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樟柯電影的十板斧

2020-12-13 Mtime時光網
  時光網特稿 《山河故人》

被稱為是

賈樟柯

從影20年來的集大成之作,影片中蘊藏著屬於賈樟柯的典型影像符號,觀眾仿佛跟著做一場「尋找賈樟柯」的遊戲。這一次,賈樟柯深情細膩,誠懇直白地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山河故人》在保留賈樟柯影像符號系統的基礎上,儘量做到通俗易懂雅俗共賞,算是他最有商業特質的一部作品。  從《山河故人》中我們可以總結出賈樟柯作品中最常用的十板斧——也就是最頻繁使用的十個元素。這些元素在他的電影中反覆且多次出現,製造著彼此的交集,產生出特殊的含義,繼而形成賈樟柯獨特的符號系統和電影風格。

  謝飛曾稱多次贊賈樟柯是個「天才」,而賈則自詡為「電影民工」,「天才」和「電影民工」這兩個名號在賈樟柯身上一點也不違和。作為「電影民工」他能依靠極強的控制力,將無數的符號裝配到一起,呈現出一種精心設計出來的無序感和現實感。而「天才」則在於他的電影符號系統建立得非常聰明而敏銳,基於這套符號系統,賈樟柯發展出無可替代的個人風格,準確把握住時代脈動,更完成了對當下中國社會難得的跟進記錄。就像賈樟柯自己承認的那樣,他首先是個結構主義者,然後才是現實主義者:「我是個結構主義者。因為我覺得就是通過結構呈現生活裡面的真實是不矛盾的,而且它是有利的,特別是在現在這樣一個碎片化的時代,然後我們要尋找生活裡面真實的感覺,通過結構來呈現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覺得結構跟現實是不矛盾的。」

  從電影語言的使用來看,這種高度的控制力確實是賈樟柯的長處,但這種結構主義同時也是他的限制。一方面,他藉助這些相互勾連的符號系統,有力地雕刻著當代中國。另一方面,一旦失去了深入底層的細微洞察力,符號的使用就會變得生硬而失去了文本的開放性,就會適得其反,有堆砌符號「販賣中國」之嫌。

一、流行音樂


  電影作為一種視聽藝術,配樂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中國導演中,賈樟柯創造性地使用流行音樂作為自己作品的一個獨特符號,來界定年代,參與敘事和推動情緒,他很少其他電影一樣,單獨來定製和創造主題曲、片尾曲、插曲等,而是利用正在或者曾經傳唱一時的流行音樂,來作為電影中渾然天成的一部分。


  在《山河故人》裡,有兩首插曲貫穿其中——寵物店男孩Pet Shop Boys的《Go West》和葉倩文的《珍重》。賈樟柯對這兩首歌有很深的感情,對他來說,《Go West》是迪廳文化的產物,《珍重》是錄像廳文化的產物。


  《珍重》出自葉倩文1990年的同名粵語專輯,在影片裡它不僅是作為背景樂存在,而是直接參與了敘事——即是晉生追沈濤的CD,又是到樂和母親記憶的紐帶。葉倩文熟悉的嗓音令人印象深刻,是香港流行文化留給一代人的情懷遺產。而另一首英語流行樂——Pet Shop boy的《go west》。除了年代感之外,這首單曲很容易被負載上意識形態的解讀,可以是「去西方」,也可以是「走西口」,尤其是結合未來的段落,黑膠碟喚起的回憶片段,對「自由」的理解難免有些諷刺。這兩首歌一首悽婉回望過去,一首樂觀面向未來。兩種基調悲喜交集,形成了難以名狀的複雜況味。


  賈樟柯對流行音樂乃至整個流行文化有個人獨到的理解,在他看來,流行文化代表了民眾當時的心理,甚至能成為普通人的情感歸宿,從人性的角度,他們需要這個歸宿,哪怕它是虛妄的。在《小武》中,《心雨》《天空》《霸王別姬》等流行歌曲為失去話語權的小武發聲,成為表達人物情感狀態的另一種語言——拙於言辭的小武向心上人梅梅表達愛意給她放打火機裡走調的貝多芬的《致愛麗斯》。病中的梅梅為小武唱了王菲的《天空》,有種超越混亂塵世之上縹緲虛幻的美,就像他倆的愛情。小武在澡堂裡光著身子唱《心雨》,在極度私密的空間裡,他內心的悸動得以表達。小武心情跌宕,去曾經共患難如今已經發達的兒時朋友的家,那段不見其人,只有晃動的鏡頭在狹窄的小巷穿行,配合《霸王別姬》的鏗鏘音樂,任誰不會心如鼓擂? 


