了,整日埋頭在自己房間,看似做作業,後來被發現是手機上聊天,一點都不省心。
微信群、QQ群,小娜的手機主要功能是在各種群裡聊天。直到有一天爸媽在她房間發現了幾套奇裝異服,才發現這小丫頭迷上了cosplay角色扮演,不知道通過什麼渠道,買衣服、約聚會。
勸說無效,一次半夜12點,家人偶然間發現小娜竟然躲在被窩裡玩手機。爸爸再也忍不住了,一頓打罵,沒收手機,嚴格控制。
平靜水面下暗潮湧動,3個月後,小娜再次被發現半夜玩手機,手機來處不明,她說是借同學的,家長想來想去,應該是省錢加上積蓄,買來的。
現在的小娜,與家長關係冷淡,學習成績下滑,眼睛近視嚴重,半年後的中考不知將何去何從。
NO. 05
範哲,班級很優秀的一個孩子,17年中考,16年進入初三年級時班級第一名,老師家長眼中的乖寶寶。媽媽是小學老師,爸爸是初中化學老師。書香門第,多好的學習資源和環境。
中考前三個月,成績江河日下,上課打瞌睡,做作業就犯困。
一開始以為是學習壓力大所致,所有老師會診之後針對性地提出了指導意見,班級第一名都滑邊,整個班級班風怎麼建設?
事情的突然轉機是一次數學考試,孩子竟然在數學試卷中縫寫了武林秘籍四個風馬牛不相及的字。
很自然地,那一次數學考試一塌糊塗。再結合平時上課打瞌睡的表現和試卷上莫名其妙的字眼,刻不容緩,立即徹查書包和房間,終於在床單下面發現了一部手機。
在如此大環境下,說實話,一般的孩子老師還真不敢體罰,真的不敢。
但他爸爸是化學老師,急火攻心,氣憤之餘責罰肯定是少不了的。
真相終於大白,孩子利用過年的紅包,自己買了一部手機,每天晚上在父母眼皮底下完成作業之後,回到自己房間,繼續看電子小說,早則一兩點,晚則三四點,當然還聊天、遊戲。
有了問題必須下猛藥,所幸亡羊補牢,在中考前三個月發現了倪端,否則即使老師們拼勁全力,也未必能夠實質性地改變他的命運。
第一孩子本身天賦和基礎不差,第二360度無死角無縫看管。孩子終於在中考中逆襲成功。
但是,孩子的父母以及老師想想後怕,一個上好天資的孩子,如果不是及時發現,會是什麼樣的一幅慘相?
孩子的父母都是懂教育的老師,教育管教應該是相當到位的。
而一般家庭,特別是留守兒童,如果沒有自制力,又有多少本該有更好前程的孩子毀於了手機的方寸屏幕之間?
以上幾個例子都是發生在我們身邊不遠的血淋淋的例子,且不論悲劇結果,先說說,玩手機與成績之間之間有什麼隱秘的聯繫呢?
曾在之前的文章中用調查呈現過。
一位帶班多年的班主任通過分析班級期末成績單,發現一個現象:
手機使用的頻度和期末成績成反比,也就是說平時使用手機多的,或多或少會對成績有影響。目前成績退步嚴重,名次靠後的學生中,幾乎都有手機,大部分同學都會用手機玩遊戲,其中一個男生已經有比較嚴重的依賴。
經過多年觀察,他還發現:
在手機的擁有率上,重點班遠遠低於普通班。而且班裡玩手機玩的最兇的學生,往往不是那些常人眼中的「富家子弟」,反倒是一些家境比較一般的孩子。
家庭條件好的孩子有著更強的自制力,或者說,家長在對孩子手機的管控上有著更清醒的認識。而經濟水平中下層的家庭反倒在嬌慣孩子,以致他們上課的時候不時拿出手機瞄一眼,課間爭分奪秒打一局遊戲,連跟老師說話的時候,眼睛都盯著屏幕。
有次晚上的周測試,某教務處老師趴著窗從教室後面偷偷監視考場。整個年段掃過去,每個班級都有學生在用手機作弊。
