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南海局勢愈演愈烈,多邊化、國際化趨勢日益嚴峻,南海問題的解決愈發複雜和困難。究其原因,除了我國加強了政治、外交、軍事等手段的綜合運用之外,中國-東協經貿合作的深化在其中發揮了解壓器和穩定器的核心作用。當前,在打造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升級版、共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以及維護南海安全穩定等新形勢下,適度調整中國-東協相關經貿政策,對繁榮中國與東協國家經濟、實現自貿區區域經濟加速融合以及打造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升級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投資政策。
1.設立投資協調機構。目前,中國-東協投資政策實施、協調和決策機制依然以「10+1」峰會、領導人互訪為主渠道;以外交、財政、貿易、投資等專業部長會議為輔渠道。隨著中國-東協區域經濟合作的不斷深入,建立中國-東協投資促進委員會,並作為常設機構獨立處理自由貿易區投資政策實施、協調和決策中出現的各種問題,對深化自由貿易區成員國之間的經濟合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2.完善對東協投資的法律體系。我國現有的對外直接投資法律體系,大多是2010年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立前頒布和實施的,隨著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內外部經濟發展形勢的變化,已經很難滿足我國企業對東協國家實施「走出去」戰略發展的需要。因此,我國在針對東協國家完善現有的對外直接投資的法律體系的同時,根據東協各國國情制定新的對外直接投資法律法規,以適應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建設和發展的需要。
3.加強產業對接。隨著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的不斷推進,各成員國的經濟正在加速發展,通過產業對接可以促進中國-東協產業一體化的發展。當前,中國-東協國家高新技術正快速向傳統產業滲透,較東協國家而言,我國在高新技術研發和利用上具有比較優勢,未來對東協國家投資的重點領域應向雙方經濟發展關聯度高且急需的先進位造業、高新技術產業、新能源、新材料、旅遊現代服務業等產業拓展。因此,我國應積極倡導建立多國參與的產業鏈,通過延伸產業鏈、細化國際分工加強與東協國家主導產業、產業布局以及產業鏈的對接,充分發揮比較優勢確保我國處於產業鏈的高端環節,從而佔居產業發展的主導和支配地位。
二、貿易政策
1.建立中國-東協經濟共同體。從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市場融合的程度來看,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目前仍停留在較低層次,我國與東協老成員國之間雖然完全取消了關稅和其他的貿易壁壘,基本實現區內商品的完全自由流動;但我國與東協新成員國之間的一軌正常產品到2015年才實現零關稅,二軌正常產品關稅到2018年1月1日才削減到5%;且自貿區各成員國仍保留對非成員國原有的關稅水平和貿易壁壘。發展程度較低的自由貿易區不利於成員國之間經濟發展的高度融合,嚴重阻礙了區域內貿易自由化的發展進程。在南海局勢日益嚴峻的新形勢下,推進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向更高層次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發展,通過建立開放性的中國-東協經濟共同體,統一協調成員國之間的貿易政策,完全取消成員國之間的關稅和其他貿易壁壘,建立統一的對外關稅,最終形成中國-東協高度融合、相互依賴的經貿關係,真正實現區域內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經濟共同體的建立不僅可以實現成員國經濟的協同發展,而且可以更深刻地影響南海利益攸關國家政策的制定和實施。
2.營造適度寬鬆的國際貿易環境。國際貿易環境的優劣不僅決定了國際貿易政策實施的效果,營造公平合理、自由競爭、健康有序的國際貿易環境,對促進自由貿易區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以及對實現雙邊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具體而言,首先要分階段逐步消除非關稅壁壘,為實現區域內貿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清除障礙;其次,進一步開放合作領域,特別是開放服務貿易合作領域,為實現中國-東協雙邊貿易的可持續發展拓展新的合作領域;再次,加強智慧財產權保護,為保護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供法律保障;最後,完善我國貿易政策實施的評價體系,合理評估我國對東協貿易政策的實施效果,為適時調整貿易政策提供理論支持。
三、金融政策