  《站臺》

《任逍遙》

乾脆用一首流行歌名來命名影片。「長長的站臺,漫長的等待……我的心在等待,永遠在等待……」。這首80年代著名勁歌準確地表達了那個時代內地縣城青年既壓抑又抗爭的情緒。《站臺》中還大量用到了八十年代的流行歌曲,從《火車向著韶山跑》到《幸福的人兒來相會》,從《站臺》到《路燈下的小姑娘》,從《成吉思汗》到《美酒加咖啡》……幾乎是一部八十年代的中國流行音樂史。賈樟柯認為,這些音樂,是他的電影中,除了愛情和命運之外,另一個重要的核心。從80年到90年,這個十年充滿了變化與動蕩,人們對音樂的選擇是對一種生命態度的選擇。音樂寫照了現實,詮釋了現實。 


  《任逍遙》

的緣起就是因為當時賈樟柯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任賢齊的這首歌在大城市裡的傳唱度並不太高,但在五六線的小城市和農村,卻是小青年們最愛唱的歌,尤其是那句「英雄不怕出身太單薄」的歌詞,他敏銳地捕捉到了其中微妙而細思極恐的現實感。


  到了

《三峽好人》

賈樟柯對流行音樂的癖好已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上海灘》的主題曲《浪奔浪流》、蘇芮的《酒幹倘賣無》、甘萍的《潮溼的心》……還有當時最紅的《兩隻蝴蝶》和《老鼠愛大米》。這些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歌曲糅雜在一起,就像當下駁雜的中國。

  賈樟柯其實是這樣一種藝術家,他出身於庸俗文化的土壤,但又同時具有極強的控制和統籌視野。那種獨特的賈氏符號:KTV、廣播、流行歌曲、迪廳、錄像廳等等,得以讓人窺見一種中國式的庸俗審美的變遷。




二、社會熱點

  賈樟柯對社會新聞和熱點有著特別敏銳的關注,並將之揉入故事和創作,使得賈樟柯的電影對於現實有極強的針對性和互文性。《山河故人》中將前兩年」僧人火車站超度亡者」的新聞無縫銜接到趙濤父親的意外去世中。而在2025年的故事中,移民澳大利亞的煤老闆張晉生聊起某個朋友2014年時躲在香港的四季酒店,懼怕遇到熟人打招呼。看到這裡很多人會會心一笑,據說那裡是反腐打老虎最高峰時高官巨賈們躲藏著打聽內地風聲的據點。大老虎被打倒,山西官場引發超級大地震——經歷《天註定》未上映風波的賈科長,膽子依舊很大。

      此外,《山河故人》裡還關注了馬航MH370事故,除了2014年的段落用新聞呈現外,2025年還設置了MH370家屬每年去澳大利亞紀念的情節,與時間和情感的主題形成呼應。而運煤卡車深陷路中的一幕,幾乎是山西煤企改革的映射——小礦都讓大礦並了,有的人倒煤(倒黴)了,有的人撿漏了。

   在賈樟柯前面的作品中,幾乎每部都有社會熱點的反應: 《小武》的97嚴打背景,《站臺》中改革開放帶來的商業浪潮、1984年閱兵,《任逍遙》中的WTO入世、申奧成功,

《世界》

全球一體化的時代背景,《三峽好人》三峽大壩導致奉節縣城的消失,《天註定》整個就是熱點新聞的集合——溫州動車事故、鄧玉嬌、周克華、胡文海、富士康……可算做到了極致,但效果卻是見仁見智。

  這一點成就了賈樟柯電影的特色,讓他深受國外藝術電影節和影評人的親睞,因為只有賈樟柯敢用攝影機持續聚焦黑暗的中國。但也帶來了很大的詬病,有網友吐槽說他是諂媚西方觀眾的中國負能量簡報手: 「賈樟柯就是中國社會的剪報手,每隔兩三年就跑去歐洲讀一下自己拼貼的新字報。」


  從拍電影伊始,賈樟柯就有意做時代的見證和記錄者:「我在拍《小武》之前,看了無數的中國電影。我有非常不滿足的地方。從這些影象裡面,我們看不到當下中國人的生活狀態,也看不到當下中國社會的狀態,幾乎所有的人都迴避這個問題。我想十年以來,一百年以後,當人們再看中國電影的時候,他們看不到這個時代真實的面貌。」再看賈樟柯近20年來的創作,他鏡頭中的人物,就像中國這個巨大符號的人格化縮影。


