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四單元課本拍照圖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第八課 靜夜思
第九課 夜色
第十課 端午粽
端午節和粽子的故事
傳說農曆五月初五,楚國大夫、愛國詩人屈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後,悲憤交加,心如刀割,雖有心報國,卻無力回天,於是選擇以死明志,毅然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
沿江百姓知道了這件事,紛紛划船去打撈屈原的屍體,因此端午節有了賽龍舟的習俗。
老百姓為免屈原的屍體被河裡的魚吃掉,紛紛將米糧投入江中,希望魚蝦只顧吃這些米糧而不損傷屈原的身體。相傳,屈原託夢給百姓,說:「米糧投入江中,實際上是被江中的蛟龍所食,如果用艾葉包裹,再綁以五色繩,就可以讓米糧免遭蛟龍吞食。」這才有了後來的粽子。因此端午節有了吃粽子的習俗。
現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還有龍舟競渡、吃粽子等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這些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第十一課 彩虹
編者語:本課的「讀一讀,說一說」,訓練的知識點是「( )來( )去」這一類詞。
家長在帶領孩子們預習這一課的時候,可以先引導孩子們觀察這四個成語,有什麼相同點和不同點。小朋友很快會發現,四個詞的形式都是「( )來( )去」,括號裡填的字時一樣的。(小朋友無法表述得特別清楚,只要他們意思能講明白就可以了。)在小朋友發現詞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後,家長可以試著給孩子解釋(或者演示)這四個詞的意思。然後讓孩子想一想,除了課本上提到的這四個詞,生活中還有沒有類似的詞語呢?他們可能會想到:馬路上的汽車(開來開去)。天上的小鳥(飛來飛去)。做作業寫錯字時,要用橡皮(擦來擦去)……語文園地四
《尋隱者不遇》解析
《尋隱者不遇》是唐代詩人賈島的作品。詩中以白雲比喻隱者的高潔,以蒼松比喻隱者的風骨,寫尋訪不遇,襯託出尋者對隱者的欽慕高仰之情。
詞句注釋
尋:尋訪。隱者:隱士,隱居在山林中的人。不遇:沒有遇到。童子:沒有成年的人,小孩。在這裡是指「隱者」的弟子、學生。言:回答,說。雲深:指山上的雲霧。處:行蹤。譯文
蒼松下,我詢問了年少的學童;他說:「師父已經去山中採藥了。」
他還對我說,他的師父就在這座大山裡,可山中雲霧繚繞,不知他的行蹤。
今天的知識點就說到這裡,如果你還有任何疑問,可以在下方給我留言,我會努力為你解答。
如果你在學習語文的過程中遇到了難題,也歡迎你告訴我,相信你掌握了正確的方法後,就會發現,語文並不難。
感謝你的關注、點讚、評論、轉發。
拓展閱讀
人教統編版語文一下第一單元「識字(春夏秋冬)」教材及部分解讀
人教統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二單元教材及部分內容解讀
「最新」部編版語文一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教材及部分解讀
「最新」部編版語文二年級下冊第三單元課文原文及部分解讀
人教統編版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教材及部分內容解讀