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孩子的最好方法真的是給他一部手機嗎?」當我看到這個問題時,我立馬想起昨晚給孩子念過的繪本——《電視迷》。這套貝貝熊系列叢書,在美國流行了半個多世紀,如今依然廣受青睞。

沒有手機的年代,電視顯然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娛樂節目。
在《電視迷》這本繪本裡,有和睦溫馨的一家人:熊爸爸、熊媽媽、熊哥哥和熊妹妹。忽然有一天,熊媽媽留意到熊哥哥和熊妹妹太沉迷看電視了,連熊爸爸也不例外。於是,熊媽媽強制執行了一項措施——一個星期不準看電視,包括熊爸爸。雖然不理解,熊爸爸還是聽從了熊媽媽的安排。
在這個星期裡,熊哥哥和熊妹妹重溫了很多戶外活動,例如騎自行車、到野外散步、觀察各種動物:去逛商場……日子過得有滋有味。我還記得熊媽媽建議看星星,熊哥哥調侃說:「還不知道我能不能受得了這種刺激。」然而一家人整整齊齊坐在院子裡看星星時,大家都被遼闊美麗的蒼穹迷住了。

解禁前的一晚,熊爸爸、熊哥哥和熊妹妹都打定主意明天看一整天電視,可最後只有熊爸爸看了一整天電視,熊哥哥和熊妹妹都去做更有趣的事了。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熊哥哥問媽媽沒什麼不許看電視時熊媽媽的回答,她說:「天啊,我從不反對看電視,我也喜歡看電視。我反對的是看電視的習慣——天天坐在電視機前,就像老樹樁等著乾枯腐朽,最後入土一樣。」

回到前面的問題,毀掉孩子的最好方法真的是給他一部手機嗎?不是的。上世紀80年代,大家說武俠小說毀掉孩子;90年代,大家說遊戲廳毀掉孩子;到了21世紀初,大家又說電腦遊戲毀掉孩子;如今,鍋甩給了手機。壞的從來不是工具,而是使用方法,或者說,需要重新審視的,是父母和孩子的相處和教育。
《貝貝熊系列叢書》這套書好,好在不講大道理,而是把道理放在貝貝熊一家日常生活的各種細節裡,著重在日常行為和整體素質方面引導管理孩子。它讓父母理解孩子的感受,把愛滲進每一個日常生活的細節裡,有正面鼓勵,有換位思考,還像鏡子一樣反映著大人身上的缺點。

例如及時發現問題並雷厲風行解決問題的熊媽媽,她知道守著電視不看是件不容易的事,就把孩子趕出去接觸大自然。看蜘蛛織網、等蝌蚪卵孵化、欣賞美麗的星空,有趣的事玩多了,電視自然就沒有吸引力。
還有熊爸爸,雖然也痴迷看電視,但是當熊媽媽把道理講明白後,他就配合執行了。但是他的自制力比孩子們還糟糕,半夜偷偷起來看電視、在商場裡看著電視節目不肯走,特別生動地勾勒出一邊玩手機一邊催促孩子好好學習的「手機爸爸」形象。幸好,熊爸爸依然是一個愛孩子的爸爸,他積極地參與到孩子們的戶外活動裡。

還有一本令我深有同感的是《作業的煩惱》,

講的就是熊哥哥因為沉迷各種電視節目、電子遊戲導致作業都沒有完成,老師寫信要求家長督促孩子。熊爸爸大為火光,勒令熊哥哥在成績趕上來之前不許再看電視。傷心的熊哥哥出走到爺爺奶奶家,細心的爺爺奶奶發現熊哥哥情緒低落,就把熊爸爸當年也曾因為沉迷聽收音機裡的故事導致拉下成績的事情告訴了熊哥哥。熊哥哥聽到爸爸也有同樣的經歷,心裡好受多了。回到家,剛好熊爸爸也要抓緊完成稅務局的任務,於是父子倆一人佔據桌子的一邊,好好地加把勁。

誰沒有犯錯的時候?如果犯錯了,孩子卻感受到被理解才就會心悅誠服地聽從父母的要求。道理是對的,但不一定有用。良藥很好,甜口就更美妙了。
最欣賞貝貝熊這套叢書的宗旨:父母和孩子一起閱讀,家長和子女共同成長。電視錯了嗎?收音機錯了嗎?手機錯了嗎?比起嘮嘮叨叨地講孩子不耐煩聽的道理,不如給他講個故事,講的過程中,父母也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