   值得注意的是,在前期的創作,尤其是《小武》《站臺》中,這種對社會熱點的關照是背景性的,由豐富的私人體驗和日常生活帶出——這兩部也是公認的賈樟柯最好的作品,但從《任逍遙》開始,這種平衡越來越難以掌握,對現實的關照變得越來越刻意和生硬。隨著個人體驗和生活質感的流失,故事和人物在精準控制下被高度結構化和符號化,漸漸失去靈魂,缺乏直指人心的力量和強烈的情緒衝擊力。


3、超現實主義意象

  賈樟柯一方面是現實主義者,另一面是「反現實主義作者」,他特別喜歡尋找現實中的飛地,帶著詩意而晦澀的超現實氣質。《山河故人》中前兩個段落中都出現了扛大刀的少年在大街上行走,這處「閒筆」與主幹劇情毫無關聯,沒有臺詞,沒有特寫,只是被看見的風景。賈樟柯自己的解釋是,「拿大刀的少年是我在現實中碰到過的,我看到這種場景就會想起古代人,就會想像說是關公在流浪,現在連他都沒地方去了,開始流浪了。」片中類似的「閒筆」還有黃河邊的煙花,反覆出現的文峰塔,被困住的運煤車,意外墜落的飛機等。


《三峽好人》中飛走的塔與走鋼索的人


  這些意象可視作賈樟柯電影中慣用的抒情裝置,具有空鏡頭的美學特徵,他們都是潛伏於現實表象下的幽靈。在《三峽好人》是走鋼絲的人和突然發射升空的紀念塔,而在《天註定》裡則是神秘玄奧的「美女蛇」。在生活流的電影中出現這些超現實主義的符號,自然也是賈樟柯的設計。至於觀眾會如何理解,則是開放式的,有很大的留白和空間。


  在當下的中國,越是接近現實,就越是感受到一種深深的荒誕和超現實的氣息,因為整個國家、社會在一個巨大的莫名的推動力之下飛速地發展,人們承載著前所未有的壓力。有太多奇怪到超出人們經驗和想像的東西。賈樟柯捕捉到了這股氣息,並試圖用一些符號化的意象來傳達。



4、山西方言

    《小武》《站臺》裡的汾陽話,《任逍遙》裡的大同話,《三峽好人》中趙濤飾演從太原到三峽庫區尋找丈夫的女護士,說的是一口地道的太原話……對於從賈樟柯作品來說,運用方言幾乎是必然的選擇,因為「用方言進行表演能增加影片裡的現實氛圍,更重要的是可以讓非職業演員的表演放鬆自如,因為在那個小縣城的日常生活裡,人們很少會用標準的普通話來跟別人進行交流。」

  方言在渲染鄉土氣息的同時,強調了社會結構和人物關係的封閉。《山河故人》中就利用語言之間的變化突顯了空間的疏離和變遷。第一段故事發生在汾陽人物全都在用汾陽話交流,第二段隨著晉生帶著兒子離開,梁子出外打工,就只有沈家父女間還在用方言。普通話,上海話,乃至英語的入侵,逐漸瓦解了方言構建的文化體系,到樂一句「媽咪」疏遠了母子的距離。到了第三段,就只有晉生還操著山西老家的土話,在全說英語的環境裡孤獨固執著,與親兒子的交流,還得靠張艾嘉這個中文老師來轉述。

5、礦工韓三明

  煤礦幾乎和山西綁定在一起,所以礦工也成為賈樟柯作品中揮之不去的人物形象。《山河故人》第一段中,趙濤要在兩個追求者中做選擇,而這兩個人物一個是煤老闆

張譯

一個是礦工

梁景東

,雖然趙濤的選擇顯得分外艱難,但結果卻是不言而喻的煤老闆勝出。而梁景東負氣出走稱再也不回來。但到了河北邯鄲他能做的職業也依然是礦工,最終染上塵肺病,喪失勞動力而不得不重回故鄉。

     在賈樟柯作品中,出現頻率僅次於

趙濤

的演員叫

韓三明

。他在《山河故人》中是梁子的礦工工友,梁子染塵肺病返鄉後本來想問他借錢看病,在飯桌上,韓三明說自己已改行做焊工,下個月要去北京辦籤證,準備去阿拉木圖工作,因為中國會到那裡開發石油。


