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痛苦的快樂,我們還有什麼?

2020-12-13 百家號

王建平:《快樂是什麼?》

快樂有很多近義詞:高興、愉快、欣喜、舒服、歡樂、愉悅……等等,快樂表示人的一種情緒狀態,快樂表示人與事物處於和諧狀態,快樂表示人的身體組織及精神處於活躍狀態,快樂表示人的精神意願與外在事物相契合,快樂是存在的一種暫時狀態。

人的快樂往往是由於欲望的滿足,願望的實現,是情緒和情感的興奮狀態。快樂就是快快一樂,快樂不但來得快,消失得也快。而且,快樂具有個人性,個人快樂,他人不一定快樂,對於你是快樂的事,對於他人的感覺可能完全不同。所以,快樂具有暫時性、私有性、相對性和特殊性,而且,許多快樂是由虛假信息引起的,事實真相完全不值一樂,這說明,快樂還有虛幻性。

但是,這不可靠的快樂卻是人的生活動力的主要來源,人們掘取名利、積撰財富、獲取勝利、追求異性、尋找娛樂……等等一系列生活行為都是為了得到快樂;私慾、貪婪、墜落、毀滅……都是尋求快樂所致。快樂的實際作用往往並不利於人的生存,而在損毀人的生存穩定性。難道快樂是一劑毒藥?

快樂的確有其危險性,一個人的快樂有時候是另一個人的痛苦換來的,現在的快樂是以後的痛苦換來的,此處的快樂是他處的痛苦換來的,局部的快樂是整體的痛苦換來的。快樂的前後左右都是痛苦,這快樂有意義嗎?

人為什麼需要快樂?實際上人的生存需要的理想狀態是活躍、和諧和穩定。人需要的是快樂的本質,而不是快樂的表象。人為創造的快樂的概念,是對人本質需要的曲解。當快樂出自於自私的佔有,當快樂出自於競爭的勝利,當快樂出自於他人的痛苦,當快樂出自於罪惡的行為……這樣的快樂和人本質的生存狀態不相干,這樣的快樂只是短暫和局部的精神刺激,無利於人的生存建設,只能毀壞人的生存意義。

看起來,人們趨之若鶩的快樂是個簡單的誤會,人的追求快樂的行為往往會導致更多的不快樂,這緣於快樂的出處是生命的、自我的和物質的,註定了快樂的特性是私有的、封閉的、一過性的和非理性的。人把這樣的快樂作為生存的目的和生存的意義,豈能不是誤會?

人確實一直在這誤會的快樂中浸淫,伴隨著因快樂而產生的諸多痛苦,其實當人對人生質詢的時候應當首先質詢所謂的快樂,這些快樂真的使人快樂嗎?人的快樂是理性的快樂嗎?