聽到這個消息,班主任馬上聯想到一些家長的反饋:「其實我的孩子蠻聰明的。平時小考成績都不錯,一到大考成績就發揮失常,應該是心態不好。」
真實原因也許就藏在手機裡。
我們以為學生成績下降是因為玩手遊,實際不是這樣。他們最頻繁的應用是——聊天。上課聊天(開小差),做作業時聊天(還可以傳答案抄作業),睡前聊天(第二天犯困)。
移動網際網路能夠彌合時間與空間的鴻溝,不少項目想藉此把一線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導向三四線城市。
可是人性決定了十幾歲少男少女最熱衷的不是自我教育,而是扎堆聊天:在自己的小圈子內,無憂無慮地插科打諢。
世界是平的,智慧型手機讓大家能隨時隨地聚在一起,目的卻不是學習。
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這是進步。
手機作為科技的載體,它本身是沒有錯的。
錯的是我們,給了孩子誘惑,卻沒有給他抵抗誘惑的能力和方法。
要想毀掉一個孩子,請給他一部手機,多少專家、老師、學者呼籲。但偏偏還有一部分家長心存僥倖,寧願相信孩子所謂的承諾,衝動之下以各種名義給孩子配手機。
無非是獎勵考試優秀了、孩子升學了、孩子需要交往了、留守的孩子需要聯繫家長了。
他們總是高估自己孩子的自覺性,當然不乏有自覺的孩子,真的能控制。但不客氣地說,鳳毛稜角。
孩子的成長是個單行道,沒有回頭路可走,沒有後悔藥可吃。
我只想問一些家長,您有什麼底氣可以這樣冒險?
作為我們成年人,有時候都不能控制自己玩跳一跳、玩抖音、玩快手、玩麻將的癖好,憑什麼我們要去充分相信孩子?
這是一場風險很高的賭博,家長們,你們贏的機率太小了!
你輸了,並不是傾家蕩產那麼簡單,你輸的是孩子的未來,是孩子的前途,是孩子的一生。
既然贏的可能性很小很小,我們為何不從源頭上徹底掐斷孩子玩手機的可能性,僅憑老師一己之力真的太孱弱了。
何況教育環境草木皆兵,負責任敢擔當的老師,才敢因為孩子玩手機的問題嚴厲指出並且批評教育,一般老師真的不敢!
家長們,你們才是徹底禁止手機尤其是中小學生手機的主力,老師只能適時輔佐你們。
因為買手機的錢是你們家長出,玩手機的時間基本是在家時間。
孩子們可能敢在你們眼皮子底下玩手機,但在老師課堂玩手機還是要掂量掂量的。
你們才是最有力最直接的監護人。
一口氣寫下這麼多,但願有緣的家長會看到,有緣的家長會理解,有緣的家長會讀懂,有緣的家長會重拳行動起來。
絲毫不耽擱。
因為老師為孩子急是急一時,急一陣,教過的孩子如割了一茬又一茬的小麥,老師們的陣痛不會持續太久。
但你們會因為孩子玩手機而荒廢學業輸了孩子的前途,輸了你們的後半生!
字字肺腑之言。
未成年的孩子,心思單純,還不懂甄別來自網絡世界的各種訊息,誤傷在所難免。
所以,咱們家長需要做的,首先是讓孩子心甘情願放下手機,是跟孩子建立情感連結,讓孩子的情感體驗是充裕的而不是匱乏的,這樣手機啊網絡啊這些學習的天敵才不會趁虛而入。
其次是讓孩子主動開始學習,通過各種方式方法,幫助孩子在學習中體驗成功。而當孩子體驗到了成功,他會有掌控感和成就感,進而慢慢就會有主動性。
如何跟孩子建立情感連結,幫孩子放下手機呢?