韓三明大多是客串出演,但在《三峽好人》中擔綱主角,並在智利電影節獲得影帝


  韓三明在《三峽好人》中是來自汾陽、忠厚老實的煤礦工人,前往奉節為尋十六年未見的前妻。前妻是他當年用錢買來的,生完孩子後跑回了奉節。尋找前妻的過程中波折不斷,韓三明決定留下來做苦力一直等到前妻出現。


     韓三明在《站臺》是崔明亮的表弟,生活在鄉下,為了生存,他與煤窯籤訂了生死合同。合同最為核心的就是每天可以掙十塊錢,如果死在窯中能獲得五百塊錢的賠償。


  韓三明每次出現的角色形象都是煤礦工人,都叫「韓三明」。他本人職業其實也是個礦工,他是賈樟柯的姨表弟,經常被賈樟柯叫來拍電影,但拍完電影後他又繼續回山西挖煤。當聞知自己憑藉《三峽好人》當上第14屆智利國際電影節影帝,韓三明很另類地說:「影帝拿了也沒用,我以後還是要挖煤。」


  賈樟柯曾經說過一句話,「當一個社會急匆匆往前趕路的時候,不能因為要往前走,就忽視那個被你撞倒的人」,韓三明代表了底層那些「被撞倒的人」。



6、分段式敘事:

  賈樟柯是一個相當有理論自覺性的導演,往往他對自己作品的解讀就是最分析和透徹的,他接受訪談時的錄音直接聽打下來就是一篇可以發表在電影學術雜誌上的論文——甚至連標點符號都不用改。他的作品往往是理念先行,設計感比較重,這也意味著故事很難一氣呵成。所以他尤其青睞分段式的敘事。


  《山河故人》三段式是不遠的過去(1999)、當下(2014)與不遠的未來(2025),這三段的畫面分別使用三種不同的寬高比:從1.33:1到1.85:1再到2.35:1,用數碼技術媒介的演進呼應時代的發展變化。

  《小武》的三段式是梁小武的愛情、友情、親情;《三峽好人》則是四段式的「菸酒糖茶」,《天註定》有四個故事「馬、牛、蛇、魚」。

      面對無力講好長篇故事的質疑,賈樟柯聲稱自己不喜歡封閉式的敘事,因為「它不夠開放,它不能夠把我更複雜的情感體驗放進去」。



7、女主角趙濤

  電影導演都得有一張屬於自己電影的「臉」,這張臉,來自他經常使用的演員,或者最著名的作品,成為他作品的封面,以及符號。賈樟柯電影的那張「臉」,毫無疑問屬於趙濤。


趙濤在賈樟柯作品中的形象,依次是《站臺》《任逍遙》《世界》《三峽好人》《天註定》

  從《站臺》開始,趙濤已出演了11部賈樟柯的電影。雖然兩人也曾拆夥過一段時間——在賈樟柯醉心於拍攝紀錄片時,趙濤也嘗試與義大利導演合作,出演《我是麗》,並獲得了義大利電影金像獎最佳女演員。

  但毫無疑問,趙濤的演員生涯幾乎是和賈樟柯綁定的。當初賈樟柯為了籌備《站臺》到太原師範學院挑選女主角的人選,本想選擇學生,但最終卻一眼挑中了舞蹈老師趙濤。2000年,趙濤以尹瑞娟的角色出現在了《站臺》中。 從此便一發不可收拾,這十多年間,兩人的身份也由御用搭檔,變成了夫妻。

  說起來還有一個笑話,《山河故人》在國外電影節宣傳的期間,有不知底細的外國媒體詢問趙濤為什麼要接賈樟柯的這部電影,在場的中國媒體都笑而不語。

   趙濤成為賈樟柯作品中各式各樣山西女子的化身,她們有的不甘心,走出來看世界;有的安於現狀,內心卻並不安穩。關於趙濤的演技也見仁見智,有的人吐槽她表情僵硬,可塑性欠缺,而身上揮之不去的一種「土氣」更是讓她成為尷尬的時尚絕緣體,亮相國際電影節紅毯的裝扮頻頻被列入「最差著裝」。

  在《山河故人》中,趙濤乾脆自黑了一把,對鏡打量說「要是這兩塊顴骨再小一點」就好了。——那兩塊顴骨正是洋氣的絆腳石。但如果太洋氣太漂亮太國際化,那趙濤也就不再是那個走在汾陽灰濛濛的街頭,被時代和命運拖曳得踉蹌的小城女子。