人當然需要快樂,但決不是以痛苦為代價的快樂,不管這痛苦發生在這裡、那裡、現在和以後,有痛苦的快樂就不是快樂。

相關焦點

  • 為什麼我們對痛苦的感受比快樂更深?
    《天龍八部》裡有一個情節講西夏公主招駙馬,問了應徵者一個問題:你一生中什麼時候最快樂?如果讓現代人回答,很多人的答案可能是:忙碌了一天在回家的地鐵上,打開抖音或快手,讓時間在一條條光怪陸離的短視頻中流逝,什麼也不用幹,什麼也不用想,最快樂。其實快樂並不難,一個段子都能樂上幾秒鐘,難的是持續的快樂。不過,細細分析,抖音和快手提供持續快樂的方式還是略有區別的。
  • 痛苦和快樂就像我們的手心和手背。盲目追求快樂痛苦亦隨之而來
    對於痛苦和快樂。近些年來,身有感受:人都追逐快樂。但是如何才能快樂呢?我個人認為快樂和痛苦就像手的手心和手背,本是一體。手心(樂)越大,手背(苦)也越大。手被(苦)越大,手心(樂)也越大。比如身體,我們越貪圖懶惰,安逸所帶來的快樂,今後就越要承擔相應的病痛,酸痛,及經常力有不及所帶來的痛苦。
  • 叔本華談快樂和痛苦;感悟:快樂和痛苦,都是我們的「鄰居」
    願望,是指我們希望得到的東西。再明顯不過的事實是,所有人都希望與快樂做鄰居,而對痛苦這位不速之客敬而遠之。所以,當快樂到家裡來串門的時候,作為熱情的主人,無論我們做什麼,似乎都無法表達盡我們的盛情。到了客人要走的時候,感慨美好的時光總是短暫,緊緊握著「快樂」的手說著:「下次再來!」並非所有的鄰居都受人歡迎,但「痛苦」也會偶爾來走動走動,相比於「快樂」的彬彬有禮,「痛苦」更像是領導來家裡視察,總之,雖然你不情願,卻無法把它拒之門外,與痛苦相處的每一秒鐘都是煎熬,以至於使得時間變得如此漫長。
  • 痛苦比快樂更深刻?是什麼讓我們的記憶如此選擇
    快樂與痛苦是人類生命中最重要的兩個元素,它能夠解釋一切的行為和動機。人們會追求快樂而避免痛苦。我們時常都是希望在生活中能夠儘可能地追求快樂,避免痛苦,想要保留美好的幸福的記憶,每天都過得開心,但是我們卻很經常發現在記憶中,往往難以忘懷的是我們痛苦的記憶。
  • 我們到底為什麼活著?追求快樂,避免痛苦
    也許有時候的某一天,我們會在閒來無事的時候,自己問自己:我們到底是為什麼活著呢?是為了他人,還是為了自己?是為了榮華富貴,還是萬古流芳呢?活著的意義是什麼?我想,每個人因為素質的不同,都會有著不同的看法和認識。
  • 人活著,除了感受各種各樣的痛苦外,還有什麼意義?
    正因為感受到各種各樣的痛苦,才能更好地去感受這人世間的美好呀!人活著的意義有很多,很多時候在於你的信仰。其實當我看過楊絳《走到人生邊上》的時候。我更能明白人除了活著感受痛苦,就是去感悟生命給你的這個過程。那種感覺很奇妙。要知道寫這本書時,當時的楊先生已經是96歲的高齡了。這樣的年紀還有幾個人可以思想如此清晰的去寫作。她將自己的命運、人生、生死、靈與肉、鬼與神哲理性的分析於書中。她活到了很多人不能活到的高度,即使有人能活到如此高度,也很難有她如此清晰的思緒。
  • 快樂,欲望與痛苦
    前六苦我們無法預測,無法避免,就像「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一樣。但是求不得,放不下往往是由欲望導致的痛苦。有人說:越滿足越快樂,人的欲望是一個氣球,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所見的多了,欲望也就多了。不再僅僅局限於一元錢帶來的童年的快樂,而是夢想著一天成為百萬富翁,擁有名利金錢。
  • 痛苦與快樂,總是如影隨形 | 泰戈爾
    在人群中,這就是快樂的不朽形象。我們抗拒痛苦,多次想開口說:「我們要平等地感受苦樂。」對某個人來說,採用某種方法麻痺心靈,那樣滿不在乎,也許不是可能的。但是苦樂不僅屬於個人,它與每個世人密切相關。我不感到痛苦,不等於人世間就沒有痛苦了。所以,不光在個人中間,要在廣大的領域審視「痛苦」。那兒,它以自己火焰的灼燒和雷電的打擊,創造了多少民族,多少王國,多少社會。
  • 我們要學會正視痛苦,審視痛苦,透視痛苦,蔑視痛苦
    既然,身處痛苦中,我們就應該明了什麼是痛苦。佛經上把痛苦分為三大類:苦苦、變苦和行苦。苦苦,是顯而易見、不折不扣的痛苦,比如身體和精神的創傷、病痛、恐懼等。通常被我們理解為快樂的種種體驗和現象,是變苦。相聚是快樂的,但天下沒有不散的筵席,相聚的快樂裡隱含著分離的痛苦;戀愛是快樂的,而相愛容易相處難,戀愛的快樂裡隱含著爭吵、猜忌、怨恨的痛苦;年輕貌美是快樂的,只是歲月無情催人老,年輕的快樂裡隱含著衰老的痛苦……如果仔細思量,認真辨析,就會發現,似乎生活裡每一項快樂,都含帶著日後的痛苦。
