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暑假了,在小區散步,碰到了之前班上學生的家長。
一見面,孩子媽媽就打開了話匣子,我還沒來得及寒暄,媽媽直接就問:「這怎麼辦,我們家的孩子只怕是毀了。」
聽到這個話,除了詫異,好像找不出更多詞,因為這個孩子和我同一個小區,又在我班上,比別的孩子關注就稍微多一點。
雖然不是特別優秀,但是絕對也算得上是一個乖巧懂事的孩子。
去年上的初一,怎麼就沒救了?我才開口問媽媽:」怎麼回事?「
孩子媽媽一臉無奈地說:「疫情期間,孩子要上網課,就給孩子買了個手機。我們都要上班,哪裡想到,孩子背著我們在家玩起了遊戲。」
剛開始還能說得聽,也保證不再玩,但是後面的發展,完全超出了預期。
白天不讓玩,那就晚上玩,晚上不讓玩,那就去同學家玩。
為了要到手機,不惜跟爸爸動手。
媽媽越說越激動,好不容易等到開學,摸底考成績一下子退步了20幾名。
現在對學習完全沒有興趣,也不知道接下來的學習會怎麼樣。
聽完孩子媽媽的話,我覺得這個只怕不是什麼個別現象,只能說,現在毀掉一個孩子也許真的只要一部手機就夠了。
說實話,每個班上都有那麼幾個愛玩手機的孩子,最大的共同點就是,天下所有的事都不重要,只有遊戲最重要。
現在的孩子對手機的依賴真的是超出了我們的想像。
由於生活水平提高,講真,很多孩子擁有了智慧型手機,跟大人一樣,小孩子也很容易對手機產生依賴。
一 手機遊戲容易上癮
一講到遊戲,學生沒有幾個不感興趣的,尤其是熱門的遊戲,都能聊上幾句。
當然,玩遊戲的還是男孩子居多。
二 各類小視頻也成了學生的最愛
還有一些孩子並不愛玩遊戲,但是對小視頻的熱愛也很深,不僅愛看,還愛模仿。
三 追星
有的孩子玩手機目的更單純,那就是追星,熱衷各種話題和打榜。一日不打榜,一日不參與話題,那就渾身不自在。
總之,手機裡面的世界對孩子來說,很精彩。不管是什麼原因,大多的結局就是上癮,依賴手機。
一旦沒有了手機,就開始變得煩躁不安,情緒不穩定。
加上孩子的年齡小,自制力有限,所以一旦孩子手機上癮,情況基本不可控。
那要怎麼樣才能不讓孩子手機上癮了?
筆者認為,減少孩子接觸手機的機會,是最好的辦法。
隨著信息社會到來,完全杜絕手機基本上不可能,家長能做只能是預防手機上癮。
首先 加強和孩子的交流
一個孩子沉迷在自己的世界裡,尤其是虛擬的世界裡,無非就是現實生活中的需求沒有得到滿足,家長還是要多和孩子溝通,當孩子的心理上得到了滿足,自然不會寄希望於虛擬世界。
二 堵不如疏
發現孩子對手機上癮後,家長態度也不要太強硬。這不過是加劇了矛盾,還不如多疏導。
曾經見過一個家長的做法,發現孩子迷上手機遊戲後,並不是著急沒收手機。而是告訴孩子遊戲可以玩,前提是爸爸陪著玩,並且有時間限制,最多半個小時。
一段時間後,沒想到效果還不錯,遊戲也玩了,學習也並沒有耽誤。
三 通過別的方式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找一些孩子更感興趣的事去做一做,比如有規律的運動,感興趣的戶外活動。一旦孩子感受到其它興趣的魅力,自然就不再依賴手機了。
四 家長要做好示範作用
家長也做好示範作用,有些家長一下班,就躺在沙發上刷短視頻,甚至有些家長打起遊戲也毫不含糊,家長自己都這樣,怎麼可能給孩子起示範作用。
家長提出的要求,自己都做不到,怎麼可能讓孩子信服呢?家長在孩子面前還是要注意自己行為。
面對著一個多月的暑假,家長也要做好規劃。
一 儘量讓孩子少接觸智慧型手機
暑假大多家長還是要上班,很多孩子基本上屬於無人管理的狀態,單獨把孩子放在家,還是要減少孩子接觸智慧型手機。手機世界一旦打開,再關上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對學生來說,手機並不是個必需品。
大部分孩子都擁有了智慧型電話,家長聯繫還是很方便的。
二 多參加社會實踐
暑期,家長可以多讓孩子參加一些社會實踐,讓孩子多去體驗,轉移孩子的注意力。
三 學習任務還是要合理安排
有些家長沒時間管孩子,就把孩子直接丟在培訓學校,其實這也並不可取。這讓孩子沒有喘息的機會,更容易激化矛盾。
還是要勞逸結合,時間要安排合理。
目前,沉迷手機的未成年是越來越多,帶來了很多的隱患。
除了大環境的影響,家長還是要多重視,儘量減少孩子接觸智慧型手機的機會。
畢竟孩子自制力有限。
合理安排孩子的假期生活,讓孩子感受沒有手機的假期依然是快樂的假期。
同時,也希望有關部門重視這些問題,還未成年一個更加健康的網絡環境。
您對未成年玩手機有些什麼不一樣的看法?歡迎留言討論。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田田老師教育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