8、舞蹈


  也許和趙濤舞蹈老師的出身有關,也許和賈科長「迪廳小王子」的過去相關(他自爆年輕時曾是一夜要跳遍三個迪廳的「迪斯科小王子),舞蹈是賈樟柯作品中反覆出現也特別擅長的表達方式。《山河故人》中,伴隨著《GO WEST》的音樂迪斯科舞蹈了貫穿開場和結尾。開場是迎接新世紀的喜慶和歡樂,而結尾年老孤獨的濤,以文峰塔為背景,一個人在空蕩蕩的雪中再次跳起了《GO WEST》。


  《小武》中梅梅邀請小武跳交誼舞——胡梅梅:你不想唱,那我們跳舞吧!小武:我不會跳。胡梅梅:我帶著你跳。 小武:你想跳,你跳吧。 胡梅梅:我一個人怎麼跳啊? 小武:隨便跳兩下,讓我看看。寥寥幾筆,小武的敏感與傲嬌呼之欲出。


  《站臺》中的趙濤飾演的尹瑞娟在面臨人生抉擇的前夜,一個人在狹窄的房間裡隨著蘇芮《是否》的歌聲慢慢起舞,從壓抑地輕輕晃動,到最後的肆意舞蹈,下一個鏡頭裡,她已經穿著稅務局的制服開著摩託車行駛於小鎮的街頭。這中間的切換沒有任何煽情。那支舞成為尹瑞娟對於被埋葬的理想與愛情的最後祭奠。


  在《任逍遙》和《世界》中趙濤的身份分別是歌舞團的趙巧巧和小桃,舞蹈成為她的表演和工作。


  《三峽好人》中在「天塹變通途」的跨江大橋邊的天台上,一對對男女伴著《潮溼的心》的怨曲起舞;趙濤和斌斌在挑明離婚之前起舞——遠處巍然高聳的大橋上一對對男女仿佛在天上起舞!——耳邊響起的是朱逢博的歌聲:「滿山紅葉哎似彩霞,彩霞年年映三峽……手捧紅葉哎望阿哥,紅葉映在妹心窩。」這場景既魔幻又現實,這歌聲一樣的感傷、孤獨。


《三峽好人》中頗具魔幻色彩的舞蹈場景

9、交通工具(火車&摩託車)

  在賈樟柯的許多電影作品裡,都可以看到火車,甚至在為《世界》的主題歌《烏蘭巴託的夜》製作的Flash裡,都可以看到畫家基裡科(Giorgio de Chirico)作品裡經常出現的畫面:空曠寂靜的城市邊上,有一列火車拖著長煙,遠遠地開了過去。

  對於生於1970年、在山西省汾陽小城長大的賈樟柯來說,火車是通往外面世界的工具。《站臺》從片名就來自於火車,火車的意象在整部影片中縈繞不去。一開場就是火車,文革剛結束,舞臺上還是文革風格的演出,幾條胳膊假扮火車輪子轉,口呼「嗚----嗚------」,可是演員們竟然沒有一人見過火車。他們唯一一次看見火車卻只是個尾巴,那是在下鄉演出的山野路上,當聽到遠處汽笛的聲音,一群人狂奔好幾百米,卻終究沒能追上,甚至沒能完整地看到火車一眼。這群年輕人在青春的站臺上等待時代的火車,卻被時代無情的拋下。結尾處水壺燒開,發出火車鳴笛一般的聲音,刺痛了很多人的心。


《山河故人》中的火車站


  《山河故人》中,陽明堡火車站裡,孤身去看望老友的沈老爺子,猝然駕鶴西遊,正巧幾位大師路過,現場渡難往生。到樂從上海坐飛機來汾陽,沈濤則堅持母子一起坐綠皮火車(這也是沈父的交通工具)回去,因為車越慢在一起的時間越長。和諧號從汾陽火車站呼嘯而過,對面站臺上站著身患重症的梁子一家,像被拋下的包袱。梁景東和趙濤都在《站臺》裡扮演主要角色,《山河故人》裡由交通工具串聯起離去與歸來的節奏,也形成了對前作的一種呼應。


《任逍遙》中的摩託車


   而摩託車作為小縣城裡最普遍的交通工具(就像八九十年代的自行車),也幾乎出現在了賈樟柯的每一部作品中。《站臺》中尹瑞娟騎著摩託車穿著稅務局的制服去上班,向生活妥協的她變得泯然眾人;《任逍遙》中小濟多次開著破舊的摩託加足馬力奔馳在空曠的馬路上,這是人物內心壓抑的情感在渴望宣洩。《山河故人》中,梁子載著濤穿過熱鬧的人群,而後來濤騎著摩託車給梁子送結婚請柬,一來一往間,三角戀的勝負已分。