  • 快樂和煩惱相伴,幸福與痛苦共存
    每個人都要承受失去的痛苦:失去所愛的人,失去健康,失去工作。「這是你的『沙漠行進經歷』——一個感到別無選擇,甚至沒有希望的時刻,」派屈克·戴爾·度坡說,「關鍵是,不要讓自己在困境中束手無策。」那麼,我們實際上能做些什麼來幫助自己走出困境呢?
  • 姜朝暉:教育該是痛苦還是快樂的
    現在社會上有這麼一種觀點,甚至一些專家學者也都這樣認為:教育不儘是快樂的,裡面隱含著痛苦的成分。正因為教育的這個特點,加上孩子還未成年,缺乏對世界的足夠認識,不能獨立判斷,因此他們認為,成人不能一味給孩子讓步,而必須管教和懲戒。這種觀點的出現,在家長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 曼徹斯特的海風下,除了痛苦還有什麼?絕望與救贖的深層演繹
    很多時候我們都習慣用"演技炸裂"來讚賞一個演員,通過絕望的嘶吼,流淚充血的雙眼,癲狂的狀態來表達極端的痛苦,而這次卡西用實力向我們證明隱忍克制的演技也能使人共情,而這次的表演也為他贏來了一個奧斯卡小金人。
  • 你知道痛苦的背面是快樂嗎?
    他不知道用什麼辦法,才能安慰她,化解她心中的痛苦。一連三天,她不吃不喝,蒙頭躺在床上。家人的安慰、勸解,她一句也聽不進。到了晚上,男友過來,揭開她蒙在身上和臉上的被子,把一張寫滿了字的紙放到她眼前,說:「我知道你現在非常痛苦,你也完全有理由痛苦,即使你有100個痛苦也不過份。
  • 林新華:你的快樂不應讓別人痛苦!
    不知是張貼在小區的請求書起了作用,還是小區的其他鄰居上門去交涉了,不久他吹笛子的時間改到了我們上班之後,有時是中午兩點之後,我的午睡才開始減少了幹擾。曾經被笛聲擾亂午睡的我,對前文提到那位同志的痛苦是理解的。當然,對於這種痛苦,在唱歌、演奏的人看來,有些不可思議。歌聲是美妙的,樂聲是動聽的。你們為什麼就感受不到它們的快樂呢?
  • 經歷過痛苦的人,才能真正感受到快樂!
    兩年前,孩子經歷了青春期的煩惱,迷茫,痛苦,被醫生診斷為一大串的心理問題: 抑鬱症,焦慮症,恐懼症。事業家庭正在蒸蒸日上的我們對醫生的診斷措不及防,無法接受!面對緊張激烈的高考備考,孩子內心在痛苦掙扎,無心無力學習,我們家長心急如焚,卻幫不上忙,除了停止工作,全程陪伴!
  • 安妮寶貝&王爾德:痛苦和快樂都是生活,都值得我們用心擁抱
    有人天生就是快樂的王子,有人生來便在黑暗裡求索。快樂和痛苦都是生活,我們無法忽視任何一面。01 一顆在黑暗裡求索、掙扎的靈魂安妮寶貝的作品,以唯美的文字組合成蒼涼的意向,散發出小資、迷茫、黑暗、神秘的氣息。清冷孤離的調性深深地抓住了都市小資一族。
  • 人性相對論:你享受了多少快樂,就會承受多少的痛苦
    我竟然覺得她們說的很有道理,人享受到多大的快樂,就會承受多大的痛苦,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兩個女兒的痛苦之處在於:吃一杯刨冰的痛苦,是在學校裡好幾天的煎熬。跟姐姐玩耍一個周末的代價,是好幾天晚上只能自己一個人畫畫玩電腦。孩子尚且如此,何況我們大人。
  • 人生就是追求快樂,避免痛苦,這種「功利主義」的道德觀正確嗎?
    它是以實際的功效或者利益作為道德判斷的依據的一種學說,這聽起來其實跟我們當今的道德觀有點格格不入,道德評判怎麼能以功效或者利益作為基礎呢?其實我們誤解了邊沁的功利主義,邊沁的功利主義是以人的兩種最為典型的心理感受為基礎的,那就是:快樂和痛苦,也可以說是:幸福和痛苦。
  • 喜憂參半的人生,成長就是痛苦並快樂著
    人一天天的長大,享受著各種各樣的幸福,也感受著各種各樣的落差,享受著親朋好友的溫暖,也承受著生活的意外苦難,喜憂參半的人生,成長就是痛苦並快樂著,最終,你還是學會了,接受這個世界帶來的傷害,享受生活帶來的美滿。
  • 痛苦和快樂也遵循能量守恆原則
    這個世界上人類的痛苦和快樂是對等的!所有的人在痛苦和快樂上都是公平的,窮人和富人的快樂和痛苦也是一樣的!許多人認為自己窮生活很痛苦,有錢人生活很幸福,其實這種認識是錯的!痛苦和快樂是由人的感知系統中的獎懲警報系統觸發產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