第一個,要多陪孩子,跟孩子高高興興在一起,比賺錢和考試重要。
給孩子花錢,那不算愛;為孩子賺錢,那也不算愛。不用你多花錢,給孩子陪伴就夠了,可以一起吃一頓精心準備的晚餐,一起讀一本好書,一起看一場電影,一起去公園散散步,實在沒時間的,每天抽個10分鐘20分鐘出來,陪孩子一起度過一段特殊時光。
記得,陪伴孩子的時候,忍住不催逼孩子學習,不自己去刷手機,不去接應酬電話。
有一位媽媽講過這樣一件事,他家孩子也是電腦玩了很長時間,媽媽有點擔心,但她忍住沒有說話,而是洗了一盤櫻桃端到孩子身邊,然後坐在那說,孩子累了吧。過一會餵孩子吃一顆櫻桃。沒多大會,孩子說,媽我再玩10分鐘就不玩了。果然,10分鐘之後孩子就離開電腦跟媽媽聊天去了。
只要親子關係不是到特別緊張的地步的,孩子都是願意跟家長有快樂相處的時光的,有了這些時光,孩子自然就愛你信任你,願意跟你講心裡話,而且他也就沒有時間打遊戲了。
第二個,要學會無條件地愛孩子。
無條件愛孩子,就是孩子考試考得好也愛,考得不好也愛,優秀也愛,犯錯誤也愛。孩子得到你的愛是沒有條件的,是天生就該有的。
這樣,孩子無論遇到什麼困難挫折,都知道有個溫暖的家在等待他,他因此會信任你,願意把所有的心裡話都講給你聽,他也因此不會去跟壞孩子在一起,不會把遊戲當作寄託。
第三個,要儘量理解孩子。
控制不住玩手機,不僅讓咱們家長煩惱,事實上很多孩子自己也挺苦惱的,手機遊戲的設計太符合人性了,太容易讓人上癮了,這兒接過不少孩子的求助,說我也不想玩手機,我也想學習啊,可是控制不住自己,可怎麼辦啊。
所以咱們家長不應該站在孩子和手機的對應面,而是應該跟孩子站在一起,表示充分的理解和支持,一起打敗手機。
有一個孩子快要考高中了,可是他就是放不下遊戲,因為他在那個遊戲群體裡很受歡迎,級別也很高,但他自己也想好好學習考學,所以特別煩惱,孩子的媽媽也是很有智慧的,她沒有指責,而是用幽默的方式分析了孩子的內心。
她開玩笑的跟孩子說:兒子,我能感覺到你的內心有很多小人在打架,你說是不是呢?兒子說:媽你說的什麼意思呢?
媽媽說,我知道你內心有個想要學習的小人在跟你說,哎,你要好好學習啊,要不然你就考不上好高中了,還有一個想玩電腦的小人在跟你說,你可以玩電腦啊,比學習快樂。還有一個喜歡打籃球的小人跟你說,去打籃球把,可以有個好身體。
結果這個媽媽話還沒說完,兒子就激動地打斷她說,好媽媽你怎麼這麼了解我啊,真的就是這樣,我現在特別矛盾。媽媽就說了,我知道你內心特別糾結,你也很煩,但是你才是這些小人的領導,要怎麼做是你自己說了算。
孩子就直點頭,媽媽就進一步的引導說:我知道你非常希望自己學習好,我也知道你也能夠玩遊戲,畢竟你遊戲玩得挺好的了,那你看咱們怎麼協調一下呢?
孩子就要求媽媽能監督他,幫助他。這也正是咱們要講的第四個小方法。
第四個,跟孩子一起商量如何控制自己。
如果你擔心沉迷手機有可能影響生活和學習,你應該坦率地跟孩子提出你的擔心,並跟孩子一起頭腦風暴出解決方案。
要記住,只有孩子自己提出的規則,孩子才容易遵守。千萬別把你的意圖強加給孩子。
一個能夠管好自己玩遊戲的孩子,會比父母不準他接觸遊戲的人,更具有自我控制能力,而自控力,是孩子能夠邁向成功最重要的能力之一。
最後,送給大家一段家庭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的話:
當家長發現孩子已經在某個階段出現了網癮的問題,要尋找另外一個更有趣的東西,比如打籃球、遊泳或者郊遊、探險來轉移他的注意力。最好的就是帶有體力的活動,因為體力可以讓神經系統興奮起來、協調起來,然後讓人們慢慢從這個癮當中拔出來。
還要特別強調一點,不要特別快地去戒癮,任何癮都不能一下斷掉。那是很危險的,對人會引起另外一個問題,就是焦慮問題,出現焦慮問題的話也很麻煩。因此,我們要告訴孩子,這個東西可以接觸,但你不能把它弄成你的全部生活。
聲明:來源 |素材來源網絡,由高中學習天地公眾號(ID:gzxxtd)編輯整理。
尊重版權,如存在文章/圖片/音視頻使用不當的情況,請隨時與我聯繫協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