10、故鄉與遠方


  在《站臺》中崔明亮他們能想像的最遙遠的地方,就是烏蘭巴託。那是天氣預報中「西伯利亞冷空氣」的源頭。在故鄉三部曲(《小武》、《站臺》和《任逍遙》)之後,賈樟柯的電影列車,便駛出了山西的站臺。曾處在逐漸崩塌的邊緣的賈樟柯式人物,漸漸被捲入了時代變遷的洪流中。《世界》中的小桃過起了北漂的生活;《三峽好人》中的男女從山西小城趕到山河改換的核心——三峽工程正在進行的奉節,尋找流失的生活痕跡。《天註定》中四個故事的人物漂蕩在大江南北,而《山河故人》則漂洋過海去了澳大利亞。

      就像影評人評論的那樣「中國社會十餘年的變遷,都能在賈樟柯的電影裡找到對應的公共經驗」。空間的流轉無疑契合了現下一代中國人的複雜體會:在舉國挺進的背景下,往昔的「遠方」如今觸手可及,而令人安心的現實邊界則不復存在。

《山河故人》中董子健在大洋彼岸的另一端遙望故鄉


    《山河故人》中,1999年底,濤和梁子坐著張晉生的新轎車去黃河邊放煙花,九曲黃河冰凍凝結。2025年,張晉生移民澳大利亞,黃河變成了他海景豪宅裡的一幅背景畫——陳逸飛的成名作《黃河頌》(畫面上是一位紅軍戰士持槍站在黃河邊上)。回不去的故鄉,揮不去的鄉愁。


  澳洲過了太平洋就是中國,就是故鄉的山河。地點變了,空間變了,但內在的情感和歸屬感卻始終不變。賈樟柯的電影,從未脫離故鄉,也逃離不了故鄉。影片雖然以汾陽開始,以汾陽收尾,但汾陽已不是原來的汾陽,故鄉已不是原來的故鄉。

彩蛋

  賈樟柯的電影雖然嚴肅,但也不乏幽默自嘲的一面,他喜歡在片子裡埋一些彩蛋,來調侃自己,主創及身邊的朋友。


  比如《站臺》中大喇叭在車站廣播通緝令:「盛志民,男,xx歲,身高xx,xx口音…」,最後一句是「精通法語」。盛志民其實是賈樟柯的製片主任,另外一個被通緝的余力為是他的攝影師。有一個鏡頭中牆上寫著「打死賈樟柯」,不仔細就漏過去了。


  賈樟柯江湖人稱「賈科長,他曾在《賈想(1996-2008):賈樟柯電影手記》中講到了這野號的由來。一次,賈樟柯去一個「很像地下交通站」的地方買盜版碟,老闆告訴他:賈柯樟(賈科長)拍的《小武》明天才到貨。此後,影迷們就稱他為「賈科長」。 賈樟柯把這個段子編到了《任逍遙》中開始他的調侃——小武哥跟斌斌買碟那段兒,他問斌斌,有《站臺》沒有?沒有。有《小武》沒有?沒有。


  此外,《任逍遙》裡還有不少有意思的和賈樟柯以及他的電影有關的小細節。例如那個在影片一開始唱歌的瘋子就是賈樟柯本人,而片中時不常出現的小武哥則是賈樟柯另一部電影《小武》的主人公。在這部片子中小武似乎仍然在幹他的「手藝活兒」,因為影片開始沒多久他就被便衣給抓了,而後來他被放出來之後,斌斌問他不是進號子了嗎,他回答說那還不是跟」在家」一樣。


