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吾靈edu(公眾號:wulingedu )
麻省理工學院將校內的E52樓更名為「 張忠謀和張淑芬樓」( Morris and Sophie Chang Building),對張忠謀及夫人張淑芬兩位校友的慷慨捐贈表達敬意。E52樓曾是麻省理工學院斯隆商學院主樓,也是經濟學院的主樓。E52樓是該校的著名建築,在其校史上具有重大歷史意義。
張忠謀為臺積電創辦人兼董事長,在臺灣享有「半導體教父」的美譽。張忠謀於1949年入讀哈佛大學,後轉學到麻省理工學院攻讀機械工程,並於1952年畢業,又於1953年獲碩士學位。
張忠謀表示,「麻省理工學院的求學是我學生生涯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給我帶來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而且我個人一直在學習著經濟學,對於母校的經濟學院也是仰慕已久。能用我和我夫人的名字命名經濟學院主樓是我們的榮幸。」
有趣的是,張忠謀擔任麻省理工校董十幾年,但是當年卻是因為連續兩年未能通過博士資格考試,而提前離開校園進入職場,並由此展開了他的輝煌事業。十幾年後,張忠謀重返校園,於1964年從史丹福大學獲得電機博士。
張忠謀後來說,當年沒有順利完成在麻省理工的學業,也是「很大的幸運」。他說,如果當時順利通過博士資格考試,他必定會走上學術研究的道路,之後很可能會繼續在學校或者工業界從事研究工作,「也就不會走上經營管理這條路了。」
E52樓坐落於查爾斯河畔的紀念大道(Memorial Drive),1938年由利華公司(聯合利華公司前身)建立,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早期成為麻省理工校園建築。E52樓設計獨特,由Donald Des Granges設計,Granges本身就是該校1914年畢業的校友。改建好的E52樓預計於2016年1月開放使用。2016年3月3日,E52樓將會正式更名為「張忠謀和張淑芬樓」。
此次E52樓重建恢復了其恢弘舊貌,最大化地進行了內部擴容,通過多方合作,大大提升了運營效率。此樓的設計仍然延續了該樓初建的風格,但原本六層的樓擴建一層,樓內各房間布局更人性化、功能更強大,地板、屋頂、以及其他屋內設施也都全部煥然一新。重建後,E52樓將繼續用作經濟學院院樓,商院學生上課的主樓,商學院辦公樓。
麻省理工學院校長拉斐爾‧萊夫(L. Rafael Reif)說,「張忠謀就是創新的代名詞。這棟『張忠謀與張淑芬大樓』將會激勵本校學生,告訴大家:科技可以改變世界。以張氏夫婦命名此樓,是最好的方式,頌揚這對賢伉儷的慷慨、服務精神,以及對本校的持久貢獻。」
張忠謀作為臺灣積體電路公司董事長、知識經濟與科技先驅,一直關注青年人的教育問題。2005年,他出資100萬美元,支持史丹福大學「納米科技實驗室」的興建。2009年,他領導的臺積電為臺灣大學贊助1億2千萬臺幣,興建化學系新館,並將之命名為「積學館」。此名取臺積電的「積」字、化學的「學」而成,內含「學問是累積而成」之意。
MIT Technology Review 中國大陸地區獨家授權,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關注即將商業化的技術創新,
分享即將資本化的技術創業。
如需轉載合作請在公眾號底部直接回復「轉載」
長按二維碼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