1.共同建立區域性金融機構。自貿區成員國多是發展中國家,建立區域性金融機構是縮小發展差距、進一步深化經貿合作必然選擇。一是設立中國-東協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產業發展信託投資基金乃至統一的資本市場,以有效緩解共同發展過程中的資金約束,保障成員國資金流通、簡化經貿結算和貸款業務,減少對美元和歐元的依賴。二是設立區域性保險機構,優化成員國的金融環境,進一步降低共同發展過程中的不確定性風險。三是建立中國-東協清算聯盟,東協各國商業銀行在本國中央銀行開設人民幣結算帳戶,東協與中國之間貿易用人民幣進行結算。在中國-東協對外貿易中,東協各國外向型企業可以在本國商業銀行把人民幣貿易差額換成本國貨幣或者美元,東協各國商業銀行也可以在本國中央銀行把人民幣交易差額換成本國貨幣或者美元,最後由中國人民銀行承諾用美元支付各國差額。
2.穩步推進人民幣區域國際化。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綜合國力特別是中國東協經貿合作的不斷提升,人民幣已成為東南亞國家除美元、歐元和日元之外事實上的結算貨幣。一是推進東協國家釘住人民幣的固定匯率制度,通過推進人民幣與東協國家貨幣的直接兌換,建立固定的官方匯率多邊協調渠道,弱化非經濟因素對中國-東協匯率協調機制的影響,促進人民幣與東協國家貨幣自由兌換,逐步實現釘住人民幣固定匯率制度的順利形成。二是我國應把握中國-東協經貿關係穩步發展的突破口和契機,進一步擴大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範圍、完善跨境人民幣資金支付清算機制、逐步實現資本項目可自由兌換,穩步推進中國東協的人民幣區域國際化。
3.切實防控區域系統性金融風險。應對金融危機的經驗表明,加強區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防控是降低外部衝擊影響、深化中國-東協區域經貿合作的保障,防控區域系統性金融風險,必須要建立和完善成員國銀行、證券、保險等監管部門間的監管合作與聯合協調機制,建立中國-東協金融市場運行監控體系和應急預案,實現成員國金融監管部門之間的信息共享和信息系統安全管理,為區域經貿合作發展營造穩定的金融環境。
四、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政策
1.堅持交通運輸優先發展。一是統籌規劃,構建中國-東協海陸空交通樞紐。海運方面,在北海、欽州、防城港三港合一的基礎上,做大做強廣西北部灣港,加強與東協各國港口以及國內中西部經濟腹地的聯繫。空運方面,國內開闢、恢復和增加飛往東協國家首都和主要城市的航班航線;充分發揮廣西作為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橋頭堡的區位優勢,升級擴建南寧機場,形成樞紐航空港。陸路方面,重點建設南寧-新加坡陸路大通道,可將南新陸路大通道作為中國-東協主通道來建設,建成後能直接輻射越南、寮國、柬埔寨、泰國、緬甸、馬來西亞和新加坡,間接輻射印度尼西亞,對於加快中國西南、華南地區與中南半島國家的經貿交流合作具有重大意義。二是重點打造一條和平時期供經濟發展、戰時供戰略物資運輸的貫穿內陸腹地——湛江——海口——三亞——南沙群島——馬六甲海峽的快速反應通道。
2.堅持信息通信重點發展。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構建廣泛連通的一個區域性信息交流網絡。加強中國與東協成員國在通信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為雙方信息交流與服務提供重要的便利條件。二是高起點建設中國與東協之間的信息高速公路。在已有的網絡基礎如中國-東南亞光纜、大湄公河次區域信息高速公路的基礎上,根據全球信息網絡發展態勢,利用世界上先進的網絡技術,高起點建設中國與東協的信息高速公路。三是大力開發建設各種重要信息資源。要健全和完善信息資源開發利用政策,建立健全各種信息市場及信息市場機制,加強國內、國外,政府、企業、社會、個人等的信息交流合作機制的假設,促進區域內各種信息資源的廣泛集聚。四是建立和完善中國與東協信息通信交流合作機制。遵循近年來中國與東協合作框架下已籤署的協議或機制,舉辦信息通信合作論壇,就信息產業合作、區域性信息技術標準化制定等重要問題展開探討,形成促進中國-東協信息交流與合作的對策和建議。建立企業合作機制和社會合作機制,包括信息技術聯盟或信息產業聯盟等。五是建立網絡與信息安全保障體系。開展中國與東協區域信息通信合作,必須從戰略的高度重視信息安全問題,切實加強區域性信息安全保障體系建設,從而有效地推進中國與東協各成員國之間的經濟、科教、文化、旅遊等各方面的合作,有效地促進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信息化建設。
3.堅持能源戰略地位。有選擇性地確定中國-東協能源合作的重點領域,基於「主權屬我」原則與東協國家聯合開展南海油氣區塊招標,創新合作勘探和開發模式;構建中國-東協共同石油市場和石油儲備體系,加快發展中緬油氣管道、湄公河航道、泛亞鐵路等多元化能源安全通道,共同維護和確保海(馬六甲海峽)、陸(石油管道)能源通道的安全。
總之,若東協部分南海聲索國一意孤行,屢屢採取極端行為試圖將南海問題複雜化和國際化,並影響到中國-東協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進程,我國應適時調整並積極實施雙邊化與多邊化、一體化與差異化、合作化與制約化的經貿政策。鑑於此,經貿手段的有效運用是解決南海安全問題,深化中國-東協區域經濟合作,推進打造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升級版合作進程的最佳選擇。
(作者系廣西財經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院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