  另外在《三峽好人》中賈樟柯還調侃了自己的好友——四川女詩人翟永明, 當畫面中出現疑似與趙濤丈夫有染的女董事長丁亞玲時,用的其實是翟永明的照片。


      在《天註定》中賈科長還客串了一把嫖客。





相關焦點

  • 賈樟柯首次主演電影《不浪漫》
    賈樟柯首次主演電影《不浪漫》 2019-10-14 09:55:04   來源:安徽網
  • 賈樟柯,中國電影最後一位遊俠|原創
    賈樟柯:「這組短片目的是展示生命的勝利。」/《來訪》小鎮青年賈樟柯1988年,33歲的張藝謀憑藉電影《紅高粱》一舉摘下柏林電影節金熊獎,這是中國電影人首次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獲得最高獎。/《黃土地》中國蒼茫的西部大地第一次成為電影的敘述主體。電影中大片的黃土高原喚起賈樟柯內心深處的情感共鳴,「我通過這個突然發現電影的一種可能性——原來電影也可以拍我們自己的生活。」從此,賈樟柯心裡萌生了「自己是不是也可以做一個電影工作者」的想法。
  • 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迎新,賈樟柯這樣勉勵學子
    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即將恢復正規教學,相信同學們很快就會回到校園。」昨日,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賈樟柯的出現讓30位畢業生代表興奮。最近,他們在接受全封閉管理,加緊完成畢業作品。前面的兩排「新生席」空著,這是學校第一次在線舉辦新生見面會。
  • 雲觀影丨賈樟柯直播:我的電影江湖
    賈樟柯認為,如何評判影像最重要的在於看它有沒有表達出現實生活的質感,是否具有一種對現實表象的穿透力。《江湖兒女》劇照。鋒利、柔情、江湖氣,或許這就是賈樟柯電影最好的模樣。而《江湖兒女》的價值正在於,讓我們在世事難料的聚散離合中重新尋找到「江湖」。事到如今,賈樟柯導演依然相信,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 看完賈樟柯的電影手記《賈想》他的書寫能力與電影水平不相上下
    大概是2017年,《十三邀》的一期,許知遠對話賈樟柯,許對賈的評價是:我多少有些意外的發現,他的談話與書寫能力甚至比鏡頭語言更有力量。當時,我只看過賈樟柯為數不多的幾個電影作品和紀錄片,對他的了解也僅限於一些公開的報導,所以我將這句話理解為許知遠對嘉賓的,一個禮貌的好看的評價。
  • 賈樟柯突然退出,平遙國際電影展會就此一蹶不振嗎?
    賈樟柯:選擇在影展強壯的時候離開受疫情衝擊,今年對於電影人而言很艱難。然而當初由賈樟柯一手操辦的平遙國際電影展仍正常舉辦,顯得格外不容易。按照日程安排,18日本已是整個影展排期的倒數第二天。前一天頒獎典禮已經結束,除少數影迷及個別記者外,絕大部分媒體、嘉賓、電影主創人員均已離開平遙。
  • 溫影線上迎新 賈樟柯寄語後疫情時代的電影人
    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著名導演賈樟柯在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406劇場,以雲直播的方式,分享了一場生動的演講。「經歷了疫情這樣的災難。當我們重新站立起來的時候,我相信大家會發現,這個時候學電影,你們是站在歷史的潮頭。你們身上具有歷史賦予你們的一種責任。」
  • 《不浪漫》未開機 賈樟柯新電影《在清朝》延期搭景
    《不浪漫》未開機 賈樟柯新電影《在清朝》延期搭景  時隔23年,賈樟柯攜帶自己全新執導的紀錄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和監製的影片《平靜》亮相第70屆柏林國際電影節。在空餘時間中,賈樟柯接受了不少媒體採訪。  為了在柏林電影節的最後期限前完成《一直遊到海水變藍》的後期製作,賈樟柯也是抓緊了時間。「由於疫情,我們不能按計劃做每件事。
  • 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的賈樟柯院長,開學第一課講了啥?
    2016年9月5日,著名第六代導演賈樟柯出席上海大學溫哥華電影學院的新生開學典禮,正式出任學院院長一職,與新生們拍了入學集體照。心目中的偶像變成了自己的院長,學生們按捺不住內心的小激動,連合影的畫風都變得活潑起來。賈樟柯與新生拍集體照。
  • 關於《山河故人》的十件事 揭秘賈樟柯的迪廳歲月 – Mtime時光網
    年紀漸長,他開始想拍一部「多愁善感」的電影,逐漸覺得時間還是挺厲害的東西,能讓一張白紙一樣的人,逐漸有了豐富的人生履歷。       雙子座的賈樟柯一直都有兩個自我。如果說《天註定》裡的世界是一個賈樟柯,《山河故人》就是另外一個賈樟柯。在《山河故人》裡,情感跟時間變得非常重要,就像泡茶或者釀酒一樣,時間久了,味道也在改變。
  • 賈樟柯寄語溫影新生:這個時候學電影,是歷史賦予的責任
    新冠疫情讓電影行業全線陷入停擺,除了電影院的放映、片場的拍攝,還包括電影人才的教育。原本應該迎來一批新生的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因為疫情延遲了開學,不過身為院長的賈樟柯還是親臨學院,在學校的406劇場為新生們直播了一場歡迎會。
  • 賈樟柯:電影人也是吹哨人,肩負著告訴世界發生什麼的使命
    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率先開學,院長賈樟柯、執行院長蔣為民、教學副院長迪恩·伯恩思及教學部各專業系主任出席了開學典禮。當賈樟柯院長出現在教學樓前,同學們情不自禁地鼓掌歡呼。賈樟柯在本次開學典禮上,發表了近半小時的演講。作為給這屆學生們的「開學第一課」,院長賈樟柯選擇從疫情和電影的關係帶著學生們開始進入對電影的思考。
  • 時代為主角,賈樟柯電影《江湖兒女》最重要的元素是情意
    作為新生代導演賈樟柯,無論是其第一部長片《小武》還是讓他奪得金獅獎的《三峽好人》,抑或是這部《江湖兒女》,在賈樟柯的電影裡,「時代」才是屹立不倒的主角。賈樟柯電影近乎標配性的許多元素都散發著一股熟悉並親切的味道。
  • 賈樟柯任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少說多做,更多話留在課堂
    那就少說多做,把更多的話留在課堂上,把更多的自己放在電影裡。」上海國際電影節正在舉辦,賈樟柯尚沒有參加任何一場論壇,他說,更重要的是多做一些事情。6月14日晚,在賈樟柯的暖流電影公司小範圍酒會上,上海大學校長金東寒宣布賈樟柯受邀將任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賈樟柯受邀將任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院長。
  • 演員賈樟柯,已就位
    但不論出於什麼原因和考量,在電影創作之外,這幾年,賈樟柯已努力以一己之力讓自己的故鄉山西深深刻下電影的烙印:2017年發起創立了平遙國際電影展;2019年發起創立了呂梁文學季;在汾陽老家修建了種子影院;此外,他還將在明年掛牌成立的山西電影學院擔任院長。宣布退出平遙影展後,賈樟柯的妻子、演員趙濤發布微博:「賈導再也不用為影展求人了,也終於可以睡覺了,我還挺開心的。」
  • 趙濤入選21世紀最偉大演員前十,賈樟柯卻言:選她是偶然
    好的演員專注於自己的事業,在人氣與口碑之間懂得取捨,或許國內很多觀眾對於這個名字還不太熟悉,可是當提起她所主演的電影時,就會恍然大悟:「原來是她!」。將個人完全地融入到角色當中去,給觀眾足夠的沉浸感。趙濤初入影壇的第一部戲《站臺》,就讓賈樟柯眼前一亮,她就是天生的好演員。
  • 朱麗葉-比諾什與賈樟柯院長助陣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2018開學季
    上海2018年9月4日電 /美通社/ -- 朱麗葉·比諾什到訪溫影 9月2日下午,法國殿堂級女演員、「威尼斯」、「柏林」、「坎城」三大電影節大滿貫影后朱麗葉·比諾什,受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賈樟柯院長的邀請到訪學院。
  • 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疫後重啟」,院長賈樟柯帶來「開學第一課」
    「你好,新同學」,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門口豎起的大海報上,印著院長賈樟柯的形象和他對學生的寄語:「電影是一生的學習和修行。」 疫情給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2020年招生帶來衝擊,但今年仍然迎來124位新生,執行院長蔣為民將本屆開學稱為「來之不易的勝利」。「我們開學了」,在9月2日上海溫哥華電影學院的開學典禮上,面對「疫情後一代」的電影新人,賈樟柯宣布。
  • 山西電影學院明年成立,賈樟柯任院長,網友:專拍黑暗面誤人子弟
    山西電影學院將成立近日,據山西晚報、山西廣播電視臺等媒體報導,山西電影學院將於2021年元旦前掛牌成立,山西汾陽籍導演賈樟柯將擔任院長。山西電影學院將採取「一體兩翼」建設模式。其中,「一體」以山西傳媒學院主校區為主,「兩翼」指同時建設平遙與汾陽兩個教學實踐基地。
  • 和賈樟柯一起蹦迪
    兩年前,我們曾採訪過賈樟柯導演,以「迪斯科」主題串起來他的電影生涯。現在看來,當時的導語也適用於如今:「迪廳是這樣,有一天你進去了,進去之後,哦,這是迪廳,然後你就開始玩兒,玩兒了好幾年。有一天突然覺得我不應該屬於這兒了。」賈樟柯年輕時候熱愛蹦迪,被稱為「夜店小王子」,當他不再跳舞的時候,他電影中的人物卻並未停止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